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都瞧見了太宗明顯有些不對,可跪在地上的諸般人等卻是都不敢上前探個虛實,無奈之下,李恪也隻能是壯著膽子給趙如海使了個眼神,示意其去試探上一迴。
“陛下,陛下。”
這一見李恪有所暗示,趙如海也自有些心慌意亂,可自忖自家乃是太宗貼身之人,於此時上前喚上幾聲似乎也不算違逆,一念及此,趙如海也就沒再多猶豫,小心翼翼地湊到了榻邊,低低地輕喚了兩聲,待得見太宗根本沒半點反應,頓時便有些慌了神,趕忙伸手探了下太宗的鼻息,立馬便察覺到太宗赫然已是去了,當即便亂了方寸,扯著嗓子便哀嚎了起來:“啊,陛下薨了啊,陛下……”
“啊,父皇啊,父皇,您……”
趙如海這麽一嚎啕,李恪也自心慌不已,連想都不曾細想,緊著便也要跟著嚎哭上一番。
“快,快傳太醫!”
盡管趙如海說太宗薨了,可到底是不是真薨了卻尚難說得很,萬一要是太宗隻是昏迷,似李恪這等身份,若是亂嚎啕,那可是要出大問題的,陳子明自然不能讓李恪犯下這等低級錯誤,這便緊著跳了起來,厲聲便斷喝了一嗓子,聲浪之大,頓時便將李恪的哭聲強行掩蓋了下來。
“劉醫正,父皇他……”
太宗近來病重,隨時都有太醫在寢宮外候著,陳子明這麽一聲斷喝之下,立馬便見十數名太醫一擁而進,七手八腳地圍著太宗進行急救,而李恪也趁此機會趕緊收了聲,踱到一旁,緊張地等待著,直到見太醫院醫正劉坤遠滿麵沉痛地行了過來,他方才緊著探問出了半截子的話來。
“殿下節哀,陛下已龍歸大海了。”
見得李恪有問,劉坤遠自不敢稍有怠慢,但見其滿臉沉痛之色地搖了搖頭,語調艱澀地道出了太宗已逝去之事實。
“父皇,父皇啊,您怎麽就這麽去了啊,這叫兒臣如何活啊,父皇……”
一聽太宗已去,李恪心中的傷感頓時便狂湧了起來,也沒再理會劉坤遠,疾步搶到了榻前,哭天搶地地便嚎啕了起來,一見及此,寢宮中的諸般人等自是都不敢掉以輕心,不敢是真悲痛還是假悲痛,嚎啕大哭都是必不可少之事。
“止哀!”
眾人皆哭,陳子明自然也不例外,隻不過他是真的在哭罷了,身為女婿與臣下,陳子明這些年來可是沒少受太宗的恩寵,對這位雄才大略的明君之逝,陳子明自是悲痛得很,然則他到底是實際上的首輔大臣,此時此刻卻是不敢讓悲痛衝昏了自己的頭腦,哭啼了一番之後,便即端出了宰輔的架勢,中氣十足地斷喝了一嗓子。
“子明,小王,小王心疼啊,父皇他走了啊,小王……”
陳子明方才剛征戰歸來,身上的甲胄依舊染著血,他這麽一聲斷喝中煞氣自是濃烈得驚人,諸般人等自是都不敢違逆,齊齊收了聲,唯有李恪一人還在哀哀切切地哭啼個不休,隻是聲音卻明顯小了不老少。
“殿下,請恕下官失禮了,如今陛下既去,遺詔也自該宣了,還請殿下節哀,隨下官等前往兩儀殿議事。”
盡管大局已定,可在遺詔宣布之前,一切都還存著變數,此時此刻還不到徹底鬆懈下來之時分,對此,陳子明自是心中有數得很,也沒管李恪是何等表情,麵色凝重地便提議了一句道。
“唉,小王心已亂,就請子明安排了去便好,父皇啊,父皇……”
宣遺詔乃是眼下最要緊之事,此一條,李恪也自清楚得很,隻是身為人子,這會兒他卻是不能親自出麵談及此事的,也就隻能是將事情全都推給了陳子明,至於他自己麽,則是依舊哀切地慟哭個不休。
“下官遵命,諸公對此可有甚異議麽?”
