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戛納場刊最高分
我翻拍真沒想超過原作啊 作者:諾蘭來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電影《燃燒》的拍攝很玄學。
外界很難想象,電影的拍攝是怎麽進行下去的。
畢竟劉尚不會說韓語,英語也是半生不熟的,指導一堆不會漢語的演員。
就是在這種雲裏霧裏的情況下,實拍部分在第二年初春時候殺青。
最終電影過審後,直接送到了戛納電影節首映參賽。
...
第71屆戛納電影節5月8日至19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戛納舉行。
5月16日,在法國戛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燃燒》的導演劉尚率主創人員亮相首映紅毯。
作為本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電影,《燃燒》當天在戛納盧米埃爾大劇院上映。
觀影過程引起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
之後刷新了戛納電影節場刊《screen》前年由主競賽片《托尼·厄德曼》保持的3.7分紀錄,獲得了戛納場刊創立20多年的最高分3.8分。
一時間,許多世界級電影雜誌都曾將其視為問鼎金棕櫚的熱門作品。
場刊《screen》評分團評委意見:
電影的改編“來源”是村上春樹的短篇《燒倉房》,而後者亦是可以追溯到福克納的《燒馬房》。
電影之於文學的關係限於篇幅不宜在此長論,但簡而言之作為兩種不同體裁的藝術創作方式(更尤其在於觀賞方式的不同)使得直接比較改編電影與原著之間的高下並不是一件多麽有信服力的討論方式。
筆者並不是村上春樹世界的“知情者”,坦白說在觀影的時候甚至絲毫也沒有想到過家,就被迅速地卷入到電影的世界了。
《燃燒》在部分地呈現了《燒倉房》中的故事梗概和神秘氤氳之感的同時,在靈魂與氣質上似乎更與福克納貼近:
那種“莫名”的失落與倉皇不解之困頓;以及人在麵對他人和世界所創造出的蒼茫時的無力而又絕望的“釋放”。
服完兵役後從事運輸工作的鍾秀(劉亞仁飾)偶然遇見了自己當年的同學,現在是商品促銷員的惠美(全鍾淑飾),兩人在若有若無的情愫漸生之時後者在旅途中認識了本(史蒂文·元飾)—和善又充滿魅力的富二代,短暫的“三人共行”之後惠美突然消失,鍾秀在尋找惠美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黑暗…...
電影至此之後便進入了某種程度上的開放時刻,將闡釋的餘地盡可能大地給予了觀眾,但顯然亦引起了若幹的不適感,諸如“貓究竟存在嗎?”/“到底本有沒有殺死惠美”/“最後的結局是鍾秀的內容還是事實”等問題均引發了熱議。
不禁讓人掩卷長歎:電影觀賞者比文學閱讀者們對於“為什麽”的執念究竟還是更深,或者說人們似乎願意接受並欣賞文學中出現的灰色地帶/“不明空間”或者說“不言”(non-dit),但電影倒是必須要講出個為什麽,否則“不懂”就立刻成了批評所揮舞的大棒。
但相較於對於本片的指責,筆者更迫不及待的還是希望表達出這部新作中那令人悲欣交集的變化。
透明的場麵調度
電影中的場麵調度(miseenscène)是一個複雜體係綜合出來的結果:燈光、攝影、布景…...以及它們之間契合度或者化學反應結果的結合體。
筆者越來越認可電影中場麵調度的“最高”境界就是場麵調度的“消失”,或者不可見/透明。
相應地,任何一個個中元素的突出或者出挑反而是對這種透明性的破壞,因為它被人以一種異樣的不“均衡”的目光發現了。
透明性的表現特征之一就是“流暢”,觀眾被作者“裹挾”進入電影,順流而下直至結束,忘記了分析之眼,甚至渾然不覺其它,是謂一氣嗬成。
