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速軍不愧是一支強軍,他們很快從短暫慒逼中緩過神來,又開始重整混亂的隊形,準備繼續衝鋒。隻是戰機稍縱即逝,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了防守方。霹靂軍已利用羅壯等幾十名勇士用性命換來的寶貴幾分鍾時間,完成了全部機槍和火炮的架設。隨著參謀長的命令,十一門2斤炮開火了,炮彈帶著尖嘯落下,在密集的阿速軍陣中,砸擊出一個個空洞。怕2斤炮的***破片太小,無法擊穿敵人鎧甲,參謀長下令使用了實心炮彈,被打中者即便不死也會掉層皮。
阿速軍又開始衝鋒了。重裝鐵騎需要長距離的助跑才能達到最大速度,加之不斷炮擊也使人心驚膽顫,此刻阿速軍的衝鋒已然沒有了先前的壓迫感。在挨了數十發炮彈之後,他們衝到了霹靂軍陣前二百米,這才是他們噩夢的開始。在數百支火槍和四十三挺輕機槍的密集火力之下,這些人馬皆著甲的鐵罐頭被紛紛摞倒,又在巨大的慣性之下往前翻滾,有的甚至滾在了陣前十餘米處。按照規定,輕機槍在連續發射三百發後,需要更換槍管,否則極易因過熱而炸膛。隻不過此次已經用不著換槍管了,因為阿速軍已經傷亡過半,剩下的已經調轉馬頭往迴逃了。
阿速軍的潰逃並不意味著危機的解除。此刻在離龍騎兵陣地的三裏外,四營的五百名槍騎兵在人數絕對優勢怯薛軍之下,陷入苦戰中。槍騎兵雖有甲胄優勢,還配有轉輪短火槍,但怯薛軍在戰馬和騎術上占據上風,數量更是霹靂軍的四倍,便仗著機動性優勢向槍騎兵疾衝而而來。居於下風的槍騎兵並沒被敵人的聲勢所駭,即便知道勝率渺茫,他們仍緊緊伏在馬背上,平端著長矛,策馬向敵人發起衝鋒。高速對衝之下,雙方騎兵的重重相撞。在沉悶碰撞聲,騎矛或刺穿人馬,或在變形的甲胄下折斷。倒地戰馬翻滾一地,馬背的騎士被摔得七暈八素,或摔得內髒破損當即口湧鮮血,有的甚至當場被折了脖子。
一輪對衝,霹靂軍槍騎兵便損失了三分之二。對衝之後,他們並沒有停下來整理隊形,而是策馬徑直往龍騎兵的陣地而去。怯薛軍將領那裏肯放過他們,便吹響了急促的牛角號。高昂的號聲中,大群怯薛騎兵掉轉了馬頭,重新整隊向龍騎兵陣地追去。數百名怯薛騎兵以散亂陣形,準備對遺留在戰場上的槍騎兵發動新一輪的衝鋒。此時的戰場所上還散落著數十名因傷墜地和失去馬匹的龍騎兵,他們眼見逃生無望也在做最後的準備。這些英勇戰士報著必死的信念,他們寧願站在死,也不願跪著生,即便戰死也要多拉幾個韃子陪葬。
幾十名失去馬匹的霹靂軍傷兵,在這數百名怯薛軍的衝鋒之後盡皆戰死,他們或被長矛捅穿,或死於馬刀劈砍,或死在馬蹄踐踏之下,但無一人逃命,無一人是背後受到致命傷。這些勇士在戰死之前,也讓怯薛軍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他們倉促之間組成了鬆散防禦陣形,前麵是十餘支斜伸向前的長矛,後麵則是三排或跪或站,拿著轉輪短火槍的傷兵。長矛讓衝在最前麵的怯薛軍變成了肉串,數十支轉輪火槍在敵人接近之前,射中了數百發子彈,讓幾十名怯薛騎兵翻滾在地。
衝向龍騎兵陣地的怯薛軍則被崩掉了牙。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那一百餘名撤退的槍騎兵,而是想要將龍騎兵一舉擊潰。在先前的那次衝鋒中,怯薛軍如同熱刀切黃油般輕易切開了龍騎兵的陣列,自己的損失則微乎其微。解決了霹靂軍槍騎兵來自後背的威脅後,他們要對龍騎兵進行致命一擊,以證明自己誰才是蒙軍的最強戰力。在兩汗爭位的戰事中,怯薛軍站在阿裏不哥一邊並被消滅,雖然忽必烈遵照蒙古傳統又重建了怯薛軍,但已不太信任這支軍隊,甚至不讓他們擔任光榮的宿衛任務,而將其派往了前線。現在擔任大汗貼身保護任務的正是阿速軍。
