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戰亂乃自然武聖兵法爭天下
前方場景不斷變換,春秋末期,戰亂連年,兼並吞並成為自然。[.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齊國樂安有一個叫孫武的年輕人,縱觀天下事,潛心研究兵法。他說:“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戰爭與和平永遠伴隨人類的發展。國家者非一人之國家,天下者是人人之天下,惟有德者據之,無德者失之。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主的思想,行為符合廣大民眾的意誌,代表著人民的意願,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決定國家的存亡,人民的安危,這便是王道,必須認真的考察與研究。”
孫武把心得寫成孫子十三篇,來到新興圖強的吳國。在太湖邊,認識了從楚國來投奔吳國的伍子胥。兩個年輕人縱論天下事,論武功,談兵法,十分投機。吳國的公子光遠見卓識,雄心勃勃,在伍子胥的幫助下,用勇士專諸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寮,自立為王,號闔閭。闔閭具有卓越的才能,謀略過人。即位後,吳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百業俱興,欣欣向榮。在這種形勢下,吳王闔閭向外擴張自己的勢力,以求稱霸一方的野心也越來越大。楚國在當時已十分強大,過去經常欺負弱小的吳國,現在吳國強盛了,闔閭決定先戰勝楚國。在伍子胥的極力推薦下,闔閭召見了孫武。孫武以兵法十三篇進獻吳王,吳王看後對孫武說:“我觀兵法,你之所論精辟,總攬大勢,包涵天文、地理、人事,用兵重謀略,攻伐要用計,做一個好的將帥,正如你說須要明天文、熟地理、知人事,曉戰略,會戰術,智、信、仁、勇、嚴,有勇也有謀,治軍嚴整,賞罰分明,令出如山,行動果斷,愛護部下,關心士兵,上下一心,眾誌成城,指揮得當,無往不勝。你這兵法,從理論上我看是好極了,可行軍打仗不是玩耍,一念之間決定成敗,這兵法能不能實用,你得給我演示一下。”孫武說:“行!你得給我令權,就在宮中挑選一些女兵。”闔閭同意,便教人在宮中挑選了一百八十名宮女交與孫武。孫武把他們分成兩隊,隊長分別由吳王的兩個愛妃擔任,開始操練。宮女們拿操練當遊戲,嘻嘻哈哈,全不當迴事,欲進不行,要退不能,隊形亂了套。孫武再三的要求兩隊隊長要負責任,不能兒戲,三令五申總是不聽。孫武隻得把兩個隊長交與監事官處置。軍中無戲言,兩個隊長按律當斬,被綁在午門外隻等天到午時開斬。這可急壞了吳王,闔閭本來沒拿操練當迴事,見遊戲成真,兩個愛妃就要被斬首,忙宣孫武到近前說:“這又不是真的打仗,我隻是叫你演習,你不要太認真了,放了我兩個愛妃吧。”孫武聽後扳起麵孔,嚴肅地對吳王說:“大王教我演習,可不是演戲,那就是真的!訓練當戰事,練場便是戰場,將在軍中,隻能依軍法軍律行事,君命可以不接受。七律令五十四斬,豈能兒戲鬧著玩!你如果拿我的兵法不當迴事,那真讓我太失望了,我又怎麽能用兵法幫助你在殘酷的實戰中,戰勝敵人成就霸業呢?”吳王難以對答。天到午時,監斬官下令斬了二妃。首級掛於轅門示眾。孫武在兩隊中又指定了兩名隊長,繼續操練。那真是令行進止,仰臥起伏規規矩矩,前進倒退一絲不苟,雖赴湯蹈火勇往直前。孫武滿意,向吳王報告,請求檢閱。吳王因失去兩個愛妃,心裏難受,但看到孫武在短時內把女兵訓練有素,陣容整齊,軍威自生,知孫武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將才,轉怒為喜。伍子胥也在一邊稱讚,眾大臣無不為孫武折服。為打敗強楚,稱霸中原,闔閭拜孫武統帥三軍,伍子胥為大將軍,加緊備戰,訓練軍隊。等待時機,準備攻楚。一方麵,闔閭為鞏固自己的政權,徹底清除餘黨。在政變時,公子掩餘,燭庸分別投奔徐和鍾吾,闔閭派使者分別到兩個小國進行交涉,要求把公子掩餘和燭庸拘捕,交由使者帶迴發落。兩個小國沒有從命,但懼吳國的威懾,隻得偷偷地把二位公子驅逐出境。二人走投無路,思量再三,決定投奔敵國楚國。到楚後,楚待二人為上賓,給他們築城封地,取名為養,養城位於楚國和吳國的前沿,楚國是想利用二位公子,以養城來牽製和抵抗吳國的進攻。於是闔閭決心攻破養城,擒殺掩餘,燭庸。
養城戰役拉開了吳攻楚的序幕,是孫武把兵法用於實際的第一次。注重初戰,孫武從戰略高度,認真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式,力量對比,利害關係。為達到擒殺兩個公子,掃除淮水北岸的楚軍勢力,為日後破楚入郢掃清障礙之目的,孫武向闔閭說:“攻養城隻是初戰,滅掉楚才是目的,為日後戰事能順利進展,我們必須采取肄楚疲楚,攻克養城的戰略方針。”闔閭說:“全依你!”