李恪既是發了話,陳子明自是不會有甚含糊,先是恭謹地領了令,而後方才環視了一下其餘三位宰輔,麵色冷峻地發問了一句道。
“請陳大人主持其事,我等皆無異議。”
主持遺詔宣布大典乃是極高之榮耀,眾宰輔們自不會不為之眼熱,問題是大家夥都知道斷難爭得過陳子明,自也就隻能是齊齊表明了支持的態度。
“趙公公,陛下遺詔可在?”
陳子明要的也就隻是諸位同僚的表態而已,至於他們心中作何想法麽,他卻是根本不在乎,也懶得去理會,緊著便將問題砸向了兀自在抹淚不已的趙如海。
“迴陳大人的話,遺詔副本就在那邊的龍案上擱著,正本尚在兩儀殿的牌匾後頭。”
趙如海跟隨了太宗大半輩子,從太宗還是秦王時起,便已是太宗身邊的聽用之人,對遺詔所在自是清楚得很,此際聽得陳子明見問,又哪敢稍有遷延,趕忙抹了把淚,恭謹地應答了一番。
“扶好殿下,諸公且隨陳某一道去兩儀殿好了。”
趙如海話音方落,陳子明已是大步行到了榻邊的龍案處,伸出雙手,將遺詔捧了起來,而是環視了下諸般人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便下了令。
“陳大人,請!”
見得陳子明如此當仁不讓地要主持遺詔宣布大典,崔仁師等人心中雖不免有些個犯嘀咕,可也沒敢真跟陳子明爭,彼此對視了幾眼之後,也隻能是齊齊擺手道了請……
“吳王殿下駕到!”
李恪以及幾位宰輔們前去承慶殿麵見太宗已是多時,卻遲遲不見內裏有消息傳迴,諸般朝臣們自不免便都有些犯猜疑,私下亂議也就是不免之事了的,於是乎,滿大殿裏的聲音噪雜得有若開了鍋的水一般,當真鬧騰得個夠嗆,然則隨著一聲尖細的喝道聲響了起來,所有人等立馬齊刷刷地住了口,緊著便按品階高下排好了隊。
“陛下已龍歸大海,舉哀!”
群臣們這才剛站好隊,就見幾名小宦官已攙扶著流淚不止的李恪當先從後殿轉了出來,眾朝臣們見狀,頓時便起了陣騷亂,嚶嚶嗡嗡聲噪雜成了一片,然則隨後行出的陳子明卻並未理會,直到李恪在前墀旁站定,陳子明方才環視了下麵色各異的諸般臣工們,麵無表情地斷喝了一嗓子。
“嗚嗚……”
“陛下啊,陛下!”
“陛下怎麽就這麽去了啊……”
……
陳子明這等言語一出,滿殿朝臣們當即便全都慌了神,片刻的死寂之後,慟哭聲便已是就此響了起來。
“止哀,取遺詔!”
陪著眾人又好生慟哭了一番之後,陳子明這才將捧在胸前的遺詔副本往上一舉,聲線冷厲地斷喝了一聲,刹那間,原本正自哀嚎不已的朝臣們立馬全都收了聲,一個個目不轉睛地死盯著陳子明手中的遺詔,很顯然,相比於哀悼太宗的逝去來說,新君的冊立方才是朝臣們真正關心之事。
“陳大人,遺詔正本在此,請大人主持對比。”
隨著陳子明一聲令下,趙如海緊著便指揮幾名小宦官取來了梯子,靠上了兩儀殿的牌匾,從後頭取出了個木匣子,恭謹萬分地遞交到了陳子明的麵前。
“殷大人,崔大人,請開鎖。”
陳子明並未去接木匣子,也不曾對趙如海的請示有所表示,而是側頭看向了站在一旁的殷元與崔仁師,語調淡然地提請了一句道。
照著遺詔宣布之章程,裝著遺詔正本的密匣子有著三把鎖匙,唯有這三把鎖匙同時啟用,方才能打開密匣子,缺一都不行,個中一把由太宗親自掌握,另兩把則交由中書省與門下省保管,至於正副本的對比則須得由所有宰輔一齊確認之後,方才可以生效,其中容不得半點的差錯。
“對比完畢,正副本完全吻合一致,遺詔有效。”
一番緊急的比對之後,四名宰輔以及趙如海都一致認同了遺詔的內容無誤,至此,身為大典主持人的陳子明自是不敢有絲毫的遷延,緊著便高聲宣布了比對之結果。
“聖天子有詔曰:皇三子吳王李恪公勤儉讓,深得朕心,著即承繼大統,以安天下,欽此!”
