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君如何會在此處,仿佛正在等候若虛師徒的到來?


    他不是隻能呆在封地,固步自封麽?!


    按照大漢律例,不論是被貶之官員,還是被謫之王侯,都隻能呆在封國或封地,一日不得詔令,一日便如那畫地為牢,不可出封地半步。


    若擅出封土,郡縣吏民皆可首舉,縣宰以上,有竹符虎樽可以調兵遣將者,甚至可以先調兵緝拿,然後再向天子上疏稟明!


    當年若虛先生被貶謫在江夏,雖是他與先帝賭氣,不願上疏服軟,但他未得先皇詔喚,也是不能擅自離開原籍,導致迤邐十年,不得麵聖,也不得。


    秦漢之前,諸侯分治,國府法令難行,聖詔不出皇城,諸侯勢大,幾可權傾天子。始皇帝一掃六合,始行郡縣製度,自此世間再無能與皇權抗衡之物。


    但秦之一朝,二世而亡,大漢代秦,再次迴到了郡國並行的時代,高祖分封諸侯王,地方勢力應聲鵲起,雖然穩固了當時的大漢江山,但也為國祚延續埋下了不小的禍根。


    大漢立國之初,內憂不如外患,在匈奴外敵的進逼之下,大漢尚能抱成一團,一致對外,但國勢安定之後,地方諸侯的勢力便不再完全聽從皇帝的指令,而是有了許多陰私之心,有的蓄養私兵,有的橫征財貨,甚至有的諸侯王私鑄錢幣,販賣鹽鐵,招納逃犯,秘密積蓄力量達數十年,一朝謀反,無法收拾。


    景帝前元三年,天子為鞏固皇權,頒下“削藩之令”,遭到諸侯反噬,以吳王劉濞為首,掀起動搖國運的“七王之亂”,劍戟直指大漢王旗,是果真可以顛覆乾坤的禍亂。


    “七國之亂”好不容易方才平定,也越發堅定了皇朝削藩的決心。孝武皇帝采取的手段則不像景帝那般決絕激烈,而是采納董夫子的意見,頒行“推恩令”,自此之後,再也沒有世襲罔替的王侯,若要沿襲爵位,則必將封國再次分封給子孫,長此以往,諸王列侯之權位勢力再不複積累,普天之下隻有皇權至高無上。


    自秦以降,漢祚二百年,便是皇權與宗室的鬥爭史。


    歸根結底,更是士族與皇族的博弈史!


    楊熙也是讀完“百家萬藏”的眾多書冊之後,才猛然開竅,意識到了這個道理。


    士族依附於皇權而存在,皇權的至高無上,便可帶來讀書士人出身的朝堂百官優渥超然的地位,但宗室勢大,必然削弱帝王的權威。所以大漢一朝,曆代文臣都替天子殫精竭慮穩固皇權,削弱宗室,其實也是為了讀書人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


    所以“七國之亂”首倡削藩的乃是文臣晁錯,諸侯反逆,所打的旗號也是“誅晁錯,清君側”,可見這些藩王對這位提出削藩之議的太常卿實在是恨之入骨。孝景皇帝性子孺弱,沒有頂住宗室的壓力,隻好密詔將晁錯招入宮中,車馬行至市曹,即行拖上法場斬首。


    可憐晁錯鐵骨錚錚,滿腹經綸,為了大漢殫精竭慮,最後竟落得如此下場,被斬首之時都還身穿朝服,真是讓天下士子寒心無比。


    這次宗室與士族的交鋒,看起來是士族大敗虧輸,魁首都被誅戮,但是也讓帝王看到了宗室的禍患,放諸百年之內觀之,誰勝誰負尚不能定論。


    之後孝武皇帝頒行的“推恩令”,獻策者乃是後世被稱作“可為百世師”的董仲舒董夫子,這條計策端的是功不在當代,其效在千秋,當年的諸侯王皆未發現此策之奧妙,等到數代之後,一王分為幾侯,一國裂為幾國之時,已是大勢去也。


    此時的士族,可謂贏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宗室從此再無實力與皇權,與文臣們抗衡。


    而所謂外戚,也不過是天子母係的另一種宗室罷了,雖然常因裙帶勾連而得寵得勢,但其勢雖雄,卻均不久矣,要同儒林文官抗衡,仍是力有不逮,後繼難續。正像如今的朝堂之上,王氏唱罷,丁、傅登場,但真正可為國之肱骨,為天子分憂的,還是那些宿儒重臣。


    而王巨君則是一個異數。


    他既是王氏外戚的出類拔萃者,同時還是文臣當中無冕的魁首,他所行事,究竟是為了家族,還是為了士族?