戰役開始了,孫武乘坐戰車,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他把吳軍編成三個軍,每軍三萬餘人,將戰鬥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佯攻,旨在給敵人造成錯覺,也就是不攻而攻,欲攻而不攻,迷惑調動敵人,分散敵人兵力,使敵人疲於奔命,消耗戰鬥力,從而達到在第二階段消滅敵人,保存自己,攻城掠地,橫掃千軍如卷席的目的。
孫武命第一軍兵力從本國出發,直撲城父,在佯攻不克後,兵鋒一轉,南下渡過淮水,直驅五百餘裏,攻打潛,六二地,當楚軍的增兵即將到達時,吳軍便撤退待命,不與楚軍正麵衝突。
楚軍見吳軍撤走,便將部隊駐紮在南岡。這時孫武調動他的第二軍人馬自淮水北上,疾行軍數百裏,直撲楚之戰略要地弦邑,將弦邑包圍,圍而不攻,楚軍慌忙糾集兵力,調動大批部隊前去援救弦邑,當楚軍即將趕到弦邑時,孫武命吳軍撤退待命。
孫武成功地用兩個軍調動了大批的敵人,使敵人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士兵沮喪。於是孫武命令第三軍實施了攻克養城的戰鬥。吳軍一舉攻下養城,擒殺了二公子。在勝利的鼓舞下,孫武逐命三軍全麵出擊,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大部。楚軍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守城者不堪一擊,吳軍很快全部消滅了淮水北岸的楚軍,城邑也都在吳軍控製之下。這次戰役吳軍大獲全勝,闔閭大喜,對孫武說:“先生真是神人,調兵遣將運籌自如,調動敵人疲於奔命,我軍以逸待勞,將士鼓勁,敵人筋疲力盡,能不戰敗喪命!”便嘉獎孫武及全軍將士。
在勝利的鼓舞下,闔閭就要發兵去攻打楚國的都城郢。孫武認為破楚的時機尚未成熟,經和伍子胥反複論證,闔閭覺得有理,放棄了立即破楚的決定。
此時的楚國依然強大,有許多的依附小國,也有盟國,有的小國是重要的軍事要地,盟國則是互相唿應,如吳國南邊的越國,每到吳楚開戰,必然出兵攻吳,造成牽製,因此孫武向闔閭提議說:“欲破楚必先征服越國,剪除楚國羽翼。戰前,闔閭派人去越國與越王允常談判,希望越國站在吳國一邊,從吳伐楚,遭到允常的拒絕。談判不成,隻有用武力解決。吳王,孫武,伍子胥率領大軍突入越國境內,吳軍士氣高漲,越軍喪失鬥誌。(.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伍子胥一馬當先,揮舞鋼鞭所向披靡,越軍一敗塗地,幾乎覆國。孫武看越國今後難以再對吳國造成威脅,逐建議闔閭收兵迴國。
隨後幾年,孫武或用武力,或用計策,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吳國邊境的一些楚國勢力鏟除或控製,造成了破楚的有利之勢。吳軍經幾年的訓練,陣法嫻熟,軍事素質大為提高,鬥誌旺盛,孫武審時度勢,認為破楚的時機已經成熟,逐向吳王提出破楚的方略說:“大王,縱觀天下大勢,越來越對我有利,看來破楚的時機已經到來,幾年來,我軍將士素質不斷提高,戰鬥力逐漸增強,具備了滅楚的能力,此時不戰更待何時?”闔閭說:“先生神機妙算,成竹在胸目了然,絕不會失算看走眼,你看著咋辦就咋辦,說戰就戰。”孫武又說:“一旦開戰,大別山以東,江淮之間的豫章地區,還在楚國的控製之下,是破楚的最大障礙。這一地區,還存在一些小諸侯國。這些國家,每年都要向楚國繳納大量的賦費和貢品,才能獲得楚國名義上的保護,這些國家早已對楚國不滿。我們應該差人去談談,教他們背叛。”闔閭說:“試試看。”於是,孫武以外交手段爭取,使其逐個都背叛了楚國,為吳國所用。桐國首先背叛了楚國。孫武設計了一個誘敵之計,他讓舒鳩人到楚國對楚王說:“吳人很害怕楚國,他們說,若是楚國攻打吳國,吳國隻能代替楚國,討伐叛逆的桐國來討好楚國。”楚令尹囊瓦經不住坐收漁利的誘惑,率領楚軍去討伐吳國。到達豫章後,把大軍駐紮下來,靜觀吳軍攻打桐國,等著坐收漁利。孫武見敵人中計,便將吳軍舟師派往豫張南部的江水水麵上,做出要討伐桐國的架勢,繼續迷惑楚軍。暗中卻將吳軍主力調至豫章中段的巢城附近集結。以候有利戰機的出現。
楚軍來豫章時,本以為短時內便能獲利,不想一住就是數月,給養已成問題。伐吳沒有成果,又不見吳國攻打桐國,楚軍先驕後燥再疲乏,士氣喪失,軍心渙散。吳國主力在伍子胥率領下,這時突然進抵豫章,把楚軍包圍,楚軍措手不及,一打自亂,自相踐踏,伍子胥親駕戰車,揮軍乘勢掩殺,大獲全勝。繼而孫武又指揮吳軍一舉攻克了巢城。活捉了楚公子繁。豫章之戰,孫武以誘敵,驕敵,燥敵,疲敵,待敵的方法,抓住戰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取得了戰役的全麵勝利。
