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袁崇煥評傳(5)
碧血劍(下卷)(新修版) 作者:金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3]袁崇煥於萬曆三十四年(一六○六)中舉,時年二十二歲。他中舉之前,居於廣西平南,最初在平南考秀才,平南人說他冒籍,於是他改到藤縣去考,他有詩題為〈遊雁洲〉,唐時新進士在長安慈恩寺雁塔題名,所以“雁塔題名”表示考中,平南縣衙前河中常有雁,當地人士以雁隻多少來預卜中舉人中秀才的人數,袁詩雲:“煙水家何在?風雲影未閑,登科聞有兆,愧我獨緣慳。”當是落第之後所作,詩附有注:“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故雲。”中舉之後,到原籍東莞去掃墓,有詩〈登賢書後迴東莞縣謁墓〉:“少小辭鄉園,飄零二十年。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邱隴棠梨在,衣冠手澤傳。夕陽迴首處,林樹鬱蒼煙。”這是他原籍東莞、籍隸藤縣、幼居平南的證據。
[4]袁崇煥〈募修羅浮諸名勝疏〉:“餘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邱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車,強半在外,足跡幾遍宇內。”〈下第〉詩有雲:“遇主人寧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從東莞或藤縣到北京,約言之曰八千裏。
[5]他到浙江嵊縣遊覽時,與好友秦六郎中宵長談,有〈話別秦六郎〉詩:“海鱷波鯨夜不啾,故人談劍剡溪頭。言深夜半猶疑晝,酒冷涼生始覺秋。水國芙蓉低睡月,江湄楊柳軟維舟。自憐作賦非王粲,戛玉鳴金有少遊。”
[6]他被派到福建做知縣,首先要去謁見總督、巡撫等大官,官樣文章,耗時甚多,有詩〈至閩謁大府〉:“侵晨持手版,逐隊入軍門。衙鼓三聲急,官儀一麵尊。人情今未熟,政事昔曾論。私謁吾何敢,歸來夜未昏。”又有詩〈初至邵武〉:“為政原非易,親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風俗更如何。訟少容調鶴,身閑即讀書,催科與撫字,二者我安居。”當時做地方官的小官,目標是移風易俗、訟少刑輕,主要工作是征收賦稅、安撫親民。袁崇煥覺得工作不難,希望清閑一點,可以多讀些書。
[7]袁崇煥在〈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員的要求,宣稱:“他日戰之不力,即斬臣於行軍之前,以為輕事者戒。”最後說:“如聽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憤。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複之。謀定而戰,臣有微長也。”他上任後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謀定而戰”的四字要訣,同時也自豪而自信的說:“臣有微長也。”
[8]招募和調集三千名廣東兵、六千名廣西兵,一共大約花二十萬兩銀子。據袁崇煥所申請的預算,廣東兵要安家、行糧、衣甲、器械等費,每人二十餘兩。廣西狼兵本來就是兵,所以不發安家、兵甲費用,隻需從廣西到關外的行糧每人六兩銀子。
[9]詳見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皇太極時代滿族向封建製的過渡〉。
[10]原詩是:“戰守逶迤不自由,偏因勝地重深愁。榮華我已知莊夢,忠憤人將謂??憂。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片雲孤月應腸斷,樁樹凋零又一秋。”
