諸葛連弩,據說一次能連發十支箭,是一種在曆史的同一時期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遠程武器。
歐洲人直到公元十世紀才創造出製作簡單,使用時又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準備的弩弓。
諸葛連弩有兩大特點:第一,火力很強,一次能連發十支箭。
第二,可以瞄準目標,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運中率很高。
因這兩個特點,跟同時期的弓相比,簡直就是機關槍比小米加步槍,毫不誇張的說,裝備連弩的軍隊,在有效射程內,和弓箭部隊的敵人撞上,以一敵百可能是誇張的,但以一敵十是沒什麽問題的。
如果我能製作處諸葛連弩,等於製作出了一把永不缺子彈的“機槍。”麵對還處於石器時代的土著,簡直就是欺負小朋友。
這個想法讓我激動了一整夜,然而天亮後,我頓時頹廢了下去,我頹廢的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疲倦,而是我yy了一夜,舉著連弩殺的土著食人族片甲不留,哭爹喊娘的情景,等清醒過來時,突然意識到我對諸葛連弩的原理,竟一竅不通。
這種感覺跟當初我收下楚蕭生贈送的,那價值一億多的翡翠玉牌,等迴過神後,發現並無卵用時的心情,簡直一模一樣。
我連弩都不會做,更別提連弩的製作了,寫生存手冊的是一英國哥們兒,他自然不了解咱大中華在古時不僅文化博大精深,就連科技也是世界一流,所以有一篇專門講解如何製作歐洲長弓的方法,卻對連弩隻字未提。
這哥們兒,關鍵時候,也太不給力了。
我苦悶的像個受了委屈的小娘們兒,明知既然祝靈有意點明諸葛連弩,肯定是有所了解才會放聲。
別的我不敢說多了解她,她的博學多才我也不是第一天領教,可我就是不願求她,一求她等於主動要求跟她和解。
原則性的東西,我必須把持住。所以在接下來的好多天,祝靈有意在我麵前晃來晃去,其用心不可謂不歹毒,擺明了等著我去求教於她,越是這樣,我越要冷靜...
這樣倍受煎熬的日子,我一直堅挺了接近半個月,這期間我和祝靈打了一場持久戰,比的就是誰有耐心,誰主動開口誰就輸。
後來我和她的耐心漸漸快要被彼此消磨殆盡時,我們不約而同的采取了一種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傳紙條”的方法。
中介是憨厚的梅大姐,梅大姐將祝靈畫出的建議構造圖拿給我看,我看不懂的地方標注問號,再由梅大姐傳迴去。
這樣一來二往,梅大姐看我時的表情,都有些不正常了。估計心裏在想,我和祝靈是不是都吃錯東西了。
這樣的方法,極好的保留了我的麵子,讓我不必顧慮以後麵對祝靈的姿態,以前該怎樣,以後還怎樣,反正我又沒求她,教我的也不是她,而是梅大姐。
至於她怎麽想,我也懶得猜想,總之在梅大姐越來越困惑,甚至有好幾次都忍不住開口詢問我,卓越,你為什麽不當麵跟祝靈談談,明明一條線,我能來迴跑五趟...的過程中,我也算是大概理解了連弩的原理。
其實諸葛連弩的結構原理並不複雜,簡單說來,其實也就是由箭匣和一張平弓(亦可說是弩)兩部分構成。
箭匣子裏垂直排列十支箭,由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匣子底部,而底部就是發射的軌道。
軌道前端有開口,就類似於步槍的槍管。
按照梅大姐傳遞來的結構圖,可以看出,箭匣子前段是連接在弩前麵的,可以前後滑動。
後段用木軸連接在把手上麵,把手的迴旋軸連接在平弓的長臂上。
說白了,這個把手也就相當於步槍的扳機。向下滑動,利用木軸,帶動箭匣子向前滑動,直到溝槽掛住弓弦。
完整下滑一次把手,正好滑動了一支箭的距離,箭匣最底下的一支箭落入了槍管中。
這個過程相當於給步槍上了膛。然後向後拉動把手,被勾住的弓弦碰到弓臂,便能迅速把槍管中的箭給發射出去。等於開了槍。
以上便是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不停的推拉把手,就可以把箭匣中的十支箭連續不斷的發射出去。
說來簡單,實際上把這些原理弄明白,梅大姐可沒少跑,我估摸這這兩天腿都能給她跑斷了。
梅大姐是任勞任怨的“好老師”,為此我這做“學生”的,也特意給梅大姐捉了一隻野兔子燉了湯,犒勞了犒勞了她,氣的祝靈別扭了好幾天都沒怎麽好好吃東西。
說到底,在這場漫長的心理拉鋸戰中,她祝靈還是完敗。
我既弄懂了連弩的構造原理,也沒領她的情,她就連生氣,也隻能氣自己,跟我有何幹係啊?
