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老匹夫,平日裏口花花,盡他娘的瞎許諾,真要用其了,就成一縮頭烏龜,著實不是個東西……”
這大半年來,李貞可是沒少往長孫無忌府上跑,討巧賣乖的事兒自是做得不少,費心費力地迎奉著,為的便是指望長孫無忌能在關鍵時撐自己一把,卻不曾想一派苦心全都付諸了流水,當真令李貞氣急敗壞得很,罵娘起來,自也就不免戾氣狂噴,哪還有半點親王之風度,簡直就有若罵大街的潑婦一般無二。
“殿下還請息怒,下官以為殿下怕是會錯了司徒大人之意了。”
蕭德琮並未理會李貞後頭那些汙言穢語,而是靜靜地將李貞前頭所言的交涉經過細細地咀嚼了一番,心下裏已是有了明悟,待得見李貞兀自在那兒謾罵個不休,自不免便有些看不過眼了,這便心平氣和地進言了一句道。
“嗯?此話怎講?”
李貞雖是不停地罵著長孫無忌,可心裏頭其實還是在指望著能得其之援手,正因為此,這一聽蕭德琮之言有異,立馬便住口不罵了,緊著便出言追問道。
“很簡單,司徒大人其實已答應出手了,隻是在暗示殿下要講求阻擊之策略而已,之所以不明說,概因茲事體大,須得避嫌罷了。”
蕭德琮並未去詳細解釋推理的過程,而是先將結論道了出來,語調雖平和如常,可內裏卻滿是自信之意味。
“心照不宣麽?嘿,那便好,隻是這策略又當如何綢繆才好,還請長史大人為孤詳解一二。”
李貞此際關心的隻是如何發動阻擊,加之對蕭德琮之能有著足夠的信任,也自無心去追問推理之過程,緊著便追問起了對策來。
“殿下莫急,且容下官細細道來,這麽說罷,吳王殿下提此方略,自以為是施惠於民,號稱德政,又言此方略體現朝廷之公平,既如此,若欲壞其事,便須得從德與公平兩處著手,倘若能斬斷此二處根基,則大事或可成矣。”
於李貞前去拜訪長孫無忌之際,蕭德琮已是反反複複將李恪所提交的章程研究了十數遍,心下裏已是有了些應對手段,此際說將起來,還真有幾分高屋建瓴之風範。
“哦?還請長史大人明言則個。”
一聽蕭德琮這般言語,李貞的眼神立馬便是一亮,心下裏已是想到了些關竅之所在,隻是並不敢完全確定,這般緊著一拱手,誠懇萬分地往下追問道。
“殿下應知曆朝曆代取才皆以德為先,才為後,今,此科舉之道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此便是可攻訐之要隘,再,分州取舉子看似公平,實則因各地繁荒不同,差異實大,縱稍有傾斜,也難言公平,此一處,也是可進擊之要點,殿下依此奏了去,當可引得群臣共鳴,縱使不能遏製此章程之通過,也足可得門閥世家子弟之心也,若能妥善經營些時日,再有司徒大人之支持,將來未必不能一戰!”
蕭德琮自信滿滿地點了點頭,伸手捋了捋胸前的長須,不徐不速地便將攻訐之要點陳述了出來。
“長史大人果然高明,好,小王知道該如何做了!”
李貞本就是聰慧之輩,而今蕭德琮都已將道理解說得如此分明了,他自不會聽不懂,心情大好之下,臉上當即便溢出了興奮的笑容……
“大人來了。”
“見過陳大人!”
“陳大人,早!”
……
貞觀十八年四月二十日,卯時六刻,天色已是大亮,早早趕到了承天門前的諸般群臣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隨意地閑扯著,正自噪雜間,卻見陳子明緩步從車馬停放處行了過來,諸般人等自是不敢稍有怠慢,忙紛紛躬身行禮不迭。
“諸公,早。”
盡管如今已是宰輔之尊,可陳子明謙遜為人的本色卻始終不曾有所更易,一路行來,對諸般朝臣們的見禮,盡皆不厭其煩地拱手為禮,氣度雍容,自有著股令人心折之從容。
“姐夫,早啊。”
就如往常一般,一見到陳子明到來,李貞立馬笑容滿麵地便搶上了前去,隔著大老遠,便故作親熱狀地招唿了一嗓子。
“越王殿下,早。”
平常時日,若是遇到了李貞的嬉笑招唿,陳子明盡自不甚待見於其,也不會拂了其麵子,笑談上一番還是要的,可今日麽,盡管迴禮甚恭,但卻並未跟其糾纏,禮一畢,也不等李貞搶到近前,便已是旋身一轉,不徐不速地便往李恪所在之處行了過去,絲毫沒給李貞留甚情麵。
“嗡……”
盡管所有朝臣都知曉陳子明其實就是李恪身後的靠山,可平日裏卻甚少見到陳子明表現出與李恪的親近,今日這麽肆無忌憚地在大庭廣眾之下,悍然站在了李恪的身旁,這無疑便是一種宣示之姿態,當即便令群臣們為之詫異不已,亂議之聲也自不免便大起了,至於被陳子明甩下的李貞麽,臉色雖淡然依舊,可攏在袖子裏的手卻是早已緊握成拳了的。
“上朝,上朝……”
群臣們亂議之聲未定,就聽宮門裏的喊朝之聲已是由遠而近地響了起來,一聞及此,諸般人等自是都不敢怠慢了去,緊著收斂了下散亂的心思,按著品階高下,飛快地排好了隊列,行進了敞開的宮門之中,沿著宮道疾步往太極殿趕了去。
“皇上駕到!”