[11]孫承宗是袁崇煥的上司,對他很是賞識,兩人書信往來,孫承宗待他猶似平等的朋友,孫承宗的詩文集《高陽集》中有不少與袁來往的書信,兩人討論到朝中奸佞,孫的信中說:“吾輩做天下事,隻論人不論天,然天道安可誣也。此一流人,非天去之,又攪多時。吾輩安得不善承天意,亟為勉圖。”孫認為奸臣佞臣,將來天必去之,目前我們隻好自行努力。又有信雲:“此何地,敢愛其身?此何地,敢不愛其身?得手教乃快,此惓切也。當瘁呿時,願惟少加靜息。自愛,正以愛此耳。”勸他保重身體。袁崇煥於崇禎二年被捕,孫承宗有詩感歎,有雲:“一縷癡腸看賜劍,幾行血淚灑征衣。”又雲:“東江千古英雄才,淚灑黃卷半不平。”兩人是英雄重英雄。
[12]袁崇煥作了兩首詩痛悼熊廷弼,大概沒有公開,所以幸未賈禍,討中公然說熊功高遭忌,不送賄賂致死。這兩首詩慷慨悲憤,日後用來吊他自己,也很恰當。〈哭熊經略二首〉,其一:“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授夜談兵。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麵如生(熊被斬首後傳首九邊,袁崇煥見到熊的首級,麵目如生)。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其二:“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家貧罄盡身難贖,賂賄公行殺有名。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圖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壇善將兵。”
五
滿清看出了明朝的虛實,知道高經略無用,袁崇煥無人支持,於天啟六年(一六二六)正月大舉渡遼河攻寧遠,兵十三萬(在這幾年中,清軍的實力已擴充了一倍),號稱二十萬。二十三日攻抵寧遠。
大敵終於攻來了。
朝廷荒唐,主帥荒謬,援軍是一定不會有的。那怎麽辦?棄城而退是服從主帥命令;守城罷,寧遠一城孤軍,怎能擋滿清的傾國之師?在這緊急關頭,袁崇煥奮發了英雄之氣,決意抗敵。
他和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集將士誓死守城。袁崇煥刺出自己鮮血,寫成文告,讓將士傳閱,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義。全軍上下在他的激勵下人人熱血沸騰,決心死戰。
他又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是寧遠有兵將逃迴來,一概抓住斬首。山海關有他的上司遼東經略高第鎮守,袁崇煥的職權本來隻能管到寧遠和前屯,山海關總兵楊麒他是管不著的。但這時還管他什麽上司不上司,職權不職權,“x他媽,頂硬上,幾大就幾大!”(淞滬之戰時,十九路軍廣東兵守上海,抗禦日軍侵略,當時“x他媽,頂硬上”的廣東三字經,在江南一帶贏得了人民的熱烈崇敬。因為大家都說:廣東兵一罵“x他媽!”就挺槍衝鋒,向日軍殺去了。)
他母親和妻子這時也在遼西,大概住在山海關或前屯衛後方。他將母親和妻子都搬到寧遠城中來住。全家和寧遠共存亡的決心,表現得再清楚也沒有了。[1]
廿四日,清兵殺到城下。袁崇煥初次見到“辮子兵”的威猛。
清兵都有辮子,在那時,漢人隻要聽到“辮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膽戰心驚,直到十餘年後仍是如此。李自成部下的闖軍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健卒,席卷而東,攻破北京,在山海關前的一片石和吳三桂部大戰時,絲毫不落下風。但清兵突然出現,闖軍中響起“辮子兵來了!辮子兵來了!”的驚唿,數萬精兵就此全軍大潰,一敗塗地。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竄,“大順”朝終於覆滅。在那時候,“辮子兵”就是“無敵雄師”的代名詞。
袁崇煥並不比李自成更會打仗,他部下兵將也並不更為勇猛。但他更加鎮定堅決,他沒有個人的自私欲望,不像李自成那樣想做皇帝。他的部屬也不像闖軍那樣,搶飽了財物美女,不想打仗。真所謂“無欲則剛”,所以他比李自成更剛強。
他是“x他媽,頂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將不是廣東人,主要是遼河兩岸的關外健兒,其他各省的都有。隻因為主帥有“頂硬上”的英銳之氣,部屬也都跟著他“頂硬上”了。