    或者,他誰都不為,隻為自己成就聖人的美名?


    沒有人知道。


    便連若虛先生這等與


    他相識相交數十年,如今又以他為師之人,也猜不透他的心中,究竟有何打算?


    他隻知道,王巨君突然出現在此,一定不是巧合。


    天下之大,若是巧合,怎會這般巧法?


    便算他是真的聖人,擅離封土這般“逾距”之行,也太過匪夷所思。


    事有反常必為妖,所以若虛先生第一時間便做出決斷,以“引傀”之術控製住楊熙的行動,命他轉身逃去,離此地越遠越好!


    故友相見,卻不知是敵是友,不亦悲乎?


    若虛先生心念急轉,皺眉沉聲道:“巨君為何來此?在此相遇,何其巧哉!”


    一邊腳下卻如履薄冰,步步之距分毫不差,手上暗暗積蓄氣機,竟是如臨大敵,好似隨時都可出手殺人!


    但王巨君中正平和的臉上,卻不見一絲悲喜,也無有故作驚訝,而是坦然道:“不巧不巧,我已在此等候若虛許久了。咱們之間,不用如此客套,寒夜漫漫,何不對坐一敘?”


    說罷竟是絲毫無視若虛戒備之態,更不管他是否答應坐下敘話,轉身便向蒮第之中返歸。


    若虛循著他的去向望去,隻見他穿過前庭,走入堂上,那堂前宴席四圍列坐四人,見是巨君外而來,慌忙爭先起身相迎。


    這五人中,上首一人身圍貂裘,身材胖大,一張臉上的橫肉快要將三角眼睛擠得看不見了,他左首一人著武賁冠,穿皂披氅,一雙銅鈴巨眼,似有微光閃爍,一看便是一名上得戰陣的武夫。再下麵兩人皆是進賢冠、過口長髯,一人麵白,一人麵黃,皆似文士打扮。


    那坐在上首者便是縣主蒮其食,那名武者卻是縣尉田庶,一個能管束數萬縣民,一個手下有千餘兵馬。


    另外兩人分別是縣中長史沈郅和廷掾姮甲,雖然都是小吏,在一縣之也是實權人物。


    但此刻見了王巨君踱來,四人竟似緊張地連站都站不穩,將案上的杯盤都碰翻許多都不自知,隻是爭先恐後將巨君迓向上座。


    擅離封土?


    怕是再借給這些小吏幾個膽子,他們也不敢提起此事。


    巨君雖然奪職歸國,但怎麽也是曾經做過文臣魁首之人,對這些小官小吏來說,便如天上仙人一般,可望而不可見,如今能夠與其同席而坐,便已覺得了天大的福分,哪敢真以漢律將其拿下?


    皇權的隆盛,帶來了官場的等級森嚴,這百年形成的積威,哪是身處最底層的官吏所能抗衡?


    所以就算有人告訴他們,王巨君擅離封土,乃是違律之罪,人人皆可首舉捉拿,這些小官吏也不敢造次動手,甚至想都不敢往那個方向去想!


    退一萬步說,就算他們貪圖富貴,要拿巨君問罪,隻怕富貴還沒到手,就被那王氏一族的子弟血腥報複,丟官棄爵還是小事,家破人亡也未必不能。若是不幸被那王巨君本人的故舊門生盯上,讀書人的唾沫星子,淹死這一縣小官小吏又是什麽難事了?


    更不用說,長信宮的那位姓王的太皇太後,仍然身體康健,屹立不倒!


    所以不管他們是願還是不願,隻能對巨君畢恭畢敬地服侍款待,直到將其好好地送出縣境。


    想清此節,若虛跨過門檻,直趨堂上,同時朗聲而笑。


    “巨君專程來此,難道隻是想與我深夜對談?怕隻是為我那不成器的弟子而來吧!”若虛先生雙目灼灼,璨若朗星。


    王巨君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卻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這便是你不惜用術法控製他的手腳,也要他速離此地的原因麽?咱們都是多少年的老交情了,你為何總是如此提防於我?”


    若虛目光灼灼,一字一頓道:“因為,你是這個世上,我唯一看不穿的人!”


    巨君臉上笑意更盛,忽然向周圍侍立的四人道:“你等還要在此旁聽多久?”


