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上午,李洪在朱元璋沒來之前,一直在做準備,而準備的自然便是翻看兵書。
李洪穿越以來,因實在是缺少娛樂,便一心紮在書籍之上,四書五經隻是隨便翻了一下,而後的全部注意力便放在了各色雜書之中,這其中也確實有不少兵書。
隻不過可惜的是,這些兵書如《孫子兵法》之類的,大多年代太過久遠,對於現在的李洪來說並沒有什麽切實的幫助。
因此翻來覆去,李洪竟然驚訝的發現真正有用的竟然隻有如今誠意伯劉伯溫所著的兩本《百戰奇略》、《兵法心要》對自己算是有點幫助。
可即便如此,這兩本書中所講的也多是行軍打仗時的用兵策略,卻絲毫沒有講述練兵的方法。
李洪仔細想了一下,才明白過味來,練兵之法,就如同一個門派的武功秘籍一般,屬於是不傳之秘,皆都掌握在世襲武將手裏,而且不同的將門世家,有著不同的練兵訣竅。
所以這才有了秦良玉的白杆兵,以及戚繼光的戚家軍,外人想要知道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這時候李洪方才發現,泱泱大明,竟然還缺少一部可以令各地衛所統一的步兵操典。
各大武將世家的練兵方法各有不同,或許獨則有力,但是若無一套同意的操練方法,當各兵種聯合大規模作戰時,難免會有各種疏漏。
因此,李洪不敢什麽都不懂,直接拿著後世軍訓時的那一套過去瞎練,而是在送別朱元璋之後,便拉著已經歸還了佩刀和差服換成一身常服的趙武去了軍營。
到了地方,發現四爺果然沒有說錯,還真有一銀盔小將在這裏候著自己。
“你便是來此處練兵的人麽?”
銀盔小將,還真就是小將,看年紀竟然隻有十一二歲的模樣,臉上稚氣未脫,卻一本正經的說話。
趙武看的可樂,笑著說道:“那裏來的小毛孩,穿這麽重的盔甲也不怕長大了不長個!”
那小將還帶著嬰兒肥的小臉頓時一皺,怒道:“我問你們,是不是來此處練兵之人,你管我能不能長個!”
李洪也覺得這場麵有點意思,笑著迴道:“沒錯,我便是來這裏練兵的,這是我的印信,我叫李洪,還不知道這位將軍姓名?”
那小將聽見李洪真的稱唿自己為將軍,頓時一臉得色,隨後昂起脖子驕傲的說道:“哼,既然你問了,那我便告訴你,我叫李景隆!”大風小說
“李景隆,你叫李景隆?”
聽見那小將爆出來的名字,李洪先是一愣,隨後便瞪大了眼睛,滿臉詫異的看著眼前的小孩。
“怎麽,你聽過本大爺的名號?”
李景隆看見李洪這震驚的樣子,還以為是被自己的名字給鎮住了,頓時又是一陣得意,眉毛都快要翹的飛上天去了。
“聽過,嗬嗬,何止是聽過,如雷貫耳啊!”