明白連弩的構造原理後,製造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
唯一有阻力的地方,就是這活兒太細,細到需要不停的鑽眼,修建木條,等等對男人來說,極其繁瑣,很容易就惹人暴怒的活兒。
好在我身邊最不缺的就是女人,無論是沈雁萍還是梅大姐,做起細致活兒來,都是那麽令人賞心悅目。
至於趙清涵就算了,她連毀了我兩塊精修過的薄木板,看著挺精致一女人,手腳比我一個大老爺們兒還要糙,真能把人氣的夠嗆。
索性就讓她罰站在一旁,看著沈雁萍和梅大姐,好好學學該如何做好一個女人。
光是這些零碎的瑣件,切割,打孔,穿線,等等一些列瑣碎的工序就花費了兩個星期的時間。
剩下固定及安裝又用去了四五天時間,算下來,製作一隻連弩從構思到完工,整整用去了一個月的時間。
到最後的成品,不過是我單手便能平舉,大約十來斤重,剛好一臂長的物件。
我又用了幾天的時間,削製了上百根木箭,另外還專門製作了三十支,裝有合金鋼箭頭的特製利箭。
經過試驗,結果不如我想象中那般完美。可能是有些細節還是把握的不夠精細,準頭稍有下垂,這種下垂隨著射程的增加,愈加明顯。
而且射程也不如我預料中那麽遠,大概有效射程也就在百步之內,尤其是特製的合金鋼箭頭,五十米不到,便失去了效用。
這個問題困擾著我,我試圖讓梅大姐,再做一次兩國大使,結果不出我預料,祝靈不再給梅大姐好臉色了...
歐洲人直到公元十世紀才創造出製作簡單,使用時又需要花費較多時間準備的弩弓。
諸葛連弩有兩大特點:第一,火力很強,一次能連發十支箭。
第二,可以瞄準目標,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運中率很高。
因這兩個特點,跟同時期的弓相比,簡直就是機關槍比小米加步槍,毫不誇張的說,裝備連弩的軍隊,在有效射程內,和弓箭部隊的敵人撞上,以一敵百可能是誇張的,但以一敵十是沒什麽問題的。
如果我能製作處諸葛連弩,等於製作出了一把永不缺子彈的“機槍。”麵對還處於石器時代的土著,簡直就是欺負小朋友。
這個想法讓我激動了一整夜,然而天亮後,我頓時頹廢了下去,我頹廢的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疲倦,而是我yy了一夜,舉著連弩殺的土著食人族片甲不留,哭爹喊娘的情景,等清醒過來時,突然意識到我對諸葛連弩的原理,竟一竅不通。
這種感覺跟當初我收下楚蕭生贈送的,那價值一億多的翡翠玉牌,等迴過神後,發現並無卵用時的心情,簡直一模一樣。
我連弩都不會做,更別提連弩的製作了,寫生存手冊的是一英國哥們兒,他自然不了解咱大中華在古時不僅文化博大精深,就連科技也是世界一流,所以有一篇專門講解如何製作歐洲長弓的方法,卻對連弩隻字未提。
這哥們兒,關鍵時候,也太不給力了。
我苦悶的像個受了委屈的小娘們兒,明知既然祝靈有意點明諸葛連弩,肯定是有所了解才會放聲。
別的我不敢說多了解她,她的博學多才我也不是第一天領教,可我就是不願求她,一求她等於主動要求跟她和解。
原則性的東西,我必須把持住。所以在接下來的好多天,祝靈有意在我麵前晃來晃去,其用心不可謂不歹毒,擺明了等著我去求教於她,越是這樣,我越要冷靜...
