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月凝視那個曾經年輕力壯的父親,失聲道:“父親,這都是真的麽,為什麽會變成這個樣子?”紫月知道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父親一定會和人間界同生同滅。


    紫莫輕輕的點了點頭,心中當然知道紫月的想法,但是依舊一副淡淡的笑容,是那樣的平靜寧人。


    “你知道這其中的原因麽?”紫月立刻迴過頭問道。不敢在注視著父親的眼睛,她怕自己會哭出聲來。


    “應該是那幾個老不死的原因吧,總之這件事不是你們這些人能左右的,我勸你們還是離開這裏,就連陳聖軒那小子也無可奈何的。”惡魔老祖懶得在解釋下去,對於一個沒有善心的人來說,最怕看到這種煽情的場麵,生怕自己內心深處一直堅持的某些東西是錯誤的。


    “不可以,絕對不可以!”紫月唿喊起來。


    “真麻煩~!我說小娘子,你到底再說什麽,什麽不可以不可以?”惡魔老祖突然都感覺到自己的腦袋都變大了。


    “其實想要人間界顛覆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孩子你放心吧,為父不會出什麽事的,其實人間界才是六界中的最強一脈,你還記得為父說的這句話吧。”紫莫為了不讓女兒擔心,安慰道。


    “可是……這怎麽可能,人間界它……”紫月怎麽想都想不明白,為什麽最弱小最底層的人間界會是最強大的那一個。


    就連惡魔老祖也是疑神疑鬼的看著紫莫,像是看傻子一般,找借口也不至於找這麽假的借口啊。


    “好吧,今天我就和你們說吧,人間界其實就是曾經的東方神界,每到一個定期,人間界便會顛覆一次,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了。”紫莫望著周圍不相信的眼神,緩緩道。


    聽完紫莫的迴答,惡魔老祖更是無奈的搖搖頭道:“東方神界?!哼,還不是讓人給滅了,東方神界有哪個人能挑起這麽重的大梁,開什麽玩笑。”


    紫莫看著惡魔老祖溫和道:“你是惡魔對吧。”


    惡魔老祖很奇怪,為什麽這樣一個傻子會一下子就認出了自己。半天說不出話來,愣愣的望著紫莫,傻傻的點了點頭道:“你怎麽會認得我?”


    惡魔老祖已承認了自己的身份,淩飆小黑兩人立刻警覺起來,這個名字可不是一般的代表,惡魔的兇名在其他各界誰人不知?!


    “我果然沒有認錯人,你還記得當年的先祖大戰麽?”紫莫淡淡道。


    “廢話,當然記得,老子就是因為那事才被人囚jin的,快點說你到底想說什麽。”惡魔老祖已經等不及了,能知道先祖大戰的人已經不多了。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那些曾經隕落或是消失的先祖全部都隱藏在人間界,你相信麽?”紫莫正色道。


    “你……喋喋喋喋……”惡魔老祖本來凝重的表情立刻舒展開來,大笑起來。


    “嗬嗬,我就知道你是不會相信的,等到那一天你就會相信了,看來那一天已經不遠了。”紫莫深深的歎息道。


    感覺到對方口氣中的味道,惡魔老祖也漸漸收迴了笑容,猛地想起了當年的那些先祖,那個時期才是六界最強盛的時候。


    特別是東方神界的那幾個家夥。


    (一些東方神界大神的資料;酆都大帝,道教信奉的主宰地獄的最高神靈。其形成與演變,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雲:‘北方有鬼國,……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叫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鬱壘,主閱領萬鬼。‘1《太平經》多土府、土主召人靈魂、考人魂魄之說,如卷一百十二稱:‘大陰法曹,計所承負,除算減年。算盡之後,召地陰神,並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2卷一百十四又雲:‘為惡不止,與死籍相連,傳付土府,藏其形骸,何時複出乎?jing魂拘閉,問生時所為,辭語不同,複見掠治,魂神苦極,是誰之過乎?‘3晉葛洪《枕中書》載:‘鮑靚為地下主者,帶潛山真人。……蔡鬱壘為東方鬼帝,治桃丘山。張衡、楊雲為北方鬼帝,治羅酆山。‘4這些是道教關於地獄及其主宰神較早的說法,為其後豐都大帝的濫觴。


    到南朝時,道教對酆都大帝的描繪比較成係統了。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所排神仙座次的第七中位即為‘酆都北陰大帝‘,稱其: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豐山,三千年而一替。5陶弘景《真誥》卷十五‘闡幽微第一‘載:


    ‘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裏,周迴三萬裏。……其上其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有六宮,……第一宮名為紂絕陰天宮,以次東行,第二宮名為泰煞諒事宗天宮,第三宮名為明晨耐犯武城天宮,第四宮名為恬昭罪氣天宮,第五宮名為宗靈七非天宮,第六宮名為敢司連宛屢天宮。凡六天宮是為鬼神六天之治也。‘注雲:此六天宮‘是北豐鬼王決斷罪人住處,其神即應是經(今)唿為閻羅王所住處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類,其死莫不隸之至於地獄。‘6又雲:


    ‘炎慶甲者,古之炎帝也,今為北太帝君,天下鬼神之主也。‘7《真誥》卷十三也說:‘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宮中,總主諸六天宮。8是總生殺大權的鬼官。上述說明南北朝時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獄的信仰,當時多稱為北帝君,簡稱北帝。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地獄說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有所謂十八層地獄及十殿閻羅治鬼之說,道教汲取了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獄並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的十會齋功德十王名號與《佛說地藏菩薩心因緣十王經》同。正一部又有《元始說度酆都經》。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說住在北方的羅酆山,稱為北帝;而後世卻以今四川的酆都縣為鬼城,係酆都大帝的治所。這一轉變大約生於宋代。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六引宋範成大《吳船錄》說:‘忠州酆都縣,去縣三裏有平都山。碑牒所傳,西漢王方平、後漢陰長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陰君丹爐。……陰君以煉丹濟人,其法猶傳。‘俞樾按:‘酆都縣平都山,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宜為神仙窟宅,而世乃傳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讀《吳傳錄》,乃知因陰君傳訛,蓋相沿既久,不知為陰長生,而以為幽冥之主者,此俗說所由來也。‘9同卷‘羅酆山‘條又雲:‘按羅豐山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羅酆治鬼之說,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縣。《夷堅誌》雲:


    ‘忠州酆都縣有酆都觀,其山曰盤龍山,即道家所稱北極地獄之所。‘蓋南宋已有此說。清方象瑛《使蜀日記》說:‘酆都縣城倚平都山,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國都城‘聞名。傳說漢王方平、陰長生先後於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後人誤讀‘王、陰‘為‘陰王‘,訛傳為‘陰間之王‘。酆都乃成陰曹地府。酆都城的閻羅殿被誤傳為酆都大帝的宮殿,地藏菩薩訛傳為酆都大帝。


    我國傳統信仰的地獄主宰有東嶽大帝、地藏和酆都大帝,前者源於漢族民間信仰,中者源於佛教,後者則源於道教,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一帶有一定影響。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關公,即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三國蜀將關羽。關羽,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為蜀國統兵鎮守荊州,後敗死麥城,諡為壯繆侯。傳說關羽死後身異處,頭葬洛陽,身葬當陽玉泉山,荊州人感其德義,立玉泉祠祀之。《雲溪友議》稱:‘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荊州有玉泉祠,……祠曰三郎神,三郎即關三郎也。‘1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載:‘唐鹹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2說明唐代尚視其為人鬼之流。宋洪邁《夷堅支誌》甲卷九載:‘潼州關雲長廟,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謹。偶像數十軀,其一黃衣急足,麵怒而多髯,執令旗,容狀可畏‘。3表明宋代已被廟祀為神。


    關羽受到統治者的崇祀,始於北宋末期。當時金軍不斷南進,北宋江山岌岌可危。宋徽宗認為可以關羽的‘忠勇義氣‘,激勵士氣和民心,乃於崇寧元年(11o2)至宣和五年(1123)的二十餘年間,三次追封關羽為忠惠公、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加封壯繆義勇王,稱壯繆義勇武安王。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濟王,稱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孝宗敕曰:‘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沒為神明,亙古今而不朽。‘4在宋王朝的褒崇下,關羽已成為既能以忠義氣節相號召的人間楷模,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靈劫難之神。


