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博詐死之後並沒有離開烏托國,而是剃了頭發,裝扮成和尚潛伏進了少林寺。
這是他給自己偽造的一個身份,這些ri子他在少林寺過著念佛誦經的生活,平常在寺廟內轉悠著,四處尋找須彌山的下落。
慕容博人如其名,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如果不是成為慕容世家的家主,他可能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
他的博學和狡詐同樣出名,這並不矛盾,狡詐是因為多疑,多疑才會多思,多思才能尋找正確的答案,最後變得博學。
作為世家子弟他對昆侖知之甚詳,然後他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昆侖裏沒有和尚。
佛教在漢朝時傳入了烏托國,並迅速的在烏托國站穩腳跟,和儒道兩家鼎立,雖然遭遇了曆次的毀佛事件,卻並沒有消亡,反而愈發的興盛了。
佛門有修行的法門,同樣有高手出現。
曆史上有些高僧在的時候會有天花亂墜的景象,這是高手引動了天地靈氣導致的異象,已經達到了先天高手的境界。
按理說昆侖不會坐視這種強大的存在留在俗世,會把這些僧人接引到昆侖,讓人奇怪的是每次昆侖聖地開啟的時候這些和尚總是很巧合的坐化或者神秘的消失。
和尚到那裏去了?
帶著這個疑問,慕容博翻閱曆史資料和家族前輩的記載,發現這種怪異的現象是從一個人來到烏托國之後開始的。
這個人就是達摩。
達摩是天竺人,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來到烏托國傳揚佛法。先是到現在的南京見了當時的梁武帝,沒有談成合作意向。他一葦渡江來到洛陽,最終定居在嵩山少林寺。
據他自己說來到烏托國的時候已經一百五十多歲了。活了這麽長時間還能渡海東遊,可見這個達摩是個很厲害的人物。
一葦渡江這個典故絕不是誇張。
先天高手可以飛起來,自然可以在江麵上行走,而踏著一根蘆葦的在江麵上走,還要被人看到,這似乎有點炫耀的意味,隻能說達摩是一個比較愛表現自己的人。
從他的種種生平事跡來看,他至少是一個先天高手。
後來達摩來到少林寺麵壁九年,傳下了佛法。烏托國佛教的禪宗一脈就這麽形成了,他成了禪宗始祖,在烏托國佛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位傳奇人物。
慕容博仔細研究了禪宗的事跡,發現很多和尚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佛教是一個的體係,有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以世家的力量很難滲透進去,慕容博雖然懷疑,卻還不會真的去探查下去。
他翻閱了印度佛教的曆史。在達摩離開印度之後,印度佛教開始走下坡路。
這種趨勢在釋迦牟尼死後就已經顯現了。
釋迦牟尼死後,印度佛教開始分裂成不同的派係,每一派都認為自己才是繼承佛祖衣缽的人。對佛法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佛教的分裂。
後來因為印度教的興起和伊斯蘭教的入侵,印度佛教走向了沒落。
慕容博敏感的察覺到這一切可能和達摩有關,最後他鎖定了一樣東西。佛教傳說中的聖山,須彌山。
和慕容博推測的差不多。達摩來到烏托國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為了逃難。
達摩修行佛法的時候正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鬥爭最厲害的時候。宗教的鬥爭往往都是殘酷的,就連相對溫和的佛教也不例外。
須彌山在印度佛教中像烏托國皇帝的玉璽一樣,是正統的象征,誰若是擁有了須彌山就算是佛祖的真正傳人。
為了爭奪須彌山印度佛教的高手開始了一場長達數百年廝殺,導致了佛教高手損失慘重,佛教也因此陷入了沒落。
達摩傾心於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強調慈悲與平等,不分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平等,乃至人人均可成佛等。
因此達摩被小乘佛教所不容,卷入了佛教高手之間的爭鬥之中,那時候他已經修成了羅漢金身,也就是先天高手的境界。
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得到了須彌山,為了躲避追殺,他渡海來到烏托國尋求避難。
當時的梁武帝是信佛的,不過大乘佛教在那時的烏托國影響不大,梁武帝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可能認可眾生平等這種言論,否則皇帝和百姓一樣平等,那豈不是亂套了。
理念的不同讓達摩離開南京,來到洛陽,準備宣揚大乘佛法,卻不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於是他選擇在少林寺麵壁九年,等待時機。
在等了九年之後,他因為在逃難時受的重傷最終死去,臨死前他把衣缽傳給了一個叫慧可的和尚,同時留給慧可的還有須彌山。
慧可ri後成為烏托國禪宗的二祖。
慕容博深信須彌山一定還在少林寺,於是在詐死之後他來到了少林寺,想要印證他這麽多年的猜想,卸下了家主重負的慕容博開始了考古學者的旅程。
化身為釋永真的慕容博這些天認真的觀察著少林寺。
作為禪宗的祖庭,少林寺僧眾修行的是《易筋經》和《洗髓經》兩種法門,這同樣是達摩傳下來的,千年之後,由這兩部經書又延伸出了少林寺的七十二絕技,使得少林武僧名揚天下。
天下武功出少林!