遺詔很短,攏共也就隻有一句話而已,隨著趙如海的朗誦,滿殿朝臣們盡皆聽得個分明無比,至此,繼承人之謎團已是徹底揭開。
“父皇啊,您這麽一走,卻將如此重擔交托給兒臣,讓兒臣如何承受得起啊,父皇,您怎麽就這麽走了啊……”
遺詔這麽一宣,李恪緊繃著的心弦當即便鬆了下來,隻是這當口上,他卻是不敢有絲毫的流露,更不敢就這麽領旨謝了恩,而是緊著便又嚎啕了起來,做出了百般退讓之狀。
“恭請新君繼位!”
“恭請新君繼位!”
“恭請新君繼位!”
……
李恪嚎啕大哭以及退讓之言皆是題中應有之意,而陳子明再三催請也同樣如此,到了末了,群臣們跟著齊聲催請了起來。
“哎,小王本是愚魯之輩,偏偏父皇卻生生將這等社稷重擔相托,朕雖忐忑,卻也隻能兢業而為了,望卿等能助朕一臂之力,以全朕之孝心。”
諸般臣工們催請再三之後,李恪終於是停止了哭泣,一壓手,示意眾朝臣們安靜下來,而後麽,作出一派不甚情願狀地便扯了一大通,隻是說著說著,便已是悄然將“小王”的自稱換成了“朕”字。
“陛下,陛下。”
這一見李恪有所暗示,趙如海也自有些心慌意亂,可自忖自家乃是太宗貼身之人,於此時上前喚上幾聲似乎也不算違逆,一念及此,趙如海也就沒再多猶豫,小心翼翼地湊到了榻邊,低低地輕喚了兩聲,待得見太宗根本沒半點反應,頓時便有些慌了神,趕忙伸手探了下太宗的鼻息,立馬便察覺到太宗赫然已是去了,當即便亂了方寸,扯著嗓子便哀嚎了起來:“啊,陛下薨了啊,陛下……”
“啊,父皇啊,父皇,您……”
趙如海這麽一嚎啕,李恪也自心慌不已,連想都不曾細想,緊著便也要跟著嚎哭上一番。
“快,快傳太醫!”
盡管趙如海說太宗薨了,可到底是不是真薨了卻尚難說得很,萬一要是太宗隻是昏迷,似李恪這等身份,若是亂嚎啕,那可是要出大問題的,陳子明自然不能讓李恪犯下這等低級錯誤,這便緊著跳了起來,厲聲便斷喝了一嗓子,聲浪之大,頓時便將李恪的哭聲強行掩蓋了下來。
“劉醫正,父皇他……”
太宗近來病重,隨時都有太醫在寢宮外候著,陳子明這麽一聲斷喝之下,立馬便見十數名太醫一擁而進,七手八腳地圍著太宗進行急救,而李恪也趁此機會趕緊收了聲,踱到一旁,緊張地等待著,直到見太醫院醫正劉坤遠滿麵沉痛地行了過來,他方才緊著探問出了半截子的話來。
“殿下節哀,陛下已龍歸大海了。”
見得李恪有問,劉坤遠自不敢稍有怠慢,但見其滿臉沉痛之色地搖了搖頭,語調艱澀地道出了太宗已逝去之事實。
“父皇,父皇啊,您怎麽就這麽去了啊,這叫兒臣如何活啊,父皇……”
一聽太宗已去,李恪心中的傷感頓時便狂湧了起來,也沒再理會劉坤遠,疾步搶到了榻前,哭天搶地地便嚎啕了起來,一見及此,寢宮中的諸般人等自是都不敢掉以輕心,不敢是真悲痛還是假悲痛,嚎啕大哭都是必不可少之事。
“止哀!”
