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老杜也酸是一方霸主,實力也不錯,還會審時度勢,到是個人物,這點就從他在曆史的名氣不比別人小可以看出來,這家夥是個狠角色。[..tw超多好看小說]
老杜他創業艱難隋末各路農民起義中,勢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瓦崗翟讓、李密,第二是河北竇建德,第三就是江淮杜伏威了。杜伏威是齊郡章丘縣人,自幼與輔公輔公祏交好,二人為刎頸之交,江淮軍就是他倆一同創立的。
與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為貧苦,翟讓是小公務員,李密是世襲蒲山公,竇建德也算是個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無財無勢,是徹底的貧農出身。杜伏威的起義與貧窮直接有關,杜家貧無以唯生,他的好朋友輔公祏挺身而出,偷了人家的羊送給杜伏威。杜伏威不是聖人,雖然知道是賊贓,但為了生存,也就笑納了。
後來這事泄露出去,官府追查得很嚴,當時正是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造反,隋煬帝楊廣情急之下,采用恐怖手段鎮壓,允許地方官對這些盜賊“生殺任情”,偷羊不是什麽大事,但如果碰到酷吏,偷一文錢就能殺頭,何況是偷羊?二人懼怕之下,幹脆就不當良民,扯旗造反了。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逃竄到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地區,組織山賊,與輔國祏率眾起義。[2]那是大業九年十二月,當時杜伏威年僅十六歲。
兩人就近參加了一隻小起義軍,剛加入時隻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為首領,這是杜伏威勢力的開始。(..tw好看的小說)江淮一帶隋朝的力量比較強大,杜伏威意識到自己的小部隊實力太弱,如果不盡快壯大就根本無法生存,於是努力尋找機會去聯合和吞並附近的其他起義軍。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兩個,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了輔公祏送信給苗,說力分則弱力合則強,如果你認為能力足夠,我就投靠你;如果你認為不如我,就來加入我。苗收信後,帥所部歸降杜伏威。另一個例子是海陵趙破陣,趙的實力強過杜,派人到杜處招降,杜假意同意,隻帶了十幾人去趙處投誠並獻上禮物,趙一向輕視杜伏威,認為他必然投降,因此毫無防備,結果被杜當場刺殺,輔公祏同時率領大隊人馬前來接應,趙部群龍無首,當場全部歸降。實力大增後,杜伏威自稱將軍,縱橫淮南,江淮杜伏威的名字逐漸傳揚開去。
大業十一年十月,東海李子通率所部萬餘人來淮南投靠杜伏威。這個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時是依附在長白山(是山東的,不是東北那個)左才相手下,後來因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隻得離開長白山,這次到淮南其實有些逃難的意味。
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實力大增,杜當然高興,不料李子通也是個胸有大誌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變,妄圖吞並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措手不及,全軍大亂,杜本人在李部追殺下身負重傷,關鍵時刻,杜的養子(杜在軍中挑選壯士收為養子,共有三十餘人)兼大將王雄涎背負他藏匿到蘆葦叢中,僥幸躲過了追殺。這次兵變,杜伏威的勢力受到很大打擊,從此與李子通結仇。
禍不單行,趁杜伏威兵敗,隋軍也前來進攻,杜此時正在養傷,無法指揮,結果全軍大敗,其部將西門君儀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奪路而逃,王雄涎領著敢死隊拚命斷後,杜這才逃得一命。要靠女人背著逃命,其狼狽可想而知,這實在是杜伏威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幕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兵變的罪魁禍首李子通也沒好結果,隋軍在進攻杜伏威的同時也進攻了李子通,李部也大敗,李領著殘部逃往海陵去了,到底也沒能搶走杜伏威的地盤。對杜、李二人來說,這次火並簡直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絕妙注解,尤其李子通更是損人不利己,平白結下了杜伏威這個可怕的大仇家,為以後杜伏威大舉進攻李子通埋下了伏筆。