太宗今日到得明顯比往常都要早上一些,這不,群臣們方才剛剛在太極殿中站定,氣息都尚未調勻,就聽後頭一聲喝道響起中,一身明黃龍袍的太宗便已在一眾宦官宮女們的簇擁下,緩步從殿後轉了出來。
“臣等叩見陛下!”
見得太宗已到,諸般臣工們哪還站得住,緊著便齊齊大禮參拜不迭。
“眾愛卿平身!”
太宗徑直走到了前墀正中的龍案後頭,一撩衣袍的下擺,就此端坐了下來,威嚴十足地掃視了下諸般朝臣們,而後方才虛抬了下手,語調淡然地叫了起。
“謝陛下隆恩!”
太宗既已叫了起,謝恩乃是題中應有之意,卻也無甚可多言處。
“朕前幾日便已將科舉革新章程下發,想必眾愛卿都已是看過了的,今日就議此事,眾愛卿隻管暢所欲言便是了,朕聽著呢。”
眾人謝恩一畢,太宗也自不錯有甚虛言廢話,開宗明義地便為今日之大朝定了個調子,那便是隻議科舉革新章程一事。
群臣們早就知曉今日要議決的便是科舉革新之章程,也盡皆早早便做足了功課,各人心中都有著一本賬在,隻是值此大朝時分,卻是誰都不願頭一個站出來表明態度,無他,概因茲事體大,不止是涉及到國政以及諸多門閥世家的權益,更牽扯到奪嫡之爭,一個不小心之下,鬧不好就要被將來的新君所記恨,那後果須不是好耍得,正因為此,饒是太宗已然定了調,可下頭群臣們的反應卻是遲鈍得很,一時間竟無人出頭言事,偌大的殿堂也就此詭異地死寂了下來。
“陛下,微臣以為此乃德政也,既可使得草莽間無遺珠,又可令朝堂多取人才為用,實大利之事也,當得速行!”
一派死寂中,突然見文官隊伍的末端紅影一閃,一名三十出頭的青年官員已是大踏步地搶了出來,旗幟鮮明地便表明了力挺科舉革新章程之態度,這人赫然正是來濟——大隋名將來護兒之子,雖出手於世家門閥,可入仕卻不是靠祖蔭,而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年紀雖輕,才名卻高,入仕不過四年而已,晉升卻是極速,幾乎是一年一級地往上竄著,到如今都已是堂堂正五品上的中書舍人了。
竟然是他?
一見有人冒出了頭來,諸般臣工們的視線立馬便齊刷刷地聚焦了過去,陳子明也自不例外,隻是一見那出頭者竟是來濟,陳子明的眉頭不自覺地便是一揚,沒旁的,概因來濟官位雖卑,卻是朝堂之新貴,而其之所以能連連超拔,完全是因得了太宗賞識之故,與諸般勢力皆無甚瓜葛可言,其此際如此堅決地站出來力挺科舉革新章程,背後恐有著太宗的推手在,而這,於陳子明來說,無疑是好事一樁!
