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此話怎講?”


    一聽陳子明此言蹊蹺,李恪不由地便是一愣,沒旁的,太宗獨寵李泰乃是不爭之事實,當年李泰逼迫李承乾造反,又暗殺了李治,可謂是無惡不作,偏偏太宗就愣是不肯對李泰下狠手,說是流放外地,可沒滿兩年呢,就巧借各種名目,硬是頂著群臣們的反對浪潮,將李泰又召迴了京師,足可見太宗有多寵愛李泰,而今,陳子明居然說李泰此番造反以及被平滅乃是太宗故意之安排,李恪將信將疑也就屬再正常不過之事了的。


    “殿下明鑒,陛下病重乃盡人皆知之事,在這等時分,於長孫無忌而論,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則大事可成焉,隻可惜陛下對此洞若觀火,早早便封閉了宮禁,如此一來,長孫無忌隻能退而求其次,那便是狙殺殿下您,而這,顯然也在陛下的預料之中,故而方才會將宿衛軍的調兵符交托給殿下,目的便是要殿下親手平滅此亂,以奠定我大唐社稷之綏靖,陛下用心良苦啊。”


    這麽多年的相處下來,陳子明對李恪自是了解得很,在他看來,李恪的雄才大略並不在太宗之下,治政之能、容人之量以及軍略才幹都不比太宗差多少,此一條,從其監國年餘的表現便可看出一斑,獨獨在對人心的把握以及算計上,卻遠不如太宗,換而言之,李恪會是繼太宗之後的又一明君,於功業上,或許會超出太宗一大截,可在後世的評價上麽,卻絕對不及太宗之聲望,而這,說起來與他陳子明為李恪包辦了太多也自不無關係。


    “原來如此,那父皇他……”


    李恪在謀算之道上雖是稍有欠缺,可畢竟是聰慧之輩,隻一聽陳子明這般說法,立馬敏銳地意識到一個事實,那便是叛亂既平,太宗最後的心願也就了了,如此一來,隻怕太宗殯天之日也就到了,對此,李恪的心情當真是複雜至極,傷感、竊喜、激動、悵然全都摻雜在了一起,一時間竟自不知該說啥才是了的。


    “嗯。”


    盡管李恪並未將話說完整,可以陳子明之睿智,又怎會不知他要問的是甚,無非是想確定一下太宗的殯天之事罷了,對此,陳子明心中雖有數,但卻是斷然不能宣之於口的,也就隻能是麵色凝重地輕吭了一聲了事。


    “唔……”


    彼此都是聰明人,有些話根本不用明說,隻消一個神情,便可傳遞出足夠的信息,很顯然,李恪是聽懂了陳子明這麽聲輕吭的意味之所在,自是不會再往深裏追問了去,隻是心緒卻並未就此平穩下來,反倒是更波瀾洶湧了幾分……


    “下官等見過殿下。”


    下馬陵一戰的持續時間雖不長,從開戰到李泰投降,攏共也就隻有一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可影響無疑極為巨大,待得李恪與陳子明乘馬車抵達承天門前之際,在京的朝臣們幾乎都已趕到了門前的小廣場上,一見到李恪下了馬車,立馬緊著便擁上了前去,齊齊躬身見禮不迭,很顯然,到了眼下這般田地,誰都清楚大局已定,又有誰敢不緊著討好即將登基之新君的。


    “諸公客氣了,都免了罷,小王還須得緊著去麵奏父皇,有甚事,迴頭再議好了。”


    饒是李恪也算是見識過無數大場麵之人了,可真被如此多的朝臣這般禮拜,心下裏也自不免有些個飄飄然之感,好在頭腦還算清醒,倒是不曾有甚得意忘形的表現,拱手迴禮之際,語調也算是平和,隻是言語間那等俯瞰天下之氣勢卻已是隱隱然顯露了出來。


    “殿下英明。”


    李恪雖是說有事迴頭再議,可大家夥都不傻,又有誰會當真了去,這不,稱頌歸稱頌,卻是無人肯錯過這等從龍之良機,齊刷刷地跟在了李恪的後頭,一並向宮門處的警戒線行了去。


    “末將尉遲恭參見殿下!”


    警戒線處,早已聞訊趕了來的尉遲恭一見到李恪在諸多朝臣的簇擁下緩步行了來,也自不敢稍有怠慢,趕忙大步搶上了前去,恭謹地便行了個軍禮。


    “尉遲將軍不必多禮了,小王有要事要麵奏父皇,還請尉遲將軍代為通稟一下可好?”


    值此時分,李恪心中雖是豪情萬丈,可表現出來的卻依舊是一派的謙和態度,這等養氣功夫當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


    “殿下請稍候,末將去去便迴。”


    尉遲恭伸出雙手,恭謹地接過了李恪遞過來的請見腰牌,客氣了一句之後,緊著便往宮門裏行了去,約莫兩刻鍾之後,就見趙如海已領著兩名小宦官急匆匆地從宮門裏行了出來。


    “陛下口諭,宣,吳王李恪、左仆射崔仁師、右仆射陳曦、中書令殷元、侍中崔敦禮承慶殿覲見,另,著從五品以上臣工一體到兩儀殿候見,欽此!”