連續兩次死裏逃生,杜部傷亡很大,失去了稱霸的實力,隻好四處遊擊,不斷吸收流民加入以擴充勢力。經過半年的恢複,杜伏威又有了數萬人的實力,並控製了江都附近的六合縣作為根據地。與此同時,左才相往來淮北,李子通占據海陵,都有數萬兵力,江淮一帶即以這三家起義軍為首。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因北方多事,不顧群臣反對,離開長安前往江都巡幸。
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大將陳陵帶八千精銳討伐杜,陳、杜多次交手,畢竟陳部的訓練和器械遠強於杜,杜部連連失利。好在陳陵兵力不多,想剿滅杜伏威也不容易,雙方打成僵持。
十二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十餘萬人,聲威赫赫。按理隋軍應該軍心大振,杜伏威難逃滅亡,不料正是楊廣的到達給了杜伏威崛起的機會。楊廣是皇帝,到了江都自然要考察地方官的政績,他的考察手段非常簡單,專看誰的禮品珍奇,滿意的立即升官,不滿意的統統沒好下場,至於地方官真正的政績如何,皇帝是沒心情去理會的。有這麽個皇帝,地方官們自然拚命地刮地三尺,敲詐百姓,所得之金銀財寶除了孝敬皇帝,自己的腰包當然也落了實惠。正巧當年是荒年,老百姓本來就已無以為生,再被官府如此壓榨,終於造成了一場大饑謹。據記載,老百姓先是吃樹皮樹葉,後煮土為食,“諸物皆盡,乃自相食”。“自相食”這三個字在中國曆史上其實是多次出現,但象江都這樣原本富庶之地,又是天子腳下,居然也會如此,那實在是少見的。
其實當時政府的糧倉裏有足夠的糧食可以救災,楊廣的爸爸楊堅一直很重視國家的糧食儲備,就是為了防備萬一。如今萬一出現了,可皇帝自己正在享受財富和美女,根本不知道城外餓死人,地方官沒得到命令,又有誰敢擅自開倉賑濟災民?既然無法從國家那裏得到賑濟,老百姓就隻有自己動手了,杜伏威乘機吸收了大批手下,勢力迅速膨脹。這時杜伏威與陳陵強弱之勢已經倒轉,於是主動向陳挑戰。
陳也知道戰局不利,因此龜縮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揚威。杜於是派使者給陳送了一套婦女衣裳(三國時諸葛亮也給司馬懿送過),並送了陳一個外號叫陳姥(就是陳老太太的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陳大將軍怒火中燒,全軍出戰。
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親自上陣,不小心被一員隋將暗箭射中,杜怒吼說“不殺汝,矢不拔!”,然後就象夏侯惇一樣直衝過去,把那嚇呆了的射手斬於馬下。陳部士氣大挫,被打了個全軍覆沒,“陳姥”單騎逃迴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勢擴大戰果,占據了高郵、曆陽等重鎮,並在曆陽自稱總管,封輔公祏為長史。
這時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從部隊中挑選最精銳的成員組成自己的衛隊,稱為“上募”,兵力為五千人。杜把上募作為自己的子弟兵,平時非常寵愛,但要求也非常嚴酷,每作戰必以上募為先鋒,戰後檢查每人身上的傷痕,如傷在背後,即刻處斬,因為那表示其臨陣退後。每次戰勝,杜伏威都把搶掠到的資財賞給全軍,如果手下戰死,就以死者的財產甚至妻妾殉葬(殘忍啊),因此杜所部皆為杜盡死力,人自為戰,所向無敵。杜伏威號令所到之處,江淮間各路小起義軍爭相歸附,郡縣紛紛投降,杜的聲望和勢力不斷擴張。
其實這也是老杜的悲哀,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他的手下的紀律難免變的很差,所以才會出現燒殺搶掠的事情,雖說有執法隊,但是那又能管的了多少了。而他自己對手下的管理是有心無力的,再加上還有旁人牽製,所以他的隊伍那是越來越差。
不過這不是本尊考慮的事情,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和老杜打一架,所以這出場時間要把握好了,那就是在他們吃飯的時候,對於這一點本尊是很會做的。