豫章之戰後,形勢對吳國越來越有利,吳楚長期爭奪的戰略要地都被吳國占領,楚國國內政治腐敗,民怨沸騰,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軍心渙散,士氣沮喪。從戰略高度,孫武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聯合蔡國,唐國一同破楚。孫武深入地研究了吳楚之間的地形,確定了千裏破楚的進軍路線,選擇了柏舉為決戰地。
吳國以蔡唐軍隊作先導,以舟師沿淮水西上,經由黃邑,弦邑,然後舍舟登陸,自章豫地區西北邊沿地段南下,沿大別山的交匯處大隧,冥厄,直轅三隘口進入楚國腹地,渡過清發水,穿過雍隧地區,再渡過漢水,直逼郢都。這條線路由於避開了楚軍主力,吳軍未遇大的抵抗,得以長驅直入。
吳軍的行動,完全出乎楚國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馬沈尹戌匆忙調集軍隊,到夏州以西的漢水南岸布陣防禦,與吳軍夾漢水對峙。左司馬沈尹戌向令尹囊瓦建議說:“你依托漢水阻擊吳軍,不使其渡過漢水,以保證郢都的安全。我立即去方城,調集那裏的部隊抄襲吳軍的後路,毀壞吳軍的舟船,阻塞三關,斷其歸路,到那時,你再渡過漢水從正麵進攻吳軍,我率軍從側後襲擊,一定能大敗吳軍。”囊瓦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這樣定了。孫武探聽到這一情況,知道楚軍的策略,對吳軍十分不利,逐派人找到吳城大夫黑,獻計說:“楚軍利於速戰,戰車多用皮革包製,不宜在水中久侵,且千裏奔襲,後續不繼,如待以時日,就不好攻打了。”大夫黑覺得有理,把這一觀點告訴令尹囊瓦,大夫史皇也在場,對囊瓦說:“如果沈尹戌把淮河吳軍船隻毀掉,迴軍阻塞三關隘口,截斷吳軍退路,他就會獨得戰功,聲望也就會蓋過令尹你了。”勸令尹速戰。囊瓦聽了二位大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逐決定楚軍立即渡過漢水與吳軍決戰。孫武大喜,指揮軍隊先擺出決戰的架式,在小別山先交戰一場,兩軍剛一交戰,孫武就指揮吳軍佯敗後撤,從小別山到大別山,吳軍邊打邊退,引誘楚軍一直追到預定的決戰地柏舉。
闔閭的弟弟夫概,率領自己的部下首先向楚軍發起猛攻,隨即孫武指揮全部兵力投入戰鬥,吳軍士氣旺盛,楚軍在吳軍的激烈攻擊下,難以招架,潰散大亂,吳軍乘勢掩殺,楚軍大敗,令尹囊瓦棄兵投奔了鄭國,大夫黑和史皇戰死,吳國取得了柏舉決戰的勝利。
囊瓦所屬剩下的殘軍,在蘇延率領下向郢城方向潰退,孫武指揮吳軍隨後追擊,到清發水追上了楚軍。待楚軍半渡時發起攻擊,又掩殺大部。楚軍所剩殘兵敗將繼續向西逃竄,吳軍緊追不舍,在雍筮地區追上,並把囊瓦的餘部全部殲滅。這時吳軍已逼近郢都,漢水繞城而過,吳軍隔漢水望郢都,就在眼前。軍情振奮,歡唿雀躍。然而,就在這時,右司馬沈尹戌的兵馬自北南下,也趕到了雍筮地區。原來,沈尹戌從方城地區調出楚軍主力後,按原先商定作戰計劃,率軍抄襲吳軍後路。途中得知囊瓦於戰役計劃不顧,獨自先行渡河決戰兵敗的消息,便決定立即率軍南下,以保衛郢都。在雍筮地區兩軍相遇,並把吳軍後路截斷。此時的吳軍前有漢水,後有楚軍,處於死地。孫武不懼,指揮若定,對將士們說:“絕地相逢勇者勝,置之死地而後生!”命令部隊奮勇出擊。吳軍本來有前麵戰役勝利的鼓舞,鬥誌旺盛,楚軍千裏奔波,又知囊瓦所屬全軍覆沒,心自膽怯,畏敵如虎,未戰吳軍先自氣勝,一個個如狼似虎,死命拚搏,沈尹戌在混戰中喪生,楚軍失去主帥,屬下全無鬥誌,四下逃竄,有的被屠殺,有的被俘,很快全軍覆沒。這次戰鬥的勝利,吳軍士氣更受鼓舞,孫武滿心喜悅,命令部隊強行渡江,迅速的包圍了郢城,輕易地把楚國首都郢攻下,楚昭王倉皇逃走。伍子胥看到吳國節節勝利,楚昭王棄都城而逃,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感慨萬千,想當初:遭奸賊陷害,父兄及全家被殺,獨自一人逃走,碾轉來到弱小,且內部矛遁層層的吳國,所幸教闔閭掌握了政權,闔閭胸懷大誌,高瞻遠矚,可謂明君,既有雄心,也能用人,我被拜為大將軍,則孫武統帥三軍,我倆不負君望,經多年盡心努力,精心培育三軍,內斂元氣,外滅眾敵,攻城略地,橫掃千軍如卷蓆,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想到此處,不僅淚水泉湧。他氣,他恨,可眼見楚平王早死,他的兒子楚昭王又逃了,盛怒之下,他刨開了楚平王的墳墓,由於墳墓封閉的好,屍體完好,栩栩如生,伍子胥大喊說:“伍員啊伍員,蒼天有眼,今天終於教我見到仇人,報父兄家人之仇了!”喊著把平王的屍體拖出,掄起鋼鞭,一鞭鞭打去,屍體被打爛,七零五散。
