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袁崇煥評傳(15)
碧血劍(下卷)(新修版) 作者:金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清兵圍城時,崇禎的張皇失措,不單表現在將袁崇煥下獄一事上,此外倒黴的大臣還有不少。他認為兵部尚書王洽處置不善,下獄。王洽相貌堂堂,魁梧威猛,當時是很出名的。崇禎用他做兵部尚書,就是看中了他的相貌,說他像個“門神”,以為門神負責守門,一定安全。當時北京人私下說,貼在大門上的門神一年一換,這個王門神的兵部尚書一定做不長久。果然不到過年,門神就除下來了。圍城時一切混亂,監獄中的囚犯乘機大舉越獄,於是刑部尚書和侍郎下獄。崇禎又“發覺”北京的城牆不大堅固,似乎擋不住清兵猛攻,其實,那時城牆就算堅固之極,他也會覺得還不夠堅固,於是將工部尚書和工部幾名郎中一起在朝廷上各打八十棍再下獄。三個郎中兩個年老、一個體弱,都在殿上當場活活打死了。至於那個薊遼總督劉策,他負責的長城防線為清兵攻破,崇禎將他處死,更不在話下。
當時各地來北京勤王的部隊著實不少,本來由袁崇煥統一指揮,大可發揮威力。袁崇煥一下獄,各路兵馬軍心大亂,再加上欠餉和指揮混亂,山西和陝西的兩路援軍都潰散迴鄉,成為“流寇”的骨幹。“流寇”本來都是饑民,隻會搶糧,沒受過打仗的訓練,這些潰軍官兵一加入,有了軍事上的領導,情形完全不同了。“流寇”真正成為明朝的威脅,就從那時開始。
[1]《明清史料》甲編,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奏:“今各邊兵餉,曆過未給二百餘萬。凡請餉之疏,俱未蒙溫諭,而索餉兵嘩,則重處任事之臣。一番兵嘩,一番發給,一番逮治。嘩則得餉,不嘩則不得餉。去年之寧遠,今年之遵化,謂嘩不由餉乎?近各鎮多以嘩矣。嘩不勝嘩,誅不勝誅,外防虜訌,內防兵潰。如秦之大盜,嘩兵為倡,可鑒也。”
[2]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於土木,武宗困於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斃於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
cpfitzgerald: china, a short cultural history(中國文化簡史):“首都的地位,是明朝主要的弱點之一,是它覆亡的主要原因。”該書對明朝建都北京的不利有詳細分析,見pp463-464。
[3]arnold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曆史研究)的引論中說:“一個比較文明的社會與一個比較落後的社會之間的疆界,如果不再推移,疆界不會就此平衡穩定,時間過去,發展會傾向於對比較落後的社會有利。”
[4]bertrand russell: the problem of china(中國問題):“中華帝國所以能夠一直持續到今日,並非由於任何軍事技術;相反的,以它的疆域和資源來說,在大多數時間中,它在戰爭中的表現都是衰弱無能的。”
[5]皇太極在迴軍的諭示中說,此行是“渡陳倉、陰平之道,(定)破釜沉舟之計。”
[6]《崇禎長編》,十一月十五日兵部有疏雲:“畿東州縣,風鶴相驚,人無固誌。自督師提兵入援,分派駐防,遂屹然無恙。”得旨:“諭兵部:袁崇煥入關赴援,駐師豐潤,與薊軍東西猗角,朕甚嘉慰。即傳諭崇煥,多方籌劃,計出萬全,速建奇功,以膺懋賞。”又諭:“各路援兵,全聽督師袁崇煥調度。”崇禎這道上諭中,“計出萬全”與“速建奇功”兩件事根本是大大矛盾的。