老杜他創業艱難隋末各路農民起義中,勢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瓦崗翟讓、李密,第二是河北竇建德,第三就是江淮杜伏威了。杜伏威是齊郡章丘縣人,自幼與輔公輔公祏交好,二人為刎頸之交,江淮軍就是他倆一同創立的。
與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為貧苦,翟讓是小公務員,李密是世襲蒲山公,竇建德也算是個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無財無勢,是徹底的貧農出身。杜伏威的起義與貧窮直接有關,杜家貧無以唯生,他的好朋友輔公祏挺身而出,偷了人家的羊送給杜伏威。杜伏威不是聖人,雖然知道是賊贓,但為了生存,也就笑納了。
後來這事泄露出去,官府追查得很嚴,當時正是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造反,隋煬帝楊廣情急之下,采用恐怖手段鎮壓,允許地方官對這些盜賊“生殺任情”,偷羊不是什麽大事,但如果碰到酷吏,偷一文錢就能殺頭,何況是偷羊?二人懼怕之下,幹脆就不當良民,扯旗造反了。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逃竄到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地區,組織山賊,與輔國祏率眾起義。[2]那是大業九年十二月,當時杜伏威年僅十六歲。
兩人就近參加了一隻小起義軍,剛加入時隻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為首領,這是杜伏威勢力的開始。(..tw好看的小說)江淮一帶隋朝的力量比較強大,杜伏威意識到自己的小部隊實力太弱,如果不盡快壯大就根本無法生存,於是努力尋找機會去聯合和吞並附近的其他起義軍。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兩個,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了輔公祏送信給苗,說力分則弱力合則強,如果你認為能力足夠,我就投靠你;如果你認為不如我,就來加入我。苗收信後,帥所部歸降杜伏威。另一個例子是海陵趙破陣,趙的實力強過杜,派人到杜處招降,杜假意同意,隻帶了十幾人去趙處投誠並獻上禮物,趙一向輕視杜伏威,認為他必然投降,因此毫無防備,結果被杜當場刺殺,輔公祏同時率領大隊人馬前來接應,趙部群龍無首,當場全部歸降。實力大增後,杜伏威自稱將軍,縱橫淮南,江淮杜伏威的名字逐漸傳揚開去。
大業十一年十月,東海李子通率所部萬餘人來淮南投靠杜伏威。這個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時是依附在長白山(是山東的,不是東北那個)左才相手下,後來因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隻得離開長白山,這次到淮南其實有些逃難的意味。
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實力大增,杜當然高興,不料李子通也是個胸有大誌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變,妄圖吞並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措手不及,全軍大亂,杜本人在李部追殺下身負重傷,關鍵時刻,杜的養子(杜在軍中挑選壯士收為養子,共有三十餘人)兼大將王雄涎背負他藏匿到蘆葦叢中,僥幸躲過了追殺。這次兵變,杜伏威的勢力受到很大打擊,從此與李子通結仇。
禍不單行,趁杜伏威兵敗,隋軍也前來進攻,杜此時正在養傷,無法指揮,結果全軍大敗,其部將西門君儀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奪路而逃,王雄涎領著敢死隊拚命斷後,杜這才逃得一命。要靠女人背著逃命,其狼狽可想而知,這實在是杜伏威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幕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兵變的罪魁禍首李子通也沒好結果,隋軍在進攻杜伏威的同時也進攻了李子通,李部也大敗,李領著殘部逃往海陵去了,到底也沒能搶走杜伏威的地盤。對杜、李二人來說,這次火並簡直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絕妙注解,尤其李子通更是損人不利己,平白結下了杜伏威這個可怕的大仇家,為以後杜伏威大舉進攻李子通埋下了伏筆。