    元明統治者繼續崇奉關羽。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遣使祠其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敕建關公廟於南京雞鳴山,每歲四孟及歲暮遣應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誕辰,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明成祖永樂元年(14o3)建關公廟於北京。萬曆十八年(159o),神宗敕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由王而晉為帝。


    萬曆四十二年,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將關羽定為武廟的主神,與崇祀孔子的文廟並列為文武二聖。


    清統治者對關羽的崇奉有增無已。入關之前已在盛京(今遼寧沈陽)建關帝廟,皇太極賜額‘義高千古‘。入關以後,清世祖於順治九年(1652)在北京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1725),追封關羽父祖三代公爵,並授洛陽、解州關氏後裔五經博士。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至光緒五年(1879),已加封為: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佑護國保民jing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帝君。封號長達二十六字。


    在關羽崇拜極盛的明清兩代,更盛傳關聖帝君顯靈的故事。大都為佑助官軍剿滅異己或農民起義。如關羽顯靈助戰,使朱元璋在鄱陽湖大勝陳友諒,正德(15o6~1521)時劉六、劉七起義,天啟(1621~1627)間徐鴻儒起義;清軍甘肅蘇四十三起義、湘西苗民起義、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等等,都有關羽顯靈的神異故事。


    舊時,關聖帝君被視為神通廣大的神靈而受到各階層的廣泛崇祀。廣大群眾以其信義耿介,奉之為驅邪除惡、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義正直,奉之為道德偶像;將士以其神武善戰,奉之為克敵製勝的軍神;商賈又奉之為招財進寶的福神。關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廣泛的信仰,除曆代帝王的褒揚崇封外,明代《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起了很大作用。


    清何剛德《客座偶談》卷四雲:‘京中茶館唱大鼓書,多講《(三國)演義》,走卒販夫無人不知三國。北人好聽戲,尤好武戲,武戲多演三國也,……甚矣《演義》魔力之大也。但三國人才多矣,而獨注重於關壯繆,或稱關公,或稱關老爺,南人則又稱曰關帝,……北人崇拜者,視南人為甚,而關外為尤甚。‘5道教亦崇奉關聖帝君,約成書於北宋末南宋初的《太上大聖郎靈上將護國妙經》假托關帝傳經說咒,稱‘義勇武安王漢壽亭侯關大元帥‘,受玉帝敕命,為‘三界都總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禦史‘,宣示信眾,要‘寧為忠臣‘,‘寧為孝子‘,‘無論綱常倫理,無論日用細微,皆當省身寡過,不可利己損人。一念從正,景星慶雲;一念從邪,厲氣妖氛‘。6明萬曆以後成書的《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稱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並提高其神權,謂其‘掌儒釋道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土壘幽酆。


    秉注生功德延壽丹書,執定死罪過奪命裏籍,考察諸佛諸神,監製群仙群職。‘7幾乎成為統管三界十方、佛仙人鬼的大神。


    明清以後關帝廟祀幾遍天下,南達嶺表,北極寒沍,雖山陬海角,乃至海外,皆建有關帝廟。多數關帝廟,皆由道士住持,其祖廟解州關帝廟亦然。俗以五月十三為關帝生日,各地關帝廟皆舉行祭祀。吳郡(今蘇州市)地區,在‘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劇,華燈萬盞,拜禱維謹。行市,則又家為祭獻,鼓聲爆響,街巷相聞。又相傳九月十三日,為成神之辰,其儀一如五月十三日製。俗以此二日雨,為關王磨刀雨,主ren口平安。


    東嶽大帝是道教因襲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稱東嶽,自古受著人們的崇拜。其後,人們將其擬人化,給它取姓氏名諱,定婚配子女。漢代緯書稱:‘東方泰山君神,姓圖名常龍。‘1《太平禦覽》卷三百九十七引張華《博物誌》稱泰山神有女,‘嫁為西海之婦‘。2《魏書》卷五十二《段承根傳》又稱泰山神有子與段暉同學。3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更稱東嶽有子五人,‘惟第三子,後唐封威權(或作‘威雄‘——


    引者注)大將軍,本朝封炳靈侯。‘4特別重要的是: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此信仰蓋起於西漢。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5近代於東漢墓出土的‘鎮墓券‘中,亦有‘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6,‘生屬長安,死屬太山,死生異處,不得相防(妨)‘7之語。此外,史籍中又多記人死後赴泰山任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錄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慶之傳》稱,沈僧昭少事天師道,‘時記人吉兇,頗有應驗。自雲為泰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8曆代帝王出於神道設教的需要,一方麵十分重視對泰山神的祭祀,甚至親登泰山封禪祭拜;另方麵不斷崇封泰山神爵。《文獻通考》卷八十三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大中祥符元年(1oo8),封禪禮畢,詔加號泰山天齊王為仁聖天齊王;五年,詔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9《續文獻通考》卷七十四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詔加東嶽為齊天(或作‘天齊‘—引者注)大生仁聖帝。ab道教亦很早崇奉泰山神。南北朝時托名東方朔的《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曰:‘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jing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蒼碧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乘青龍,從群官來迎子。道教齋醮科儀中,常以之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禱,南宋《道門定製》卷二《申東嶽狀》,即有‘謹具狀申聞東嶽天齊仁聖帝,……乞體行符命,告下有司,釋放亡魂來臨法會,庶令幽爽得遂生等語。隨著泰山神之封號由王晉升為帝,道教賦予它的威權也愈來愈大。約出於明代的《東嶽大生寶懺》曰:‘東嶽天齊大生仁聖帝,應乎造化,生於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鎮彼幅員之域,與天齊久。……奉行天令,宰禦陰司,……知人壽之短長,設七十五司,以掌權衡。有三十六嶽以懲兇惡,永綏邦社,大庇民區。《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曰:‘泰山元帥累朝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嶽,懲奸罰惡,錄死注生,化形四嶽四天聖帝,撫育萬物群生。由隻管鬼魂的陰王變為‘掌人間善惡之權‘‘注死錄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為了推尊東嶽大帝,更為之編造了一個離奇的譜係,曰:


    ‘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東嶽帝君也。金蟬氏即東華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封為太歲,為太華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諱崇。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經此改造後,東嶽大帝便成為‘掌天仙六(錄)籍‘的古仙。由此反映出東嶽大帝在道教中地位之崇高。


    舊時各地皆有東嶽廟,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傳說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大帝生日,該日,各地皆於廟中舉行盛大慶典。明田汝成《熙朝樂事》雲:‘三月二十八日,俗傳為東嶽齊天聖帝生辰,杭州行宮凡五處,而在吳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誦經上壽,或枷鎖伏罪。鍾鼓法音,嘈振竟日。明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雲:‘(順天府宛平縣)城東有古廟,祀東嶽神,規模宏廣,神像華麗。國朝歲時敕修,編有廟戶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唿為(神)降生之辰,設有國醮,費幾百金。民間每年各隨其地預集近鄰為香會,月斂錢若幹,掌之會頭。至是盛設鼓樂幡幢,頭戴方寸紙,名甲馬,群迎以往,婦女會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唿佛聲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拜香廟。清顧鐵卿《清嘉錄》卷三雲:(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天齊仁聖帝誕辰。


    城中玄妙觀有東嶽帝殿。俗謂神權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謂之‘借壽‘,或病中語言顛倒,令人殿前關魂,謂之‘請喜‘。祈恩還願,終歲絡繹。


    至誕日為尤盛。雖屯隅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婁門外者,龍墩各屯人,賽會於廟,張燈演劇,百戲競陳,遊觀若狂。……


    俗以誕日前進香者,鄉人居多,唿為草鞋香。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1,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