[7]朝鮮對明清戰事密切注意,所以朝鮮方麵的記載也很有參考價值。據朝鮮《仁祖實錄》卷廿二:“(袁)軍門領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於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裏。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
[8]《清史稿·阿巴泰傳》。
[9]《孫子》:“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以近待遠,以佚待勞。”“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10]《崇禎長編》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兵科給事中陶崇道疏言:“昨工部尚書張鳳翔親至城頭,與臣同閱火器,見城樓所積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詢之將領,皆各茫然,問之士卒,百無一識。有其器而不能用,與無器同;無其器以乘城,與無城同。臣等能不為之心寒乎?”明軍守城,主要是靠火器,守城將士連火器都不會使用,由放大炮反而殺傷滿桂部隊可知。如果沒有袁崇煥來援,北京非給清兵攻陷不可。
[11]據王先謙《東華錄》天聰三年所載。又據《崇禎長編》二年十二月甲子:“大清兵駐南海子,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為大清兵所獲,口稱:‘我是萬歲爺養馬的官兒。’大清兵將春等帶至德勝門鮑姓等人看守。”關於設反間計一事,據《東華錄》載,此計出於皇太極,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承皇太極的密計,與所俘太監假意密語,故意讓楊太監聽到。但據黃宗羲為錢龍錫所寫的墓碑銘〈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中,說此反間計是範文程所獻策,而為皇太極所采。又,張宸《範文程傳》中有一句說:“章京範文程亦進密策,令縱反間去崇煥。”(《東莞縣誌·袁崇煥傳》引用)據楊寶霖先生的考證:黃梨洲的學生萬斯同曾讚助王鴻緒修《明史》,所以萬斯同有機會見到清政府的機密檔案;《東莞縣誌》的主修人陳伯陶在光緒年間曾為史館總纂,所以能見到張宸所作的《範文程傳》。我在《碧血劍》中寫皇太極接見範文程、鮑承先、寧完我,隱含此事。
[12]崇禎二年十二月甲戍,祖大壽疏言:“比因袁崇煥被拿,宣讀聖諭,三軍放聲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奮勇圖功以贖督師之罪,此捧旨內臣及城上人所共聞共見者,奈訛言日熾,兵心已傷。初三日,夜哨見海子外營火,發兵夜擊,本欲拚命一戰,期建奇功,以釋內外之疑,不料兵忽東奔……”祖大壽此疏當然有卸免自己責任的用意,但當時士卒憤慨萬分,自動東奔的情形也有極大可能。
[13]袁崇煥獄中寫信、祖大壽接信後迴師等情狀見餘大成《剖肝錄》。永平即今盧龍縣,當時為府治。
十三
袁崇煥蒙冤下獄,朝中群臣大都知他冤枉。內閣大學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書王來光都上疏解救。總兵祖大壽上書,願削職為民,為皇帝死戰盡力,以官階贈蔭請贖袁崇煥之“罪”。袁崇煥的部屬何之壁率同全家四十餘口,到宮外申請,願意全家入獄,代替袁崇煥出來。崇禎一概不準。
