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女教練的角色可以有
我翻拍真沒想超過原作啊 作者:諾蘭來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提到李陽導演,劉尚若有所思。
韓露現在正在拍的電影《外鄉的女人》就是鄉村傷痕題材,和李陽的路數差不多。
劉尚的公司尚元文化投資韓露這部電影之前,就打算找李陽導演來帶著韓露拍的。
不過因為當時李陽導演沒有檔期,雖然不知道他在忙什麽,但就是沒時間接電影。
李陽導演的產出還是很少的,從業這麽多年,算上他製片和編劇的電影,也就六部電影。
拍完《盲道》到現在,一點動靜都沒有。
邀請不到李陽導演,《外鄉的女人》項目就落到了韓露個人頭上,由她一人頂著。
劉尚對這個項目不抱有多大的希望。
不是因為韓露個人能力不行,而是她手生,之前的作品都沒有拍過這種類型的。
另外,這種類型也不是劉尚擅長的,他想抽空指點一下也沒戲。
“怎麽樣?有戲嗎?”馮峰的話將劉尚的思緒拉迴來。
“聽你這麽一提,好像李陽導演確實挺適合的,我盡最大努力邀請吧。”劉尚笑了笑,並沒有把話說死。
左少芳在一旁問:
“你們在聊新電影嗎?還沒拍嗎?”
馮峰接過話茬,笑著點頭:
“是啊,我編劇的本子,讓劉導去衝擊電影節的。”
左少芳有些奇怪:
“讓劉導衝擊電影節,為什麽邀請那個叫李陽的導演來拍啊?”
馮峰嘿嘿笑:
“這你就不懂了吧,一來是劉導沒時間,二來是劉導確實不適合這個類型,三來嘛,就是影視圈的套路了,電影雖然是李陽拍的,但是劉導作為總投資,掛個製片和監製的名分,最後如果影片拿獎了,劉導還是沾光的,勉強算是完成了之前在網上吹的賭約。”
左少芳仍然有些奇怪:
“那這不算耍賴嗎?拍電影又不是小偷小摸,是不是劉導拍的,別人還能不知道嗎?而且,劉導是開影視公司的,他投資幾十部電影,隨便一部拿到獎都算他的嗎?”
馮峰搖搖頭:
“不算耍賴,這叫討巧,不管怎麽樣,如果最後影片真得拿獎了,劉導也是大功臣,而且你把電影拿獎想得太簡單了,劉導吹下的牛逼可是三大電影節,中國電影發展這麽多年,真正拿到三大電影節桂冠獎項,一隻手都數的出來。
《霸王別姬》《白日焰火》...”
“桂冠獎項啥意思啊?”左少芳圈外人不太明白。
馮峰科普說:
“電影節有很多的獎項,值錢的很少,桂冠呢隻有那一個,戛納的金棕櫚,柏林的金熊獎,威尼斯的金獅獎。”
“哦哦,那就是說影帝也不算咯?”
“當然不算,影帝是頒發給演員個人的,和導演都沒啥大關係,更別說製片監製的劉導了,到時候關係扯得遠了,不過要想扯,也能扯。”
劉尚默默聽著馮峰在左少芳麵前瘋狂表現,笑而不語。
他一開始接下馮峰這個本子,完全是看在過去的情麵上。
所以當時看都沒看本子,直接讓公司秘書將這個項目推進。
後來看了本子,覺得還不錯,就讓公司的編劇進組,修繕劇本,找個靠譜的導演拍出來瞧一瞧成色。
說實話,對於能不能拿獎,尤其是三大電影節,他根本沒想過。
至於網上那個賭約,就是一時興起的口嗨。
聊著天,左少芳忽然問:
“那電影裏有適合我的角色嗎?我退役後沒啥事,跑個龍套也不錯啊。”
劉尚一愣,看向馮峰。
馮峰同時看向了劉尚,他一拍大腿,說:
“你還別說,真的有適合你的角色,別說適合了,簡直是量身定製。”
“嗯?”劉尚和左少芳都好奇地看向馮峰。
馮峰眼珠子一轉,說:
“裏邊的大反派,富商黃啟文生活奢靡,他也有一個私人女教練,兩人還保持著不正當關係,這個女教練屬於三線角色,漏幾次臉和身材,你都不需要刻意去演,直接就是本身出演。”
“哈?有這一段嗎?”劉尚一愣,他是看過劇本的,不記得有這一段。
馮峰眨眨眼,一臉認真地說:
“有的,我這新劇本不是帶來了你還沒看嗎?”