    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子,或張惡子。《華陽國誌》卷二載:‘梓潼縣,郡治,有善板祠,一名惡子。‘2民間盛傳梓潼神張惡子顯靈的神異故事。《太平寰宇記》卷八十四劍州梓潼縣條引《郡國誌》載:‘惡子昔至長安見姚萇,謂曰:‘劫後九年,君當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當見尋‘。‘3《十六國春秋輯補後秦錄》載: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姚萇至梓潼七曲山,‘見一神人謂之曰:‘君早還秦,秦無主,其在君乎?‘萇請其姓氏,曰:‘張惡子也‘,言訖不見。至據秦稱帝,即其地立張相公廟祀之‘。4安史之亂,唐玄宗入蜀,途經七曲山,有感張亞子抗擊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並追封為左丞相。據傳唐玄宗駐蹕七曲山時,曾夢見張亞子顯靈,言玄宗不久將當太上皇。現七曲山尚有唐玄宗‘應夢仙台‘遺跡。唐廣明二年(881),僖宗避黃巢起義入蜀,行至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解佩劍贈神。梓潼神張亞子因唐帝王的崇拜,聲名遠播,逐漸由地方神成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


    北宋鹹平三年(1ooo),益州都虞侯王均起事,官軍進討,‘忽有人登梯衝,指賊大唿曰:‘梓潼神遣我來,九月二十日城陷,爾輩悉當夷滅!‘賊射之,倏不見。及期,果克城‘。5宋真宗遂敕封張亞子為英顯武烈王,並為之修葺祠宇。南宋時期,由於兵連禍結,梓潼神更受崇祀。宋高宗趙構於紹興十年(114o),敕大修梓潼神廟,敕封廟額為靈應祠。光宗追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理宗追封張亞子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


    宋代還盛傳梓潼神顯靈祐庇士人中舉之靈異故事。6遊《老學庵筆記》卷二載:‘李知幾少時,祈夢於梓潼神。是夕,夢至成都天寧觀,有道士指織女支機石曰:‘以是為名字,則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幾,是舉過省。‘6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載:‘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號異甚。


    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一失者。‘7自是民間奉祀益盛。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四載:‘梓潼帝君,在吳山承天觀,此蜀中神,專掌祿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選者悉禱之,封玉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聖王。‘8南宋末期,各府州亦立梓潼帝君祠。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奉祀更盛。虞集《廣州路右文成化廟記》謂‘縉紳大夫士多信禮之,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9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老君音誦戒經》即有‘當簡擇種民,錄名文昌宮中之說。至元明時,道士利用民間信仰文昌帝君之習俗,降筆作《清河內傳》《梓潼帝君化書》等,以敘文昌帝君神跡;謂其本吳會間人,生於周初,後七十三化,累為士大夫,西晉末降生蜀地,姓張名亞,字霈夫,並稱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等。《道藏輯要》又收有清代崇德弟子纂述的《文昌帝君本傳》,謂文昌帝君姓張諱善勳,稱其靈異甚著,凡禳災祛沴,禱雨祈嗣,有感必通,能鎮伏妖魔,疫癘鬼神。謂帝君為文章司命,貴jian所係,文武醫卜、士農工賈,凡一民一物之枯榮貴jian,皆隸文昌帝君之造化。謂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宮,常降乩直書,現夢隱示,可分shen應化,救劫保生。等等。《道藏》和《道藏輯要》中以文昌降筆的經典頗多,其中流行最廣的是宋元時所出的《文昌帝君陰騭文》,該書宣稱:


    文昌帝君‘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其訓於人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鬥,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此為道教三大勸善書之一,舊時對民間影響頗大。


    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文昌閣。四川梓潼縣七曲山之文昌宮,頗具規模,至今猶存。台灣省現亦存文昌帝君廟二十九座。道教以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誕辰,舊時各地土人皆於是日舉行文昌會,相沿成俗。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係中位為最尊.


    《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


    據《雲簋七》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餘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卷三《道教本始部》)


    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


    《雲簋七》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


    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曆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無鬥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曆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曆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棍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jing,號“元始天王”,遊於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jing,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並曰:“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聖母所牿。”此時,還隻有有始天王的稱唿。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該書第一階中位神為“上台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但是書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書.經籍誌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於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問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


    關於元始天尊的名稱,《初學記》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二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曆代神仙通鑒》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根據道經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當新的天地開辟時,都有其年號,曰延康、赤明、龍漢、開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並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為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於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這種氣派顯然被人間帝王所效仿。


    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現“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用語,後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於三清之。從曆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曆史完全相吻合。


    據《曆代神仙通鑒》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民間菩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一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曆史。


    傳說伏羲、女媧、神農是遠古時代的大聖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績。


    伏羲,又稱庖羲。據說他是個大明家,“始作八封”,“作結繩而為網罟”。這是兩件大的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製網捕魚了。


    女媧的主要業績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鬥爭。


    神農是傳說個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嚐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子母係氏族製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書記載很不一致。他們活動的時代可能已經進入父係氏族製,或原始社會末期了。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薑。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鵬的氏族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入黃河中遊,與九黎族生了長時期的。九黎族的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幹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傳說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過著不定居的遊牧生活,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鬥,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來,中國人自稱是“黃帝子孫”。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幹支,伶倫製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隻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展的一支。


    顓頊,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顓頊對九黎族信奉巫教,雜拜鬼神的風尚進行了治理,逼迫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後來,有個部落的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這是說共工改造自然,成了勝利的英雄。


    這些古代神話傳說,形象地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光榮傳統,深刻地說明人類社會的最初文明是經過艱苦鬥爭創造出來的。


    傳奇人物:葛玄(164~244)為三國吳人,葛洪從祖。字孝先。人稱太極葛仙翁。本琅琊人,後遷丹陽句容。高祖廬為漢驃騎大將軍,封下邳侯,祖矩仕漢為黃門侍郎,父德儒曆大鴻臚登尚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門。自幼好學,博覽五經,十五六歲名震江左。性喜老、莊之說,不願仕進。後入天台赤城山修煉,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變經》《太清九鼎金液丹經》《三元真一妙經》等,後遨遊山川,周旋於括蒼、南嶽、羅浮諸山。後漢室傾覆,三國戰亂,於是刪集《靈寶經誥》,jing心研誦‘上清‘、‘靈寶‘諸部真經;曾囑其弟子鄭思遠,在他死後將‘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籙付閣皂宗壇及家門弟子,世世籙傳。據說,吳嘉禾二年(233),葛玄徑往閣皂東峰建庵,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


    還稱《靈寶經籙》傳自葛玄,故後世靈寶道士奉他為閣皂宗祖師。《三國誌吳術,葛玄嚐與之遊,得權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觀。《輿地誌》也有赤烏二年(239)建立方山觀的記載。北宋崇寧三年(11o4)封‘衝應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246)封‘衝應孚佑真君‘。


    《抱樸子內篇金丹》載稱:葛玄師事廬江左元放,受《太清丹經》三卷、《九鼎丹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葛玄又以其書並煉丹秘術傳鄭隱,鄭隱再傳葛洪。上述丹經均屬‘太清經‘係統。考《太清丹經》即今《太清金液神丹經》,《九鼎丹經》即今《黃帝九鼎神丹經》,兩者卷數亦同,皆成書於西漢末、東漢初,是現存道教最古的丹經,主講金丹服食之道。又據《雲笈七洞仙記》載:‘鄭思遠晚師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星內文》《五嶽真形圖》《洞玄五符》等。‘考《三皇內文》本符書,與《五嶽真形圖》均為召神劾鬼之屬,後歸‘洞神經‘係統。在修持活動方麵,道書還有關於葛玄能服術、辟穀,行諸奇法的種種傳說。


    林靈素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靈噩(一作‘靈蘁‘)字歲昌(一說字通叟),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門為童子。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林靈素傳》載,少時曾為蘇東坡書僮,東坡問其誌,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願作神仙,予之誌也。‘但據《家世舊聞》記載,‘少嚐事僧為童子,嗜酒不檢,僧笞辱之,憤棄去為道士‘。《宋史林靈素傳》並謂其‘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學庵筆記》又載其為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貧困可知。改從道教後,誌慕遠遊,至蜀,從一自稱趙升之道人數年,後得其書(一說即《五雷玉書》),由此能行五雷法。


    關於林靈素何時至京、何以得宋徽宗寵信,曆來異說多端,矛盾迭出。綜觀各書所記,以《宋史·林靈素傳》所載‘政和末,王老誌、王仔者既衰,徽宗訪方士於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等語,比較與事實相近。林靈素既得召見,徽宗問:‘有何術?‘答曰:‘臣上知天宮,中識人間,下知地府。‘