眾人皆哭,陳子明自然也不例外,隻不過他是真的在哭罷了,身為女婿與臣下,陳子明這些年來可是沒少受太宗的恩寵,對這位雄才大略的明君之逝,陳子明自是悲痛得很,然則他到底是實際上的首輔大臣,此時此刻卻是不敢讓悲痛衝昏了自己的頭腦,哭啼了一番之後,便即端出了宰輔的架勢,中氣十足地斷喝了一嗓子。
“子明,小王,小王心疼啊,父皇他走了啊,小王……”
陳子明方才剛征戰歸來,身上的甲胄依舊染著血,他這麽一聲斷喝中煞氣自是濃烈得驚人,諸般人等自是都不敢違逆,齊齊收了聲,唯有李恪一人還在哀哀切切地哭啼個不休,隻是聲音卻明顯小了不老少。
“殿下,請恕下官失禮了,如今陛下既去,遺詔也自該宣了,還請殿下節哀,隨下官等前往兩儀殿議事。”
盡管大局已定,可在遺詔宣布之前,一切都還存著變數,此時此刻還不到徹底鬆懈下來之時分,對此,陳子明自是心中有數得很,也沒管李恪是何等表情,麵色凝重地便提議了一句道。
“唉,小王心已亂,就請子明安排了去便好,父皇啊,父皇……”
宣遺詔乃是眼下最要緊之事,此一條,李恪也自清楚得很,隻是身為人子,這會兒他卻是不能親自出麵談及此事的,也就隻能是將事情全都推給了陳子明,至於他自己麽,則是依舊哀切地慟哭個不休。
“下官遵命,諸公對此可有甚異議麽?”
李恪既是發了話,陳子明自是不會有甚含糊,先是恭謹地領了令,而後方才環視了一下其餘三位宰輔,麵色冷峻地發問了一句道。
“請陳大人主持其事,我等皆無異議。”
主持遺詔宣布大典乃是極高之榮耀,眾宰輔們自不會不為之眼熱,問題是大家夥都知道斷難爭得過陳子明,自也就隻能是齊齊表明了支持的態度。
“趙公公,陛下遺詔可在?”
陳子明要的也就隻是諸位同僚的表態而已,至於他們心中作何想法麽,他卻是根本不在乎,也懶得去理會,緊著便將問題砸向了兀自在抹淚不已的趙如海。
“迴陳大人的話,遺詔副本就在那邊的龍案上擱著,正本尚在兩儀殿的牌匾後頭。”
趙如海跟隨了太宗大半輩子,從太宗還是秦王時起,便已是太宗身邊的聽用之人,對遺詔所在自是清楚得很,此際聽得陳子明見問,又哪敢稍有遷延,趕忙抹了把淚,恭謹地應答了一番。
“扶好殿下,諸公且隨陳某一道去兩儀殿好了。”
趙如海話音方落,陳子明已是大步行到了榻邊的龍案處,伸出雙手,將遺詔捧了起來,而是環視了下諸般人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便下了令。
“陳大人,請!”
見得陳子明如此當仁不讓地要主持遺詔宣布大典,崔仁師等人心中雖不免有些個犯嘀咕,可也沒敢真跟陳子明爭,彼此對視了幾眼之後,也隻能是齊齊擺手道了請……
“吳王殿下駕到!”
李恪以及幾位宰輔們前去承慶殿麵見太宗已是多時,卻遲遲不見內裏有消息傳迴,諸般朝臣們自不免便都有些犯猜疑,私下亂議也就是不免之事了的,於是乎,滿大殿裏的聲音噪雜得有若開了鍋的水一般,當真鬧騰得個夠嗆,然則隨著一聲尖細的喝道聲響了起來,所有人等立馬齊刷刷地住了口,緊著便按品階高下排好了隊。
“陛下已龍歸大海,舉哀!”