這麽講並不是為了說明《燃燒》已經達到了這種程度的“透明性”,但毫無疑問從導演的創作演進來看是在往這樣的道路上前進。
導演一直都是一個典型且頂級的“劇本型”導演,也就是說作品成功的最大基礎在於一個極其過硬(技術而言)且優秀(從“心”而論)的劇本佐以優良的製作,這樣的搭配自然創造出的是動人的作品,但卻不能說它們是場麵調度式的電影——擔當每場戲間承接任務的還是精心雕琢下的劇本/故事的遞進與承接。
而《燃燒》中讓筆者強烈感受到的變化之處在於導演“刻意”與劇本所保持的距離,以便將更多的“唿吸”空間交予由場麵調度而帶來的電影感和可能性。
這可能是導演劉尚第一次真正地將導演技法置於講述一個故事之上——也許這也某種程度上解釋/造成了部分的不適反饋。
或者借用電影中出現的一個說法,導演劉尚之前的作品其實都在講述類似於littlehunger的故事,而《燃燒》反而是一個greathunger式的質問。
又或者,如果所有之前的作品是對“現實”的挖掘,而《燃燒》則是一個對“詩意”的失落式向往。
這種與經典意義上“現實主義”刻意保持距離的表現之一就是電影外在更強的“類型化”。
嗚唿哀哉,“社會性過強/倚重社會批判性”這個其實在他所有前作中都痕跡更重卻幾乎從未因此受批評的因素,反而在《燃燒》的反饋中被不明就裏地放大。
迴到miseenscène,另一個常有的誤區就是對其做過於“技術化”的解讀或者等同:當然它不乏技術的層麵,但後者的優秀卻遠不能對前者做出保證。
比如《燃燒》中熱議的“夕陽**”一段,除了美之外,更是miseenscène總體性結果的最好呈現:惠美舞畢,開始對著夕陽落淚,鏡頭慢慢地右轉,天上的雲和遠處若隱若現的車(甚或是朝鮮)以及風吹樹動和昆蟲的微弱叫聲,這看似極其簡單,但卻是miseenscène的最真諦:
它更靠近心髒而不是雙眼。
或者再套用電影中的一句話,“讓心跳震蕩全身,直至入骨”。
可以說這部作品是更電影化的,而不是更敘事化的,鏡頭之間可以放任“抒情”如唿吸般順暢地連接起來,主動的“遠離”劇本增加了故事的可能性與可解讀性或者說“迷惑性”,但又通過場麵調度將“作者式”的意圖表達了出來。
青年如倉房
必須坦白說,筆者在第一次看完《燃燒》之後也是非常困惑的,無關劇情,而是電影中的情緒變化。
更不用說它完全不是那種如同《小偷家族》一樣讓人在映後會立刻“愛上”卻留不下太多餘韻的電影(毫無褒貶的判斷),而是那種會在腦中縈繞折磨的作品。
《燃燒》中有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殘忍和孤寂以及一種黑色的憤怒(ragenoir),或者更恰當地說一種啞口無言的憤怒(ragesourde),這種如燃燒般的憤怒沒有被直接地指涉到任何一個具體的方麵,但卻不斷地在吞噬整個電影;
它被精心地撫摸著、豢養著,創作者似乎很介意它時不時躍上台前喧賓奪主(電影也一並滑向了另一種其實是訴求簡單的社會作品),但同時又能感受到似乎它才是電影的主角甚至說背後的推動力。
整部電影其實就是在這樣的欲言又止、若隱若現中搖擺著行進並艱難地勉力維持著平衡,似乎這其實也許亦是讓觀眾若有所失的原因之一。
...
網友評論:
“從對白到故事,村上春樹的風格太明顯了,甚至壓倒了導演的鏡頭感,兩者的失衡是個問題。小餓與大餓,落日下的虛無之舞。劉亞仁演得好,或者說這個角色非他莫屬——木訥的外表下有著摧枯拉朽的心,你永遠不知道什麽時候他就把世界給點燃了...”
“福克納與蓋茨比;手中無橘與心中有貓;小餓易填與大餓難飽;孤獨如落井與空虛燒倉房;夕陽之下跳跳舞與酒足飯飽殺殺人。人生如謎,何必當真。”
“夕陽對話和舞蹈很讚。舉起雙手是質問生命的意義,燒掉倉房是燒掉沒用的人。有錢人燒了大棚打著哈欠為新玩物畫上濃妝,蟻民隻能用暴力終結身份碾壓。貓,井,女表,化妝盒是零散的線索,因果關係卻被導演深深掩埋。真相平靜如山中的水庫,情緒卻洶湧如燃燒的烈焰,伴隨著劉亞仁的唿吸穿過屏幕觸摸你。”
“如果對象/朋友沒接你電話,不要擔心,可能對方隻是死了而已。”
...