    又進言:‘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於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並稱權臣巨閹如蔡京、王黼、童貫等皆為仙官。時貴妃劉氏有寵,則奉為九華玉真安妃。徽宗信其言,又視其貌如舊識,為之改名‘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時入內,並築通真宮以居之。


    請治宮jin怪,因建上清寶籙宮,密連jin省。政和七年二月,林靈素受命於上清寶籙宮宣講青華帝君夜降宣和殿事,與會道士多達二千餘人。又建仁濟亭,施符水;開神霄寶籙壇,令吏民受神霄秘籙。詔天下皆建神霄玉清萬壽宮,無觀者,以寺充,並於殿上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大帝君等神霄係神像。林靈素領修道書,改正諸經醮儀,校對丹經靈篇,刪修注解;每逢初七,則講說三洞道經與玉清神霄王降生記。由此京師士民信道者日眾。四月,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林靈素升為溫州應道軍節度。在京期間,先後被封賜、加號為‘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衝和殿侍宸‘等。據趙與時《林靈素傳》,徽宗每以‘聰明神仙‘唿之,親筆賜‘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兩府(‘道家兩府‘)班上。


    林靈素既得勢,遂縱言‘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刹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頂冠執簡‘。徽宗依奏,於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據說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林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太子乞贖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堅係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麵決配,於開寶寺前示眾。此前,重和元年(1118)四月,林靈素曾上《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乞頒降施行。


    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林靈素登城厭勝,遭到役夫襲擊,徽宗始知其為眾所怨。他又與皇太子爭道,終觸怒徽宗,以為太虛大夫,斥歸故裏。一說:他登城治水,水勢不退,迴奏令太子設四拜。是夜水退盡,京城之民皆仰太子聖德,他因而上表乞歸。九月,全台上言:‘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十一月,與宮祠,溫州居住。不論何說為是,但他因觸帝怒而被斥還,當屬事實。


    放林靈素歸山,《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鑒長編》皆稱在宣和元年十一月。至於他死於何時,官修史書均無記載。其他各書又多牴牾。據史料推斷,約死於宣和二年至七年間。死前,僅有弟子皇城使張如晦隨行。據趙與時《林靈素傳》,南宋時,溫州天喜宮尚有徽宗親筆題字:‘太中大夫衝和殿侍宸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萬壽宮管轄提舉通真宮林靈素。


    林靈素的著述情況,今已難於詳考。除《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外,還有《歸正議》九卷,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但卷數不詳。


    聶師道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詳。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少居問政山師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傳法籙修真之要。後出遊績溪山、南嶽,禮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壇,又遊止玉笥山清虛觀,據稱遇異人謝通修,授以《素書》。後還問政山故地,居三十餘年。唐給事中裴樞任歙州刺史期間,田頵、陶雅舉兵圍之累月,食盡援絕,議以城降,而城中殺外軍過多,無人敢領命出城,師道乃自告奮勇請求前去,樞曰:‘君道士,豈可遊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師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縋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與語,大喜曰:‘真道人也。‘隨約誓遣還。


    歙州平,吳太祖楊行密聞其名,召至廣陵,建紫極宮居之。褒為逍遙太師問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鄒德匡、王處訥、楊匡翼、汪用真、程守樸、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鄧啟遐、吳知古、範可保、劉日祥、康可久、王棲霞等,皆傳上清法,散於諸州府,傳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門。


    白玉蟾(1194~?)為南宋道士。本名葛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又號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少年即諳九經,能詩賦,且長於書畫。幼舉童子科,因‘任俠殺人,亡命之武夷‘。及長,遊方外,師事陳楠,學內丹,並相從浪遊各地。陳楠死後,又遊曆於羅浮、武夷、龍虎、天台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或哭或笑,狀如瘋顛‘。1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與留元長為弟子。次年寧宗降禦香,建醮於洪州玉隆宮,玉蟾‘為國升座‘,後又於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嘉定十五年四月,赴臨安(今浙江杭州)伏闕上書,‘沮不得達,因醉執逮京尹,一宿乃釋‘。此後隱居著述。其著作甚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行世。後由彭耜纂輯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又有謝顯道等編《海瓊白真人語錄》、彭耜編《海瓊問道集》等。另據俞琰《席上腐談》稱,張《金丹四百字》、石泰《還源篇》、薛式《複命篇》、陳楠《翠虛篇》等,皆為白玉蟾托名之作。


    白玉蟾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是內丹理論家。其內丹學說的中心為‘jing、氣、神‘說。據稱:‘人身隻有三般物,jing神與氣常保全。其jing不是交感jing,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氣即非唿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豈知此jing此神氣,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嚐相返離,結為一塊大無邊。‘2他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其理論多融佛家與理學思想。他在《無極圖說》中謂:‘道也,性與命而已。性無生也,命有生也。無物萬物之始也,有者萬物之母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窮之謂易。易即道也。‘


    此即納儒家《易》學以闡丹法。又稱‘聖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前者指道教修命之術,後者指佛教養神之方,yu將佛教的養神之術納入內丹修煉中。故人稱其‘心通三教,學貫九流,多覽佛書,研究禪學。‘3白玉蟾師承陳楠,兼行神霄雷法,人稱‘能唿召雷雨,馘攝jing魔‘。4他主張以內煉為基礎,實行雷法與內丹術相結合。


    認為雷法符咒的靈驗與否,主要以行法者之內煉工夫高下而定,而內煉工夫,全賴心之作用。他稱‘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5且認為符咒召役的神靈實為行法者的jing氣所化。


    葛洪(283~363)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國吳時,曆任禦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封壽縣侯。其父悌,繼續仕吳。吳亡以後,初以故官仕晉,最後遷邵陵太守,卒於官。葛洪為悌之第三子,頗受其父之嬌寵。年十三,其父去世,從此家道中落,乃‘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伐薪賣之,以給紙筆,就營田園處,以柴火寫書。……常乏紙,每所寫,反複有字,人尠能讀也。


    1十六歲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以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後從鄭隱學煉丹秘術,頗受器重。謂‘弟子五十餘人,唯餘見受金丹之經及《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題者‘。2西晉太安元年(3o2),其師鄭隱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乃負笈持仙藥之樸,攜入室弟子,東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陽。太安二年,張昌、石冰於揚州起義,大都督秘任洪為將兵都尉,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遷伏波將軍。事平之後,洪即‘投戈釋甲,徑詣洛陽,yu廣尋異書‘了不論戰功。‘但因‘正遇上國大亂(指‘八王之亂‘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陳敏又反於江東,歸塗隔塞‘。3在此去留兩難之際,恰逢其故友稀含為廣州刺史,表請他為參軍,並擔任先遣。葛洪以為可藉此避亂於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為其仇人郭勵所殺,於是滯留廣州多年。深感‘榮位勢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赫赫者滅,有若春華,須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憂懼兢戰,不可勝言,不足為矣‘。4乃絕棄世務,銳意於鬆喬之道,服食養性,修習玄靜。遂師事鮑靚,繼修道術,深得鮑靚器重。建興四年(316),還歸桑梓。東晉開國,念其舊功,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鹹和(326~334)初,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諮議參軍。幹寶又薦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洪皆固辭不就。及聞交趾產丹砂,求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嶽所留,乃止於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優遊閑養,著作不輟。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享年81歲。或雲卒於晉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歲。


    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麵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係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


    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yu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5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說:‘覽諸道戒,無不雲yu求長生者,必yu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湣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妬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tw[]‘6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他在《抱樸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並蓄,尊君為天。不滿於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


    葛洪在堅信煉製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的思想指導下,長期從事煉丹實驗,在其煉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識了物質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學反映。他在《抱樸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係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曆史梗概,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對隋唐煉丹術的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煉丹家。


    葛洪jing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在其所撰《肘後備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國早期醫學典籍,記載了許多民間治病的常用方劑,係古代隨身常備急救之手冊,並在東南亞各地廣為流傳,為研究魏晉南北朝醫學的重要史料。該書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是醫學史上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對結核性傳染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一千多年。據載,葛洪還撰有《肘後救卒方》和《玉函方》。‘餘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其《救卒》三卷,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籬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7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後世醫藥學的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以後人誤題或偽托者居多。


