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後半段的重複內容更新了,昨晚沒來得及寫完,抱歉。)


    劉尚投資和監製的電影《金佛》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的消息傳開來了。


    針對電影《金佛》的通稿鋪天蓋地襲來,短暫地占領了各大媒體平台的熱搜排行。


    作為電影的全資投資人,劉尚也樂得見到這個場麵,他讓公司宣傳部借機造勢,爭取把這個電影的熱度抬起來,後期上映能多搞點票房。


    要不然以這個電影的藝術屬性,不推廣的話,票房不會超過三千萬。


    本身投資這樣的電影就不是奔著賺錢去的。


    但是現在有機會賺錢,劉尚還得願意把握住的。


    畢竟,沒人和錢過不去。


    尚元文化偌大一個公司,養著那麽多的人,對公司來說,理想都得靠邊站,錢才是最重要的。


    這天,劉尚包機,帶著劇組主創前往戛納電影節。


    很可惜,《金佛》入圍了主競賽單元,但是顆粒無收。


    備受矚目的金棕櫚獎最佳影片由魯本·奧斯特倫德導演(《方形》)執導的首部英語電影《悲情三角》(《triangleofsadness》)獲得。


    伊朗女演員紮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憑借電影《聖蛛》獲得最佳女演員;


    韓國導演樸讚鬱憑借電影《分手的決心》獲得最佳導演;


    宋康昊憑借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掮客》獲得最佳男演員;


    中國導演陳劍瑩執導、姚安娜主演的《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得短片金棕櫚;


    青年導演李家和的短片作品《地兒》獲得戛納電影節“電影基石單元”二等獎;


    黃樹立導演的短片作品《當我望向你的時候》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酷兒棕櫚最佳短片,這也是第一部獲得此獎的華語短片。


    劉尚之前關注了樸讚鬱,國內對《分手的決心》這部電影關注也比較多。


    因為國內知名女星湯唯差點就拿到了戛納影後。


    可惜最後失之交臂。


    劉尚倒不是因為湯唯而關注這部電影,因為他看了首映,大概能猜到這部電影能拿到不少獎。


    韓國導演樸讚鬱繼2004年以《老男孩》、2009年以《蝙蝠》兩次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後,再以《分手的決心》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外媒評價樸讚鬱將《分手的決心》這部標準的警匪偵探片變成了今年最瘋狂浪漫的愛情電影,而對於樸讚鬱來說,他大半生的瘋狂浪漫都給了熱愛的電影。


    當時劉尚坐在台下,看著樸讚鬱發表獲獎感言:


    “疫情期間國界關閉,大家很難像過去一樣交流,甚至心生恐懼。電影院空蕩蕩,電影人非常難過。但現在開始大家慢慢迴到電影院了,沒有什麽比這個更令人喜悅。我們會克服病毒。電影人會繼續努力,讓更多觀眾迴到電影院。”


    電影《分手的決心》講述一個刑警與死者妻子之間的故事,刑警海俊前往山間調查一樁死亡事件,途中邂逅死者的妻子徐來。在相處中,海俊對徐來的懷疑和關心都日益增長。徐來是中國人,在韓國照顧老人做護工。作為死者妻子,徐來的淡定反應讓經驗豐富的海俊產生懷疑,將其列入嫌疑人名單。


    導演樸讚鬱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


    “感謝大家來看我這部又長又枯燥又老套的故事。”


    提及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樸讚鬱表示,他平時喜歡看警匪片,但是這類電影的主角通常是警察或偵探,“我喜歡這類電影,但我一直認為,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描述與現實相距甚遠,他們要麽非常強硬和暴力,要麽是某種天才偵探。我一直想看一部警匪片,裏麵的偵探就像你我一樣,就像一個普通人,做警察隻是去上班,以一種普通的方式工作。”


    此外,樸讚鬱非常欣賞韓國導演金洙容,金洙容曾經在1967年以《霧津》獲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樸讚鬱喜歡這部電影,也喜歡裏麵的歌曲《霧》,“這首歌在電影中反複出現,我從小就喜歡這首歌。我一直有一種衝動,想在一部愛情電影中使用這首歌。”