怯薛軍剛才已看到阿速軍被擊潰,這讓他們興奮得嗷嗷直叫,決心拚著傷亡也要全殲眼前的霹靂軍,以重獲大汗的寵信。不過他們未曾料到的是,結好防禦陣形的龍騎兵和行軍狀態的龍騎兵,戰力完全是兩迴事。眼見槍騎兵繞向陣列的兩側而去,怯薛軍指揮官下令仍徑直衝鋒。眼下距離龍騎兵的陣列不到兩裏地,對已提速衝鋒的怯薛來說,不過是幾息的時間。在他看來,撤退的槍騎兵隻不過是啃剩的骨頭,而龍騎兵的陣地才是讓人垂涎欲滴的肥肉。阿速軍被擊潰,那裏因為他們的無能。這些低賤的西方草原騎兵不過是被征服的仆從軍,如何能比得上高貴的怯薛軍。
龍騎兵的陣地中騰起一陣煙霧,隨即炮彈在衝鋒的怯薛騎兵中炸響了。眼見炸點周圍人仰馬翻,怯薛指揮官並不以為意,在他看來霹靂軍的火炮不過如此。話說兩斤炮的實心炮彈殺傷範圍很小,加之也隻有十一門,這個火力密度隻能打亂怯薛軍陣形,遠沒有達到阻止怯薛軍前進的程度。在付出數十騎的代價之後,怯薛軍輕鬆突進到了一裏地距離。就在這時,龍騎兵陣列中吹響了一陣鈧鏘有力的銅號聲,隨即便被一陣密集的爆響聲所淹沒——龍騎兵的輕機槍開火了。
急風驟雨般的灼熱彈丸之下,怯薛軍的衝鋒勢頭為之一滯,最前列的戰馬嘶鳴著紛紛倒地,掉下馬的騎手也滿地翻滾。霹靂軍的輕機槍在一裏地的距離上擊不穿鐵製甲胄,但可以擊穿怯薛軍戰馬的皮製甲胄。話說怯薛軍雖然是蒙古貴族子弟組成,既有勇武又有財力,但由於忽必烈的戒心,他們的裝備比不上阿速軍。阿速軍為人馬皆披鐵甲的重裝騎兵,怯薛軍隻是人披鐵甲,戰馬披的是皮甲。如果是與宋軍作戰,怯薛軍的裝備已是足夠用了,但皮製甲胄卻根本防不住霹靂軍的火器打擊。
衝進陣前三百米的距離,怯薛軍損失超過了五百騎,其戰馬在機槍火力之下紛紛倒地,它們背上騎士雖然並沒有受到致命傷害,卻因沉重鐵甲難以站立起來,更爬不上備用馬。鐵甲防禦力極強,但弱點也十分致命——貴且沉重,其不僅對馬匹要求極高,對騎士的體力要求也極高,這也是霹靂軍槍騎兵隻著鋼製半身胸甲的原因。怯薛軍指揮官原本以為,一咬牙挺過剩下的三百米便勝利在望了。那知道最後的三百米,才是真正的死亡地帶。隨著幾百支李廣型火槍加入收割盛宴,怯薛軍更如雨點一般墜落馬下。“射人先射馬”,團參謀長此刻也發現了怯薛軍的弱點,下令將瞄準目標由敵人的騎士改為戰馬。
阿速軍又開始衝鋒了。重裝鐵騎需要長距離的助跑才能達到最大速度,加之不斷炮擊也使人心驚膽顫,此刻阿速軍的衝鋒已然沒有了先前的壓迫感。在挨了數十發炮彈之後,他們衝到了霹靂軍陣前二百米,這才是他們噩夢的開始。在數百支火槍和四十三挺輕機槍的密集火力之下,這些人馬皆著甲的鐵罐頭被紛紛摞倒,又在巨大的慣性之下往前翻滾,有的甚至滾在了陣前十餘米處。按照規定,輕機槍在連續發射三百發後,需要更換槍管,否則極易因過熱而炸膛。隻不過此次已經用不著換槍管了,因為阿速軍已經傷亡過半,剩下的已經調轉馬頭往迴逃了。
阿速軍的潰逃並不意味著危機的解除。此刻在離龍騎兵陣地的三裏外,四營的五百名槍騎兵在人數絕對優勢怯薛軍之下,陷入苦戰中。槍騎兵雖有甲胄優勢,還配有轉輪短火槍,但怯薛軍在戰馬和騎術上占據上風,數量更是霹靂軍的四倍,便仗著機動性優勢向槍騎兵疾衝而而來。居於下風的槍騎兵並沒被敵人的聲勢所駭,即便知道勝率渺茫,他們仍緊緊伏在馬背上,平端著長矛,策馬向敵人發起衝鋒。高速對衝之下,雙方騎兵的重重相撞。在沉悶碰撞聲,騎矛或刺穿人馬,或在變形的甲胄下折斷。倒地戰馬翻滾一地,馬背的騎士被摔得七暈八素,或摔得內髒破損當即口湧鮮血,有的甚至當場被折了脖子。
一輪對衝,霹靂軍槍騎兵便損失了三分之二。對衝之後,他們並沒有停下來整理隊形,而是策馬徑直往龍騎兵的陣地而去。怯薛軍將領那裏肯放過他們,便吹響了急促的牛角號。高昂的號聲中,大群怯薛騎兵掉轉了馬頭,重新整隊向龍騎兵陣地追去。數百名怯薛騎兵以散亂陣形,準備對遺留在戰場上的槍騎兵發動新一輪的衝鋒。此時的戰場所上還散落著數十名因傷墜地和失去馬匹的龍騎兵,他們眼見逃生無望也在做最後的準備。這些英勇戰士報著必死的信念,他們寧願站在死,也不願跪著生,即便戰死也要多拉幾個韃子陪葬。