    6壓是個神秘的家夥,主要特點是不吃虧,專解疑難,另外疑點就是沒有來曆,自稱非仙非聖一閑人。而且是燃燈敗給趙公明的時節出場,闡截兩教都不知道他,他卻處處先知,雖然被混元金鬥捉走,卻能自行逃tuo。戰孔宣時雖也吃了點虧,但也能化長虹而去,而且兩次失手的原因都時因為沒有能及時祭出法寶封神斬將飛刀。


    很多人在看了封神演義後認為他的實力應該在闡教十二真仙之上。這是勿容置疑的。但同樣很多人認為他的實力在幾大教主之下。對這個,我有點自己的看法。先有句話叫做“先有鴻鈞後有天,6壓道君還在前。”這句話的份量我想不僅僅是表示6壓的年齡比較大而已吧?其次,大家認為他實力在教主之下的很大原因是因為前述的兩次戰鬥。這裏就要講到封神演義裏關於法寶的描述。據我所知,在那個時候,法寶的好壞絕對決定了實力的高低。有赤jing子,廣成子兩人為證。他們兩人身為闡教十二真仙,在將陰陽鏡,翻天印傳給其弟子後,與弟子相鬥時落荒而逃。而恰恰6壓道人的封神斬將飛刀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其他法寶能克製。其實力可見一斑。


    另有讀者提出這樣一說:鴻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實就是道教的開山鼻祖),也叫元陽上帝,盤古聖皇。其實就是盤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壞而老祖之身曆劫不壞,每逢天地初開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傳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們三人其實又是一體所幻化。老子居於玄都,通天與原始分掌截闡兩教。後於萬仙陣滅了截教故後隻剩下闡教一宗。


    6壓道人乃是離火之jing。飛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雲三聖皇,中不理瑤池與天帝(彼時天庭似乎還非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遊,自自在在散聖仙。


    而燃燈自得定海珠24顆即為後來佛教中二十四諸天,隨後興盛佛教建立西方極樂無窮。(後度劫有涅盤)


    接引道人後在西方修成仗六金身成就西方佛法無邊。


    杜道堅(1237~1318)為元代著名道教學者。字處逸,號南穀子。安徽當塗人。‘年十四,得異書於異人,即嗜老氏學,(年)十七,寄跡郡之天慶觀,師蒙庵葛師中。宋淳皊(1241~1252)為禦前道士。蒙庵師虛白陳元實,是為6修靜裔孫‘。1趙孟瞓《隆道衝真崇正真人杜公碑》則謂‘師石山耿先生‘。‘繼入茅山,閱道藏,宗師蔣玉海(蔣宗瑛)見而器之,授大洞經法‘,2為茅山宗嫡傳弟子。時當南宋寶皊末至開慶年間(1258~1259)。繼而遠遊各地,至宜興隱居三年。宋度宗時(1265~1274),賜號輔教大師。後至錢塘,‘楊和武恭王孫穎(應為‘頻‘引者注)祖延主吳興(今湖州市)計籌山升玄報德觀。興玄學,飭軌範,舉廢墜‘,3徒眾悅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南渡、所至震懾,道堅冒石矢,叩軍門見太傅淮南王巴延(即伯顏),為民請命,以不殺無辜相請。王悅其言,jin將士下未附者勿劫掠。時人深感之。江南既平,有詔命太傅選用人才。明年,太傅朝上都,偕道堅入覲。道堅陳當務之急,在於求賢、養賢與用賢,疏上,帝嘉納之。屢次召對便殿,莫不稱旨。所舉將相之才,後皆為名臣。帝yu委道堅以執政,力辭不拜。詔乘傳江南求有道之士,事竣還京。至元十七年冬,被璽書冬還,凡杭州之宗陽宮、純真觀、湖州之升玄報德觀,皆歸其住持。大德七年(13o3),授杭州路道錄、教門高士。複有旨改其所建披雲庵為通玄觀,聽其徒甲乙主之。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又疏請其主杭州四聖延祥觀。所至創立製度,修飭宮宇,鹹為改觀。平時博覽群書,曾於升玄、宗陽二山築二真館,儲書數萬卷,歲時往來其間。4趙孟瞓《杜公碑》則謂‘作攬古之樓於通玄(觀),聚德》注疏何啻千家‘。皇慶元年(1312),宣授‘隆道衝真崇正真人‘,依舊住持杭州宗陽宮,兼領湖州計籌山升玄報德觀、白石通玄觀事。不久,告老,奉璽書以弟子姚誌恭為升玄觀提點,徒孫孫拱真為提舉,以弟子薛誌亨、林德芳先後主持通玄觀。


    杜道堅深於玄理、晚年所著《道德玄經原旨》四卷為其主要著作。該書對《老子》的注釋與揮,不是以方術解《老子》,而是糅合儒家思想以闡《老子》的政治思想。謂‘玄經之旨,本為君上告。‘‘老聖作玄經,所以明皇道帝德也‘。5即《老子》立論之主旨為‘皇道帝德‘,是總結古代君主之統治經驗,即君人南麵之術。他認為,中國上下幾千年的天道和人道,已被《老子》包羅無遺。稱‘道德五千餘言,包絡天地,玄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賅備‘。又稱‘老聖之言,紀無始有始開天立極之道,太古上古皇道帝德之風,下至王之功,伯之力,見之五千文,囊括天人之道,上下幾千百代,曆曆可推。‘6他認為:‘古之君天下者,太上無為,其次有為。是故皇以道化,帝以德教,王以功勸,伯以力率,四者之治若四時焉。天道流行,固非人力之能強,然則時有行,道無終否。‘7他多方調和儒、道。指出老子輕仁義,並非否認忠孝仁義,隻是以道德為主,而反對巧詐。‘親和則孝之名隱,而孝未嚐不在也;世治則忠之名晦,而忠未嚐不在也‘;‘聖智仁義,天下之大本也,其可絕棄乎?‘8又用孟子之‘仁政‘解《老子》,認為《老子》所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實與孟子‘仁政‘合。‘孟子謂殺人以刃與政,亦此意。‘9又將《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與《老子》相比附:‘蓋自天子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之身,其德乃真,慎厥身,修思永,真其在矣。修之家,其德乃餘,能克家,則善有餘慶也。修之鄉,其德乃長,斯友一鄉之善士也。修之國,其德乃豐,國人皆好之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天下慕之也。‘10


    綜上可見,杜道堅在闡《老子》思想時,雖無多大創見,但他強調儒道融合的傾向卻顯而易見。因此獲得不少儒家學者的讚賞。如牟巘為《道德玄經原旨》作序時稱:‘自司馬子長以老、韓(非)同傳,千載不滿。河上公注《老子》,頗及導引吐納之類;其後孫登、陶弘景、鬆靈仙人,唐道士成玄英、張君相輩,亦皆注《老子》,又近神仙家;王輔嗣以《老子》解《易》,人或非之,然其解《老子》,則初不及《易》;至蘇子由直以是謂襲明為釋氏之傳燈,老子亦豈意其末流之至此也!今杜君乃求之以帝王之書,參之以帝王之事,譬如披蒙昧,出幽深,明白正大,氣象頓殊,豈不甚韙!‘徐天皊也在該書序中稱:‘南穀杜君之為是學也,不以道家說訓老氏書,獨援儒以明之,章研句析,而前後相蒙,不喜為破碎引類比義,悉舉五三帝王、孔孟之道傳諸其說,……諸微言眇旨,與六經合者,不可一二舉。‘


    著作除《道德玄經原旨》外,尚有《玄經原旨揮》二卷,《關令闡玄》三卷,《文子讚義》十二卷等。另有詩苦幹卷,藏於白石山中。《文子讚義》收入《正統道藏》,名《通玄真經讚義》。


    四大天師,即張天師張道陵,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道教尊為四大天師。


    張天師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又稱“降魔護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師”。


    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他於東漢末年創立五鬥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清微仙譜》、《曆代神仙通鑒》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候張良的八世孫,沛國(今江蘇豐縣)人。其父張翳,字太順,曾客居於天目山。其母一夜夢見北鬥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迴沛後,於建武(2556年)