“父皇明鑒,兒臣以為來大人所言差矣!此所謂革新之章程錯謬處不少,安可以德政視之。”
李貞原本就有著搶先出麵定調之打算,之所以沒急著出頭,不過是想讓這等死寂的氣氛再多沉澱上一下,也好來上一把一鳴驚人,卻不曾想被來濟給搶了先,心火忍不住便大起了,唯恐輿論被來濟給帶歪了去,也不等太宗有所表示,這便緊著站了出來,朗聲便唱起了反調。
“嗡……”
李貞要跟李恪爭位,那就須得拚力阻擊李恪之差使,此乃題中應有之義,諸般臣工們對此皆是心中有數得很,然則卻萬萬沒想到其竟然會出頭得如此之早,身為親王,竟跟一區區五品微末之官抗辯當場,著實太過著相了些,掉價也不是這麽個掉法來著,自是由不得群臣們不為之愕然不已的,於是乎,竊竊亂議之聲便就此大作了起來……
這大半年來,李貞可是沒少往長孫無忌府上跑,討巧賣乖的事兒自是做得不少,費心費力地迎奉著,為的便是指望長孫無忌能在關鍵時撐自己一把,卻不曾想一派苦心全都付諸了流水,當真令李貞氣急敗壞得很,罵娘起來,自也就不免戾氣狂噴,哪還有半點親王之風度,簡直就有若罵大街的潑婦一般無二。
“殿下還請息怒,下官以為殿下怕是會錯了司徒大人之意了。”
蕭德琮並未理會李貞後頭那些汙言穢語,而是靜靜地將李貞前頭所言的交涉經過細細地咀嚼了一番,心下裏已是有了明悟,待得見李貞兀自在那兒謾罵個不休,自不免便有些看不過眼了,這便心平氣和地進言了一句道。
“嗯?此話怎講?”
李貞雖是不停地罵著長孫無忌,可心裏頭其實還是在指望著能得其之援手,正因為此,這一聽蕭德琮之言有異,立馬便住口不罵了,緊著便出言追問道。
“很簡單,司徒大人其實已答應出手了,隻是在暗示殿下要講求阻擊之策略而已,之所以不明說,概因茲事體大,須得避嫌罷了。”
蕭德琮並未去詳細解釋推理的過程,而是先將結論道了出來,語調雖平和如常,可內裏卻滿是自信之意味。
“心照不宣麽?嘿,那便好,隻是這策略又當如何綢繆才好,還請長史大人為孤詳解一二。”
李貞此際關心的隻是如何發動阻擊,加之對蕭德琮之能有著足夠的信任,也自無心去追問推理之過程,緊著便追問起了對策來。
“殿下莫急,且容下官細細道來,這麽說罷,吳王殿下提此方略,自以為是施惠於民,號稱德政,又言此方略體現朝廷之公平,既如此,若欲壞其事,便須得從德與公平兩處著手,倘若能斬斷此二處根基,則大事或可成矣。”
於李貞前去拜訪長孫無忌之際,蕭德琮已是反反複複將李恪所提交的章程研究了十數遍,心下裏已是有了些應對手段,此際說將起來,還真有幾分高屋建瓴之風範。
“哦?還請長史大人明言則個。”
一聽蕭德琮這般言語,李貞的眼神立馬便是一亮,心下裏已是想到了些關竅之所在,隻是並不敢完全確定,這般緊著一拱手,誠懇萬分地往下追問道。
“殿下應知曆朝曆代取才皆以德為先,才為後,今,此科舉之道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此便是可攻訐之要隘,再,分州取舉子看似公平,實則因各地繁荒不同,差異實大,縱稍有傾斜,也難言公平,此一處,也是可進擊之要點,殿下依此奏了去,當可引得群臣共鳴,縱使不能遏製此章程之通過,也足可得門閥世家子弟之心也,若能妥善經營些時日,再有司徒大人之支持,將來未必不能一戰!”
蕭德琮自信滿滿地點了點頭,伸手捋了捋胸前的長須,不徐不速地便將攻訐之要點陳述了出來。
“長史大人果然高明,好,小王知道該如何做了!”
李貞本就是聰慧之輩,而今蕭德琮都已將道理解說得如此分明了,他自不會聽不懂,心情大好之下,臉上當即便溢出了興奮的笑容……
“大人來了。”
“見過陳大人!”
“陳大人,早!”
……
貞觀十八年四月二十日,卯時六刻,天色已是大亮,早早趕到了承天門前的諸般群臣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隨意地閑扯著,正自噪雜間,卻見陳子明緩步從車馬停放處行了過來,諸般人等自是不敢稍有怠慢,忙紛紛躬身行禮不迭。
“諸公,早。”
盡管如今已是宰輔之尊,可陳子明謙遜為人的本色卻始終不曾有所更易,一路行來,對諸般朝臣們的見禮,盡皆不厭其煩地拱手為禮,氣度雍容,自有著股令人心折之從容。
“姐夫,早啊。”
就如往常一般,一見到陳子明到來,李貞立馬笑容滿麵地便搶上了前去,隔著大老遠,便故作親熱狀地招唿了一嗓子。
“越王殿下,早。”
平常時日,若是遇到了李貞的嬉笑招唿,陳子明盡自不甚待見於其,也不會拂了其麵子,笑談上一番還是要的,可今日麽,盡管迴禮甚恭,但卻並未跟其糾纏,禮一畢,也不等李貞搶到近前,便已是旋身一轉,不徐不速地便往李恪所在之處行了過去,絲毫沒給李貞留甚情麵。
“嗡……”
盡管所有朝臣都知曉陳子明其實就是李恪身後的靠山,可平日裏卻甚少見到陳子明表現出與李恪的親近,今日這麽肆無忌憚地在大庭廣眾之下,悍然站在了李恪的身旁,這無疑便是一種宣示之姿態,當即便令群臣們為之詫異不已,亂議之聲也自不免便大起了,至於被陳子明甩下的李貞麽,臉色雖淡然依舊,可攏在袖子裏的手卻是早已緊握成拳了的。
“上朝,上朝……”
群臣們亂議之聲未定,就聽宮門裏的喊朝之聲已是由遠而近地響了起來,一聞及此,諸般人等自是都不敢怠慢了去,緊著收斂了下散亂的心思,按著品階高下,飛快地排好了隊列,行進了敞開的宮門之中,沿著宮道疾步往太極殿趕了去。
“皇上駕到!”