“是嗎?”劉尚拿起來準備翻看看。
這個黃啟文的角色形象沒必要做這種填充啊,已經有老婆和情人了,還不如給菜埔和肚財這兩個主角搞得立體一些。
馮峰按住劇本笑著說:
“劉導先吃飯吧,飯桌上討論劇本不太合適。”
見馮峰對自己眨巴眼,劉尚就明白咋迴事了,他笑著點頭,將劇本推向一旁。
左少芳最終還是看向了劉尚:
“雖然我對電影了解不是很多,但我也知道角色的事情還是得投資人說了算吧?劉導你看我能演那個角色嗎?”
劉尚點頭:
“當然,如果有這個角色,你這全國比基尼小姐賽冠軍選手,肯定是最適合的呀。”
左少芳沒聽出來劉尚的話外意思,欣喜地蹦躂到一旁衝蛋白粉去了。
餐桌這邊剩下馮峰劉尚兩人。
劉尚眯著眼問馮峰:
“既然要衝擊三大獎項,電影裏就不能有哪怕一秒鍾的廢鏡頭。”
馮峰搖搖頭:
“不至於,你還不知道老外對這些香豔鏡頭的迷戀嗎?這波屬於錦上添花了,你是拍這方麵鏡頭的高手,到時候你可以畫一畫分鏡頭腳本,把最美的健身教練給拍出來。”
劉尚呸了一聲。
馮峰忽然握住劉尚的手,一臉認真:
“隻加十秒鍾的戲怎麽樣?台詞都不需要有,如果能的話,我就貢獻我的傳家寶劇本。”
劉尚一臉狐疑:
“哈?劇本還有傳家寶?我電影拍的少,你別唬我。”
馮峰咧嘴笑著說:
“咱們認識這麽多年,我還能騙你嗎?說有肯定就是有,而且質量一定比現在的這個本子好。”
“哦?”劉尚來了興趣。
如果馮峰說的是真得,那這個買賣穩賺不賠啊。
本來加一個香豔鏡頭就是隨手而為,大導演的基操。
劉尚佯裝不同意就是為了拿捏馮峰,這會果然詐出來了好東西。
這會左少芳走過來,看到兩人說話,笑著問:
“聊什麽呢?”
劉尚看向馮峰,皮笑肉不笑地點點頭:
“行,劇本具體情況,咱們抽時間聊。”
“好,你先忙李陽導演的事情。”馮峰也點頭。
吃過飯,劉尚沒有直接去劇場,而是讓公司秘書查了一下李陽導演的動向。
剛巧,李陽導演今天在平城有一場公開演講。
劉尚立馬讓秘書安排一下機票和入場券。
十點,劉尚帶著陳婉清坐上趕往平城的飛機。
緊趕慢趕,終於是沒遲到。
電視台這邊聽說劉尚免費過來做嘉賓,都覺得是意外之喜,趕忙讓片場這邊安排。
劉尚婉拒了他們的安排,隻讓他們給自己準備兩個觀眾席座位就行。
等到了演講的點,李陽導演從後台走出來。
“大家好,我是李陽導演。”
他穿著筆挺的西裝,年紀不大,但是頭發斑白,有點未老先衰的感覺。
但是麵相清爽,眼睛有神,看來還是有創作激情和能力的。
劉尚和台下觀眾一塊鼓掌。
身旁的陳婉清小聲地問:
“這個人是誰啊?”
劉尚一頭黑線。
剛才來得急,路上沒有跟婉清說明情況,劉尚指著舞台,示意聽這個家夥講話就好。
李陽拿起麥克風,直接開始了演講:
“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有很多地方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改善,但不能否認的是,國內還有很多人生活在底層或者掙紮在底層,有數億人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這批人其實是國家社會的基石、最基礎的一部分,如果他們的生活好了,那麽中國的國力一定會好,而不是隻看1%或者不到1%的那些富豪們。
而且,不要忘了,富豪們賺的錢也都是跟底層有關係的。
如果真正到底層一看,會發現他們很多人的狀況是觸目驚心的。
我不想拍出那些虛假的現實主義作品——那種現實主義作品是留不住的。
比如說,特殊時期中的那幾部電影,能流傳長久嗎?