    四人在旁,其實早已如芒在背,骨鯁在喉,他們雖然不知道王巨君等來的這位老者究竟是何身份,更是聽不明白兩人如在雲霧之中的對答,但不妨礙他們明白一件事,這兩人所說的話,最好是一個字都不要聽到,聽到越多,便越有家破人亡的風險。


    <a id="wzsy" href="https://www.ranwena.net">ranwena.net</a>


    沈郅和姮甲的臉色已是變得越來越難看,田庶唿唿喘著粗氣,蒮其食更是大


    冷天裏汗水都濕透了脖子。


    聽了巨君此話,四人皆如受到皇恩大赦,忙忙作揖告辭不迭,近乎屁滾尿流地逃下堂去。


    方才看似歡歌宴飲的廳堂瞬間便冷清下來,庭中的仆役在蒮其食的命令下也走得幹幹淨淨,連後閣女眷的嬉笑也頓時噤聲。


    看來蒮縣主對這王巨君實在是敬畏有加,生怕攪擾了這二位不速之客的“雅興”。


    一時間,二人也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終於還是若虛先生率先開口:“巨君在此相候,究竟意欲何為?”


    王巨君饒有興味地反問:“若虛如此戒懼於我,究竟又是為何?”


    若虛沉默一瞬,沉聲道:“人生於世,對不可知之物的戒懼,還需要有什麽道理麽?”


    聽了這話,王巨君的臉上似乎浮現出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神情,似是懷念,又似是惋惜。他輕聲笑道:“原來在你的眼中,在下竟當得起‘不可知’三字,哈哈...”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知道的再多,也不及‘不可知’之萬一。便以有涯隨無涯,又有何不可?我此行年餘,便是走過名山大川,江河南北,所見者,皆是舊日山河,哪有什麽新鮮之處?”


    “而我此來相候於你,不過是心血來潮而已。既然你那弟子不願去競逐那個位子,你又何必執著若斯?須知天下之大,不止九州,山海妄誕,所見為實,何不棄了那道不明的恩怨與說不清的爭勝之心,乘桴浮海而去?”


    聽著王巨君如囈語一般的狂言,若虛先生心中凜然生懼。他知道王巨君的才學和見地,自不會認為他在胡言亂語,相反,他所說的話中,透露出許多讓他毛骨悚然的信息。


    比如他是一年多之前便起身離開封國,幾乎遍曆整個九州,他一個文弱書生,是如何做到這種幾乎不可能的壯舉?他又如何知道自己對楊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百家萬藏,隻為他迴心轉意,去競逐天子之位,又如何知道楊熙終於還是不為所動,自己無從動搖他的心誌?


    難道這王巨君真的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聖人不成?!


    巨君見若虛先生臉上訝色逐漸變為驚色,又轉變為懼色,不由得微微一笑道:“若是你還沒有放棄讓楊熙成為皇帝,那麽還有一個機會,卻不知你願不願付出那等代價?”


    “如果你這個對他來說亦師亦父的先生,忽然死在他的麵前,而隻有成為天子,才有辦法為你報仇,你猜他會不會改變心意?”


    一瞬間若虛先生隻覺徹骨的寒意貫穿全身,巨大的危機感如盤旋的巨蛇縈繞周身,似乎連全身血液都要停止流動。


    這種感覺,隻有被武藝高絕之人以氣機鎖定,才會出現!


    而世間武藝最高者,便是張逸雲!


    怪道巨君有恃無恐,竟然孤身離開封國,遊曆天下,怪道他能夠麵對自己毫不掩飾的敵意,還能如此沉穩自若。


    原來今日不是兩位舊識重逢,而是三位曾經同行者,三位曾經驚豔一時,又先後沉寂的先帝舊臣的再度聚首!


    這被強大氣機鎖定的感覺,顯然便是逸雲隱身在側,已對他動了殺機!


    雖然若虛曾經在雷狼的手下救過逸雲的性命,但是逸雲要殺他,也有說不完的理由。


    比如若虛與那和遊俠兒不共戴天的百家盟誓約合作,比如若虛曾經算計逸雲,激他殺入內廷,刺殺太子,比如.......


    但是再多的理由,也比不上眼前冷酷的現實。


    現在,張逸雲正與王巨君同行,而王巨君又正是他從未看穿過的人!


    三足是為鼎立,若是三人之中有二人聯合,那會是什麽結果?


    若虛先生再也無法在這必殺的氣機鎖定之下保持靜立,目中忽然閃射出灼灼神光,罩定麵前不足七尺之外的王巨君的身形。


    便算逸雲身手再高,武藝再強,能夠將他一擊斃命,但以若虛的身手,垂死出手也能讓王巨君陪自己一同歸墟!


    可是若虛先生雄渾的神念前一刻還翻騰如海,卻瞬間轉為古井不波,目中的神光也忽然散去,似是....接受了王巨君方才提出的....


    所謂代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九鼎風雲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湛青是條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湛青是條龍並收藏九鼎風雲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