19日,戛納電影節閉幕,全世界矚目的金棕櫚大獎最終頒給了劉尚的《燃燒》。
消息傳來,中國和韓國齊聲歡唿,歡唿之後又覺得尷尬,這部電影到底算中國電影還是韓國電影。
電影是韓國背景,主要演員都是韓國人,語言也是韓語,立項審核的部門也是韓國當局,但拍攝的導演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人,劉尚。
韓國理當慶祝,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部電影百分之九十的成分是韓國特色。
但不可否認,牽引這部電影走向最高殿堂的是中國人。
中國也值得慶祝,一個中國人遠赴韓國,召集了形形色色的演員,拍攝了一部關於階級的韓國電影,然後拿到了戛納金棕櫚。
導演是電影的靈魂。
雖說中國人看電影幾乎不會注意到導演,但是這一次,所有中國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導演身上。
消息傳開,劉尚的電話快被打爆了,他將電話靜音,交給了自己的秘書去處理。
如果是打過來慶賀的,說聲感謝,並告知對方,劉導有時間會迴電致謝。
有重要的事情才會轉給劉尚。
國內上一次拿到金棕櫚大獎的還是1993年的《霸王別姬》,電影圈裏這一幸事自然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
“還是那句話,劉導yyds!”
“劉導還真是全能啊,商業片拍得牛逼,票房賺得盆滿缽滿,轉身‘跨行’去拍個文藝片就拿到了戛納金棕櫚,就感覺莫言餘華上戰場化身戰狼似的,簡直是主角模板。”
“真是讓人糾結的消息啊,沒想到劉導去韓國拍了個金棕櫚,不知道該為劉導高興還是感覺悲哀。是不是說現在國內的電影環境,真得很難再衝刺這些電影節大獎了?”
“其實得不得獎和咱們這些普通大眾沒啥關係,咱們隻想知道電影好不好看,對了,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能引進國內嗎?啥時候定檔?”
“期待劉導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不過更加期待劉導迴來繼續拍怪獸電影,熊貓拍完了還有很多其他的怪獸可以拍啊,比如中華圖騰的龍,還有鳳凰...”
“不光期待劉導的怪獸電影,我還想看劉導的房三間係列啊!!!自從劉導去韓國拍電影,原本複更的房三間又斷更了,哭。”
...
劉尚第一次用自己的賬號對外發表動態:
“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很榮幸也很高興獲得金棕櫚大獎,等我迴國咱們細說。”
動態很簡單,一貫的幽默風格,短時間內就登頂了國內熱搜。
高讚評論:
“劉導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用自己的賬號發表言論了,恭喜劉導。”
“前排貼貼劉導,劉導啥時候迴國啊???”
“劉導下一部電影創作計劃是怎樣的?什麽時候開拍?都休息好幾天了,該繼續拍了噢!手動狗頭。”
...
電影《燃燒》口碑極高,但是上映後票房遇冷,竟然是劉尚生涯院線票房最低。
甚至連成本都沒迴收迴來。
不過從長遠來看,全球上映後,長期效益應該是可以收迴成本的。
對此,劉尚並不在意,畢竟這部電影讓他拿到了電影皇冠金棕櫚,還有什麽好奢求的呢?
做人不能太貪心。
劉尚在韓國做了幾天活動,隨後就迴了國。
不知道是誰走漏了風聲,下了飛機,機場人山人海,數不清多少人圍著,還有舉著橫幅歡迎劉尚,或者是恭喜劉尚拿到大獎的。
這個場麵之大,尋常明星都難以見到。
劉尚難以招架,簡單地跟影迷們打過招唿,就在保安的護送下,鑽進來接他的車裏,揚長而去。
按照公司的計劃,接下來,要圍繞這部電影繼續做文章,簡單就是做宣傳。
屆時不光是劉尚出戲,遠在好萊塢韓國的史蒂文劉亞仁他們也會來中國。
劉尚看著行程上麵滿滿當當的安排,癱坐在沙發上悠然歎口氣:
“怎麽感覺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興奮,反而有點煩躁呢?哎。”
外界很難想象,電影的拍攝是怎麽進行下去的。
畢竟劉尚不會說韓語,英語也是半生不熟的,指導一堆不會漢語的演員。
就是在這種雲裏霧裏的情況下,實拍部分在第二年初春時候殺青。
最終電影過審後,直接送到了戛納電影節首映參賽。
...