這時寧遠守兵約一萬,而清兵有十三萬。向來明清交戰,總是明兵多而清兵少,這次卻眾寡易勢,大軍都在經略高第手中。高第全軍據守山海關,果然並不派兵來救。
努爾哈赤先分遣部隊繞過寧遠,在城南五裏處切斷了通向山海關的大路,然後放幾名俘虜來的漢人去寧遠向袁崇煥傳話:“我這次帶了二十萬大軍來攻,寧遠非破不可。守城官如投降,我一定大加優待,封為大官。”袁崇煥迴答說:“你突然領兵來攻,那是什麽道理?錦州與寧遠兩城,你本來已經占領,又再放棄。我修築好了來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你說有二十萬兵,未免誇大。你真正的兵力大約是十三萬,我倒也不以為來兵太少了。”[2]
努爾哈赤於是大舉攻城。
當時朝鮮使者帶同翻譯官韓瑗去北京朝見皇帝,剛到達寧遠。袁崇煥很高興的招待使節及其隨從。朝鮮使節見守軍甚是鎮定,暗暗感到奇怪。袁崇煥和三數幕僚閑談,及報清兵攻到,袁崇煥乘轎至戰樓,又與韓瑗等談古論文,泰然自若,全無憂色。過了不久,忽聽得一聲大炮,聲動天地。韓瑗大驚,隻嚇得低下了頭抬不起來。袁崇煥笑道:“賊兵來了!”打開城頭敵樓的窗子,向外望去,隻見清兵蔽野而來。城中卻聲息全無。
成千成萬的辮子兵衝到了城邊,突然之間,城頭舉起千千萬萬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戰事越來越激烈,明軍忽然從城頭的每一個石堞間推出一個又長又大的木櫃,這些大木櫃一半在堞內,一半探出城外,大櫃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將大木櫃拉進來,再裝矢石出去投擲。跟著地雷爆發,土石飛揚,無數清兵和馬匹被震上半空。[3]
攻城清兵的先鋒部隊是鐵甲軍,每人身上都披兩層鐵甲,稱為“鐵頭子”。清兵以堅車攻城,車頂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傷。城內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門,在城頭輪流轟擊,每一炮打出去,破壞殺傷及於數裏。[4]
清兵奮勇迫近,推了鐵裹車猛撞城牆,聲音轟隆轟隆,勢道驚人,撞擊了很久,城牆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雲梯那樣的裹鐵高車來撞擊城牆高處。隨後又把裹鐵車推到城牆邊,上麵用木板遮住,以擋城頭投下的矢石,車裏藏了兵士,用鐵鍬挖掘城牆牆腳。清兵攻進了城牆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們不到。在這危急之時,守軍想到了計策,抬了屋子前的長條大階石從城上投下去。階石十分沉重,鐵車上的木板擋不住,壓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曆時很久,城基給清兵挖成了一個個凹龕,清兵躲在城牆洞內向裏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這時寧遠四周十餘裏的城牆牆腳已被挖得千孔百瘡,眼看城破在即,滿城百姓驚惶得很,都抱怨說:“袁爺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們滿城百姓。”後來北京百姓怨怪袁崇煥,大概也出於這種懦怯卑劣的心理。
大家正在彷徨無策之時,通判金啟倧(浙江人)臨時想出了幾件新式武器,將火藥撒在蘆花褥子和被單上,紛紛投到城下去。他將這件新式武器取名為“萬人敵”。當時是正月,氣候酷寒,攻城清兵見到被褥,就都來搶奪,城上將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萬人敵”立即燃燒,燒死了無數清兵。另有一種“萬人敵”是將火藥放在空心的大泥團中,外麵圍以木框,點燃了藥引投下城去,泥團不斷旋轉噴火,燒死敵兵。那位金通判後來在趕製“萬人敵”之時,火藥碰到火星,不幸被燒死了。[5]