    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時黃雲籠室,紫氣盈庭,空中光如蛋。張道陵從小聰明穎慧,七歲時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經》通曉五千言jing微義理。成年後相貌奇異,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二角。通四書五經,曉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曾入太學,博學諸經。年二十六“舉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5876年)曾為巴郡江卅(今重慶市)令。後遁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xiu長生不死之道。據傳魏伯陽曾收其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為博士,稱病不赴。和帝(891o5年)征為太傅,封冀縣侯,三詔不出。其誌在jing誠修煉,得黃帝九鼎丹法。後又攜弟子住雲錦山修玄玄之道,煉龍虎大丹。又居嵩山靜心冥思,得《三皇內文》《九鼎太清丹經》於是遍訪名山,以尋道修真。順帝時(126144年),一為四川樸素民風所吸引,二為蜀中峻峰秀嶺、澗溪泉瀑所吸引,連入四川,在鶴鳴山(一名鵲鳴山,在今四川大邑縣境內)燒煉九鼎神丹,曆三年而丹成。服後返老還童,於是繼續西行探訪仙源,求得五嶽攝召萬靈神龜秘文,jing思修煉以至法術無邊,世莫能測。據《列仙全傳》稱,張陵擅用符水治病,功瀆漸著。後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籙、三清眾經、符籙丹灶秘訣印劍、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會盟於青城山黃帝壇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獄變成二十四福庭。即為二十四治,每治立陰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別掌管人事禍福。後到蒼溪縣雲台山修九還七返之功,準備升天,但因其殺鬼太多,終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讓他修行謝過,仍居留人間。於是返迴鶴鳴山,著作道,後世又稱天師道、正一道。後又度率弟子遊曆諸山,修行謝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領張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為正一平氣師,令其重返人間,勸化尚未悟道者,遂降臨人間演法,治鬼,成為驅鬼避邪的天師,一旦靈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壽(155158年)二年(156年),功成道著,天神來迎,白日升天。


    此後,張陵的子孫世襲天師道法,曆代皆受朝廷封號:唐天寶(742756年)六年(747年)冊封天師為“太師”,唐僖宗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師”;宋理宗冊封天師為“三天扶教輔元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師為“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供武(13681355)元年(1368年)改封天師為“真人”。


    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徐無鬼》文日:“黃帝再拜稽稱天師而退。”實指尊敬之辭,然天師之名即源於此。李膺《蜀記》稱張陵入鶴鳴山,自稱天師。北魏有寇天師(謙之),劉宋有6天師(修靜),唐有杜天師(光庭),宋有薩天師(守堅)等等。“天師”之號始稱張道陵的,最早見於《晉書·郝傳》《傳》雲:“愔事天師道,而奉佛。即稱張陵之道為天師道。雖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師之號,但後世仍稱天師,一直沿至今日。


    張道陵為道教的創始人,加之其是道法高深、陣魔伏妖、神通廣大,白日飛升的仙人,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又為曆代神仙故事所烘染,其在民間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奉祀一直至今。


    許天師,為晉代道士許遜,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稱“許真君”。按《十二真君傳》:“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肅,世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載,許遜生於吳赤烏(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夢金風銜珠,墜落懷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師大洞真君吳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曆律、五行、讖緯之書,更喜歡神仙修煉之事。據《雲笈七簽》記載:一次許遜去打獵,射中一隻有孕在身的母鹿,適時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顧一切,折迴頭來傷心地tian小鹿,一會便死去了。許遜見狀,心中非常難過,悵然感悟,折其弓矢,銳意神仙之道。晉太康(28o29o年)元年(28o年),許遜舉為孝廉,時年四十二歲,拜為蜀地旌陽縣令。從政期間,公正廉明,吏民悅服,民眾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許旌陽。後來晉室紛亂,連棄官東歸,遨跡江湖,尋求至道。此間與吳君同遊江左,又與郭璞一同陰止五敦作亂。郭璞被五敦處刑後,他又與吳君共同隱遁,至廬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術。後遇上聖真人傳授太上靈寶淨明法,有斬邪擒妖之道法。不久遊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蜃jing所化,數興洪水危害江西,遂化為黑牛,率弟子殺之,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許遜道法大顯,聲名遺邇,求拜弟子甚多。


    東晉寧康(373376年)二年(374年)舉家從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飛升。鄉人與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遺詩一百二十,均被刻於竹簡,令人探取,以決休咎,名日“聖簽”。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因皇帝夢中顯靈,為其療疾,升觀為宮,賜額為“玉隆萬壽宮”(宮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紹興間(11311163年),相傳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遜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等。元朝時,道士劉玉用“淨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淨明忠教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創立“淨明忠孝道”。後來道教將其與張道陵、薩守堅、葛玄共為四大天師。


    薩天師,又稱薩真人,崇恩真君。相傳為宋代著名道士薩守堅,號全陽子。一說為蜀西河(今四川崇寧縣西)人,一說南華(南華山今廣東曲江縣南,南華山在今山東東明縣東南)人。元趙道一《曆世真仙體道通鑒》雲:“自稱汾陽薩客。”


    薩守堅少時本為醫生,因醫術不太高明,開錯藥而吃死了人,於是棄醫從道。曾師從於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林靈素及王恃宸。據《三教搜神大全》卷二、《列仙全傳》卷八、《曆代神仙通鑒》卷二十記載,虛靜先生傳其咒棗秘術,王侍宸傳其雷法,林靈素傳其寶扇一把。薩守堅學成秘法後,用咒棗術濟貧拔苦,用雷法鏟奸除害,用寶扇為民報冤。於是道法大顯,聞名遐邇。後被稱為“崇恩真君”,又被封為“天樞領位真人”。


    相傳薩守堅以法陣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收其為部將,傳其符籙秘訣。然而在民間王靈官的名聲遠遠要比其師響亮。明永樂(14o31425年)中,供奉王靈官和薩守堅的宮觀,香火盛極一時。在道教中其與張道陵、葛玄、許遜共為四大天師。


    天師姓葛,名玄,字孝先。丹陽句容(今江蘇句窖市)人。三國時的方士,據《抱樸子》記載,曾經從左慈學道,修煉道術,受《九鼎丹經》、《太清丹經》、《金液丹經》等,並受諸秘訣,後以之俱傳鄭隱。相傳他曾在江西閣皂山修道,常辟穀服餌,擅符咒諸法,能用符籙為人驅病辟耶。道教尊其為“葛仙公”,又稱“太極左仙公”。梁陶景《真靈位業圖》將其列為第三層。


    道教和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有的說他能將口中吐出的飯粒變成成千上萬隻蜂,能使頑石走路,蛤蟆、昆蟲、燕雀能在他的指揮下台五音六律翩翩起舞,能從井裏取錢請客喝酒,能畫符籙為民祈雨,有的說他能拿妖捉怪,曾經在酒店bian打妖邪,為一秀才解除蛇jing纏身,焚邪廟惡小鬼,有的說他曾隨孫權出遊,沉於江中,數旬而歸,有的說他曾給屈家二女仙丹,使二人服後成仙而去,有的說他曾在石壁煉食丹藥,不小心掉下一粒,一鳥吃後,即成仙鶴,有的說他功行圓滿後,東華帝君錄其名入仙籍。總之,其仙跡十分廣泛。


    東方道教門派:


    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道派組成的一個符?大派。於元代中後期形成後,一直流傳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為標誌。該年元成宗在已授張與材管領江南諸路道教的基礎上,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


    元成宗之所以會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會在此時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這是各種錯綜複雜的曆史條件長期醞釀、展的結果。第一,正一道以龍虎宗為核心,以張陵後嗣為領的領導核心已經形成。龍虎宗大約形成於唐代後期。兩宋時,與茅山、閣皂二宗並稱‘三山符?‘,宋室對三宗領的禮遇和支持幾乎不分軒輊,三宗的勢力也在伯仲之間,茅山宗的展還常常略勝一籌;且彼此都是平等的,並無隸屬關係。從張陵起,其子孫雖代代被稱為‘天師‘,但那隻是教徒對領的尊稱,或流行民間作為一般民眾的口頭稱唿而已,官方從未正式承認,連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僅賜張陵子孫以‘先生‘稱號,加封第三十代孫張繼先為虛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況卻生了很大的變化。蒙古貴族以武力威震歐亞,入主中原後,亦以強權政治作為維護統治的主要手段。但為了籠絡人心和軟化人民的反抗意誌,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識形態的手段,特別是宗教作為強權統治的補充。