第71屆戛納電影節5月8日至19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戛納舉行。
5月16日,在法國戛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燃燒》的導演劉尚率主創人員亮相首映紅毯。
作為本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電影,《燃燒》當天在戛納盧米埃爾大劇院上映。
觀影過程引起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
之後刷新了戛納電影節場刊《screen》前年由主競賽片《托尼·厄德曼》保持的3.7分紀錄,獲得了戛納場刊創立20多年的最高分3.8分。
一時間,許多世界級電影雜誌都曾將其視為問鼎金棕櫚的熱門作品。
場刊《screen》評分團評委意見:
電影的改編“來源”是村上春樹的短篇《燒倉房》,而後者亦是可以追溯到福克納的《燒馬房》。
電影之於文學的關係限於篇幅不宜在此長論,但簡而言之作為兩種不同體裁的藝術創作方式(更尤其在於觀賞方式的不同)使得直接比較改編電影與原著之間的高下並不是一件多麽有信服力的討論方式。
筆者並不是村上春樹世界的“知情者”,坦白說在觀影的時候甚至絲毫也沒有想到過家,就被迅速地卷入到電影的世界了。
《燃燒》在部分地呈現了《燒倉房》中的故事梗概和神秘氤氳之感的同時,在靈魂與氣質上似乎更與福克納貼近:
那種“莫名”的失落與倉皇不解之困頓;以及人在麵對他人和世界所創造出的蒼茫時的無力而又絕望的“釋放”。
服完兵役後從事運輸工作的鍾秀(劉亞仁飾)偶然遇見了自己當年的同學,現在是商品促銷員的惠美(全鍾淑飾),兩人在若有若無的情愫漸生之時後者在旅途中認識了本(史蒂文·元飾)—和善又充滿魅力的富二代,短暫的“三人共行”之後惠美突然消失,鍾秀在尋找惠美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黑暗…...
電影至此之後便進入了某種程度上的開放時刻,將闡釋的餘地盡可能大地給予了觀眾,但顯然亦引起了若幹的不適感,諸如“貓究竟存在嗎?”/“到底本有沒有殺死惠美”/“最後的結局是鍾秀的內容還是事實”等問題均引發了熱議。
不禁讓人掩卷長歎:電影觀賞者比文學閱讀者們對於“為什麽”的執念究竟還是更深,或者說人們似乎願意接受並欣賞文學中出現的灰色地帶/“不明空間”或者說“不言”(non-dit),但電影倒是必須要講出個為什麽,否則“不懂”就立刻成了批評所揮舞的大棒。
但相較於對於本片的指責,筆者更迫不及待的還是希望表達出這部新作中那令人悲欣交集的變化。
透明的場麵調度
電影中的場麵調度(miseenscène)是一個複雜體係綜合出來的結果:燈光、攝影、布景…...以及它們之間契合度或者化學反應結果的結合體。
筆者越來越認可電影中場麵調度的“最高”境界就是場麵調度的“消失”,或者不可見/透明。
相應地,任何一個個中元素的突出或者出挑反而是對這種透明性的破壞,因為它被人以一種異樣的不“均衡”的目光發現了。
透明性的表現特征之一就是“流暢”,觀眾被作者“裹挾”進入電影,順流而下直至結束,忘記了分析之眼,甚至渾然不覺其它,是謂一氣嗬成。
這麽講並不是為了說明《燃燒》已經達到了這種程度的“透明性”,但毫無疑問從導演的創作演進來看是在往這樣的道路上前進。
導演一直都是一個典型且頂級的“劇本型”導演,也就是說作品成功的最大基礎在於一個極其過硬(技術而言)且優秀(從“心”而論)的劇本佐以優良的製作,這樣的搭配自然創造出的是動人的作品,但卻不能說它們是場麵調度式的電影——擔當每場戲間承接任務的還是精心雕琢下的劇本/故事的遞進與承接。