這樣倍受煎熬的日子,我一直堅挺了接近半個月,這期間我和祝靈打了一場持久戰,比的就是誰有耐心,誰主動開口誰就輸。
後來我和她的耐心漸漸快要被彼此消磨殆盡時,我們不約而同的采取了一種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傳紙條”的方法。
中介是憨厚的梅大姐,梅大姐將祝靈畫出的建議構造圖拿給我看,我看不懂的地方標注問號,再由梅大姐傳迴去。
這樣一來二往,梅大姐看我時的表情,都有些不正常了。估計心裏在想,我和祝靈是不是都吃錯東西了。
這樣的方法,極好的保留了我的麵子,讓我不必顧慮以後麵對祝靈的姿態,以前該怎樣,以後還怎樣,反正我又沒求她,教我的也不是她,而是梅大姐。
至於她怎麽想,我也懶得猜想,總之在梅大姐越來越困惑,甚至有好幾次都忍不住開口詢問我,卓越,你為什麽不當麵跟祝靈談談,明明一條線,我能來迴跑五趟...的過程中,我也算是大概理解了連弩的原理。
其實諸葛連弩的結構原理並不複雜,簡單說來,其實也就是由箭匣和一張平弓(亦可說是弩)兩部分構成。
箭匣子裏垂直排列十支箭,由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匣子底部,而底部就是發射的軌道。
軌道前端有開口,就類似於步槍的槍管。
按照梅大姐傳遞來的結構圖,可以看出,箭匣子前段是連接在弩前麵的,可以前後滑動。
後段用木軸連接在把手上麵,把手的迴旋軸連接在平弓的長臂上。
說白了,這個把手也就相當於步槍的扳機。向下滑動,利用木軸,帶動箭匣子向前滑動,直到溝槽掛住弓弦。
完整下滑一次把手,正好滑動了一支箭的距離,箭匣最底下的一支箭落入了槍管中。
這個過程相當於給步槍上了膛。然後向後拉動把手,被勾住的弓弦碰到弓臂,便能迅速把槍管中的箭給發射出去。等於開了槍。
以上便是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不停的推拉把手,就可以把箭匣中的十支箭連續不斷的發射出去。
說來簡單,實際上把這些原理弄明白,梅大姐可沒少跑,我估摸這這兩天腿都能給她跑斷了。
梅大姐是任勞任怨的“好老師”,為此我這做“學生”的,也特意給梅大姐捉了一隻野兔子燉了湯,犒勞了犒勞了她,氣的祝靈別扭了好幾天都沒怎麽好好吃東西。
說到底,在這場漫長的心理拉鋸戰中,她祝靈還是完敗。
我既弄懂了連弩的構造原理,也沒領她的情,她就連生氣,也隻能氣自己,跟我有何幹係啊?
明白連弩的構造原理後,製造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
唯一有阻力的地方,就是這活兒太細,細到需要不停的鑽眼,修建木條,等等對男人來說,極其繁瑣,很容易就惹人暴怒的活兒。
好在我身邊最不缺的就是女人,無論是沈雁萍還是梅大姐,做起細致活兒來,都是那麽令人賞心悅目。
至於趙清涵就算了,她連毀了我兩塊精修過的薄木板,看著挺精致一女人,手腳比我一個大老爺們兒還要糙,真能把人氣的夠嗆。
索性就讓她罰站在一旁,看著沈雁萍和梅大姐,好好學學該如何做好一個女人。
光是這些零碎的瑣件,切割,打孔,穿線,等等一些列瑣碎的工序就花費了兩個星期的時間。
剩下固定及安裝又用去了四五天時間,算下來,製作一隻連弩從構思到完工,整整用去了一個月的時間。
到最後的成品,不過是我單手便能平舉,大約十來斤重,剛好一臂長的物件。
我又用了幾天的時間,削製了上百根木箭,另外還專門製作了三十支,裝有合金鋼箭頭的特製利箭。
經過試驗,結果不如我想象中那般完美。可能是有些細節還是把握的不夠精細,準頭稍有下垂,這種下垂隨著射程的增加,愈加明顯。
而且射程也不如我預料中那麽遠,大概有效射程也就在百步之內,尤其是特製的合金鋼箭頭,五十米不到,便失去了效用。
這個問題困擾著我,我試圖讓梅大姐,再做一次兩國大使,結果不出我預料,祝靈不再給梅大姐好臉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