    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麵,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進據江南後,深感其社會影響過於強大,重點便轉向扶植張陵後嗣主領的龍虎宗,而對全真道采取適當限製的政策。因為張陵子孫世居江南,他們信奉的天師道、龍虎宗源遠流長,在江南地區有較大的影響。蒙古族又世奉薩滿教,思想上也較易接受道教的符?派。因此在元世祖統一江南後,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特受榮寵。從至元十三年(第三十六代孫張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張正言止,代代被封為天師、真人,或大真人,並受命掌領江南道教。以官方名義封張陵子孫為‘天師‘,並命其掌領江南諸路道教,都是僅見於元朝特有的製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的用心。天師封號是尊貴的桂冠,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實權,張陵子孫獲此榮寵,立即身價百倍,在整個道教界,特別是在眾多符?道派中,地位便顯得十分突出和顯要。諸如江南地區各級道官的任命,各派宮觀的賜額,各派之間矛盾的解決,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務須向元室請示等,都須先報告天師,或請天師轉達。這樣一來,曆代天師自然成為江南諸符?派共同的領,龍虎宗也就成為各符?派的核心,這就為日後正一道的成立準備了領導核心。


    第二,組織基礎逐步建立。曆代天師既然在道教中居於十分顯要的地位,龍虎宗自然獲得十分有利的展條件。事實上,元代龍虎宗的展,不僅遠遠過它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也大大過其他任何符?派別。除其祖山龍虎山地區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展規模顯得尤為突出。


    宮觀遍布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區及燕京一帶,且有大批弟子擔任上述地區路、州、縣的道教官職。其組織展規模是當時任何一個符?道派所不能比擬的,從而為各符?派集合到龍虎宗周圍組成一個大派正一道準備了組織基礎。


    第三,各符?派在思想、組織上的交參融合漸趨成熟。由於各符?派的教義、方術甚為接近,它們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於曆代天師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各派之間接觸頻繁,從而彼此間的交融更加廣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師吳全節既向陳可複學雷法,又向東華派領林靈真學道法,還向南宗道士趙淇學內丹。玄教另一弟子陳日新既jing詣黃?齋科,又研究道士趙嗣祺參學玄教,張雨拜玄教道士王壽衍為師。武當全真道士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師黃舜申參學清微法。徐異既嗣淨明道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蘭道元參學全真。趙宜真先學正一法,次師全真道士金誌揚之徒張鐵玄、李玄一學內丹,複向淨明道士學淨明忠孝之道,被尊為淨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派的互相參學交融,為組成正一道大派準備了思想條件。


    思想、方術上的互相交參,進一步導致各派組織上的會歸與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穎達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o)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屬正一道)郭宗純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後已逐漸會歸於正一道。傳至武當山的清微法(北係),早在至元年間即與全真道合流,而其南傳之係則可能漸合於正一。東華派在林靈真以後,已由龍虎宗弟子董處謙和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相繼作了它的兩代宗師,證明東華派在林靈真之後已成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這些,又表現在元代中後期諸符?派在組織上逐漸合而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o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作‘正一教主‘為標誌,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道的特點是:第一,以張陵後嗣為領。自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後,後繼的曆代天師皆襲此職。張與材於仁宗延?三年(1316)卒,‘(延?)


    四年,子嗣成嗣,為三十九代(天師),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如故‘。其後第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皆相繼受命作正一道領。明清時,天師封號雖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內仍把張陵子孫視為當然的須。第二,在組織上,由原有的新舊各符?派組合而成。


    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淨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諸小派。其組織比較鬆散。組成大派之後,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傳乏人而徹底融入大宗,有的則隻以天師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傳如舊。如龍虎宗、淨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傳不絕。第二,以《正一經》為共同奉持的主要經典,主要法術是畫符念咒、祈禳齋醮,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鑒於‘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意yu整頓其教之綱紀,著《道門十規》以加強其教規,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後,統治者對宗教加強了管理與約束,道教的展受到了一定的限製。但在明代前中期,由於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別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時期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展。先,張陵後嗣繼續被尊寵。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張正常入賀,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之號,俾領道教事,給以銀印,視二品。其後,令取消天師稱號,隻稱大真人,爵位仍視二品。洪武十年(1377)張正常逝世後,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張永緒等相繼嗣教,代代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視二品。張宇清的大真人號為十四字,張元吉的大真人號達十八字,張彥?的大真人號更達二十字。據弘治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劉健等言:‘蓋祖宗廟號不過十六字,親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諡號止一二字‘。張陵後嗣的大真人號字數竟過皇帝廟號的字數,其受尊寵的程度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張陵第四十六代孫張元吉嗣教後,恃寵驕恣,橫行鄉裏,強奪民女,詐人財物,私設牢獄,殺害無辜達四十餘人。於成化五年(1469)事後,械至京,有司擬罪淩遲,妻子流放,絕其蔭封。但憲宗卻一再加以寬宥,由淩遲減至充軍肅州衛,僅三年即放迴。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張玄慶襲封正一嗣教真人,並傳旨聘成國公朱儀之女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親國戚,地位反較其先輩更加顯赫。明6容《菽園雜記》卷八載成化年間朝廷給張真人待遇過衍聖公(孔子後嗣)之事,文曰:‘襲封衍聖公,每歲赴京朝賀,沿途水6驛傳,起中馬站船廩給;迴日,無馬快船裝送。而張真人往迴,水6起上馬站船廩給,且有馬快船之從。‘四十八代張彥?又奉‘詔聘安遠侯柳文之女為繼室,敕留都內外守備官陪往親迎。‘


    四十九代張永緒奉‘詔聘定國公徐延德女為配,敕成國公朱希忠、遂安伯陳?議行婚禮‘。以上種種,皆可證明張陵後嗣(正一道領)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寵並不亞於宋元。


    其次,許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龍虎山道士鄧仲修隨張正常入覲,次年應詔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宮,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屢隨張正常朝京,洪武初被詔留京師,授格神郎、五音都提點、道錄司左正一,掌神樂觀事。卒賜祭葬。洪武七年明太祖以靈寶齋儀失於文繁,又命鄧仲修、傅若霖與南京朝天宮住持宋宗真等刪繁摭要,重新修纂,並‘設筵以宴享之‘。明太祖為新纂之書(即《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所作的禦製序文中稱:‘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tuo,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表現了明太祖對正一道的偏愛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聞贛縣祥符宮道士劉淵然‘頗能唿召風雷‘,遣使召至,賜號高道,館朝天宮。以後劉淵然在仁、宣之世被賜號真人、大真人,給二品印誥,與正一真人等,成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後諸帝繼續崇奉正一道。據婁近垣《重修龍虎山誌》卷七所載,僅從龍虎山調赴京師任道錄司官員的道士就有林靖樂、曹大鏞、鄧景韶、cao克宏、顏福淵、黃嘉佑、龔繼宗、連克章、王時佐、方定相、陳善道、吳尚禮、邵啟南等十餘人。


    至於明世宗之寵信道士邵元節,更是曆史上著名的事例。據《明史邵元節傳》等載稱:邵元節(?~1539),江西貴溪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嘉靖三年(1524)征召入京,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濟守靜修真凝玄衍範誌默秉誠致一真人。賜銀印,領道教事。尋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為世宗建祈嗣醮,該年皇子誕生,錄其禱祀功,授禮部尚書,賜一品服,孫、徒、師鹹進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贈少師,賜祭十壇,有司營葬,用伯爵禮,諡‘文康榮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o),所受寵信更過邵元節。


    除授封真人、禮部尚書外,相繼授少師、少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陶仲文雖非出身龍虎山,但亦屬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明統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還編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編《道藏》,永樂四年(14o6),又‘敕真人張宇初,前者命爾編修道教書,可早完進來,通類刊版‘。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


