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筆者以為其中的“以”字是因為的意思,也就是說秦將著名戰將蒙驁確實是因為攻打龍(龍邑,今日河北行唐)、孤(堯山,古稱丹陵(今順平縣的伊祁山)、慶都(今日河北望都)。
傳說帝堯之母,名為慶都,她經常生活在今日河北望都、唐縣一帶,其為帝嚳的第三妃,相傳懷孕14個月生堯於丹陵(今順平縣的伊祁山),堯長大成人後,封地在今日河北唐縣東南一帶。堯帝以其母慶都為封邑之名,堯因奉母至孝,常登堯山望都山,所以堯山(即孤山)也被稱為望都山。
古代這些地方的名氣遠遠要比今日為大,很可能它們也是古時的戰略重鎮,這些地方跟太行山要隘井陘關直線距離也不遠,古代那裏征戰不休。
此地之所以成為要地,還要得益於古代那裏曾經存在的中山國的根基,晉國曾經曆次攻打中山國,使其國土隻剩下太行山山麓的狹小地段。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麵。中山國在這個動蕩的年代,開始了複興。前414年,中山國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製,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製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太子擊迴國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原來的殘餘退入太行山中。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複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複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龍、孤、慶都這些地方都在原中山國的勢力範圍,應當都修建有比較完善的古代軍事防禦堡壘、作戰工事、城牆等設施,也應當是軍事駐屯的戰略要地。
前麵說到,秦軍張唐、辛勝所部大敗進攻上黨的趙國北路兵馬之後,一鼓作氣乘勢拿下了太行要隘井陘關,可是他們為何還要貿然攻入太行山以東趙國本土區域呢?難道就不顧忌孤軍深入,可能會因此陷入困境?
這樣大的軍事動作,若是沒有上峰的首肯甚至命令,相信他們不可能為之!
而下達攻擊龍、孤、慶都等地命令的,就是秦軍上黨統帥蒙驁本人,他也是沒有辦法才如此為之,自己也因此而喪生。.tw[]
且說秦國相國呂不韋派遣秦王的師傅孟琨為特使來到戰地,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晉地秦軍的新任監軍。秦國在這裏已經有了一位監軍,那就是長安君成矯。孟琨再來,表麵上是加強力量,可明顯是為了製衡或監視成矯而來呀!
不但如此,孟琨抵達戰地後處事態度異常積極活躍,可以說是屢屢直接幹預軍事指揮,他的靠山硬、城府深,是個肩負使命、不容小覷的神秘人物。
樊於期冷冷地看著眼前發生的這一切,有了不速之客公孫慕先前的說辭,樊於期準備再耐心觀察一下,看看此人還會怎樣動作、他還能搞出啥名堂?
長安君成矯心中有些不快,但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來,因為孟琨來了,也並沒有說替換自己,也就是說秦軍有了兩個晉地監軍。
老將蒙驁也暗暗心裏叫苦,對長安君成矯、王國特使孟琨他可是都得罪不起呀!怎麽辦?正好守備上黨的秦軍也剛剛編組為南北兩個防禦兵團,北線由辛勝、張唐指揮,南線由自己和樊於期指揮。蒙驁靈機一動,就派孟琨去了北線督軍,自己坐鎮指揮、跟長安君成矯、樊於期在一起。如此一來,兩個監軍接觸不多,也省的他們之間彼此發生摩擦而難以處置。
孟琨此人不是好東西!作為秦王的武師,他可謂兢兢業業。問題是他還是華陽太後和呂不韋的忠實心腹。這次來晉地,他絕對不僅僅是為了下基層鍛煉、給自己鍍層金身,他還肩負一項特殊的使命:在確保上黨不失的前提之下,控製住戰爭的規模,不讓它發展成為天下合縱攻秦的局麵,堅定執行華陽太後擬定的投虎以食計劃,尤其是安撫好趙國方麵。
對於趙國內部的主和派建信君楚月等人,秦相呂不韋已經派人去接洽了。秦國的特使還去往齊國、楚國可憐兮兮控訴趙國的暴行,甚至對於上黨之地的原主人魏國,呂不韋也想出了一條妙計安撫:那就是聲言秦王嬴政的妃子、魏國公主恪妃很可能被選為正宮娘娘,並給魏王送去了秦國的人質和大量財寶。秦王嬴政要成為魏王的乘龍快婿了,那樣秦國和魏國的關係還會差嗎?至於上黨之地,也好商量!原來魏國不是跟韓國平分那裏的賦稅嗎?現在秦國和魏國也平分。可是,秦國無可奈何非要控製上黨不可,因為那裏實在太重要了,那處地方是秦國的國土安全屏障呀!而秦國和趙國的摩擦在上黨曆史由來已久,秦國控製那裏不是要企圖動向威脅關東諸國,純粹是為了自保呀!