崇禎一定很清楚的知道,單憑楊太監從清軍那裏聽來的幾句話,就此判定袁崇煥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何況這“群英會蔣幹中計”的故事,人人皆知。皇帝而成了大白臉曹操,太也可羞。這時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禦史曹永祚忽然捉到了奸細劉文瑞等七人,自稱奉袁崇煥之命通敵,送信去給清軍。這七名奸細交給錦衣衛押管。崇禎命諸大臣會審,不料到第二天辰刻,諸大臣會齊審訊,錦衣衛報稱:七名奸細都逃走了。眾大臣相顧愕然,心中自然雪亮,皇上決心要殺袁崇煥。錦衣衛是皇帝的禦用警察,放走這七名“奸細”,自然是出於皇帝的密旨。猜想起來,那禦史曹永祚本來想附和皇帝,安排了七名假奸細來誣陷袁崇煥,但不知如何,部署無法周密,預料眾大臣會審一定會露出馬腳。崇禎就吩咐錦衣衛將七名奸細放了,更可能是悄悄殺了滅口。
對於這件事,負責監察查核軍務的禦史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向皇帝指出了嚴重責疑。崇禎難以辯駁,隻得敷衍他說,待將袁崇煥審問明白後,便即派去邊疆辦事立功,還準備升他的官。崇禎這個答覆,其實已等於承認袁崇煥無罪。[1]
兵部職方司主管軍令、軍政,對軍務內情知道得最清楚。職方司郎中(司長)餘大成極力為袁崇煥辯白,與兵部尚書梁廷棟幾乎日日為此事爭執。當時朝廷加在袁崇煥頭上的罪名有兩條,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議”。所謂叛逆,惟一的證據是擅殺毛文龍,去敵所忌。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手續上未必完全正確,可是毛死之後,崇禎明令公布毛文龍的罪狀,又公開嘉獎袁崇煥殺得對,殺得好,就算當真殺錯,責任也是在皇帝了,已不能作為袁崇煥的罪名。[2]
嘉靖年間,曾有過一個類似的有名例子:在徐階的主持下,終於扳倒了大奸臣嚴嵩、嚴世蕃父子。他父子入獄後,嚴世蕃十分工於心計,在獄中設法放出空氣,說別的事情我都不怕,但如說我害死沈煉、楊繼盛,我父子就難逃一死。三法司聽到了,果然中計,便以此定為他的主要罪名。徐階看了審案的定稿之後,說道:“這道奏章一上去,嚴公子就無罪釋放了。”三法司忙問原因。徐階解釋理由:殺沈楊二人,是嘉靖皇帝下的特旨,你們說沈楊二人殺錯了,那就是指責皇上的不是。皇上怎肯認錯?結果當然釋放嚴世蕃,以證明皇帝永遠正確。三法司這才恍然大悟,於是胡亂加了一個“私通倭寇”的罪名,就此殺了嚴世蕃。
但崇禎對於這樣性質相同的簡單推論,竟完全不顧。
至於“擅主和議”,也不過是進行和平試探而已,並非“擅締和約”。袁崇煥提出締和建議而給朝廷否決,崇禎如果認為他“擅主和議”是過失,當時就應加以懲處,但反而加他太子太保的官銜,自二品官升為從一品,又賜給他蟒袍、玉帶和銀幣。又升又賞,“擅主和議”這件事當然就不算罪行了。
這時關外的將吏士民不斷到總督孫承宗的衙門去號哭,為袁崇煥唿冤,願以身代。孫承宗深信袁崇煥是無罪的,極力安撫祖大壽,勸他立功,同時上書崇禎,盼望以祖大壽之功來贖袁崇煥之“過”。崇禎不予理睬。
有一個沒有任何功名職位的布衣程本直,在這時候顯示了罕有的俠義精神。這樣的事,縱然在輕生重義的戰國時代,也足以轟傳天下。
程本直與袁崇煥素無淵源,曾三次求見都見不著,到後來終於見到了,他對袁欽佩已極,便投在袁部下辦事,拜袁為老師。袁被捕後,程本直上書皇帝,列舉種種事實,為袁崇煥辯白,請求釋放,讓他帶兵衛國。這道白冤疏寫得怨氣衝天,最後申請為袁崇煥而死。[3]崇禎大怒,將他下獄,後來終於將他殺了,完成他的誌願。
大學士韓爌是袁崇煥考中進士的主考官,是袁名義上的老師,因此而被迫辭職。禦史羅萬爵申辯袁崇煥並非叛逆,因而削職下獄。禦史毛羽健曾和袁崇煥詳細討論過五年平遼的可能性,因此而罷官充軍。