這時城牆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煥不能再泰然自若了,親自搬石來堵塞缺口,連受了兩次傷。部將勸他保重。他厲聲道:“寧遠雖隻區區一城,但與中國的存亡有關。寧遠要是不守,數年之後,咱們的父母兄弟都成為韃子的奴隸了。我若膽小怕死,就算僥幸保得一命,又有什麽樂趣?”撕下戰袍來裹了左臂的傷口又戰。將士在他的榜樣之下,人人奮勇,終於堵上了缺口。[6]
廿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煥督將士死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也受了傷。血戰三日,清兵損失慘重,終於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殺死了清軍中著錦衣的軍官十餘人,即滿洲人稱為“牛彔額真”的,每一“牛彔額真”統兵三百人(約相當於營長)。清兵退去後,守軍將五十名敢死隊用長繩縋到城下,拾到了十餘萬枝箭。城牆上給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十餘個。這時點查火藥庫,火藥也用盡了,局麵真是危險得很。
敵軍解圍而去之後,百姓感到安全了,滿城大哭,紛紛去拜謝袁崇煥與滿桂的救命之恩。為什麽要“滿城大哭”?想來是既感激又慚愧,又是說不出的欣喜罷。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隊人馬擁聚在城外大平原一邊。袁崇煥派遣一名使者,備了禮物去送給努爾哈赤,對他說:“老將橫行天下為時已久,今日敗於小子之手,隻怕是天意了。”努爾哈赤已受了傷,於是迴送禮物及名馬,約期再戰。
所謂“約期再戰”,隻是掩飾麵子的話。努爾哈赤不敢再攻寧遠,轉而去攻覺華島泄憤。
袁崇煥招募來的兩廣子弟兵,在寧遠之戰中似乎並未發生如何重大的作用。據我猜想,極可能是袁崇煥派了廣東水師守覺華島。覺華島現在叫菊花島,在葫蘆島之南,在寧遠之東海外,離岸十八裏。當時是關外屯聚糧草的重地,因為關外軍糧靠海運接濟,在覺華島起卸最方便。寒冬之際,海麵結了厚冰,變成了陸地,廣東兵所擅長的水戰完全用不上,隻得把車輛排起來當防禦工事,在冰上和清兵打陸戰,結果全軍覆沒,島上十餘萬石糧食盡被焚毀。這幾千名廣東海軍,大概多數在這一役中犧牲了。[7]
努爾哈赤對諸貝勒說:“我自二十五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麽單是寧遠一城就打不下來?”十分惱怒。七月間到清河溫泉療養,派人去召大福晉(正妃)來,同迴沈陽,因心情鬱鬱而發背疽(癌),在離沈陽四十裏處的靉雞堡逝世,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一生隻打了這一個大敗仗。清人從此對袁崇煥十分敬畏。[8]
[4]袁崇煥〈募修羅浮諸名勝疏〉:“餘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邱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車,強半在外,足跡幾遍宇內。”〈下第〉詩有雲:“遇主人寧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從東莞或藤縣到北京,約言之曰八千裏。
[5]他到浙江嵊縣遊覽時,與好友秦六郎中宵長談,有〈話別秦六郎〉詩:“海鱷波鯨夜不啾,故人談劍剡溪頭。言深夜半猶疑晝,酒冷涼生始覺秋。水國芙蓉低睡月,江湄楊柳軟維舟。自憐作賦非王粲,戛玉鳴金有少遊。”
[6]他被派到福建做知縣,首先要去謁見總督、巡撫等大官,官樣文章,耗時甚多,有詩〈至閩謁大府〉:“侵晨持手版,逐隊入軍門。衙鼓三聲急,官儀一麵尊。人情今未熟,政事昔曾論。私謁吾何敢,歸來夜未昏。”又有詩〈初至邵武〉:“為政原非易,親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風俗更如何。訟少容調鶴,身閑即讀書,催科與撫字,二者我安居。”當時做地方官的小官,目標是移風易俗、訟少刑輕,主要工作是征收賦稅、安撫親民。袁崇煥覺得工作不難,希望清閑一點,可以多讀些書。
