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搖頭言道:“怎麽可以說是沒用呢,便如我們自身軀體,你現在又了解多少,為何隻有女人能夠生子,為何有的女人會難產而死,有的女人生子無比順暢,為何有的嬰兒會無故夭折,為何有的嬰兒卻能茁壯成長,人為什麽會老,人為什麽會生病……”
“若是能搞懂這些,這世間豈不是人人皆可長生不老?”
“這似乎是郎中應該做的事情……”姚廣孝下意識的說了一句,而李洪則搖頭繼續道:“我此次領兵歸來,改進了火銃的壓強,可令其射程更遠,精準度更高,讓我手下將士減少了極大的傷亡,我治下農莊,改進灌溉方式,研發水車,減少了人力消耗,增加了灌溉麵積,可以種植出更多的糧食,這些東西也是無用的麽?”
“先生還可領兵?”
姚廣孝的注意力顯然歪到了另一個方麵,李洪投了一個懷疑的眼光後,姚廣孝立刻收斂。
他毫無疑問是個野心家,而且還是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那種,隻不過現在姚廣孝隱藏的很好,也並沒有必須暴露出自己野心的理由。
因此姚廣孝立刻轉移話題的問道:“隻是李先生所言,似乎都是匠戶所應該做的事情,我等讀書人,難道格物致知也隻是為了當一名匠戶麽?”
李洪又是覺得好笑,這相似的問題他好像在宋濂嘴裏聽到過,隻覺得這些讀書人終究還是放不下自己心裏的矜持,想的問題竟然都差不多,就連最不想讀書人的姚廣孝也是如此。.
“你可會寫字?”
麵對李洪問詢,姚廣孝微微一愣,他自然不會覺得了李洪此問是要羞辱與他,因此很正經的言道:“自當是會的。”
李洪又問道:“那你知不知道有些人是靠賣自維持生計?”
姚廣孝點頭道:“此乃是生活所迫,雖說猶如斯文,卻也能理解!”
李洪便言道:“那些匠戶們便相當於賣字之人,他們無需格物,隻需掌握我們致知之後得出的知識加以運用,而你我格物致知,便相當於造字的倉頡,自然不能和匠戶混為一談。”
“你想想,若無神農嚐百草,燧人氏不鑽木取火,嫘祖不傳授種桑養蠶的講演,你我此刻是不是還在毳毛飲血,赤身裸體?”
姚廣孝恍然大悟,而李洪則繼續趁熱打鐵道:“你且想象,你若是通過格物致知,運用得到的知識,令天下糧食不再緊缺,世間不再有因饑荒導致餓殍偏低易子相食的人間慘劇,那你還會被世間之人視作匠戶?”
“非但不會,而是被視作聖人一般的任務,死了會有人將你封為神仙,世世代代有香火供奉!”
姚廣孝隻聽得如此如醉,他不在乎死了之後有沒有人給他香火供奉,甚至於他都不在乎他死了之後後世對他的評價。
畢竟他是真的不在乎功名利祿,不然也不會得了輔佐朱棣上位的從龍之功後,便二話不說,一點都不留戀的迴去當自己的和尚。
令生前的名頭他都不要,更何況是死去之後的事情呢。
他所作的一切,其實隻是想著人生一世,總是要追求一番轟轟烈烈的,才算是不枉這一遭。
現在的姚廣孝暫時還沒有興起造反的念頭,因此正苦惱於要做些什麽才能算是不枉此生。
直到現在聽見李洪的一番言論,姚廣孝這才突然明悟了,並且對自己外來的道路已經堅定了決定,這格盡萬物之理,似乎比造反來的還要有成就感一些……
李洪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三言兩語對未來的曆史軌跡造成了多大的改變,隻是覺得姚廣孝倒還真是個良好的聽眾。
李洪給出的底稿共有六期,其中前四期都是些高屋建瓴的學術論調,旨在讓如今的百姓理解科學觀念和科學觀念的必要性,而後麵兩期李洪則是真的在上麵寫了一定的幹貨在其中的。
如今的報紙尚未發行,姚廣孝或許還是第一個看到這份底稿的人。
而姚廣孝的反應也確實沒有出乎李洪的預料。
“這怎麽可能!”
姚廣孝看完了李洪剩下兩期底稿,隨後便倒吸了一口涼氣,瞪大著眼睛,一臉不可置信的模樣。
“自古以外便都是天圓地方,這世界怎麽可能是一個球體!”
麵對姚廣孝的質問,李洪卻是微微一笑道:“誰跟你說自古以來都是天圓地方的?”
“不就應該如此麽?”姚廣孝不解。
李洪笑道:“唐代的王冰注解黃帝內經的《素問》一篇時就說過,‘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又有:‘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這兩句話的意思,便是這地球其實乃是宇宙中的一個球體。
地圓說,後世公認是在公元前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這一概念,大約在公元前世紀,生活在亞曆山大的科學家埃拉托色尼用幾何學方法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再到了地理大發現時代,葡萄牙人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全人類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說法。
可實際上,類似的學說在先秦的諸子百家時期便已經存在。
《尚書》中就有雲說: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自覺也。
身為百家之一不太出名的貴虛學派的創始人列子也曾說過:“運轉靡已,大地密移,疇覺之哉。”
再後來漢代《的春秋緯》直接記載:‘天左旋,地右動’、‘地動則見於天象’。
所以實際上東方的曆代先賢遠比西方還要早的發現,大地是運動的,甚至還推斷出來自西向東的運動軌跡。
“可即便如此,那唐代的王冰也不一定便是對的。”
姚廣孝依舊不理解為何李洪如此篤定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才有此一問。
李洪答道:“你可曾去過海邊,或是船隻出港?”
