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將至,趙王宮內宮女、宦者們不停地奔走在各個樓台之間,如火如荼的準備著祭月所行的一應物事。</p>


    仲秋祭月由來已久,起初乃是人們祈求豐收、團圓之意,春秋以來諸侯混戰愈演愈烈、道德淪喪、禮崩樂壞,人們更加願意將自己的信念寄托於鬼神之中,乃至當今,貴族、宗室祭月規模更是空前宏大。</p>


    </p>


    除了準備王室祭品外,趙雍還命宗室準備了很多粗餅,用來分發給邯鄲城內的老人。</p>


    秋日的雨就像春日的暖風,秋雨每下一場,溫度便會寒冷幾分。</p>


    白露一過,邯鄲便接連下了幾場小雨,氣溫也隨之降低了不少,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人們身上的衣裳。往日小娘們身上那輕薄的外紗,如今都換成了寬厚的衣裙。</p>


    秋收進行的相當順利,各地依次將收割的第一枝粟稷運往邯鄲,屯田的成效也第一次迎來了收獲的時節。</p>


    僅晉陽一地,粟稷歲收便高達十萬石。</p>


    今年的一場洪水災害,雖然淹沒了華北平原,但屯田之策亦分擔了趙國的壓力。</p>


    而今想來,齊、魏、中山等國怕是不怎麽好受。此長彼消,趙國大有可為。</p>


    趙雍這幾日也難得喜笑顏開。</p>


    不過當今諸國的局勢,似乎變得更加複雜起來,國與國之間,是敵是友亦不可辯,包括宋、越兩國。</p>


    宋、越同趙國交好多年,而今宋國攻魏、越國伐楚完全不和趙國打招唿。昔日盟書就像一張白紙,這兩國背地裏怕是早就倒入了秦國的懷抱了。</p>


    秦國在陰晉置縣,改陰晉為寧秦縣,進一步迫壓魏國。公孫衍罷相,遁入山林。魏王即任張儀為相,張儀使宋,宋國撤兵。</p>


    秦國再譴使入趙,言及秦、趙兩國交好。形式不明,趙國亦不敢輕舉妄動,同秦互遞國書。五國合縱勢未成,便再次失敗。</p>


    ……</p>


    ……</p>


    天公不作美,仲秋正日,天際依舊飄著小雨,灰蒙的雲層壓在天空,徹底遮擋了背後的明鏡。賞月是別想了,但王的職責趙雍還是要履行的。</p>


    天色漸漸陰暗下來,小雨綿綿,趙王宮的祭祀高台之上,高火通明,烈火熊熊燃燒,微薄的雨勢根本無法澆滅烈火的印記。</p>


    趙雍身著紅綠相間的王袍,頭戴冠冕,神色蕭肅地跪坐於祭鼎之前。</p>


    他的身後依次跪拜著他的幾位嬪妃,再往側後,便是趙國的宗室、大臣。</p>


    (周禮曰:凡祭祀,讚玉齎,選後薦,徹豆邊。)由於趙雍未立王後,一應祭器的擺設都是由嬪妃來完成。</p>


    祭鼎前擺放著整羊、整豬和五穀、香酒。</p>


    戌時一刻,震耳的號角聲衝天而起,趙國的大祭司於高台宣讀祭文。</p>


    趙國的大祭司並非如人們腦海中想象的那般,如同野人一樣披頭散發,反而是個著冠及履的六七十歲華服老翁,大祭司腹腔中氣十足,高聲地朗誦著晦澀難懂的祭文。</p>


    祭文足足宣讀兩刻。</p>


    祭文畢,大祭司突然對天高唿:“拜!”</p>


    鼎前,由趙雍帶頭,身後烏壓壓的人影緩緩俯首叩拜。</p>


    祭拜完天地後,大祭祀再次高唿:“退!”</p>


    趙雍遂起身,在宦者的攙扶下往後宮行去。</p>


    隨著趙雍的離去,眾人也都低首默默地走下高台。</p>


    一場精心準備十數日的祭月大典,便在三言兩語中落下了帷幕。</p>


    趙雍行至簷台,不禁轉頭向後望去,朦朧地火光中,祭台上獨剩那老者一人跪坐於鼎前,似是在祈禱著什麽。</p>


    *</p>


    戰國的祭祀分國祭和家祭,國祭乃祈禱上天庇佑趙國昌盛,家祭便是祈禱趙氏子孫繁榮。</p>


    國祭已畢,趙雍還得轉去趙氏宗廟再行家祭。</p>


    趙氏家廟外,先一步迴返的趙氏子弟早已跪俯在兩旁等候趙雍。</p>


    家祭沒有國祭那般莊嚴,祭台上有一群穿著傳統服裝的年輕演員們,他們都是趙氏子弟所扮,他們頭戴古怪寬大的麵具,緩緩奏著清廟之歌。</p>


    趙雍再次帶領眾人行過一遍禮節後,伴隨著祭司的一聲禮唿。家廟外的廣場之上,華夏族的傳統祭舞‘儺戲’表演便開始了。</p>


    由祭巫帶領的儺戲隊伍,開始表演著從上古就流傳下來的傳統舞蹈,寓意祭神祈豐、驅瘟、避疫。一邊跳,一邊演唱著表達美好祝願的祝歌:“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p>


    受氛圍的影響,趙雍嘴角也不禁跟著誦讀起來。他體內另一個靈魂,顯然對於這種群體性活動表示了非常大的興趣。或許是趙人都比較喜歡舞、樂,在今天這個盛大的節日,很多趙氏子弟都跟隨著跳儺舞的人群,跳了起來。</p>


    若是從高空俯看此時的邯鄲城,便可以看到星火點亮了整個邯鄲城,城內家家戶戶都點燃了昂貴的香燭,供奉給虛無的神明。他們自發組織行於白馬街,嘴角念叨著祈禱之語,朝著天際拜去。</p>


    趙國的災情已經過去了,在這個祈求豐收的日子裏,所有人都祈禱:今日之後,風調雨順。</p>


    *</p>


    忽然,祈福的誦語被一陣嘈雜的馬蹄聲打亂了節奏。</p>


    未等人們反應過來,隻見一個穿著紅綠相間甲胃的騎士,已經闖入了人們的視線。騎士臉上流淌著汗水,胯下的馬匹喘著粗氣,觀其模樣肯定是已經跑了很久。</p>


    騎士的頭盔上,插著三根長長的紅色翎羽,麵對祈福的人群,馬兒顯然也沒有停止的意思,眾人急忙驚恐的退讓躲避。</p>


    馬兒穿過人群,繼續向南城奔去,看樣子像是朝王宮方向疾馳而去。</p>


    隨著騎士的遠去,馬兒脖子上‘叮當叮當’的鈴鐺聲,依舊迴蕩在人們的腦海中。</p>


    紅色的三根翎羽,馬不停蹄的騎士,還有馬匹身上的銅鈴,從過軍的趙人都知道,這就是邊關的“紅翎信使”了。</p>


    紅翎信使,都是有邊關出現緊急軍情才會動用,而且一路之上,換馬不換人,每到一處驛站,連飯都顧不上吃,直接在馬上解決。</p>


    “難道邊關又有戰事了?”</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從趙王雍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浩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浩淵並收藏戰國從趙王雍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