當時朝臣之中,大約七成同情袁崇煥,其餘三成則附和皇帝的意思,其中主張殺袁崇煥最力的是首輔溫體仁和兵部尚書梁廷棟。
溫體仁是浙江烏程(湖州)人,在《明史》中列於“奸臣傳”。他和毛文龍是大同鄉,一心要為毛報仇。梁廷棟和袁崇煥是同年,同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又曾在遼東共事。當時袁崇煥是他上司,得罪過他。他心中記恨,既想報仇,又妒忌同年袁崇煥升官太快,又要討好皇帝。
崇禎身邊掌權的太監,大都在北京城郊有莊園店鋪私產,清兵攻到,焚燒劫掠,眾太監損失很大,大家都說袁崇煥引敵兵進來。毛文龍在皮島當東江鎮總兵之時,每年餉金數十萬,其中一大部份根本不運出北京,便在京城中分給了皇帝身邊的用事太監和當朝有權官員。毛文龍一死,眾太監與權臣這些大收入都斷絕了。
此外還有幾名禦史高捷、袁弘勳、史(上範下土)等人,也主張殺袁崇煥,他們卻另有私心。當袁崇煥下獄之時,首輔是錢龍錫,他雖曾批評袁崇煥相貌不佳,但一向對袁很支持。高捷等人在天啟朝附和魏忠賢。懲辦魏忠賢一夥奸黨的案子叫做“逆案”,高捷、史(上範下土)等案中有名,隻不過罪名不重,還是有官做。錢龍錫是辦理“逆案”的主要人物之一。高捷一夥想把袁崇煥這案子搞成一個“新逆案”,把錢龍錫攀進在內。因為袁崇煥曾與錢龍錫商量過殺毛文龍的事,錢並不反對,隻勸他慎重處理。“新逆案”一成,把許多大官誣攀在內,老逆案的臭氣就可衝淡了。結果新逆案沒有搞成,但錢龍錫也丟官下獄,定了死罪,後來減為充軍。
滿桂部隊最初敗退到北京時,軍紀不佳,在城外擾民(因為城頭開炮,不知是故意還是技術不佳,打死了不少滿桂的官兵),北京百姓不分青紅皂白,把罪名都加在袁崇煥頭上。
個人的私怨、妒忌、黨派衝突、謠言,織成了一張誣陷的羅網,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袁崇煥親信謝尚政的叛賣。謝尚政是廣東東莞人,武舉,袁崇煥第一次到山海關、第一次上奏章就保薦他,說是自己平生所結的“死士”,可見是袁崇煥年輕時就結交的好朋友。他在袁的提拔下升到參將。袁殺毛文龍,就是這個謝參將帶兵把毛部士卒隔在圍外。兵部尚書梁廷棟總覺要殺袁沒什麽充分理由,便授意謝尚政誣告,答允他構成袁的罪名之後可以升他為福建總兵。謝尚政利欲熏心,居然就出頭誣告這個平生待他恩義最深的主帥。
當時各地來北京勤王的部隊著實不少,本來由袁崇煥統一指揮,大可發揮威力。袁崇煥一下獄,各路兵馬軍心大亂,再加上欠餉和指揮混亂,山西和陝西的兩路援軍都潰散迴鄉,成為“流寇”的骨幹。“流寇”本來都是饑民,隻會搶糧,沒受過打仗的訓練,這些潰軍官兵一加入,有了軍事上的領導,情形完全不同了。“流寇”真正成為明朝的威脅,就從那時開始。
[1]《明清史料》甲編,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奏:“今各邊兵餉,曆過未給二百餘萬。凡請餉之疏,俱未蒙溫諭,而索餉兵嘩,則重處任事之臣。一番兵嘩,一番發給,一番逮治。嘩則得餉,不嘩則不得餉。去年之寧遠,今年之遵化,謂嘩不由餉乎?近各鎮多以嘩矣。嘩不勝嘩,誅不勝誅,外防虜訌,內防兵潰。如秦之大盜,嘩兵為倡,可鑒也。”
[2]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於土木,武宗困於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斃於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