《決裂》《金光大道》等。
藝術作品中能長久流傳的,絕不是那些溜須拍馬的作品。
再比如,據說清朝有一個皇帝,一共寫了幾萬首詩,但是大家能記住他的哪怕是一首詩嗎?
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詩,關注民間疾苦的詩,關注人心的詩,一直流傳到現在,可以說流芳百世。
這是為什麽?因為李、杜、白他們真正關注的是人、人的情感。
所以,我再三想跟大家說的是:
我的電影不是僅僅賣慘,不是通過底層來說我們國家如何如何不好,不是所謂“遞刀子”,我關注的是人性——人在某種狀態下的人性表現,他/她怎麽樣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
電影《盲山》是我自己原創的劇本。
當時,我采訪了大量被拐賣的婦女、解救她們的警察,以及人販子,然後我自己創造了影片中的角色。
比如,為什麽要創造黃德誠這個鄉村教師角色?
雖然不是他拐賣的女大學生,但是他麵臨的是怎麽樣對待這個被拐賣到村裏的女大學生的問題。
每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選擇視而不見,也可能選擇去解救她,也可能選擇去利用她。
再比如,小賣部的那個老板,他就利用自己手中有錢,就要跟被拐賣婦女發生關係再給她錢。
每個人物都是不一樣的。
影片中的那個村長,以冠冕堂皇的說辭擋住了被拐賣婦女逃出牢籠的路——他說話是一本正經的。
實際上,在被拐賣婦女到村裏之後,村裏的每個人都會表現出自己特異的人性。
例如,那個所謂的婆婆,她勸的時候,說的話是“我們女人就是這樣”。
其實,她本身的遭遇也很慘,但是她已經麻木到變成施害者……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人性在這種時刻的表現。
現在拐賣婦女的問題,去屏蔽消息是一種態度,去支持也是一種態度;
每個人其實都是有態度的。
而各種態度背後,反映的是人性,反映出人對事情的認知,反映出人是怎麽看待一個人的。
我想用電影表達的就是人性中的善和惡,希望電影能引起大家的一種思考、一種討論。
這就是我最終想要達到的,而不僅僅是票房——當然我也需要賺錢,我不是清高到不需要錢,但是電影是一種有內涵、有內容、有價值體係的文化商品,而不僅僅是像一部汽車、一塊手表、一件衣服那樣的商品。
電影要傳遞創作者對社會的認知,傳遞創作者對社會的真實看法。
我每次拍電影的時候,不管拍哪個題材,我都會用一種最笨拙也是最實用的方法:
要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
要真正地花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了解真實的社會。
我們要更多地唿籲改善他們的生活——不僅僅是吃、穿、住方麵,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知識結構以及他們的認知、思維、觀念。
如果沒有他們的知識結構、認知的改變,社會改良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雖然我們的電影拍攝的是幾個小人物,但是他們折射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問題。
比如,《盲井》就是講一個打工的群體,包括那兩個殺人犯。
我在把改編成劇本的時候,一定是按常人一樣地去寫他們,他們有他們的人生目標,他們有他們的善惡。
比如說,兩個殺人犯最大的目的不僅僅是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能夠通過考上大學跳出悲慘的生活環境。
比如,有一個情節是在原著中沒有的,屬於我自己在電影中加入的:
兩個殺人犯去打電話給家裏人,說錢寄到了後,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
他們知道自己沒有知識、沒有上好學,落到殺人賺錢的地步。
這也是反映他們人性中的複雜。
再說一個《盲井》中的場景:
他們倆在小麵館吃飯,電視上正在播放一個新聞,說有一個貪官貪了三四百萬,於是他們倆議論說:
“這個貪官太壞了,貪這麽多錢,早該槍斃了”。
兩個殺人犯在這時突然變得有正義感,這是不是黑色幽默?!
其實這時他們說的就是他們真實的想法,他們覺得:當官的賺錢太容易了,貪汙錢太容易了。
所以,他們會覺得:
“我們做這點兒壞事算什麽?!”
這雖然是電影中的一個小情節,但其實反映了真實的現實社會和底層這些殺人犯的一些真實想法。”
...