結果,上黨之戰就要虛虛實實地打了!那裏的地域不能丟,還要哀兵抵抗、示弱隱強。那樣,就必須要有犧牲。被選定的死鬼,就是辛勝和張唐。
讓辛勝和張唐去送死也不冤,因為他們自願。
辛勝是秦軍在晉地原晉陽城的守將,晉陽丟失以後,辛勝就總想著尋機報複,對於出擊趙國他是衷心擁護的。
張唐就是另外一種情況,此人在秦昭王時期就是與武安君白起、王齕、王陵、李信、蒙驁同時代的軍事將領,卻戰功聊聊以至於不得升遷,其軍階要遠遠遜色於他人。如今,蒙驁成了秦軍的統帥,也有心抬舉張唐,可他自己先要爭氣呀!
張唐還有一個隱憂,那就是自己的好友蔡澤已經被呂不韋派往燕國擔任相國,蔡澤據說染上了重病,呂不韋希望讓張唐前去燕國接替蔡澤,他就更加積極上進了、力爭好好表現自己了。
所以,兩個人一察覺出擊汾城的趙將李牧後路被嫪毐所部抄襲,晉陽被攻占,李牧被迫迴去救援了。他們頓時就覺得機會來臨了,立即引軍大舉出擊,一舉就擊潰了當麵奔襲上黨的趙國北路兵馬,並風卷殘雲一般拿下了井陘關。
大功告成,兩個人彈冠相慶,笑逐顏開。他們駐軍在井陘關,東望趙**隊敗退的倉皇之態很是愜意,也並沒有放心大膽去跨越關城襲擊趙國本土。這個時候,王國的特使監軍、喪門神孟琨來了,於是一切就又倒懸過來。
傳說帝堯之母,名為慶都,她經常生活在今日河北望都、唐縣一帶,其為帝嚳的第三妃,相傳懷孕14個月生堯於丹陵(今順平縣的伊祁山),堯長大成人後,封地在今日河北唐縣東南一帶。堯帝以其母慶都為封邑之名,堯因奉母至孝,常登堯山望都山,所以堯山(即孤山)也被稱為望都山。
古代這些地方的名氣遠遠要比今日為大,很可能它們也是古時的戰略重鎮,這些地方跟太行山要隘井陘關直線距離也不遠,古代那裏征戰不休。
此地之所以成為要地,還要得益於古代那裏曾經存在的中山國的根基,晉國曾經曆次攻打中山國,使其國土隻剩下太行山山麓的狹小地段。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麵。中山國在這個動蕩的年代,開始了複興。前414年,中山國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製,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製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太子擊迴國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原來的殘餘退入太行山中。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複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複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龍、孤、慶都這些地方都在原中山國的勢力範圍,應當都修建有比較完善的古代軍事防禦堡壘、作戰工事、城牆等設施,也應當是軍事駐屯的戰略要地。
前麵說到,秦軍張唐、辛勝所部大敗進攻上黨的趙國北路兵馬之後,一鼓作氣乘勢拿下了太行要隘井陘關,可是他們為何還要貿然攻入太行山以東趙國本土區域呢?難道就不顧忌孤軍深入,可能會因此陷入困境?
這樣大的軍事動作,若是沒有上峰的首肯甚至命令,相信他們不可能為之!
而下達攻擊龍、孤、慶都等地命令的,就是秦軍上黨統帥蒙驁本人,他也是沒有辦法才如此為之,自己也因此而喪生。.tw[]
且說秦國相國呂不韋派遣秦王的師傅孟琨為特使來到戰地,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晉地秦軍的新任監軍。秦國在這裏已經有了一位監軍,那就是長安君成矯。孟琨再來,表麵上是加強力量,可明顯是為了製衡或監視成矯而來呀!