    宮禁雖依舊,可消息卻是早就傳到了深宮之中,身為太宗身邊最聽用之人,趙如海自是早已知曉了平亂的全過程,這會兒見得在百官簇擁中的李恪,自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之心,緊著便搶上了前去,先是卑謙地躬身致意了一下之後,這才站直了身子,一板一眼地將太宗的口諭宣了出來。


    “兒臣(臣等)領旨謝恩!”


    太宗這麽道口諭聽著平常,可在場諸般朝臣們都不是傻子,隻一聽便知此乃宣遺詔之格局,各自的心思立馬便全都活泛了起來,當然了,在這等場合下,卻是無人敢亂說亂動的,磕頭謝恩也就屬再正常不過之事了的。


    “殿下,您請。”


    趙如海有心要巴結李恪,恭請之際,自是怎麽卑謙怎麽來了的。


    “有勞趙公公了。”


    多年的奮鬥以及期盼如今就要成為事實,李恪的心情無疑是激動得很,隻是考慮到父喪在即,他自是不能在此際流露出絲毫的得意之情,也自不敢在此事有甚失常之表現,僅僅隻是麵色平靜地客氣了一聲,便即大步向宮門方向行了去,一見及此,列在其後的諸般臣工們也自不敢稍有遷延,齊齊邁步便跟了上去……


    “兒臣(臣等)叩見陛下。”


    李恪等人這才剛從寢宮的屏風後頭轉了出來,入眼便見太宗赫然盤腿端坐在龍榻上,形容雖是消瘦,可雙眼卻是明亮得驚人,眾人的心不由地皆是一震,但卻不敢在禮數上稍有閃失,也就隻能是強壓著心頭的慌亂,紛紛搶上了前去,齊齊大禮參拜不迭。


    “情形如何了,嗯?”


    太宗環視了下跪在地上的眾人,卻並未叫起,僅僅隻是聲線低沉地發問了一句道。


    “迴父皇的話,事情是這樣的,兒臣今日照慣例前往衛國公府吊唁,於途,得知四弟與長孫無忌欲圖聚眾行刺兒臣,事發突然,兒臣來不及向父皇稟明,便著右仆射陳曦即刻調兵救援,幸得三軍將士用命,已將叛匪一網打盡,四弟束手就擒,長孫無忌畏罪自盡,其餘涉案諸官吏尚有部分逍遙法外,兒臣懇請父皇明示行止。”


    李恪本以為太宗應是奄奄待斃了的,卻不曾想太宗的精氣神會如此之好,心下裏自不免有些個惴惴不安,隻是這當口上,他也自不敢有絲毫的流露,也就隻能是簡略地將如今之事態說明了一番。


    “嗯,依律辦了去便好,朕隻問爾一條,爾將如何處置泰兒?”


    李恪這麽番陳述說起來是漏洞百出,根本經不起推敲,然則太宗卻並未加以置評,僅僅隻是不鹹不淡地迴應了一句,重點卻是著落在了如何處置李泰一事上,很顯然,事情的經過早在太宗的預料之中,他根本就不屑在此時去刨根問底。


    “迴父皇的話,兒臣以為四弟本性是好的,之所以行此逆事,實是被長孫無忌這老賊挑唆所致,雖有罪,卻並不致死,依兒臣看來,幽禁於封地,著其思過懺悔也就是了,此兒臣之淺見耳,還請父皇聖裁則個。”


    聽得太宗不問經過隻問李泰之處置,李恪的心弦自不免便更繃緊了幾分,真擔心太宗會說出要赦免李泰的話來,奈何事已至此,不管心中究竟有多不情願,李恪也隻能是硬著頭皮地提出了自己的處置意見。


    “恪兒此言可是出自真心麽,嗯?”


    太宗依舊不曾表態,甚至臉上的神情都不見一絲的波瀾,語調雖算平和,可問出來的話卻是誅心無比,當即便令崔仁師等宰輔們都不禁為李恪好生捏了把冷汗。


    “父皇明鑒,兒臣所言句句出自肺腑,斷無虛假。”


    從本心來說,李恪自是百般不願李泰這個死敵活在世上,奈何太宗明擺著不許,他也自不敢說要滅殺掉李泰,縱使再不情願,在此時,也隻能是堅決地表了態。


    “如此便好,爾能如此寬厚,朕在九泉之下,也自能安心了,哈哈……”


    聽得李恪這般表態,太宗顯然是信了的,也自不曾再往下追問個不休,而是寬慰地仰頭大笑了起來,隻是笑著笑著,頭卻是越垂越低,笑聲也漸漸地低弱了下去,片刻之後,已是再不聞一絲聲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龍戲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鳴岐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鳴岐山並收藏遊龍戲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