李洪此言不摻半點虛假,完全是真情實意的說著,畢竟大明戰神李景隆的名號誰能沒聽過呢。
李景隆此人也算的上是皇室宗親,其父親李文忠本是朱元璋的侄子,而後甚至還曾將李文忠收為義子,改姓朱,隻不過後來又改了迴來。
李文忠能耐不小,至正十七年,方才十九歲的李文忠便已舍人的身份,領著朱元璋的親軍攻打池州,接連攻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四個縣。,而後過了一年,便又連用鄧愈等人打進了浙江,升任親軍都指揮,不過弱冠的年紀,手下兵馬已有五萬之數。
至正二十二年到至正二十七年,正是朱元璋到處東奔西走,或是攻打蒙元殘部,或是與張士誠陳友諒爭鋒,而李文忠便鎮受在江南之地,偶有出兵援助,且將江南守的萬無一失。
若論功勞,李文忠自然無法和徐達、常遇春之流媲美,但可見也是一個人才,就在今年的第一次北伐,與徐達分道北征,率領十萬人出野狐嶺,到達興和,降服興和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獲平章竹真。
此次封爵大典,李文忠便被封為了曹國公,位列六公之一。
這份能耐,不說是千古名將,但在這個時代,毫無疑問也是一個軍事中頂尖的人物。
而李景隆便是李文忠的兒子,隻是論名氣,卻是比他父親的名頭還大,乃是靖難時期第一功臣,被稱為大明戰神。
當然,他作為靖難第一功臣,其實卻是站在建文帝如今還未出生的朱允炆這一邊的……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難,大敗洪武為數不多活下來的大將耿炳文,而後揮師南下,打著清君側的名號,直取南京。
而朱棣在王子澄的建議下,啟用李景隆,統帥五十萬大軍,人強馬壯裝備精良,迎戰朱棣不足五萬人的部隊。
甚至於因為過於重視李景隆,朱允炆還親自在江邊給李景隆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
而李景隆的表現是什麽樣的呢,十比一的人數差距,原本應該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爭,在李景隆精妙的微操之下,五十萬大軍乃至於輜重和補給被朱棣全部吃下,讓缺糧缺人缺馬缺裝備,反正什麽都缺的朱棣一下子富裕了起來。
如此離譜的敗仗,朱允炆竟然覺得不是李景隆的問題,而是認為李景隆之所以用兵不順,是因權柄太輕,便授以“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又東拚西湊給李景隆弄出來六十萬的人馬,再一次迎擊朱棣。
而結果不出所料,五十萬打五萬都打不贏,如今朱棣也是兵強馬壯,自然更是不在話下,李景隆軍隊大敗而歸,建文帝方損失慘重,而朱棣卻是士氣正虹,一路南下打到了應天府。
這時候最離譜的操作來了,朱允炆竟然還不懲罰李景隆,還命他看守城門,那時的建文手下還剩不少人馬,更有應天府的堅城固守,隻需要堅持到朱棣糧草耗盡,此危機便可以解除。
可等到李景隆上位之後,竟然不耗費一兵一卒,甚至連一支箭都沒有射過,直接嗬穀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
此種戰績,可以說朱棣能打贏靖難之役,李景隆功不可沒,同時李景隆‘大明戰神’的名號也便就此流傳開來。
李洪穿越以來,因實在是缺少娛樂,便一心紮在書籍之上,四書五經隻是隨便翻了一下,而後的全部注意力便放在了各色雜書之中,這其中也確實有不少兵書。
隻不過可惜的是,這些兵書如《孫子兵法》之類的,大多年代太過久遠,對於現在的李洪來說並沒有什麽切實的幫助。
因此翻來覆去,李洪竟然驚訝的發現真正有用的竟然隻有如今誠意伯劉伯溫所著的兩本《百戰奇略》、《兵法心要》對自己算是有點幫助。
可即便如此,這兩本書中所講的也多是行軍打仗時的用兵策略,卻絲毫沒有講述練兵的方法。
李洪仔細想了一下,才明白過味來,練兵之法,就如同一個門派的武功秘籍一般,屬於是不傳之秘,皆都掌握在世襲武將手裏,而且不同的將門世家,有著不同的練兵訣竅。
所以這才有了秦良玉的白杆兵,以及戚繼光的戚家軍,外人想要知道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這時候李洪方才發現,泱泱大明,竟然還缺少一部可以令各地衛所統一的步兵操典。
各大武將世家的練兵方法各有不同,或許獨則有力,但是若無一套同意的操練方法,當各兵種聯合大規模作戰時,難免會有各種疏漏。
因此,李洪不敢什麽都不懂,直接拿著後世軍訓時的那一套過去瞎練,而是在送別朱元璋之後,便拉著已經歸還了佩刀和差服換成一身常服的趙武去了軍營。
到了地方,發現四爺果然沒有說錯,還真有一銀盔小將在這裏候著自己。
“你便是來此處練兵的人麽?”
銀盔小將,還真就是小將,看年紀竟然隻有十一二歲的模樣,臉上稚氣未脫,卻一本正經的說話。
趙武看的可樂,笑著說道:“那裏來的小毛孩,穿這麽重的盔甲也不怕長大了不長個!”
那小將還帶著嬰兒肥的小臉頓時一皺,怒道:“我問你們,是不是來此處練兵之人,你管我能不能長個!”