闔閭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經過幾次大的戰役和決戰,楚軍主力已經被消滅,占據郢城,吞掉楚國已不在話下。於是,任憑士兵屠戮哄搶,幾天時間一座都城被洗劫一空。孫武縱觀全局,從戰略高度考慮,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的,占據都城次之的觀點,認為應該放棄郢城,逐和伍子胥一道建議闔閭罷兵迴吳。闔閭對孫武說:“先生神機妙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好像得到神助,我得到先生,看來必定一統中原,我不想罷兵,想繼續攻戰。”孫武說:“我是人,不是神!之所以計無不成,謀無不中,是我認真深入研究的結果。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才是真諦!我受您重用委托,無時不在用心,總攬全局,宏觀微觀了如指掌,才使智慧得以發揮。楚都雖被攻陷,可楚地不小,楚昭王逃走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國滅哪能輕易?楚還有一定的實力。我用兵,力求以最小的代價去換取最大的勝利,兵不血刃,攻城掠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殺止殺,以武廢武,不得已而用之。有道伐無道,正義戰勝邪惡,天經地義!可眼下是國與國混戰,隻是弱肉強食,哪有真理?誰能代表正義?我認為:如果能以殺止殺,以武廢武,實現天下太平,民眾安居樂業,民不相欺,官不壓民,上下和諧,同舟共濟,一齊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才是真的。無論誰一統天下,即使當了天子,不能違背此宗旨!希望大王聽我的,隻要勤修政治,忠於王事,勤政愛民,民得一點好,便能為您獻身!民,吳國之民,天下之民,都是一樣的,再於您實行的條律是否符合實際,民眾得到實惠,能不擁護您!若到那時得天下易,何況楚能不是您的!所以我認為現在滅楚還不是時機。”闔閭聽了孫武一席話,頓悟,於是說:“先生教誨,如雷貫耳,這才是得天下而據天下的玄機,我是從心裏佩服,沒有理由不全聽你的。”於是撤軍歸國。
此時的吳國,南邊給越國以重創,又西破強楚,軍事力量愈來愈強,中原爭霸已成事實。北邊對齊、韓構成威脅。麵對日益強大的吳國,鄰國越來越感到不安,尤其是齊國,知吳國之所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全靠孫武,便派人來到吳國拜見孫武。來人告訴孫武說:“齊國國王對你的軍事才能,智慧謀略很是欣賞,本是齊國人,你應當迴到齊國,國王一定會重用,條件比在吳國還優越。”並說:“如果你不迴到齊國,將會對你的族人不利。”麵對來者的告誡,孫武思前想後,來吳國十幾年,遇闔閭也算是遇知己,深得重用,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智慧才得以發揮,才能得到利用,如今創出可喜的局麵,迎來顯赫的名聲,世人皆稱武聖!繼續下去,事業將會大成,棄之實在可惜。不迴齊國看來也不行,那樣會殃及無辜,危害族人。權衡利弊,做出決定,便對來者說:“我依齊王,不再事吳,迴齊國隱居,不問世事。”過了些許日子,孫武向闔閭托故察看軍情,攜家眷迴到齊國,齊王景公盛情款待,邀孫武共圖大業,孫武實踐諾言,謝絕了齊王,並向齊王請求說:“作為齊國子民,願在齊地隱居。”齊王無奈,看挽留不住,隻得應允。此時的魯國已被齊國吞並,孫武遍遊齊魯大地,從沿海到內地,這一天來到雲蒙山,巍巍雲蒙山,東靠東洋大海,西臨泰山。這山有華山之險,廬山之奇,黃山之美,泰山之雄偉,主峰龜蒙頂雲霧繚繞,更有鷹窩峰挺拔俊俏,雲海鬆濤。有峪百條,景致萬千,變化多端,綿延橫臥數百裏之遙,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夏天有江南美景,冬天有北國風光,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他完全被蒙山勝景所陶醉,沉寢在詩情畫意當中,便結廬住了下來。