這句話隻在世俗中流傳,否則那些昆侖高手一定會找他們麻煩的。
慕容博是行家,他雖然不是先天高手,卻有著非凡的見識,他認為這些武僧有些本末倒置了,所謂的七十二絕技隻是一種外在的手段,重點還是要修煉自身。
隻要把《易筋經》和《洗髓經》練到高深處,任何絕技都是花架子。
他每晚都偷偷的到藏經閣去翻閱典籍,希望能找到一點須彌山的線索。
那時候僵屍病毒還沒有爆發,慕容博並不是想要找避難所,他也不知道須彌山隻有珍珠一樣的大小,他隻是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想來印證自己的猜想。
然而有一天,他發現一件怪異的事情,藏經閣的經書被人翻動了,在他昨晚看書的地方放了一本佛經,好像是專門為他準備的一樣。
達摩
這是他給自己偽造的一個身份,這些ri子他在少林寺過著念佛誦經的生活,平常在寺廟內轉悠著,四處尋找須彌山的下落。
慕容博人如其名,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如果不是成為慕容世家的家主,他可能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
他的博學和狡詐同樣出名,這並不矛盾,狡詐是因為多疑,多疑才會多思,多思才能尋找正確的答案,最後變得博學。
作為世家子弟他對昆侖知之甚詳,然後他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昆侖裏沒有和尚。
佛教在漢朝時傳入了烏托國,並迅速的在烏托國站穩腳跟,和儒道兩家鼎立,雖然遭遇了曆次的毀佛事件,卻並沒有消亡,反而愈發的興盛了。
佛門有修行的法門,同樣有高手出現。
曆史上有些高僧在的時候會有天花亂墜的景象,這是高手引動了天地靈氣導致的異象,已經達到了先天高手的境界。
按理說昆侖不會坐視這種強大的存在留在俗世,會把這些僧人接引到昆侖,讓人奇怪的是每次昆侖聖地開啟的時候這些和尚總是很巧合的坐化或者神秘的消失。
和尚到那裏去了?