    於是,就有了《分手的決心》的靈感,“這是我很久以來一直想拍的電影類型,一部特殊的偵探電影,加上這首歌曲的浪漫感覺,我想把兩者結合起來,但我不希望它隻是一部帶有浪漫情節的警匪片。”


    總而言之,就是雖然是拍一部浪漫的警匪片,也要是樸讚鬱風格的,如同樸讚鬱在其隨筆集《樸讚鬱的蒙太奇》開篇中所強調的——“第一是個性,第二還是個性,個性高於一切。”


    而此次,幫助樸讚鬱完成這部個性十足的《分手的決心》,是演員湯唯。


    樸讚鬱將這個電影計劃告訴他的老搭檔——編劇鄭瑞景時,鄭瑞景說:“好的,片中的女性角色應該是中國人。這樣我們就可以讓湯唯出演。”樸讚鬱喜歡這個建議,他立刻就同意了。樸讚鬱笑說自己是湯唯的粉絲,看了湯唯的《色戒》後非常喜歡。“湯唯很難讀懂,像一口深井,足以讓人保持好奇心。”


    因此,《分手的決心》從劇本創作階段開始即以湯唯為原型。樸讚鬱說如果湯唯迴絕了,就意味著劇本要重新寫,所以在還沒有完成劇本大綱前,他就和湯唯見了麵,花了一兩個小時向湯唯講述這部電影,而湯唯也非常爽快地答應了。對於湯唯,樸讚鬱大加讚賞:“湯唯通過她優雅的表演,表達了一個大膽而神秘的角色,增加了不可預知的緊張感。”


    湯唯在片中扮演的徐來是中國人,也因此,雖然她說韓語,影片中卻有不少“中國元素”。比如,山和海是這部電影的兩個關鍵的戲劇性場景,湯唯在探望母親時手上拿的書就是《山海經》,她試圖把《山海經》從中文翻譯成韓語,既是學習韓語的一種方式,也是因為她喜歡這本書。湯唯扮演的角色在影片中還引用了孔子名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湯唯也透露這些台詞都是劇本裏寫好的,“導演、編劇計劃好了一切”。


    “複仇三部曲”雖然是說“複仇”,但是更強調道德


    《共同警備區》是樸讚鬱繼《月亮是太陽的夢想》和《三人組》後導演的第三部作品,當時就連樸讚鬱自己都認為,如果這部電影再不成功,他恐怕就要與導演這個職業告別了。


    當時,有人問樸讚鬱在《共同警備區》中試圖突破或者顛覆什麽?樸讚鬱迴答說:“我試圖殺死‘我’。相比語言,我更注重溝通;相比少數忠粉,我更注重廣泛大眾;相比自我意識,我更注重主題;相比執導,我更注重演技;相比風格,我更注重感情;相比美學,我更注重政治學。總的來說,我努力使之成為a,而不是成為b。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導演的存在感我拚盡了全力,無論結果如何,我都為此感到驕傲。”


    《共同警備區》是樸讚鬱導演事業的一個巨大轉折點,之後他的《我要複仇》《老男孩》和《親切的金子》構成的“複仇三部曲”更是讓樸讚鬱成為國際級導演。


    對於“複仇”的主題,樸讚鬱曾經表述說:“一個社會文明程度和教育水平在發展,人們不得不深深地掩飾自己的憤怒、仇恨和嫉妒,但這不是說這些情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人際關係日益複雜,憤怒也會日益生長。隨著現代社會個人的精神負擔加重,在憤怒增長的同時,宣泄憤怒的出口卻愈來愈小。這種情況是不健康的,可能因此才有藝術的存在。”


    他表示,自己的影片雖然是說“複仇”,但是更強調道德,“有罪的良心才是核心主題。說到底,我希望複仇變成一種救贖的行為,實施複仇行動的人在尋求拯救自己靈魂的方式。”


    這次在《分手的決心》中,樸讚鬱拍得毫無其之前經典作品的“重口味”,樸讚鬱稱其為一部“成人電影”:“當我說這是一部成人電影時,我的意思是它實際上是關於成熟的人際關係。這是為那些失去了某人或不得不放棄某人的人準備的,也是為那些了解擁有一段微妙的、難以定義的浪漫關係的體驗的人準備的——這是一生中發生在你身上的非常複雜的心理變化。”