[7]袁崇煥在〈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員的要求,宣稱:“他日戰之不力,即斬臣於行軍之前,以為輕事者戒。”最後說:“如聽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憤。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複之。謀定而戰,臣有微長也。”他上任後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謀定而戰”的四字要訣,同時也自豪而自信的說:“臣有微長也。”
[8]招募和調集三千名廣東兵、六千名廣西兵,一共大約花二十萬兩銀子。據袁崇煥所申請的預算,廣東兵要安家、行糧、衣甲、器械等費,每人二十餘兩。廣西狼兵本來就是兵,所以不發安家、兵甲費用,隻需從廣西到關外的行糧每人六兩銀子。
[9]詳見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皇太極時代滿族向封建製的過渡〉。
[10]原詩是:“戰守逶迤不自由,偏因勝地重深愁。榮華我已知莊夢,忠憤人將謂??憂。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片雲孤月應腸斷,樁樹凋零又一秋。”
[11]孫承宗是袁崇煥的上司,對他很是賞識,兩人書信往來,孫承宗待他猶似平等的朋友,孫承宗的詩文集《高陽集》中有不少與袁來往的書信,兩人討論到朝中奸佞,孫的信中說:“吾輩做天下事,隻論人不論天,然天道安可誣也。此一流人,非天去之,又攪多時。吾輩安得不善承天意,亟為勉圖。”孫認為奸臣佞臣,將來天必去之,目前我們隻好自行努力。又有信雲:“此何地,敢愛其身?此何地,敢不愛其身?得手教乃快,此惓切也。當瘁呿時,願惟少加靜息。自愛,正以愛此耳。”勸他保重身體。袁崇煥於崇禎二年被捕,孫承宗有詩感歎,有雲:“一縷癡腸看賜劍,幾行血淚灑征衣。”又雲:“東江千古英雄才,淚灑黃卷半不平。”兩人是英雄重英雄。
[12]袁崇煥作了兩首詩痛悼熊廷弼,大概沒有公開,所以幸未賈禍,討中公然說熊功高遭忌,不送賄賂致死。這兩首詩慷慨悲憤,日後用來吊他自己,也很恰當。〈哭熊經略二首〉,其一:“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授夜談兵。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麵如生(熊被斬首後傳首九邊,袁崇煥見到熊的首級,麵目如生)。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其二:“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家貧罄盡身難贖,賂賄公行殺有名。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圖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壇善將兵。”
五
滿清看出了明朝的虛實,知道高經略無用,袁崇煥無人支持,於天啟六年(一六二六)正月大舉渡遼河攻寧遠,兵十三萬(在這幾年中,清軍的實力已擴充了一倍),號稱二十萬。二十三日攻抵寧遠。
大敵終於攻來了。
朝廷荒唐,主帥荒謬,援軍是一定不會有的。那怎麽辦?棄城而退是服從主帥命令;守城罷,寧遠一城孤軍,怎能擋滿清的傾國之師?在這緊急關頭,袁崇煥奮發了英雄之氣,決意抗敵。
他和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集將士誓死守城。袁崇煥刺出自己鮮血,寫成文告,讓將士傳閱,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義。全軍上下在他的激勵下人人熱血沸騰,決心死戰。
他又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是寧遠有兵將逃迴來,一概抓住斬首。山海關有他的上司遼東經略高第鎮守,袁崇煥的職權本來隻能管到寧遠和前屯,山海關總兵楊麒他是管不著的。但這時還管他什麽上司不上司,職權不職權,“x他媽,頂硬上,幾大就幾大!”(淞滬之戰時,十九路軍廣東兵守上海,抗禦日軍侵略,當時“x他媽,頂硬上”的廣東三字經,在江南一帶贏得了人民的熱烈崇敬。因為大家都說:廣東兵一罵“x他媽!”就挺槍衝鋒,向日軍殺去了。)