群臣們這才剛站好隊,就見幾名小宦官已攙扶著流淚不止的李恪當先從後殿轉了出來,眾朝臣們見狀,頓時便起了陣騷亂,嚶嚶嗡嗡聲噪雜成了一片,然則隨後行出的陳子明卻並未理會,直到李恪在前墀旁站定,陳子明方才環視了下麵色各異的諸般臣工們,麵無表情地斷喝了一嗓子。
“嗚嗚……”
“陛下啊,陛下!”
“陛下怎麽就這麽去了啊……”
……
陳子明這等言語一出,滿殿朝臣們當即便全都慌了神,片刻的死寂之後,慟哭聲便已是就此響了起來。
“止哀,取遺詔!”
陪著眾人又好生慟哭了一番之後,陳子明這才將捧在胸前的遺詔副本往上一舉,聲線冷厲地斷喝了一聲,刹那間,原本正自哀嚎不已的朝臣們立馬全都收了聲,一個個目不轉睛地死盯著陳子明手中的遺詔,很顯然,相比於哀悼太宗的逝去來說,新君的冊立方才是朝臣們真正關心之事。
“陳大人,遺詔正本在此,請大人主持對比。”
隨著陳子明一聲令下,趙如海緊著便指揮幾名小宦官取來了梯子,靠上了兩儀殿的牌匾,從後頭取出了個木匣子,恭謹萬分地遞交到了陳子明的麵前。
“殷大人,崔大人,請開鎖。”
陳子明並未去接木匣子,也不曾對趙如海的請示有所表示,而是側頭看向了站在一旁的殷元與崔仁師,語調淡然地提請了一句道。
照著遺詔宣布之章程,裝著遺詔正本的密匣子有著三把鎖匙,唯有這三把鎖匙同時啟用,方才能打開密匣子,缺一都不行,個中一把由太宗親自掌握,另兩把則交由中書省與門下省保管,至於正副本的對比則須得由所有宰輔一齊確認之後,方才可以生效,其中容不得半點的差錯。
“對比完畢,正副本完全吻合一致,遺詔有效。”
一番緊急的比對之後,四名宰輔以及趙如海都一致認同了遺詔的內容無誤,至此,身為大典主持人的陳子明自是不敢有絲毫的遷延,緊著便高聲宣布了比對之結果。
“聖天子有詔曰:皇三子吳王李恪公勤儉讓,深得朕心,著即承繼大統,以安天下,欽此!”
遺詔很短,攏共也就隻有一句話而已,隨著趙如海的朗誦,滿殿朝臣們盡皆聽得個分明無比,至此,繼承人之謎團已是徹底揭開。
“父皇啊,您這麽一走,卻將如此重擔交托給兒臣,讓兒臣如何承受得起啊,父皇,您怎麽就這麽走了啊……”
遺詔這麽一宣,李恪緊繃著的心弦當即便鬆了下來,隻是這當口上,他卻是不敢有絲毫的流露,更不敢就這麽領旨謝了恩,而是緊著便又嚎啕了起來,做出了百般退讓之狀。
“恭請新君繼位!”
“恭請新君繼位!”
“恭請新君繼位!”
……
李恪嚎啕大哭以及退讓之言皆是題中應有之意,而陳子明再三催請也同樣如此,到了末了,群臣們跟著齊聲催請了起來。
“哎,小王本是愚魯之輩,偏偏父皇卻生生將這等社稷重擔相托,朕雖忐忑,卻也隻能兢業而為了,望卿等能助朕一臂之力,以全朕之孝心。”
諸般臣工們催請再三之後,李恪終於是停止了哭泣,一壓手,示意眾朝臣們安靜下來,而後麽,作出一派不甚情願狀地便扯了一大通,隻是說著說著,便已是悄然將“小王”的自稱換成了“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