23shu8
韓露現在正在拍的電影《外鄉的女人》就是鄉村傷痕題材,和李陽的路數差不多。
劉尚的公司尚元文化投資韓露這部電影之前,就打算找李陽導演來帶著韓露拍的。
不過因為當時李陽導演沒有檔期,雖然不知道他在忙什麽,但就是沒時間接電影。
李陽導演的產出還是很少的,從業這麽多年,算上他製片和編劇的電影,也就六部電影。
拍完《盲道》到現在,一點動靜都沒有。
邀請不到李陽導演,《外鄉的女人》項目就落到了韓露個人頭上,由她一人頂著。
劉尚對這個項目不抱有多大的希望。
不是因為韓露個人能力不行,而是她手生,之前的作品都沒有拍過這種類型的。
另外,這種類型也不是劉尚擅長的,他想抽空指點一下也沒戲。
“怎麽樣?有戲嗎?”馮峰的話將劉尚的思緒拉迴來。
“聽你這麽一提,好像李陽導演確實挺適合的,我盡最大努力邀請吧。”劉尚笑了笑,並沒有把話說死。
左少芳在一旁問:
“你們在聊新電影嗎?還沒拍嗎?”
馮峰接過話茬,笑著點頭:
“是啊,我編劇的本子,讓劉導去衝擊電影節的。”
左少芳有些奇怪:
“讓劉導衝擊電影節,為什麽邀請那個叫李陽的導演來拍啊?”
馮峰嘿嘿笑:
“這你就不懂了吧,一來是劉導沒時間,二來是劉導確實不適合這個類型,三來嘛,就是影視圈的套路了,電影雖然是李陽拍的,但是劉導作為總投資,掛個製片和監製的名分,最後如果影片拿獎了,劉導還是沾光的,勉強算是完成了之前在網上吹的賭約。”
左少芳仍然有些奇怪:
“那這不算耍賴嗎?拍電影又不是小偷小摸,是不是劉導拍的,別人還能不知道嗎?而且,劉導是開影視公司的,他投資幾十部電影,隨便一部拿到獎都算他的嗎?”
馮峰搖搖頭:
“不算耍賴,這叫討巧,不管怎麽樣,如果最後影片真得拿獎了,劉導也是大功臣,而且你把電影拿獎想得太簡單了,劉導吹下的牛逼可是三大電影節,中國電影發展這麽多年,真正拿到三大電影節桂冠獎項,一隻手都數的出來。
《霸王別姬》《白日焰火》...”
“桂冠獎項啥意思啊?”左少芳圈外人不太明白。
馮峰科普說:
“電影節有很多的獎項,值錢的很少,桂冠呢隻有那一個,戛納的金棕櫚,柏林的金熊獎,威尼斯的金獅獎。”
“哦哦,那就是說影帝也不算咯?”
“當然不算,影帝是頒發給演員個人的,和導演都沒啥大關係,更別說製片監製的劉導了,到時候關係扯得遠了,不過要想扯,也能扯。”
劉尚默默聽著馮峰在左少芳麵前瘋狂表現,笑而不語。
他一開始接下馮峰這個本子,完全是看在過去的情麵上。
所以當時看都沒看本子,直接讓公司秘書將這個項目推進。
後來看了本子,覺得還不錯,就讓公司的編劇進組,修繕劇本,找個靠譜的導演拍出來瞧一瞧成色。
說實話,對於能不能拿獎,尤其是三大電影節,他根本沒想過。
至於網上那個賭約,就是一時興起的口嗨。
聊著天,左少芳忽然問:
“那電影裏有適合我的角色嗎?我退役後沒啥事,跑個龍套也不錯啊。”
劉尚一愣,看向馮峰。
馮峰同時看向了劉尚,他一拍大腿,說:
“你還別說,真的有適合你的角色,別說適合了,簡直是量身定製。”
“嗯?”劉尚和左少芳都好奇地看向馮峰。
馮峰眼珠子一轉,說:
“裏邊的大反派,富商黃啟文生活奢靡,他也有一個私人女教練,兩人還保持著不正當關係,這個女教練屬於三線角色,漏幾次臉和身材,你都不需要刻意去演,直接就是本身出演。”
“哈?有這一段嗎?”劉尚一愣,他是看過劇本的,不記得有這一段。
馮峰眨眨眼,一臉認真地說:
“有的,我這新劇本不是帶來了你還沒看嗎?”