李洪也覺得這場麵有點意思,笑著迴道:“沒錯,我便是來這裏練兵的,這是我的印信,我叫李洪,還不知道這位將軍姓名?”
那小將聽見李洪真的稱唿自己為將軍,頓時一臉得色,隨後昂起脖子驕傲的說道:“哼,既然你問了,那我便告訴你,我叫李景隆!”大風小說
“李景隆,你叫李景隆?”
聽見那小將爆出來的名字,李洪先是一愣,隨後便瞪大了眼睛,滿臉詫異的看著眼前的小孩。
“怎麽,你聽過本大爺的名號?”
李景隆看見李洪這震驚的樣子,還以為是被自己的名字給鎮住了,頓時又是一陣得意,眉毛都快要翹的飛上天去了。
“聽過,嗬嗬,何止是聽過,如雷貫耳啊!”
李洪此言不摻半點虛假,完全是真情實意的說著,畢竟大明戰神李景隆的名號誰能沒聽過呢。
李景隆此人也算的上是皇室宗親,其父親李文忠本是朱元璋的侄子,而後甚至還曾將李文忠收為義子,改姓朱,隻不過後來又改了迴來。
李文忠能耐不小,至正十七年,方才十九歲的李文忠便已舍人的身份,領著朱元璋的親軍攻打池州,接連攻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四個縣。,而後過了一年,便又連用鄧愈等人打進了浙江,升任親軍都指揮,不過弱冠的年紀,手下兵馬已有五萬之數。
至正二十二年到至正二十七年,正是朱元璋到處東奔西走,或是攻打蒙元殘部,或是與張士誠陳友諒爭鋒,而李文忠便鎮受在江南之地,偶有出兵援助,且將江南守的萬無一失。
若論功勞,李文忠自然無法和徐達、常遇春之流媲美,但可見也是一個人才,就在今年的第一次北伐,與徐達分道北征,率領十萬人出野狐嶺,到達興和,降服興和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獲平章竹真。
此次封爵大典,李文忠便被封為了曹國公,位列六公之一。
這份能耐,不說是千古名將,但在這個時代,毫無疑問也是一個軍事中頂尖的人物。
而李景隆便是李文忠的兒子,隻是論名氣,卻是比他父親的名頭還大,乃是靖難時期第一功臣,被稱為大明戰神。
當然,他作為靖難第一功臣,其實卻是站在建文帝如今還未出生的朱允炆這一邊的……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難,大敗洪武為數不多活下來的大將耿炳文,而後揮師南下,打著清君側的名號,直取南京。
而朱棣在王子澄的建議下,啟用李景隆,統帥五十萬大軍,人強馬壯裝備精良,迎戰朱棣不足五萬人的部隊。
甚至於因為過於重視李景隆,朱允炆還親自在江邊給李景隆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
而李景隆的表現是什麽樣的呢,十比一的人數差距,原本應該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爭,在李景隆精妙的微操之下,五十萬大軍乃至於輜重和補給被朱棣全部吃下,讓缺糧缺人缺馬缺裝備,反正什麽都缺的朱棣一下子富裕了起來。
如此離譜的敗仗,朱允炆竟然覺得不是李景隆的問題,而是認為李景隆之所以用兵不順,是因權柄太輕,便授以“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又東拚西湊給李景隆弄出來六十萬的人馬,再一次迎擊朱棣。
而結果不出所料,五十萬打五萬都打不贏,如今朱棣也是兵強馬壯,自然更是不在話下,李景隆軍隊大敗而歸,建文帝方損失慘重,而朱棣卻是士氣正虹,一路南下打到了應天府。
這時候最離譜的操作來了,朱允炆竟然還不懲罰李景隆,還命他看守城門,那時的建文手下還剩不少人馬,更有應天府的堅城固守,隻需要堅持到朱棣糧草耗盡,此危機便可以解除。
可等到李景隆上位之後,竟然不耗費一兵一卒,甚至連一支箭都沒有射過,直接嗬穀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
此種戰績,可以說朱棣能打贏靖難之役,李景隆功不可沒,同時李景隆‘大明戰神’的名號也便就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