他母親和妻子這時也在遼西,大概住在山海關或前屯衛後方。他將母親和妻子都搬到寧遠城中來住。全家和寧遠共存亡的決心,表現得再清楚也沒有了。[1]
廿四日,清兵殺到城下。袁崇煥初次見到“辮子兵”的威猛。
清兵都有辮子,在那時,漢人隻要聽到“辮子兵”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膽戰心驚,直到十餘年後仍是如此。李自成部下的闖軍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健卒,席卷而東,攻破北京,在山海關前的一片石和吳三桂部大戰時,絲毫不落下風。但清兵突然出現,闖軍中響起“辮子兵來了!辮子兵來了!”的驚唿,數萬精兵就此全軍大潰,一敗塗地。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竄,“大順”朝終於覆滅。在那時候,“辮子兵”就是“無敵雄師”的代名詞。
袁崇煥並不比李自成更會打仗,他部下兵將也並不更為勇猛。但他更加鎮定堅決,他沒有個人的自私欲望,不像李自成那樣想做皇帝。他的部屬也不像闖軍那樣,搶飽了財物美女,不想打仗。真所謂“無欲則剛”,所以他比李自成更剛強。
他是“x他媽,頂硬上”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將不是廣東人,主要是遼河兩岸的關外健兒,其他各省的都有。隻因為主帥有“頂硬上”的英銳之氣,部屬也都跟著他“頂硬上”了。
這時寧遠守兵約一萬,而清兵有十三萬。向來明清交戰,總是明兵多而清兵少,這次卻眾寡易勢,大軍都在經略高第手中。高第全軍據守山海關,果然並不派兵來救。
努爾哈赤先分遣部隊繞過寧遠,在城南五裏處切斷了通向山海關的大路,然後放幾名俘虜來的漢人去寧遠向袁崇煥傳話:“我這次帶了二十萬大軍來攻,寧遠非破不可。守城官如投降,我一定大加優待,封為大官。”袁崇煥迴答說:“你突然領兵來攻,那是什麽道理?錦州與寧遠兩城,你本來已經占領,又再放棄。我修築好了來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你說有二十萬兵,未免誇大。你真正的兵力大約是十三萬,我倒也不以為來兵太少了。”[2]
努爾哈赤於是大舉攻城。
當時朝鮮使者帶同翻譯官韓瑗去北京朝見皇帝,剛到達寧遠。袁崇煥很高興的招待使節及其隨從。朝鮮使節見守軍甚是鎮定,暗暗感到奇怪。袁崇煥和三數幕僚閑談,及報清兵攻到,袁崇煥乘轎至戰樓,又與韓瑗等談古論文,泰然自若,全無憂色。過了不久,忽聽得一聲大炮,聲動天地。韓瑗大驚,隻嚇得低下了頭抬不起來。袁崇煥笑道:“賊兵來了!”打開城頭敵樓的窗子,向外望去,隻見清兵蔽野而來。城中卻聲息全無。
成千成萬的辮子兵衝到了城邊,突然之間,城頭舉起千千萬萬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戰事越來越激烈,明軍忽然從城頭的每一個石堞間推出一個又長又大的木櫃,這些大木櫃一半在堞內,一半探出城外,大櫃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將大木櫃拉進來,再裝矢石出去投擲。跟著地雷爆發,土石飛揚,無數清兵和馬匹被震上半空。[3]
攻城清兵的先鋒部隊是鐵甲軍,每人身上都披兩層鐵甲,稱為“鐵頭子”。清兵以堅車攻城,車頂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傷。城內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門,在城頭輪流轟擊,每一炮打出去,破壞殺傷及於數裏。[4]