“是嗎?”劉尚拿起來準備翻看看。
這個黃啟文的角色形象沒必要做這種填充啊,已經有老婆和情人了,還不如給菜埔和肚財這兩個主角搞得立體一些。
馮峰按住劇本笑著說:
“劉導先吃飯吧,飯桌上討論劇本不太合適。”
見馮峰對自己眨巴眼,劉尚就明白咋迴事了,他笑著點頭,將劇本推向一旁。
左少芳最終還是看向了劉尚:
“雖然我對電影了解不是很多,但我也知道角色的事情還是得投資人說了算吧?劉導你看我能演那個角色嗎?”
劉尚點頭:
“當然,如果有這個角色,你這全國比基尼小姐賽冠軍選手,肯定是最適合的呀。”
左少芳沒聽出來劉尚的話外意思,欣喜地蹦躂到一旁衝蛋白粉去了。
餐桌這邊剩下馮峰劉尚兩人。
劉尚眯著眼問馮峰:
“既然要衝擊三大獎項,電影裏就不能有哪怕一秒鍾的廢鏡頭。”
馮峰搖搖頭:
“不至於,你還不知道老外對這些香豔鏡頭的迷戀嗎?這波屬於錦上添花了,你是拍這方麵鏡頭的高手,到時候你可以畫一畫分鏡頭腳本,把最美的健身教練給拍出來。”
劉尚呸了一聲。
馮峰忽然握住劉尚的手,一臉認真:
“隻加十秒鍾的戲怎麽樣?台詞都不需要有,如果能的話,我就貢獻我的傳家寶劇本。”
劉尚一臉狐疑:
“哈?劇本還有傳家寶?我電影拍的少,你別唬我。”
馮峰咧嘴笑著說:
“咱們認識這麽多年,我還能騙你嗎?說有肯定就是有,而且質量一定比現在的這個本子好。”
“哦?”劉尚來了興趣。
如果馮峰說的是真得,那這個買賣穩賺不賠啊。
本來加一個香豔鏡頭就是隨手而為,大導演的基操。
劉尚佯裝不同意就是為了拿捏馮峰,這會果然詐出來了好東西。
這會左少芳走過來,看到兩人說話,笑著問:
“聊什麽呢?”
劉尚看向馮峰,皮笑肉不笑地點點頭:
“行,劇本具體情況,咱們抽時間聊。”
“好,你先忙李陽導演的事情。”馮峰也點頭。
吃過飯,劉尚沒有直接去劇場,而是讓公司秘書查了一下李陽導演的動向。
剛巧,李陽導演今天在平城有一場公開演講。
劉尚立馬讓秘書安排一下機票和入場券。
十點,劉尚帶著陳婉清坐上趕往平城的飛機。
緊趕慢趕,終於是沒遲到。
電視台這邊聽說劉尚免費過來做嘉賓,都覺得是意外之喜,趕忙讓片場這邊安排。
劉尚婉拒了他們的安排,隻讓他們給自己準備兩個觀眾席座位就行。
等到了演講的點,李陽導演從後台走出來。
“大家好,我是李陽導演。”
他穿著筆挺的西裝,年紀不大,但是頭發斑白,有點未老先衰的感覺。
但是麵相清爽,眼睛有神,看來還是有創作激情和能力的。
劉尚和台下觀眾一塊鼓掌。
身旁的陳婉清小聲地問:
“這個人是誰啊?”
劉尚一頭黑線。
剛才來得急,路上沒有跟婉清說明情況,劉尚指著舞台,示意聽這個家夥講話就好。
李陽拿起麥克風,直接開始了演講:
“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有很多地方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改善,但不能否認的是,國內還有很多人生活在底層或者掙紮在底層,有數億人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這批人其實是國家社會的基石、最基礎的一部分,如果他們的生活好了,那麽中國的國力一定會好,而不是隻看1%或者不到1%的那些富豪們。
而且,不要忘了,富豪們賺的錢也都是跟底層有關係的。
如果真正到底層一看,會發現他們很多人的狀況是觸目驚心的。
我不想拍出那些虛假的現實主義作品——那種現實主義作品是留不住的。
比如說,特殊時期中的那幾部電影,能流傳長久嗎?