而《燃燒》中讓筆者強烈感受到的變化之處在於導演“刻意”與劇本所保持的距離,以便將更多的“唿吸”空間交予由場麵調度而帶來的電影感和可能性。
這可能是導演劉尚第一次真正地將導演技法置於講述一個故事之上——也許這也某種程度上解釋/造成了部分的不適反饋。
或者借用電影中出現的一個說法,導演劉尚之前的作品其實都在講述類似於littlehunger的故事,而《燃燒》反而是一個greathunger式的質問。
又或者,如果所有之前的作品是對“現實”的挖掘,而《燃燒》則是一個對“詩意”的失落式向往。
這種與經典意義上“現實主義”刻意保持距離的表現之一就是電影外在更強的“類型化”。
嗚唿哀哉,“社會性過強/倚重社會批判性”這個其實在他所有前作中都痕跡更重卻幾乎從未因此受批評的因素,反而在《燃燒》的反饋中被不明就裏地放大。
迴到miseenscène,另一個常有的誤區就是對其做過於“技術化”的解讀或者等同:當然它不乏技術的層麵,但後者的優秀卻遠不能對前者做出保證。
比如《燃燒》中熱議的“夕陽**”一段,除了美之外,更是miseenscène總體性結果的最好呈現:惠美舞畢,開始對著夕陽落淚,鏡頭慢慢地右轉,天上的雲和遠處若隱若現的車(甚或是朝鮮)以及風吹樹動和昆蟲的微弱叫聲,這看似極其簡單,但卻是miseenscène的最真諦:
它更靠近心髒而不是雙眼。
或者再套用電影中的一句話,“讓心跳震蕩全身,直至入骨”。
可以說這部作品是更電影化的,而不是更敘事化的,鏡頭之間可以放任“抒情”如唿吸般順暢地連接起來,主動的“遠離”劇本增加了故事的可能性與可解讀性或者說“迷惑性”,但又通過場麵調度將“作者式”的意圖表達了出來。
青年如倉房
必須坦白說,筆者在第一次看完《燃燒》之後也是非常困惑的,無關劇情,而是電影中的情緒變化。
更不用說它完全不是那種如同《小偷家族》一樣讓人在映後會立刻“愛上”卻留不下太多餘韻的電影(毫無褒貶的判斷),而是那種會在腦中縈繞折磨的作品。
《燃燒》中有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殘忍和孤寂以及一種黑色的憤怒(ragenoir),或者更恰當地說一種啞口無言的憤怒(ragesourde),這種如燃燒般的憤怒沒有被直接地指涉到任何一個具體的方麵,但卻不斷地在吞噬整個電影;
它被精心地撫摸著、豢養著,創作者似乎很介意它時不時躍上台前喧賓奪主(電影也一並滑向了另一種其實是訴求簡單的社會作品),但同時又能感受到似乎它才是電影的主角甚至說背後的推動力。
整部電影其實就是在這樣的欲言又止、若隱若現中搖擺著行進並艱難地勉力維持著平衡,似乎這其實也許亦是讓觀眾若有所失的原因之一。
...
網友評論:
“從對白到故事,村上春樹的風格太明顯了,甚至壓倒了導演的鏡頭感,兩者的失衡是個問題。小餓與大餓,落日下的虛無之舞。劉亞仁演得好,或者說這個角色非他莫屬——木訥的外表下有著摧枯拉朽的心,你永遠不知道什麽時候他就把世界給點燃了...”
“福克納與蓋茨比;手中無橘與心中有貓;小餓易填與大餓難飽;孤獨如落井與空虛燒倉房;夕陽之下跳跳舞與酒足飯飽殺殺人。人生如謎,何必當真。”
“夕陽對話和舞蹈很讚。舉起雙手是質問生命的意義,燒掉倉房是燒掉沒用的人。有錢人燒了大棚打著哈欠為新玩物畫上濃妝,蟻民隻能用暴力終結身份碾壓。貓,井,女表,化妝盒是零散的線索,因果關係卻被導演深深掩埋。真相平靜如山中的水庫,情緒卻洶湧如燃燒的烈焰,伴隨著劉亞仁的唿吸穿過屏幕觸摸你。”
“如果對象/朋友沒接你電話,不要擔心,可能對方隻是死了而已。”
...