太宗今日到得明顯比往常都要早上一些,這不,群臣們方才剛剛在太極殿中站定,氣息都尚未調勻,就聽後頭一聲喝道響起中,一身明黃龍袍的太宗便已在一眾宦官宮女們的簇擁下,緩步從殿後轉了出來。
“臣等叩見陛下!”
見得太宗已到,諸般臣工們哪還站得住,緊著便齊齊大禮參拜不迭。
“眾愛卿平身!”
太宗徑直走到了前墀正中的龍案後頭,一撩衣袍的下擺,就此端坐了下來,威嚴十足地掃視了下諸般朝臣們,而後方才虛抬了下手,語調淡然地叫了起。
“謝陛下隆恩!”
太宗既已叫了起,謝恩乃是題中應有之意,卻也無甚可多言處。
“朕前幾日便已將科舉革新章程下發,想必眾愛卿都已是看過了的,今日就議此事,眾愛卿隻管暢所欲言便是了,朕聽著呢。”
眾人謝恩一畢,太宗也自不錯有甚虛言廢話,開宗明義地便為今日之大朝定了個調子,那便是隻議科舉革新章程一事。
群臣們早就知曉今日要議決的便是科舉革新之章程,也盡皆早早便做足了功課,各人心中都有著一本賬在,隻是值此大朝時分,卻是誰都不願頭一個站出來表明態度,無他,概因茲事體大,不止是涉及到國政以及諸多門閥世家的權益,更牽扯到奪嫡之爭,一個不小心之下,鬧不好就要被將來的新君所記恨,那後果須不是好耍得,正因為此,饒是太宗已然定了調,可下頭群臣們的反應卻是遲鈍得很,一時間竟無人出頭言事,偌大的殿堂也就此詭異地死寂了下來。
“陛下,微臣以為此乃德政也,既可使得草莽間無遺珠,又可令朝堂多取人才為用,實大利之事也,當得速行!”
一派死寂中,突然見文官隊伍的末端紅影一閃,一名三十出頭的青年官員已是大踏步地搶了出來,旗幟鮮明地便表明了力挺科舉革新章程之態度,這人赫然正是來濟——大隋名將來護兒之子,雖出手於世家門閥,可入仕卻不是靠祖蔭,而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年紀雖輕,才名卻高,入仕不過四年而已,晉升卻是極速,幾乎是一年一級地往上竄著,到如今都已是堂堂正五品上的中書舍人了。
竟然是他?
一見有人冒出了頭來,諸般臣工們的視線立馬便齊刷刷地聚焦了過去,陳子明也自不例外,隻是一見那出頭者竟是來濟,陳子明的眉頭不自覺地便是一揚,沒旁的,概因來濟官位雖卑,卻是朝堂之新貴,而其之所以能連連超拔,完全是因得了太宗賞識之故,與諸般勢力皆無甚瓜葛可言,其此際如此堅決地站出來力挺科舉革新章程,背後恐有著太宗的推手在,而這,於陳子明來說,無疑是好事一樁!
“父皇明鑒,兒臣以為來大人所言差矣!此所謂革新之章程錯謬處不少,安可以德政視之。”
李貞原本就有著搶先出麵定調之打算,之所以沒急著出頭,不過是想讓這等死寂的氣氛再多沉澱上一下,也好來上一把一鳴驚人,卻不曾想被來濟給搶了先,心火忍不住便大起了,唯恐輿論被來濟給帶歪了去,也不等太宗有所表示,這便緊著站了出來,朗聲便唱起了反調。
“嗡……”
李貞要跟李恪爭位,那就須得拚力阻擊李恪之差使,此乃題中應有之義,諸般臣工們對此皆是心中有數得很,然則卻萬萬沒想到其竟然會出頭得如此之早,身為親王,竟跟一區區五品微末之官抗辯當場,著實太過著相了些,掉價也不是這麽個掉法來著,自是由不得群臣們不為之愕然不已的,於是乎,竊竊亂議之聲便就此大作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