前方場景不斷變換,春秋末期,戰亂連年,兼並吞並成為自然。[.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齊國樂安有一個叫孫武的年輕人,縱觀天下事,潛心研究兵法。他說:“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戰爭與和平永遠伴隨人類的發展。國家者非一人之國家,天下者是人人之天下,惟有德者據之,無德者失之。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主的思想,行為符合廣大民眾的意誌,代表著人民的意願,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決定國家的存亡,人民的安危,這便是王道,必須認真的考察與研究。”
孫武把心得寫成孫子十三篇,來到新興圖強的吳國。在太湖邊,認識了從楚國來投奔吳國的伍子胥。兩個年輕人縱論天下事,論武功,談兵法,十分投機。吳國的公子光遠見卓識,雄心勃勃,在伍子胥的幫助下,用勇士專諸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寮,自立為王,號闔閭。闔閭具有卓越的才能,謀略過人。即位後,吳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百業俱興,欣欣向榮。在這種形勢下,吳王闔閭向外擴張自己的勢力,以求稱霸一方的野心也越來越大。楚國在當時已十分強大,過去經常欺負弱小的吳國,現在吳國強盛了,闔閭決定先戰勝楚國。在伍子胥的極力推薦下,闔閭召見了孫武。孫武以兵法十三篇進獻吳王,吳王看後對孫武說:“我觀兵法,你之所論精辟,總攬大勢,包涵天文、地理、人事,用兵重謀略,攻伐要用計,做一個好的將帥,正如你說須要明天文、熟地理、知人事,曉戰略,會戰術,智、信、仁、勇、嚴,有勇也有謀,治軍嚴整,賞罰分明,令出如山,行動果斷,愛護部下,關心士兵,上下一心,眾誌成城,指揮得當,無往不勝。你這兵法,從理論上我看是好極了,可行軍打仗不是玩耍,一念之間決定成敗,這兵法能不能實用,你得給我演示一下。”孫武說:“行!你得給我令權,就在宮中挑選一些女兵。”闔閭同意,便教人在宮中挑選了一百八十名宮女交與孫武。孫武把他們分成兩隊,隊長分別由吳王的兩個愛妃擔任,開始操練。宮女們拿操練當遊戲,嘻嘻哈哈,全不當迴事,欲進不行,要退不能,隊形亂了套。孫武再三的要求兩隊隊長要負責任,不能兒戲,三令五申總是不聽。孫武隻得把兩個隊長交與監事官處置。軍中無戲言,兩個隊長按律當斬,被綁在午門外隻等天到午時開斬。這可急壞了吳王,闔閭本來沒拿操練當迴事,見遊戲成真,兩個愛妃就要被斬首,忙宣孫武到近前說:“這又不是真的打仗,我隻是叫你演習,你不要太認真了,放了我兩個愛妃吧。”孫武聽後扳起麵孔,嚴肅地對吳王說:“大王教我演習,可不是演戲,那就是真的!訓練當戰事,練場便是戰場,將在軍中,隻能依軍法軍律行事,君命可以不接受。七律令五十四斬,豈能兒戲鬧著玩!你如果拿我的兵法不當迴事,那真讓我太失望了,我又怎麽能用兵法幫助你在殘酷的實戰中,戰勝敵人成就霸業呢?”吳王難以對答。天到午時,監斬官下令斬了二妃。首級掛於轅門示眾。孫武在兩隊中又指定了兩名隊長,繼續操練。那真是令行進止,仰臥起伏規規矩矩,前進倒退一絲不苟,雖赴湯蹈火勇往直前。孫武滿意,向吳王報告,請求檢閱。吳王因失去兩個愛妃,心裏難受,但看到孫武在短時內把女兵訓練有素,陣容整齊,軍威自生,知孫武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將才,轉怒為喜。伍子胥也在一邊稱讚,眾大臣無不為孫武折服。為打敗強楚,稱霸中原,闔閭拜孫武統帥三軍,伍子胥為大將軍,加緊備戰,訓練軍隊。等待時機,準備攻楚。一方麵,闔閭為鞏固自己的政權,徹底清除餘黨。在政變時,公子掩餘,燭庸分別投奔徐和鍾吾,闔閭派使者分別到兩個小國進行交涉,要求把公子掩餘和燭庸拘捕,交由使者帶迴發落。兩個小國沒有從命,但懼吳國的威懾,隻得偷偷地把二位公子驅逐出境。二人走投無路,思量再三,決定投奔敵國楚國。到楚後,楚待二人為上賓,給他們築城封地,取名為養,養城位於楚國和吳國的前沿,楚國是想利用二位公子,以養城來牽製和抵抗吳國的進攻。於是闔閭決心攻破養城,擒殺掩餘,燭庸。
養城戰役拉開了吳攻楚的序幕,是孫武把兵法用於實際的第一次。注重初戰,孫武從戰略高度,認真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式,力量對比,利害關係。為達到擒殺兩個公子,掃除淮水北岸的楚軍勢力,為日後破楚入郢掃清障礙之目的,孫武向闔閭說:“攻養城隻是初戰,滅掉楚才是目的,為日後戰事能順利進展,我們必須采取肄楚疲楚,攻克養城的戰略方針。”闔閭說:“全依你!”