cpfitzgerald: china, a short cultural history(中國文化簡史):“首都的地位,是明朝主要的弱點之一,是它覆亡的主要原因。”該書對明朝建都北京的不利有詳細分析,見pp463-464。
[3]arnold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曆史研究)的引論中說:“一個比較文明的社會與一個比較落後的社會之間的疆界,如果不再推移,疆界不會就此平衡穩定,時間過去,發展會傾向於對比較落後的社會有利。”
[4]bertrand russell: the problem of china(中國問題):“中華帝國所以能夠一直持續到今日,並非由於任何軍事技術;相反的,以它的疆域和資源來說,在大多數時間中,它在戰爭中的表現都是衰弱無能的。”
[5]皇太極在迴軍的諭示中說,此行是“渡陳倉、陰平之道,(定)破釜沉舟之計。”
[6]《崇禎長編》,十一月十五日兵部有疏雲:“畿東州縣,風鶴相驚,人無固誌。自督師提兵入援,分派駐防,遂屹然無恙。”得旨:“諭兵部:袁崇煥入關赴援,駐師豐潤,與薊軍東西猗角,朕甚嘉慰。即傳諭崇煥,多方籌劃,計出萬全,速建奇功,以膺懋賞。”又諭:“各路援兵,全聽督師袁崇煥調度。”崇禎這道上諭中,“計出萬全”與“速建奇功”兩件事根本是大大矛盾的。
[7]朝鮮對明清戰事密切注意,所以朝鮮方麵的記載也很有參考價值。據朝鮮《仁祖實錄》卷廿二:“(袁)軍門領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於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裏。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
[8]《清史稿·阿巴泰傳》。
[9]《孫子》:“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以近待遠,以佚待勞。”“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10]《崇禎長編》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兵科給事中陶崇道疏言:“昨工部尚書張鳳翔親至城頭,與臣同閱火器,見城樓所積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詢之將領,皆各茫然,問之士卒,百無一識。有其器而不能用,與無器同;無其器以乘城,與無城同。臣等能不為之心寒乎?”明軍守城,主要是靠火器,守城將士連火器都不會使用,由放大炮反而殺傷滿桂部隊可知。如果沒有袁崇煥來援,北京非給清兵攻陷不可。
[11]據王先謙《東華錄》天聰三年所載。又據《崇禎長編》二年十二月甲子:“大清兵駐南海子,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為大清兵所獲,口稱:‘我是萬歲爺養馬的官兒。’大清兵將春等帶至德勝門鮑姓等人看守。”關於設反間計一事,據《東華錄》載,此計出於皇太極,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承皇太極的密計,與所俘太監假意密語,故意讓楊太監聽到。但據黃宗羲為錢龍錫所寫的墓碑銘〈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中,說此反間計是範文程所獻策,而為皇太極所采。又,張宸《範文程傳》中有一句說:“章京範文程亦進密策,令縱反間去崇煥。”(《東莞縣誌·袁崇煥傳》引用)據楊寶霖先生的考證:黃梨洲的學生萬斯同曾讚助王鴻緒修《明史》,所以萬斯同有機會見到清政府的機密檔案;《東莞縣誌》的主修人陳伯陶在光緒年間曾為史館總纂,所以能見到張宸所作的《範文程傳》。我在《碧血劍》中寫皇太極接見範文程、鮑承先、寧完我,隱含此事。