清兵奮勇迫近,推了鐵裹車猛撞城牆,聲音轟隆轟隆,勢道驚人,撞擊了很久,城牆撞破的地方很多。清兵再用像雲梯那樣的裹鐵高車來撞擊城牆高處。隨後又把裹鐵車推到城牆邊,上麵用木板遮住,以擋城頭投下的矢石,車裏藏了兵士,用鐵鍬挖掘城牆牆腳。清兵攻進了城牆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們不到。在這危急之時,守軍想到了計策,抬了屋子前的長條大階石從城上投下去。階石十分沉重,鐵車上的木板擋不住,壓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曆時很久,城基給清兵挖成了一個個凹龕,清兵躲在城牆洞內向裏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這時寧遠四周十餘裏的城牆牆腳已被挖得千孔百瘡,眼看城破在即,滿城百姓驚惶得很,都抱怨說:“袁爺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們滿城百姓。”後來北京百姓怨怪袁崇煥,大概也出於這種懦怯卑劣的心理。
大家正在彷徨無策之時,通判金啟倧(浙江人)臨時想出了幾件新式武器,將火藥撒在蘆花褥子和被單上,紛紛投到城下去。他將這件新式武器取名為“萬人敵”。當時是正月,氣候酷寒,攻城清兵見到被褥,就都來搶奪,城上將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萬人敵”立即燃燒,燒死了無數清兵。另有一種“萬人敵”是將火藥放在空心的大泥團中,外麵圍以木框,點燃了藥引投下城去,泥團不斷旋轉噴火,燒死敵兵。那位金通判後來在趕製“萬人敵”之時,火藥碰到火星,不幸被燒死了。[5]
這時城牆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煥不能再泰然自若了,親自搬石來堵塞缺口,連受了兩次傷。部將勸他保重。他厲聲道:“寧遠雖隻區區一城,但與中國的存亡有關。寧遠要是不守,數年之後,咱們的父母兄弟都成為韃子的奴隸了。我若膽小怕死,就算僥幸保得一命,又有什麽樂趣?”撕下戰袍來裹了左臂的傷口又戰。將士在他的榜樣之下,人人奮勇,終於堵上了缺口。[6]
廿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煥督將士死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也受了傷。血戰三日,清兵損失慘重,終於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殺死了清軍中著錦衣的軍官十餘人,即滿洲人稱為“牛彔額真”的,每一“牛彔額真”統兵三百人(約相當於營長)。清兵退去後,守軍將五十名敢死隊用長繩縋到城下,拾到了十餘萬枝箭。城牆上給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十餘個。這時點查火藥庫,火藥也用盡了,局麵真是危險得很。
敵軍解圍而去之後,百姓感到安全了,滿城大哭,紛紛去拜謝袁崇煥與滿桂的救命之恩。為什麽要“滿城大哭”?想來是既感激又慚愧,又是說不出的欣喜罷。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隊人馬擁聚在城外大平原一邊。袁崇煥派遣一名使者,備了禮物去送給努爾哈赤,對他說:“老將橫行天下為時已久,今日敗於小子之手,隻怕是天意了。”努爾哈赤已受了傷,於是迴送禮物及名馬,約期再戰。
所謂“約期再戰”,隻是掩飾麵子的話。努爾哈赤不敢再攻寧遠,轉而去攻覺華島泄憤。
袁崇煥招募來的兩廣子弟兵,在寧遠之戰中似乎並未發生如何重大的作用。據我猜想,極可能是袁崇煥派了廣東水師守覺華島。覺華島現在叫菊花島,在葫蘆島之南,在寧遠之東海外,離岸十八裏。當時是關外屯聚糧草的重地,因為關外軍糧靠海運接濟,在覺華島起卸最方便。寒冬之際,海麵結了厚冰,變成了陸地,廣東兵所擅長的水戰完全用不上,隻得把車輛排起來當防禦工事,在冰上和清兵打陸戰,結果全軍覆沒,島上十餘萬石糧食盡被焚毀。這幾千名廣東海軍,大概多數在這一役中犧牲了。[7]
努爾哈赤對諸貝勒說:“我自二十五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麽單是寧遠一城就打不下來?”十分惱怒。七月間到清河溫泉療養,派人去召大福晉(正妃)來,同迴沈陽,因心情鬱鬱而發背疽(癌),在離沈陽四十裏處的靉雞堡逝世,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一生隻打了這一個大敗仗。清人從此對袁崇煥十分敬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