《決裂》《金光大道》等。
藝術作品中能長久流傳的,絕不是那些溜須拍馬的作品。
再比如,據說清朝有一個皇帝,一共寫了幾萬首詩,但是大家能記住他的哪怕是一首詩嗎?
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詩,關注民間疾苦的詩,關注人心的詩,一直流傳到現在,可以說流芳百世。
這是為什麽?因為李、杜、白他們真正關注的是人、人的情感。
所以,我再三想跟大家說的是:
我的電影不是僅僅賣慘,不是通過底層來說我們國家如何如何不好,不是所謂“遞刀子”,我關注的是人性——人在某種狀態下的人性表現,他/她怎麽樣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
電影《盲山》是我自己原創的劇本。
當時,我采訪了大量被拐賣的婦女、解救她們的警察,以及人販子,然後我自己創造了影片中的角色。
比如,為什麽要創造黃德誠這個鄉村教師角色?
雖然不是他拐賣的女大學生,但是他麵臨的是怎麽樣對待這個被拐賣到村裏的女大學生的問題。
每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選擇視而不見,也可能選擇去解救她,也可能選擇去利用她。
再比如,小賣部的那個老板,他就利用自己手中有錢,就要跟被拐賣婦女發生關係再給她錢。
每個人物都是不一樣的。
影片中的那個村長,以冠冕堂皇的說辭擋住了被拐賣婦女逃出牢籠的路——他說話是一本正經的。
實際上,在被拐賣婦女到村裏之後,村裏的每個人都會表現出自己特異的人性。
例如,那個所謂的婆婆,她勸的時候,說的話是“我們女人就是這樣”。
其實,她本身的遭遇也很慘,但是她已經麻木到變成施害者……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人性在這種時刻的表現。
現在拐賣婦女的問題,去屏蔽消息是一種態度,去支持也是一種態度;
每個人其實都是有態度的。
而各種態度背後,反映的是人性,反映出人對事情的認知,反映出人是怎麽看待一個人的。
我想用電影表達的就是人性中的善和惡,希望電影能引起大家的一種思考、一種討論。
這就是我最終想要達到的,而不僅僅是票房——當然我也需要賺錢,我不是清高到不需要錢,但是電影是一種有內涵、有內容、有價值體係的文化商品,而不僅僅是像一部汽車、一塊手表、一件衣服那樣的商品。
電影要傳遞創作者對社會的認知,傳遞創作者對社會的真實看法。
我每次拍電影的時候,不管拍哪個題材,我都會用一種最笨拙也是最實用的方法:
要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
要真正地花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了解真實的社會。
我們要更多地唿籲改善他們的生活——不僅僅是吃、穿、住方麵,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知識結構以及他們的認知、思維、觀念。
如果沒有他們的知識結構、認知的改變,社會改良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雖然我們的電影拍攝的是幾個小人物,但是他們折射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問題。
比如,《盲井》就是講一個打工的群體,包括那兩個殺人犯。
我在把改編成劇本的時候,一定是按常人一樣地去寫他們,他們有他們的人生目標,他們有他們的善惡。
比如說,兩個殺人犯最大的目的不僅僅是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能夠通過考上大學跳出悲慘的生活環境。
比如,有一個情節是在原著中沒有的,屬於我自己在電影中加入的:
兩個殺人犯去打電話給家裏人,說錢寄到了後,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
他們知道自己沒有知識、沒有上好學,落到殺人賺錢的地步。
這也是反映他們人性中的複雜。
再說一個《盲井》中的場景:
他們倆在小麵館吃飯,電視上正在播放一個新聞,說有一個貪官貪了三四百萬,於是他們倆議論說:
“這個貪官太壞了,貪這麽多錢,早該槍斃了”。
兩個殺人犯在這時突然變得有正義感,這是不是黑色幽默?!
其實這時他們說的就是他們真實的想法,他們覺得:當官的賺錢太容易了,貪汙錢太容易了。
所以,他們會覺得:
“我們做這點兒壞事算什麽?!”
這雖然是電影中的一個小情節,但其實反映了真實的現實社會和底層這些殺人犯的一些真實想法。”
...
23sh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