[12]崇禎二年十二月甲戍,祖大壽疏言:“比因袁崇煥被拿,宣讀聖諭,三軍放聲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奮勇圖功以贖督師之罪,此捧旨內臣及城上人所共聞共見者,奈訛言日熾,兵心已傷。初三日,夜哨見海子外營火,發兵夜擊,本欲拚命一戰,期建奇功,以釋內外之疑,不料兵忽東奔……”祖大壽此疏當然有卸免自己責任的用意,但當時士卒憤慨萬分,自動東奔的情形也有極大可能。
[13]袁崇煥獄中寫信、祖大壽接信後迴師等情狀見餘大成《剖肝錄》。永平即今盧龍縣,當時為府治。
十三
袁崇煥蒙冤下獄,朝中群臣大都知他冤枉。內閣大學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書王來光都上疏解救。總兵祖大壽上書,願削職為民,為皇帝死戰盡力,以官階贈蔭請贖袁崇煥之“罪”。袁崇煥的部屬何之壁率同全家四十餘口,到宮外申請,願意全家入獄,代替袁崇煥出來。崇禎一概不準。
崇禎一定很清楚的知道,單憑楊太監從清軍那裏聽來的幾句話,就此判定袁崇煥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何況這“群英會蔣幹中計”的故事,人人皆知。皇帝而成了大白臉曹操,太也可羞。這時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禦史曹永祚忽然捉到了奸細劉文瑞等七人,自稱奉袁崇煥之命通敵,送信去給清軍。這七名奸細交給錦衣衛押管。崇禎命諸大臣會審,不料到第二天辰刻,諸大臣會齊審訊,錦衣衛報稱:七名奸細都逃走了。眾大臣相顧愕然,心中自然雪亮,皇上決心要殺袁崇煥。錦衣衛是皇帝的禦用警察,放走這七名“奸細”,自然是出於皇帝的密旨。猜想起來,那禦史曹永祚本來想附和皇帝,安排了七名假奸細來誣陷袁崇煥,但不知如何,部署無法周密,預料眾大臣會審一定會露出馬腳。崇禎就吩咐錦衣衛將七名奸細放了,更可能是悄悄殺了滅口。
對於這件事,負責監察查核軍務的禦史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向皇帝指出了嚴重責疑。崇禎難以辯駁,隻得敷衍他說,待將袁崇煥審問明白後,便即派去邊疆辦事立功,還準備升他的官。崇禎這個答覆,其實已等於承認袁崇煥無罪。[1]
兵部職方司主管軍令、軍政,對軍務內情知道得最清楚。職方司郎中(司長)餘大成極力為袁崇煥辯白,與兵部尚書梁廷棟幾乎日日為此事爭執。當時朝廷加在袁崇煥頭上的罪名有兩條,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議”。所謂叛逆,惟一的證據是擅殺毛文龍,去敵所忌。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手續上未必完全正確,可是毛死之後,崇禎明令公布毛文龍的罪狀,又公開嘉獎袁崇煥殺得對,殺得好,就算當真殺錯,責任也是在皇帝了,已不能作為袁崇煥的罪名。[2]
嘉靖年間,曾有過一個類似的有名例子:在徐階的主持下,終於扳倒了大奸臣嚴嵩、嚴世蕃父子。他父子入獄後,嚴世蕃十分工於心計,在獄中設法放出空氣,說別的事情我都不怕,但如說我害死沈煉、楊繼盛,我父子就難逃一死。三法司聽到了,果然中計,便以此定為他的主要罪名。徐階看了審案的定稿之後,說道:“這道奏章一上去,嚴公子就無罪釋放了。”三法司忙問原因。徐階解釋理由:殺沈楊二人,是嘉靖皇帝下的特旨,你們說沈楊二人殺錯了,那就是指責皇上的不是。皇上怎肯認錯?結果當然釋放嚴世蕃,以證明皇帝永遠正確。三法司這才恍然大悟,於是胡亂加了一個“私通倭寇”的罪名,就此殺了嚴世蕃。