帶著這個疑問,慕容博翻閱曆史資料和家族前輩的記載,發現這種怪異的現象是從一個人來到烏托國之後開始的。
這個人就是達摩。
達摩是天竺人,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來到烏托國傳揚佛法。先是到現在的南京見了當時的梁武帝,沒有談成合作意向。他一葦渡江來到洛陽,最終定居在嵩山少林寺。
據他自己說來到烏托國的時候已經一百五十多歲了。活了這麽長時間還能渡海東遊,可見這個達摩是個很厲害的人物。
一葦渡江這個典故絕不是誇張。
先天高手可以飛起來,自然可以在江麵上行走,而踏著一根蘆葦的在江麵上走,還要被人看到,這似乎有點炫耀的意味,隻能說達摩是一個比較愛表現自己的人。
從他的種種生平事跡來看,他至少是一個先天高手。
後來達摩來到少林寺麵壁九年,傳下了佛法。烏托國佛教的禪宗一脈就這麽形成了,他成了禪宗始祖,在烏托國佛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位傳奇人物。
慕容博仔細研究了禪宗的事跡,發現很多和尚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佛教是一個的體係,有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以世家的力量很難滲透進去,慕容博雖然懷疑,卻還不會真的去探查下去。
他翻閱了印度佛教的曆史。在達摩離開印度之後,印度佛教開始走下坡路。
這種趨勢在釋迦牟尼死後就已經顯現了。
釋迦牟尼死後,印度佛教開始分裂成不同的派係,每一派都認為自己才是繼承佛祖衣缽的人。對佛法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佛教的分裂。
後來因為印度教的興起和伊斯蘭教的入侵,印度佛教走向了沒落。
慕容博敏感的察覺到這一切可能和達摩有關,最後他鎖定了一樣東西。佛教傳說中的聖山,須彌山。
和慕容博推測的差不多。達摩來到烏托國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為了逃難。
達摩修行佛法的時候正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鬥爭最厲害的時候。宗教的鬥爭往往都是殘酷的,就連相對溫和的佛教也不例外。
須彌山在印度佛教中像烏托國皇帝的玉璽一樣,是正統的象征,誰若是擁有了須彌山就算是佛祖的真正傳人。
為了爭奪須彌山印度佛教的高手開始了一場長達數百年廝殺,導致了佛教高手損失慘重,佛教也因此陷入了沒落。
達摩傾心於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強調慈悲與平等,不分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平等,乃至人人均可成佛等。
因此達摩被小乘佛教所不容,卷入了佛教高手之間的爭鬥之中,那時候他已經修成了羅漢金身,也就是先天高手的境界。
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得到了須彌山,為了躲避追殺,他渡海來到烏托國尋求避難。
當時的梁武帝是信佛的,不過大乘佛教在那時的烏托國影響不大,梁武帝信奉的是小乘佛教,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可能認可眾生平等這種言論,否則皇帝和百姓一樣平等,那豈不是亂套了。
理念的不同讓達摩離開南京,來到洛陽,準備宣揚大乘佛法,卻不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於是他選擇在少林寺麵壁九年,等待時機。
在等了九年之後,他因為在逃難時受的重傷最終死去,臨死前他把衣缽傳給了一個叫慧可的和尚,同時留給慧可的還有須彌山。
慧可ri後成為烏托國禪宗的二祖。
慕容博深信須彌山一定還在少林寺,於是在詐死之後他來到了少林寺,想要印證他這麽多年的猜想,卸下了家主重負的慕容博開始了考古學者的旅程。
化身為釋永真的慕容博這些天認真的觀察著少林寺。
作為禪宗的祖庭,少林寺僧眾修行的是《易筋經》和《洗髓經》兩種法門,這同樣是達摩傳下來的,千年之後,由這兩部經書又延伸出了少林寺的七十二絕技,使得少林武僧名揚天下。
天下武功出少林!
這句話隻在世俗中流傳,否則那些昆侖高手一定會找他們麻煩的。
慕容博是行家,他雖然不是先天高手,卻有著非凡的見識,他認為這些武僧有些本末倒置了,所謂的七十二絕技隻是一種外在的手段,重點還是要修煉自身。
隻要把《易筋經》和《洗髓經》練到高深處,任何絕技都是花架子。
他每晚都偷偷的到藏經閣去翻閱典籍,希望能找到一點須彌山的線索。
那時候僵屍病毒還沒有爆發,慕容博並不是想要找避難所,他也不知道須彌山隻有珍珠一樣的大小,他隻是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想來印證自己的猜想。
然而有一天,他發現一件怪異的事情,藏經閣的經書被人翻動了,在他昨晚看書的地方放了一本佛經,好像是專門為他準備的一樣。
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