戰役開始了,孫武乘坐戰車,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他把吳軍編成三個軍,每軍三萬餘人,將戰鬥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佯攻,旨在給敵人造成錯覺,也就是不攻而攻,欲攻而不攻,迷惑調動敵人,分散敵人兵力,使敵人疲於奔命,消耗戰鬥力,從而達到在第二階段消滅敵人,保存自己,攻城掠地,橫掃千軍如卷席的目的。
孫武命第一軍兵力從本國出發,直撲城父,在佯攻不克後,兵鋒一轉,南下渡過淮水,直驅五百餘裏,攻打潛,六二地,當楚軍的增兵即將到達時,吳軍便撤退待命,不與楚軍正麵衝突。
楚軍見吳軍撤走,便將部隊駐紮在南岡。這時孫武調動他的第二軍人馬自淮水北上,疾行軍數百裏,直撲楚之戰略要地弦邑,將弦邑包圍,圍而不攻,楚軍慌忙糾集兵力,調動大批部隊前去援救弦邑,當楚軍即將趕到弦邑時,孫武命吳軍撤退待命。
孫武成功地用兩個軍調動了大批的敵人,使敵人疲憊不堪,士氣低落,士兵沮喪。於是孫武命令第三軍實施了攻克養城的戰鬥。吳軍一舉攻下養城,擒殺了二公子。在勝利的鼓舞下,孫武逐命三軍全麵出擊,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大部。楚軍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守城者不堪一擊,吳軍很快全部消滅了淮水北岸的楚軍,城邑也都在吳軍控製之下。這次戰役吳軍大獲全勝,闔閭大喜,對孫武說:“先生真是神人,調兵遣將運籌自如,調動敵人疲於奔命,我軍以逸待勞,將士鼓勁,敵人筋疲力盡,能不戰敗喪命!”便嘉獎孫武及全軍將士。
在勝利的鼓舞下,闔閭就要發兵去攻打楚國的都城郢。孫武認為破楚的時機尚未成熟,經和伍子胥反複論證,闔閭覺得有理,放棄了立即破楚的決定。
此時的楚國依然強大,有許多的依附小國,也有盟國,有的小國是重要的軍事要地,盟國則是互相唿應,如吳國南邊的越國,每到吳楚開戰,必然出兵攻吳,造成牽製,因此孫武向闔閭提議說:“欲破楚必先征服越國,剪除楚國羽翼。戰前,闔閭派人去越國與越王允常談判,希望越國站在吳國一邊,從吳伐楚,遭到允常的拒絕。談判不成,隻有用武力解決。吳王,孫武,伍子胥率領大軍突入越國境內,吳軍士氣高漲,越軍喪失鬥誌。(.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伍子胥一馬當先,揮舞鋼鞭所向披靡,越軍一敗塗地,幾乎覆國。孫武看越國今後難以再對吳國造成威脅,逐建議闔閭收兵迴國。
隨後幾年,孫武或用武力,或用計策,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吳國邊境的一些楚國勢力鏟除或控製,造成了破楚的有利之勢。吳軍經幾年的訓練,陣法嫻熟,軍事素質大為提高,鬥誌旺盛,孫武審時度勢,認為破楚的時機已經成熟,逐向吳王提出破楚的方略說:“大王,縱觀天下大勢,越來越對我有利,看來破楚的時機已經到來,幾年來,我軍將士素質不斷提高,戰鬥力逐漸增強,具備了滅楚的能力,此時不戰更待何時?”闔閭說:“先生神機妙算,成竹在胸目了然,絕不會失算看走眼,你看著咋辦就咋辦,說戰就戰。”孫武又說:“一旦開戰,大別山以東,江淮之間的豫章地區,還在楚國的控製之下,是破楚的最大障礙。這一地區,還存在一些小諸侯國。這些國家,每年都要向楚國繳納大量的賦費和貢品,才能獲得楚國名義上的保護,這些國家早已對楚國不滿。我們應該差人去談談,教他們背叛。”闔閭說:“試試看。”於是,孫武以外交手段爭取,使其逐個都背叛了楚國,為吳國所用。桐國首先背叛了楚國。孫武設計了一個誘敵之計,他讓舒鳩人到楚國對楚王說:“吳人很害怕楚國,他們說,若是楚國攻打吳國,吳國隻能代替楚國,討伐叛逆的桐國來討好楚國。”楚令尹囊瓦經不住坐收漁利的誘惑,率領楚軍去討伐吳國。到達豫章後,把大軍駐紮下來,靜觀吳軍攻打桐國,等著坐收漁利。孫武見敵人中計,便將吳軍舟師派往豫張南部的江水水麵上,做出要討伐桐國的架勢,繼續迷惑楚軍。暗中卻將吳軍主力調至豫章中段的巢城附近集結。以候有利戰機的出現。
楚軍來豫章時,本以為短時內便能獲利,不想一住就是數月,給養已成問題。伐吳沒有成果,又不見吳國攻打桐國,楚軍先驕後燥再疲乏,士氣喪失,軍心渙散。吳國主力在伍子胥率領下,這時突然進抵豫章,把楚軍包圍,楚軍措手不及,一打自亂,自相踐踏,伍子胥親駕戰車,揮軍乘勢掩殺,大獲全勝。繼而孫武又指揮吳軍一舉攻克了巢城。活捉了楚公子繁。豫章之戰,孫武以誘敵,驕敵,燥敵,疲敵,待敵的方法,抓住戰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取得了戰役的全麵勝利。