但崇禎對於這樣性質相同的簡單推論,竟完全不顧。
至於“擅主和議”,也不過是進行和平試探而已,並非“擅締和約”。袁崇煥提出締和建議而給朝廷否決,崇禎如果認為他“擅主和議”是過失,當時就應加以懲處,但反而加他太子太保的官銜,自二品官升為從一品,又賜給他蟒袍、玉帶和銀幣。又升又賞,“擅主和議”這件事當然就不算罪行了。
這時關外的將吏士民不斷到總督孫承宗的衙門去號哭,為袁崇煥唿冤,願以身代。孫承宗深信袁崇煥是無罪的,極力安撫祖大壽,勸他立功,同時上書崇禎,盼望以祖大壽之功來贖袁崇煥之“過”。崇禎不予理睬。
有一個沒有任何功名職位的布衣程本直,在這時候顯示了罕有的俠義精神。這樣的事,縱然在輕生重義的戰國時代,也足以轟傳天下。
程本直與袁崇煥素無淵源,曾三次求見都見不著,到後來終於見到了,他對袁欽佩已極,便投在袁部下辦事,拜袁為老師。袁被捕後,程本直上書皇帝,列舉種種事實,為袁崇煥辯白,請求釋放,讓他帶兵衛國。這道白冤疏寫得怨氣衝天,最後申請為袁崇煥而死。[3]崇禎大怒,將他下獄,後來終於將他殺了,完成他的誌願。
大學士韓爌是袁崇煥考中進士的主考官,是袁名義上的老師,因此而被迫辭職。禦史羅萬爵申辯袁崇煥並非叛逆,因而削職下獄。禦史毛羽健曾和袁崇煥詳細討論過五年平遼的可能性,因此而罷官充軍。
當時朝臣之中,大約七成同情袁崇煥,其餘三成則附和皇帝的意思,其中主張殺袁崇煥最力的是首輔溫體仁和兵部尚書梁廷棟。
溫體仁是浙江烏程(湖州)人,在《明史》中列於“奸臣傳”。他和毛文龍是大同鄉,一心要為毛報仇。梁廷棟和袁崇煥是同年,同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又曾在遼東共事。當時袁崇煥是他上司,得罪過他。他心中記恨,既想報仇,又妒忌同年袁崇煥升官太快,又要討好皇帝。
崇禎身邊掌權的太監,大都在北京城郊有莊園店鋪私產,清兵攻到,焚燒劫掠,眾太監損失很大,大家都說袁崇煥引敵兵進來。毛文龍在皮島當東江鎮總兵之時,每年餉金數十萬,其中一大部份根本不運出北京,便在京城中分給了皇帝身邊的用事太監和當朝有權官員。毛文龍一死,眾太監與權臣這些大收入都斷絕了。
此外還有幾名禦史高捷、袁弘勳、史(上範下土)等人,也主張殺袁崇煥,他們卻另有私心。當袁崇煥下獄之時,首輔是錢龍錫,他雖曾批評袁崇煥相貌不佳,但一向對袁很支持。高捷等人在天啟朝附和魏忠賢。懲辦魏忠賢一夥奸黨的案子叫做“逆案”,高捷、史(上範下土)等案中有名,隻不過罪名不重,還是有官做。錢龍錫是辦理“逆案”的主要人物之一。高捷一夥想把袁崇煥這案子搞成一個“新逆案”,把錢龍錫攀進在內。因為袁崇煥曾與錢龍錫商量過殺毛文龍的事,錢並不反對,隻勸他慎重處理。“新逆案”一成,把許多大官誣攀在內,老逆案的臭氣就可衝淡了。結果新逆案沒有搞成,但錢龍錫也丟官下獄,定了死罪,後來減為充軍。
滿桂部隊最初敗退到北京時,軍紀不佳,在城外擾民(因為城頭開炮,不知是故意還是技術不佳,打死了不少滿桂的官兵),北京百姓不分青紅皂白,把罪名都加在袁崇煥頭上。
個人的私怨、妒忌、黨派衝突、謠言,織成了一張誣陷的羅網,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袁崇煥親信謝尚政的叛賣。謝尚政是廣東東莞人,武舉,袁崇煥第一次到山海關、第一次上奏章就保薦他,說是自己平生所結的“死士”,可見是袁崇煥年輕時就結交的好朋友。他在袁的提拔下升到參將。袁殺毛文龍,就是這個謝參將帶兵把毛部士卒隔在圍外。兵部尚書梁廷棟總覺要殺袁沒什麽充分理由,便授意謝尚政誣告,答允他構成袁的罪名之後可以升他為福建總兵。謝尚政利欲熏心,居然就出頭誣告這個平生待他恩義最深的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