不但如此,孟琨抵達戰地後處事態度異常積極活躍,可以說是屢屢直接幹預軍事指揮,他的靠山硬、城府深,是個肩負使命、不容小覷的神秘人物。
樊於期冷冷地看著眼前發生的這一切,有了不速之客公孫慕先前的說辭,樊於期準備再耐心觀察一下,看看此人還會怎樣動作、他還能搞出啥名堂?
長安君成矯心中有些不快,但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來,因為孟琨來了,也並沒有說替換自己,也就是說秦軍有了兩個晉地監軍。
老將蒙驁也暗暗心裏叫苦,對長安君成矯、王國特使孟琨他可是都得罪不起呀!怎麽辦?正好守備上黨的秦軍也剛剛編組為南北兩個防禦兵團,北線由辛勝、張唐指揮,南線由自己和樊於期指揮。蒙驁靈機一動,就派孟琨去了北線督軍,自己坐鎮指揮、跟長安君成矯、樊於期在一起。如此一來,兩個監軍接觸不多,也省的他們之間彼此發生摩擦而難以處置。
孟琨此人不是好東西!作為秦王的武師,他可謂兢兢業業。問題是他還是華陽太後和呂不韋的忠實心腹。這次來晉地,他絕對不僅僅是為了下基層鍛煉、給自己鍍層金身,他還肩負一項特殊的使命:在確保上黨不失的前提之下,控製住戰爭的規模,不讓它發展成為天下合縱攻秦的局麵,堅定執行華陽太後擬定的投虎以食計劃,尤其是安撫好趙國方麵。
對於趙國內部的主和派建信君楚月等人,秦相呂不韋已經派人去接洽了。秦國的特使還去往齊國、楚國可憐兮兮控訴趙國的暴行,甚至對於上黨之地的原主人魏國,呂不韋也想出了一條妙計安撫:那就是聲言秦王嬴政的妃子、魏國公主恪妃很可能被選為正宮娘娘,並給魏王送去了秦國的人質和大量財寶。秦王嬴政要成為魏王的乘龍快婿了,那樣秦國和魏國的關係還會差嗎?至於上黨之地,也好商量!原來魏國不是跟韓國平分那裏的賦稅嗎?現在秦國和魏國也平分。可是,秦國無可奈何非要控製上黨不可,因為那裏實在太重要了,那處地方是秦國的國土安全屏障呀!而秦國和趙國的摩擦在上黨曆史由來已久,秦國控製那裏不是要企圖動向威脅關東諸國,純粹是為了自保呀!
結果,上黨之戰就要虛虛實實地打了!那裏的地域不能丟,還要哀兵抵抗、示弱隱強。那樣,就必須要有犧牲。被選定的死鬼,就是辛勝和張唐。
讓辛勝和張唐去送死也不冤,因為他們自願。
辛勝是秦軍在晉地原晉陽城的守將,晉陽丟失以後,辛勝就總想著尋機報複,對於出擊趙國他是衷心擁護的。
張唐就是另外一種情況,此人在秦昭王時期就是與武安君白起、王齕、王陵、李信、蒙驁同時代的軍事將領,卻戰功聊聊以至於不得升遷,其軍階要遠遠遜色於他人。如今,蒙驁成了秦軍的統帥,也有心抬舉張唐,可他自己先要爭氣呀!
張唐還有一個隱憂,那就是自己的好友蔡澤已經被呂不韋派往燕國擔任相國,蔡澤據說染上了重病,呂不韋希望讓張唐前去燕國接替蔡澤,他就更加積極上進了、力爭好好表現自己了。
所以,兩個人一察覺出擊汾城的趙將李牧後路被嫪毐所部抄襲,晉陽被攻占,李牧被迫迴去救援了。他們頓時就覺得機會來臨了,立即引軍大舉出擊,一舉就擊潰了當麵奔襲上黨的趙國北路兵馬,並風卷殘雲一般拿下了井陘關。
大功告成,兩個人彈冠相慶,笑逐顏開。他們駐軍在井陘關,東望趙**隊敗退的倉皇之態很是愜意,也並沒有放心大膽去跨越關城襲擊趙國本土。這個時候,王國的特使監軍、喪門神孟琨來了,於是一切就又倒懸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