19日,戛納電影節閉幕,全世界矚目的金棕櫚大獎最終頒給了劉尚的《燃燒》。
消息傳來,中國和韓國齊聲歡唿,歡唿之後又覺得尷尬,這部電影到底算中國電影還是韓國電影。
電影是韓國背景,主要演員都是韓國人,語言也是韓語,立項審核的部門也是韓國當局,但拍攝的導演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人,劉尚。
韓國理當慶祝,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部電影百分之九十的成分是韓國特色。
但不可否認,牽引這部電影走向最高殿堂的是中國人。
中國也值得慶祝,一個中國人遠赴韓國,召集了形形色色的演員,拍攝了一部關於階級的韓國電影,然後拿到了戛納金棕櫚。
導演是電影的靈魂。
雖說中國人看電影幾乎不會注意到導演,但是這一次,所有中國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導演身上。
消息傳開,劉尚的電話快被打爆了,他將電話靜音,交給了自己的秘書去處理。
如果是打過來慶賀的,說聲感謝,並告知對方,劉導有時間會迴電致謝。
有重要的事情才會轉給劉尚。
國內上一次拿到金棕櫚大獎的還是1993年的《霸王別姬》,電影圈裏這一幸事自然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
“還是那句話,劉導yyds!”
“劉導還真是全能啊,商業片拍得牛逼,票房賺得盆滿缽滿,轉身‘跨行’去拍個文藝片就拿到了戛納金棕櫚,就感覺莫言餘華上戰場化身戰狼似的,簡直是主角模板。”
“真是讓人糾結的消息啊,沒想到劉導去韓國拍了個金棕櫚,不知道該為劉導高興還是感覺悲哀。是不是說現在國內的電影環境,真得很難再衝刺這些電影節大獎了?”
“其實得不得獎和咱們這些普通大眾沒啥關係,咱們隻想知道電影好不好看,對了,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能引進國內嗎?啥時候定檔?”
“期待劉導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不過更加期待劉導迴來繼續拍怪獸電影,熊貓拍完了還有很多其他的怪獸可以拍啊,比如中華圖騰的龍,還有鳳凰...”
“不光期待劉導的怪獸電影,我還想看劉導的房三間係列啊!!!自從劉導去韓國拍電影,原本複更的房三間又斷更了,哭。”
...
劉尚第一次用自己的賬號對外發表動態:
“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很榮幸也很高興獲得金棕櫚大獎,等我迴國咱們細說。”
動態很簡單,一貫的幽默風格,短時間內就登頂了國內熱搜。
高讚評論:
“劉導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用自己的賬號發表言論了,恭喜劉導。”
“前排貼貼劉導,劉導啥時候迴國啊???”
“劉導下一部電影創作計劃是怎樣的?什麽時候開拍?都休息好幾天了,該繼續拍了噢!手動狗頭。”
...
電影《燃燒》口碑極高,但是上映後票房遇冷,竟然是劉尚生涯院線票房最低。
甚至連成本都沒迴收迴來。
不過從長遠來看,全球上映後,長期效益應該是可以收迴成本的。
對此,劉尚並不在意,畢竟這部電影讓他拿到了電影皇冠金棕櫚,還有什麽好奢求的呢?
做人不能太貪心。
劉尚在韓國做了幾天活動,隨後就迴了國。
不知道是誰走漏了風聲,下了飛機,機場人山人海,數不清多少人圍著,還有舉著橫幅歡迎劉尚,或者是恭喜劉尚拿到大獎的。
這個場麵之大,尋常明星都難以見到。
劉尚難以招架,簡單地跟影迷們打過招唿,就在保安的護送下,鑽進來接他的車裏,揚長而去。
按照公司的計劃,接下來,要圍繞這部電影繼續做文章,簡單就是做宣傳。
屆時不光是劉尚出戲,遠在好萊塢韓國的史蒂文劉亞仁他們也會來中國。
劉尚看著行程上麵滿滿當當的安排,癱坐在沙發上悠然歎口氣:
“怎麽感覺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興奮,反而有點煩躁呢?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