姚廣孝不懂李洪為什麽又問了這麽一個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問題,卻還是老實迴答過:“蘇州雖無海,但水運亨通,自然是見過的。”
“若是能搞懂這些,這世間豈不是人人皆可長生不老?”
“這似乎是郎中應該做的事情……”姚廣孝下意識的說了一句,而李洪則搖頭繼續道:“我此次領兵歸來,改進了火銃的壓強,可令其射程更遠,精準度更高,讓我手下將士減少了極大的傷亡,我治下農莊,改進灌溉方式,研發水車,減少了人力消耗,增加了灌溉麵積,可以種植出更多的糧食,這些東西也是無用的麽?”
“先生還可領兵?”
姚廣孝的注意力顯然歪到了另一個方麵,李洪投了一個懷疑的眼光後,姚廣孝立刻收斂。
他毫無疑問是個野心家,而且還是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那種,隻不過現在姚廣孝隱藏的很好,也並沒有必須暴露出自己野心的理由。
因此姚廣孝立刻轉移話題的問道:“隻是李先生所言,似乎都是匠戶所應該做的事情,我等讀書人,難道格物致知也隻是為了當一名匠戶麽?”
李洪又是覺得好笑,這相似的問題他好像在宋濂嘴裏聽到過,隻覺得這些讀書人終究還是放不下自己心裏的矜持,想的問題竟然都差不多,就連最不想讀書人的姚廣孝也是如此。.
“你可會寫字?”
麵對李洪問詢,姚廣孝微微一愣,他自然不會覺得了李洪此問是要羞辱與他,因此很正經的言道:“自當是會的。”
李洪又問道:“那你知不知道有些人是靠賣自維持生計?”
姚廣孝點頭道:“此乃是生活所迫,雖說猶如斯文,卻也能理解!”
李洪便言道:“那些匠戶們便相當於賣字之人,他們無需格物,隻需掌握我們致知之後得出的知識加以運用,而你我格物致知,便相當於造字的倉頡,自然不能和匠戶混為一談。”
“你想想,若無神農嚐百草,燧人氏不鑽木取火,嫘祖不傳授種桑養蠶的講演,你我此刻是不是還在毳毛飲血,赤身裸體?”
姚廣孝恍然大悟,而李洪則繼續趁熱打鐵道:“你且想象,你若是通過格物致知,運用得到的知識,令天下糧食不再緊缺,世間不再有因饑荒導致餓殍偏低易子相食的人間慘劇,那你還會被世間之人視作匠戶?”
“非但不會,而是被視作聖人一般的任務,死了會有人將你封為神仙,世世代代有香火供奉!”
姚廣孝隻聽得如此如醉,他不在乎死了之後有沒有人給他香火供奉,甚至於他都不在乎他死了之後後世對他的評價。
畢竟他是真的不在乎功名利祿,不然也不會得了輔佐朱棣上位的從龍之功後,便二話不說,一點都不留戀的迴去當自己的和尚。
令生前的名頭他都不要,更何況是死去之後的事情呢。
他所作的一切,其實隻是想著人生一世,總是要追求一番轟轟烈烈的,才算是不枉這一遭。
現在的姚廣孝暫時還沒有興起造反的念頭,因此正苦惱於要做些什麽才能算是不枉此生。
直到現在聽見李洪的一番言論,姚廣孝這才突然明悟了,並且對自己外來的道路已經堅定了決定,這格盡萬物之理,似乎比造反來的還要有成就感一些……
李洪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三言兩語對未來的曆史軌跡造成了多大的改變,隻是覺得姚廣孝倒還真是個良好的聽眾。
李洪給出的底稿共有六期,其中前四期都是些高屋建瓴的學術論調,旨在讓如今的百姓理解科學觀念和科學觀念的必要性,而後麵兩期李洪則是真的在上麵寫了一定的幹貨在其中的。
如今的報紙尚未發行,姚廣孝或許還是第一個看到這份底稿的人。
而姚廣孝的反應也確實沒有出乎李洪的預料。
“這怎麽可能!”
姚廣孝看完了李洪剩下兩期底稿,隨後便倒吸了一口涼氣,瞪大著眼睛,一臉不可置信的模樣。
“自古以外便都是天圓地方,這世界怎麽可能是一個球體!”
麵對姚廣孝的質問,李洪卻是微微一笑道:“誰跟你說自古以來都是天圓地方的?”
“不就應該如此麽?”姚廣孝不解。
李洪笑道:“唐代的王冰注解黃帝內經的《素問》一篇時就說過,‘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又有:‘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這兩句話的意思,便是這地球其實乃是宇宙中的一個球體。
地圓說,後世公認是在公元前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這一概念,大約在公元前世紀,生活在亞曆山大的科學家埃拉托色尼用幾何學方法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再到了地理大發現時代,葡萄牙人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全人類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說法。
可實際上,類似的學說在先秦的諸子百家時期便已經存在。
《尚書》中就有雲說: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自覺也。
身為百家之一不太出名的貴虛學派的創始人列子也曾說過:“運轉靡已,大地密移,疇覺之哉。”
再後來漢代《的春秋緯》直接記載:‘天左旋,地右動’、‘地動則見於天象’。
所以實際上東方的曆代先賢遠比西方還要早的發現,大地是運動的,甚至還推斷出來自西向東的運動軌跡。
“可即便如此,那唐代的王冰也不一定便是對的。”
姚廣孝依舊不理解為何李洪如此篤定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這才有此一問。
李洪答道:“你可曾去過海邊,或是船隻出港?”
姚廣孝不懂李洪為什麽又問了這麽一個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問題,卻還是老實迴答過:“蘇州雖無海,但水運亨通,自然是見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