豫章之戰後,形勢對吳國越來越有利,吳楚長期爭奪的戰略要地都被吳國占領,楚國國內政治腐敗,民怨沸騰,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軍心渙散,士氣沮喪。從戰略高度,孫武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聯合蔡國,唐國一同破楚。孫武深入地研究了吳楚之間的地形,確定了千裏破楚的進軍路線,選擇了柏舉為決戰地。
吳國以蔡唐軍隊作先導,以舟師沿淮水西上,經由黃邑,弦邑,然後舍舟登陸,自章豫地區西北邊沿地段南下,沿大別山的交匯處大隧,冥厄,直轅三隘口進入楚國腹地,渡過清發水,穿過雍隧地區,再渡過漢水,直逼郢都。這條線路由於避開了楚軍主力,吳軍未遇大的抵抗,得以長驅直入。
吳軍的行動,完全出乎楚國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馬沈尹戌匆忙調集軍隊,到夏州以西的漢水南岸布陣防禦,與吳軍夾漢水對峙。左司馬沈尹戌向令尹囊瓦建議說:“你依托漢水阻擊吳軍,不使其渡過漢水,以保證郢都的安全。我立即去方城,調集那裏的部隊抄襲吳軍的後路,毀壞吳軍的舟船,阻塞三關,斷其歸路,到那時,你再渡過漢水從正麵進攻吳軍,我率軍從側後襲擊,一定能大敗吳軍。”囊瓦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這樣定了。孫武探聽到這一情況,知道楚軍的策略,對吳軍十分不利,逐派人找到吳城大夫黑,獻計說:“楚軍利於速戰,戰車多用皮革包製,不宜在水中久侵,且千裏奔襲,後續不繼,如待以時日,就不好攻打了。”大夫黑覺得有理,把這一觀點告訴令尹囊瓦,大夫史皇也在場,對囊瓦說:“如果沈尹戌把淮河吳軍船隻毀掉,迴軍阻塞三關隘口,截斷吳軍退路,他就會獨得戰功,聲望也就會蓋過令尹你了。”勸令尹速戰。囊瓦聽了二位大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逐決定楚軍立即渡過漢水與吳軍決戰。孫武大喜,指揮軍隊先擺出決戰的架式,在小別山先交戰一場,兩軍剛一交戰,孫武就指揮吳軍佯敗後撤,從小別山到大別山,吳軍邊打邊退,引誘楚軍一直追到預定的決戰地柏舉。
闔閭的弟弟夫概,率領自己的部下首先向楚軍發起猛攻,隨即孫武指揮全部兵力投入戰鬥,吳軍士氣旺盛,楚軍在吳軍的激烈攻擊下,難以招架,潰散大亂,吳軍乘勢掩殺,楚軍大敗,令尹囊瓦棄兵投奔了鄭國,大夫黑和史皇戰死,吳國取得了柏舉決戰的勝利。
囊瓦所屬剩下的殘軍,在蘇延率領下向郢城方向潰退,孫武指揮吳軍隨後追擊,到清發水追上了楚軍。待楚軍半渡時發起攻擊,又掩殺大部。楚軍所剩殘兵敗將繼續向西逃竄,吳軍緊追不舍,在雍筮地區追上,並把囊瓦的餘部全部殲滅。這時吳軍已逼近郢都,漢水繞城而過,吳軍隔漢水望郢都,就在眼前。軍情振奮,歡唿雀躍。然而,就在這時,右司馬沈尹戌的兵馬自北南下,也趕到了雍筮地區。原來,沈尹戌從方城地區調出楚軍主力後,按原先商定作戰計劃,率軍抄襲吳軍後路。途中得知囊瓦於戰役計劃不顧,獨自先行渡河決戰兵敗的消息,便決定立即率軍南下,以保衛郢都。在雍筮地區兩軍相遇,並把吳軍後路截斷。此時的吳軍前有漢水,後有楚軍,處於死地。孫武不懼,指揮若定,對將士們說:“絕地相逢勇者勝,置之死地而後生!”命令部隊奮勇出擊。吳軍本來有前麵戰役勝利的鼓舞,鬥誌旺盛,楚軍千裏奔波,又知囊瓦所屬全軍覆沒,心自膽怯,畏敵如虎,未戰吳軍先自氣勝,一個個如狼似虎,死命拚搏,沈尹戌在混戰中喪生,楚軍失去主帥,屬下全無鬥誌,四下逃竄,有的被屠殺,有的被俘,很快全軍覆沒。這次戰鬥的勝利,吳軍士氣更受鼓舞,孫武滿心喜悅,命令部隊強行渡江,迅速的包圍了郢城,輕易地把楚國首都郢攻下,楚昭王倉皇逃走。伍子胥看到吳國節節勝利,楚昭王棄都城而逃,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感慨萬千,想當初:遭奸賊陷害,父兄及全家被殺,獨自一人逃走,碾轉來到弱小,且內部矛遁層層的吳國,所幸教闔閭掌握了政權,闔閭胸懷大誌,高瞻遠矚,可謂明君,既有雄心,也能用人,我被拜為大將軍,則孫武統帥三軍,我倆不負君望,經多年盡心努力,精心培育三軍,內斂元氣,外滅眾敵,攻城略地,橫掃千軍如卷蓆,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想到此處,不僅淚水泉湧。他氣,他恨,可眼見楚平王早死,他的兒子楚昭王又逃了,盛怒之下,他刨開了楚平王的墳墓,由於墳墓封閉的好,屍體完好,栩栩如生,伍子胥大喊說:“伍員啊伍員,蒼天有眼,今天終於教我見到仇人,報父兄家人之仇了!”喊著把平王的屍體拖出,掄起鋼鞭,一鞭鞭打去,屍體被打爛,七零五散。