    而對於他影片中常見的暗黑和絕望情緒,樸讚鬱曾說:“看電影並非一定是舒服的享受,要舒服不如去澡堂泡澡。”


    大二開始寫影評,因希區柯克的《眩暈》決定當導演


    樸讚鬱1963年8月23日出生於韓國首爾,畢業於西江大學哲學係美學專業,而在還是高中生時,樸讚鬱就有了導演夢,之所以沒有報考電影專業,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隻是一個“適合認真學習的人”。


    盡管上了哲學係,樸讚鬱並未遠離電影,他上大學後的誌向是做名藝術評論家,由於學校沒有相應的課程,隻能通過攝影和看大量的電影學習。大二時,他和同學在學校裏成立了西江電影聯合會,開始撰寫影評,以至於樸讚鬱曾有“韓國看電影最多的導演”的美譽。


    大學三年級時看過希區柯克的電影《眩暈》之後,樸讚鬱決定要成為一名像希區柯克那樣的導演,他後來迴憶說:“當時,我腦海裏有個聲音一直在喊:‘如果我不試著去做導演。臨終前我一定會後悔的。’就好像《眩暈》裏詹姆斯·史蒂沃特盲目地追尋一個神秘女子一樣,我也是漫無目標地尋找某種非理性的美麗。”


    大學畢業後,樸讚鬱開始去片場打零工,為了掙錢,他寫各種文章。1994年,他出版了被稱之為“影迷的觀影聖經”的影評集《看電影的秘密》。


    1992年,樸讚鬱導演了首部電影《月亮是太陽做的夢》,成本160萬美元,影片票房慘敗。樸讚鬱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裏,失去了做導演的機會。


    就這樣沉寂多年,直到2000年的《共同警備區》,樸讚鬱曾說:“從1990年結婚後,到2000年拍出《共同警備區》這十年間,我一直沒有固定工作,全靠妻子維持生計。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後,一家三口過得很辛苦,托妻子的福才能勉強過得下去。”


    《共同警備區》以朝鮮半島南北關係為背景,講述了韓朝士兵從對立的駐守軍人發展為好友卻又兵戎相見的故事。該片於2000年9月9日在韓國上映,票房打破了當時的韓國影史紀錄,並且入圍了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主競賽單元。


    樸讚鬱首部個人隨筆集《樸讚鬱的蒙太奇》收錄了《共同警備區》的創作故事。樸讚鬱透露他做夢都想拍攝一部跟朝鮮半島南北分裂有關的電影,在出道前也曾寫過這類劇本。


    “住在西柏林的韓國某電台特派員,為了采訪在一場競賽中獲得冠軍的朝鮮出生的女長笛演奏家而前往東柏林,而後兩人陷入了愛河,但當時的韓國和朝鮮的情報當局強行拆散了兩人。大概就是這樣的故事情節,這是我寫過的唯一一部浪漫愛情故事。為此,我花費了很大的精力,查閱了很多資料,寫了很長時間。但在我脫稿幾天後報紙上刊登了樸光秀導演即將要拍攝《柏林報告》的相關報道,電影公司得到消息後即刻拋棄了這個劇本。其實除了在柏林發生的愛情故事之外,我們沒有一點相似之處,可事已至此還能怎樣呢?因為那次事件,我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甚至想放棄出道決定移民。”


    給女兒的家訓是“不行就算了”


    盡管樸讚鬱的電影氛圍總是讓人感到“窒息”,但生活中的樸讚鬱卻不這樣“可怕”。在《樸讚鬱的蒙太奇》中,就記錄了他很多趣事。


    例如,他吐槽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麵對千篇一律的問題,自己要像複讀機一樣痛苦地迴答,但為了電影票房,又不得不這麽做。還有一次,在一個咖啡館接受采訪時,當被問到怎麽看待《我要複仇》票房萎靡不振這件事,樸讚鬱突然招手大聲喊道:“服務員,我要埋單!”