幾十名失去馬匹的霹靂軍傷兵,在這數百名怯薛軍的衝鋒之後盡皆戰死,他們或被長矛捅穿,或死於馬刀劈砍,或死在馬蹄踐踏之下,但無一人逃命,無一人是背後受到致命傷。這些勇士在戰死之前,也讓怯薛軍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他們倉促之間組成了鬆散防禦陣形,前麵是十餘支斜伸向前的長矛,後麵則是三排或跪或站,拿著轉輪短火槍的傷兵。長矛讓衝在最前麵的怯薛軍變成了肉串,數十支轉輪火槍在敵人接近之前,射中了數百發子彈,讓幾十名怯薛騎兵翻滾在地。
衝向龍騎兵陣地的怯薛軍則被崩掉了牙。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那一百餘名撤退的槍騎兵,而是想要將龍騎兵一舉擊潰。在先前的那次衝鋒中,怯薛軍如同熱刀切黃油般輕易切開了龍騎兵的陣列,自己的損失則微乎其微。解決了霹靂軍槍騎兵來自後背的威脅後,他們要對龍騎兵進行致命一擊,以證明自己誰才是蒙軍的最強戰力。在兩汗爭位的戰事中,怯薛軍站在阿裏不哥一邊並被消滅,雖然忽必烈遵照蒙古傳統又重建了怯薛軍,但已不太信任這支軍隊,甚至不讓他們擔任光榮的宿衛任務,而將其派往了前線。現在擔任大汗貼身保護任務的正是阿速軍。
怯薛軍剛才已看到阿速軍被擊潰,這讓他們興奮得嗷嗷直叫,決心拚著傷亡也要全殲眼前的霹靂軍,以重獲大汗的寵信。不過他們未曾料到的是,結好防禦陣形的龍騎兵和行軍狀態的龍騎兵,戰力完全是兩迴事。眼見槍騎兵繞向陣列的兩側而去,怯薛軍指揮官下令仍徑直衝鋒。眼下距離龍騎兵的陣列不到兩裏地,對已提速衝鋒的怯薛來說,不過是幾息的時間。在他看來,撤退的槍騎兵隻不過是啃剩的骨頭,而龍騎兵的陣地才是讓人垂涎欲滴的肥肉。阿速軍被擊潰,那裏因為他們的無能。這些低賤的西方草原騎兵不過是被征服的仆從軍,如何能比得上高貴的怯薛軍。
龍騎兵的陣地中騰起一陣煙霧,隨即炮彈在衝鋒的怯薛騎兵中炸響了。眼見炸點周圍人仰馬翻,怯薛指揮官並不以為意,在他看來霹靂軍的火炮不過如此。話說兩斤炮的實心炮彈殺傷範圍很小,加之也隻有十一門,這個火力密度隻能打亂怯薛軍陣形,遠沒有達到阻止怯薛軍前進的程度。在付出數十騎的代價之後,怯薛軍輕鬆突進到了一裏地距離。就在這時,龍騎兵陣列中吹響了一陣鈧鏘有力的銅號聲,隨即便被一陣密集的爆響聲所淹沒——龍騎兵的輕機槍開火了。
急風驟雨般的灼熱彈丸之下,怯薛軍的衝鋒勢頭為之一滯,最前列的戰馬嘶鳴著紛紛倒地,掉下馬的騎手也滿地翻滾。霹靂軍的輕機槍在一裏地的距離上擊不穿鐵製甲胄,但可以擊穿怯薛軍戰馬的皮製甲胄。話說怯薛軍雖然是蒙古貴族子弟組成,既有勇武又有財力,但由於忽必烈的戒心,他們的裝備比不上阿速軍。阿速軍為人馬皆披鐵甲的重裝騎兵,怯薛軍隻是人披鐵甲,戰馬披的是皮甲。如果是與宋軍作戰,怯薛軍的裝備已是足夠用了,但皮製甲胄卻根本防不住霹靂軍的火器打擊。
衝進陣前三百米的距離,怯薛軍損失超過了五百騎,其戰馬在機槍火力之下紛紛倒地,它們背上騎士雖然並沒有受到致命傷害,卻因沉重鐵甲難以站立起來,更爬不上備用馬。鐵甲防禦力極強,但弱點也十分致命——貴且沉重,其不僅對馬匹要求極高,對騎士的體力要求也極高,這也是霹靂軍槍騎兵隻著鋼製半身胸甲的原因。怯薛軍指揮官原本以為,一咬牙挺過剩下的三百米便勝利在望了。那知道最後的三百米,才是真正的死亡地帶。隨著幾百支李廣型火槍加入收割盛宴,怯薛軍更如雨點一般墜落馬下。“射人先射馬”,團參謀長此刻也發現了怯薛軍的弱點,下令將瞄準目標由敵人的騎士改為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