闔閭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經過幾次大的戰役和決戰,楚軍主力已經被消滅,占據郢城,吞掉楚國已不在話下。於是,任憑士兵屠戮哄搶,幾天時間一座都城被洗劫一空。孫武縱觀全局,從戰略高度考慮,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的,占據都城次之的觀點,認為應該放棄郢城,逐和伍子胥一道建議闔閭罷兵迴吳。闔閭對孫武說:“先生神機妙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好像得到神助,我得到先生,看來必定一統中原,我不想罷兵,想繼續攻戰。”孫武說:“我是人,不是神!之所以計無不成,謀無不中,是我認真深入研究的結果。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才是真諦!我受您重用委托,無時不在用心,總攬全局,宏觀微觀了如指掌,才使智慧得以發揮。楚都雖被攻陷,可楚地不小,楚昭王逃走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國滅哪能輕易?楚還有一定的實力。我用兵,力求以最小的代價去換取最大的勝利,兵不血刃,攻城掠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殺止殺,以武廢武,不得已而用之。有道伐無道,正義戰勝邪惡,天經地義!可眼下是國與國混戰,隻是弱肉強食,哪有真理?誰能代表正義?我認為:如果能以殺止殺,以武廢武,實現天下太平,民眾安居樂業,民不相欺,官不壓民,上下和諧,同舟共濟,一齊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才是真的。無論誰一統天下,即使當了天子,不能違背此宗旨!希望大王聽我的,隻要勤修政治,忠於王事,勤政愛民,民得一點好,便能為您獻身!民,吳國之民,天下之民,都是一樣的,再於您實行的條律是否符合實際,民眾得到實惠,能不擁護您!若到那時得天下易,何況楚能不是您的!所以我認為現在滅楚還不是時機。”闔閭聽了孫武一席話,頓悟,於是說:“先生教誨,如雷貫耳,這才是得天下而據天下的玄機,我是從心裏佩服,沒有理由不全聽你的。”於是撤軍歸國。
此時的吳國,南邊給越國以重創,又西破強楚,軍事力量愈來愈強,中原爭霸已成事實。北邊對齊、韓構成威脅。麵對日益強大的吳國,鄰國越來越感到不安,尤其是齊國,知吳國之所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全靠孫武,便派人來到吳國拜見孫武。來人告訴孫武說:“齊國國王對你的軍事才能,智慧謀略很是欣賞,本是齊國人,你應當迴到齊國,國王一定會重用,條件比在吳國還優越。”並說:“如果你不迴到齊國,將會對你的族人不利。”麵對來者的告誡,孫武思前想後,來吳國十幾年,遇闔閭也算是遇知己,深得重用,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智慧才得以發揮,才能得到利用,如今創出可喜的局麵,迎來顯赫的名聲,世人皆稱武聖!繼續下去,事業將會大成,棄之實在可惜。不迴齊國看來也不行,那樣會殃及無辜,危害族人。權衡利弊,做出決定,便對來者說:“我依齊王,不再事吳,迴齊國隱居,不問世事。”過了些許日子,孫武向闔閭托故察看軍情,攜家眷迴到齊國,齊王景公盛情款待,邀孫武共圖大業,孫武實踐諾言,謝絕了齊王,並向齊王請求說:“作為齊國子民,願在齊地隱居。”齊王無奈,看挽留不住,隻得應允。此時的魯國已被齊國吞並,孫武遍遊齊魯大地,從沿海到內地,這一天來到雲蒙山,巍巍雲蒙山,東靠東洋大海,西臨泰山。這山有華山之險,廬山之奇,黃山之美,泰山之雄偉,主峰龜蒙頂雲霧繚繞,更有鷹窩峰挺拔俊俏,雲海鬆濤。有峪百條,景致萬千,變化多端,綿延橫臥數百裏之遙,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夏天有江南美景,冬天有北國風光,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他完全被蒙山勝景所陶醉,沉寢在詩情畫意當中,便結廬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