連續兩次死裏逃生,杜部傷亡很大,失去了稱霸的實力,隻好四處遊擊,不斷吸收流民加入以擴充勢力。經過半年的恢複,杜伏威又有了數萬人的實力,並控製了江都附近的六合縣作為根據地。與此同時,左才相往來淮北,李子通占據海陵,都有數萬兵力,江淮一帶即以這三家起義軍為首。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因北方多事,不顧群臣反對,離開長安前往江都巡幸。
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大將陳陵帶八千精銳討伐杜,陳、杜多次交手,畢竟陳部的訓練和器械遠強於杜,杜部連連失利。好在陳陵兵力不多,想剿滅杜伏威也不容易,雙方打成僵持。
十二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十餘萬人,聲威赫赫。按理隋軍應該軍心大振,杜伏威難逃滅亡,不料正是楊廣的到達給了杜伏威崛起的機會。楊廣是皇帝,到了江都自然要考察地方官的政績,他的考察手段非常簡單,專看誰的禮品珍奇,滿意的立即升官,不滿意的統統沒好下場,至於地方官真正的政績如何,皇帝是沒心情去理會的。有這麽個皇帝,地方官們自然拚命地刮地三尺,敲詐百姓,所得之金銀財寶除了孝敬皇帝,自己的腰包當然也落了實惠。正巧當年是荒年,老百姓本來就已無以為生,再被官府如此壓榨,終於造成了一場大饑謹。據記載,老百姓先是吃樹皮樹葉,後煮土為食,“諸物皆盡,乃自相食”。“自相食”這三個字在中國曆史上其實是多次出現,但象江都這樣原本富庶之地,又是天子腳下,居然也會如此,那實在是少見的。
其實當時政府的糧倉裏有足夠的糧食可以救災,楊廣的爸爸楊堅一直很重視國家的糧食儲備,就是為了防備萬一。如今萬一出現了,可皇帝自己正在享受財富和美女,根本不知道城外餓死人,地方官沒得到命令,又有誰敢擅自開倉賑濟災民?既然無法從國家那裏得到賑濟,老百姓就隻有自己動手了,杜伏威乘機吸收了大批手下,勢力迅速膨脹。這時杜伏威與陳陵強弱之勢已經倒轉,於是主動向陳挑戰。
陳也知道戰局不利,因此龜縮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揚威。杜於是派使者給陳送了一套婦女衣裳(三國時諸葛亮也給司馬懿送過),並送了陳一個外號叫陳姥(就是陳老太太的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陳大將軍怒火中燒,全軍出戰。
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親自上陣,不小心被一員隋將暗箭射中,杜怒吼說“不殺汝,矢不拔!”,然後就象夏侯惇一樣直衝過去,把那嚇呆了的射手斬於馬下。陳部士氣大挫,被打了個全軍覆沒,“陳姥”單騎逃迴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勢擴大戰果,占據了高郵、曆陽等重鎮,並在曆陽自稱總管,封輔公祏為長史。
這時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從部隊中挑選最精銳的成員組成自己的衛隊,稱為“上募”,兵力為五千人。杜把上募作為自己的子弟兵,平時非常寵愛,但要求也非常嚴酷,每作戰必以上募為先鋒,戰後檢查每人身上的傷痕,如傷在背後,即刻處斬,因為那表示其臨陣退後。每次戰勝,杜伏威都把搶掠到的資財賞給全軍,如果手下戰死,就以死者的財產甚至妻妾殉葬(殘忍啊),因此杜所部皆為杜盡死力,人自為戰,所向無敵。杜伏威號令所到之處,江淮間各路小起義軍爭相歸附,郡縣紛紛投降,杜的聲望和勢力不斷擴張。
其實這也是老杜的悲哀,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他的手下的紀律難免變的很差,所以才會出現燒殺搶掠的事情,雖說有執法隊,但是那又能管的了多少了。而他自己對手下的管理是有心無力的,再加上還有旁人牽製,所以他的隊伍那是越來越差。
不過這不是本尊考慮的事情,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和老杜打一架,所以這出場時間要把握好了,那就是在他們吃飯的時候,對於這一點本尊是很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