    當然,有個性的樸讚鬱也會懟記者,例如在覺得問題不合己意時,他直截了當地說道:“我想提醒您一下,在提出帶有侮辱性的問題前您最好過過腦子,否則您會發現這是今天采訪的最後一個問題。”


    樸讚鬱非常反感影評人熱衷於揣摩“導演意圖”,將某些鏡頭進行高概念化的解讀,或者自作主張認定導演借鑒和致敬了前人的作品,然後自戀而得意地來找導演確認。


    樸讚鬱認為很多影評人的所謂解讀實際上禁錮了觀眾的理解空間,不同的理解是觀眾二次創作的過程,與導演無關,更不應該被評論人的觀點所限製。


    而在家中,樸讚鬱則是好丈夫、好父親,他和妻子相識於大學電影社團,他說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是全程陪妻子分娩。當女兒出生那一刻,“我一下子就哭了”。


    有一次,老師布置了收集家訓的任務,樸讚鬱想了幾個小時,在白紙上給女兒寫了一句話:“不行就算了。”他跟女兒說:“人要有闖勁兒,不管啥事,先做了再說,如果結果不盡如人意,就酷酷地來一句‘不行就算了’。”


    在樸讚鬱看來,現代人總是傲慢地認為,隻要有意誌,就能改變任何事情,事實上,單憑意誌能改變的事情少之又少。心懷這種傲慢想法的人,無疑會頻頻遭遇挫敗。他對女兒說:


    “拚盡全力仍不盡如人意時,我們應該學會放下。在這萬事都標榜競爭的社會裏,真正彌足珍貴的是放棄的哲學、斷念的哲學。你爸爸我曾做夢都希望《我要複仇》能創下票房紀錄,趕超你爸爸的朋友拍的電影,但結局慘不忍睹,票房隻有他的二十分之一。”結果,女兒將這“家訓”報給老師後,老師說:“世上哪有這種德行的家訓?”


    女兒小時候特別喜歡小動物,但是樸讚鬱對寵物毛過敏,看到女兒那麽失望,樸讚鬱就養了一隻貓,結果樸讚鬱因唿吸困難被送到醫院,醫生說再這樣的話,貓的壽命都會比樸讚鬱長。後來,樸讚鬱把家搬到郊外,給貓提供了一個寬敞的地下室。


    在“複仇三部曲”之後,樸讚鬱於2006年拍攝了一部名為《機器人之戀》的愛情喜劇片,他說:“我想拍一部電影給自己的12歲女兒,希望她能喜歡。如果說複仇三部曲是一頓大餐,全是大魚大肉,那麽《機器人之戀》就是一道清淡的小菜,是可口的甜點。”


    我們應該尊重電影在電影院裏的放映


    《分手的決心》是樸讚鬱繼拍攝《小姐》六年之後,推出的第一部長片,其間,樸讚鬱執導了一部電視劇、一個短片和一個攝影展。與這些媒介相比,長片製作有何不同感受?


    樸讚鬱表示,自己重視工作的所有形式和媒介,所以無法按照優先級或價值來排列它們。


    “但我想說,在這漫長而艱難的疫情時期之後,能夠在影院裏一起看電影是真正特別的事情。這是在疫情之前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最看重的是故事片的形式,它要求人們迴到電影院,獲得不間斷的集體體驗。因此,我真心希望觀眾能夠放棄他們在過去幾年中養成的一些觀影習慣——在小屏幕上看電影,不斷暫停看手機,零散地看電影。所以,迴到長片形式的工作對我來說不是特別重要,但我很珍惜我的觀眾能一起迴到大屏幕,真正走進我電影的世界。”


    很多影人對於電影院的未來抱有悲觀情緒,樸讚鬱表示,他倒是不這麽悲觀,


    “我也在youtube上拍攝短片,也在平台上拍攝係列劇。我想每個作品都有它適合的平台,但是沒有人可以剝奪我們在電影院感受集體體驗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電影在電影院裏的放映。”


    樸讚鬱曾經為自己設計了“墓誌銘”:“他一生共執導了69部長篇電影和35部短片電影,並為48部影片提供了腳本,他是一位不太自私的導演,如今在這裏長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翻拍真沒想超過原作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諾蘭來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諾蘭來了並收藏我翻拍真沒想超過原作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