    宣德二年(1427)張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統年間又繼續纂修,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統道藏》,計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萬曆年間,第五十三代天師張國祥又奉命續補《道藏》三十二函,名《萬曆續道藏》。以上正、續《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現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明中葉以後,由於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製度的動搖崩潰,原來產生於封建社會並為之服務的道教難以自我調整,加上此後的封建統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道從此進入衰落時期。正一道領、即曆代‘天師‘在明中葉後所處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說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師張永緒,‘嘉靖末卒,無子。吏部主事郭諫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請奪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議,巡撫任士憑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號,改授上清觀提點,秩五品,給銅印,以其宗人國祥為之‘。至五十二代張應京,由明入清。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為籠絡漢人計,從五十二代張應京至五十五代張錫麟,尚能大體承襲先爵而不墜,續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祿大夫。但好景不長,乾隆、嘉靖以後,其境遇即每況愈下。


    乾隆四年(1739),命‘嗣後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一概永行jin止。如有法員潛往各省考選道士,受?傳徒者,一經覺,將法員治罪,該真人一並議處‘;乾隆十二年(1747),‘覆準張氏真人……前因無案可稽,兩遇覃恩、加至光祿大夫,封及三代,邀榮逾分,理應更正。……應將正一真人亦授為正五品,從前所用銀印,繳部換給。……至於朝覲,為述職大典,筵宴實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廁身其間,即一概停止,以肅體例‘;乾隆三十一年諭‘正一真人向係承襲一品,……未免太優,遽降五品,亦未免過於貶損,著加恩視三品秩,永為例‘;乾隆五十四年諭‘正一真人,嗣後著五年一次來京‘;嘉慶二十四年(1819)諭‘正一真人係屬方外,原不得與朝臣同列,嗣後仍照舊例,朝覲、筵燕概行停止‘;11道光元年(1821)諭,正一真人懇請來京叩謁一揭,前經停其朝覲,著不準來京‘。12中國封建時代,皇權至高無上,教權必須絕對服從皇權。‘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徒道安語)明中葉後曆代皇帝對正一道領的態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問可知。


    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492),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繼承楊羲、許謐所傳上清經,悉心搜求散失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纂了專門記述上清派早期教義、方術及曆史的《真誥》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二百餘卷道經,弘揚上清經法。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實際上,當時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後來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日漸擴大,唐宋時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極得唐宗室的尊崇。他們時被禮請入京,或問道,或建醮,出入jin中,備受禮遇。朝廷又常為茅山宗建觀、賜田產,敕封茅山長生之林,jin止樵采、田獵。唐代社會上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當時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1之譽。


    宋代茅山宗曆代宗師多得宋室所賜‘先生‘稱號,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於極盛。哲宗曾召他為皇後孟氏治病。紹聖四年(1o97),敕命江寧府將其所居茅山潛神庵擴建為元符觀。徽宗即位後,敕令擴建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並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度人經》《清淨經》《六甲神符》賜之。劉混康死後,徽宗追贈為‘葆真觀妙衝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嚴,未有盛於斯時也‘。2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


    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1312),仁宗授號‘隆道衝真崇正真人‘。其後,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o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籙,茅山宗上清宗壇歸並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傳承,但已是強弩之末了。


    據《茅山誌》載,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各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師的傳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楊羲、許穆、許翽所傳上清經籙為憑。自劉混康獲得朝廷賞賜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增添了印劍。現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山四寶‘。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主要傳承、修習楊羲、許謐、許翽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經》,同時也兼習靈寶經、三皇經及天師道經戒法籙。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修煉理論在陶弘景時已基本形成,後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的弘揚而漸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煉丹。該宗曆代修習的《真誥》載有不少煉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華陽宮附近有陶弘景煉丹遺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煉丹藥,唐玄宗、宋徽宗亦對茅山道士煉丹極感興趣。曆代達官貴人、文人學士有吟詠茅山煉丹遺址的詩篇近二百。


    茅山道士在道內稱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觀修煉為主,並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養。鑽研道經,遵守法戒,施行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較係統的教理和規範化的宗教儀軌。不少道士長於撰述,直到宋元時期。還有杜道堅、張雨以玄理詩文名世。笪蟾光《茅山誌·真人著述經懺道書》收有《上清大洞寶經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籙》一部,《上清大洞寶籙篇目》三十五部,《眾真所著經論篇目》六十二部;鄭樵《通誌·藝文略》著錄茅山道書目四十部。該宗著述宏富,為前期諸道派之冠。


    在中國道教史上。茅山宗有著重要地位,它不僅在隋唐時期成為道教的主流,而且對道教理論和修煉方術也有較大貢獻,組織製度也較健全。因而它在諸符籙派合並為正一道之前,能與龍虎宗、閣皂宗鼎立為符籙三宗之一,合並以後,又能以小宗單獨承傳直至近代。


    龍虎宗是由張陵後裔以龍虎山為傳播中心的符?派。關於龍虎宗的創建時間,道書曾有兩種不同的記載:《漢天師世家》稱建安二十年(215),張魯降魏,張盛南奔龍虎山嗣教;《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則稱西晉永嘉中,張盛入龍虎山嗣教。


    但二說皆不足信。據魏晉史籍所記:張魯率全家降魏,張魯五子被封為列侯,享受‘命婚帝族‘的榮寵,似不可能離魏去吳地龍虎山創教。且史籍所載張魯五子中,根本未見張盛之名。至於說西晉永嘉(3o7~312)中,張盛去龍虎山創教,更不可能。姑且承認張魯確有一子名張盛,假設建安二十年,張魯降曹時,年為十歲,至永嘉元年(3o7),已九十八歲,即使健在,也無力跋出涉水去江西龍虎山創教了。


    按常理推測,永嘉之亂後,張魯子孫可能隨晉室南遷,但因缺乏史料,不能考定。直至南朝時,始見史籍有張陵子孫之名和事跡的記載,如劉大彬《茅山誌》卷十五記有張陵九世孫張玄真、十世孫張景?等十人。《道學傳》和梁簡文帝《招真館碑》記載張陵十二世孫張裕居虞山(今江蘇常熟縣西北)招真館事,但這些天師子孫皆不居龍虎山。直至唐代中後期,始有張陵後嗣居龍虎山的記載。《全唐詩外編下》有唐元和(8o6~82o)初進士信州人吳武陵《龍虎山》詩中有‘五鬥米仙真有道‘之句;徐鍇《茅山道門威儀鄧先生碑》稱,茅山道士鄧啟霞於唐鹹通十二年(871)‘詣龍虎山十九代天師,參授都功正一法‘。十九代天師是張修,這說明龍虎宗開創時間約在唐中後期。


    至北宋,龍虎宗開始顯露聲勢,其間有六位天師,受封為‘先生‘: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為真靜先生,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為虛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師張敦?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瑞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為虛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先後受封為正應先生和仁靜先生。


    元代更以政府名義承認了張陵子孫的‘天師‘稱號,並授予管領江南道教的職權。元世祖忽必烈為滅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與龍虎宗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聯係,張可大預言二十年後忽必烈將統一天下。忽必烈滅南宋後,為安定江南,於至元十三年(1276),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賜號演道靈應衝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領江南道教,以資籠絡。此後三十七代張與棣,三十八代張與材,三十九代張嗣成,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代代被封天師、大真人,主領江南道教。其職權主要是薦舉任免江南諸路各級道官及宮觀提點,奏請新建宮觀的賜額,還有權出牒度人為道士等。皇朝的寵xing為龍虎宗的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它在元代獲得較大的展。特別是它的支派玄教展更盛。至大德八年(13o4)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後,龍虎宗合並其他符?派而為正一道,即進入它展的另一階段。


    龍虎宗以符見長,為道教的‘三山符‘(茅山的上清?,閣皂山的靈寶?,龍虎山的正一)之一。元代由龍虎宗正一教主統領‘三山符‘後,統稱正一符?江南民間信奉者頗眾。


    龍虎宗亦以齋醮儀式著稱,宋元時期,許多代天師都不時奉命為皇室設醮,或與其他道派領共同主領醮典,以為皇室祈福禳災。這一時期所出的齋儀之士之手,如出身龍虎宗的南宋道士留用光即撰著《無上黃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


    元代中後期,龍虎宗雖與其他符?派合並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葉以後即衰落不振。


    闡教跟截教大抵相當於偶們某個時期劃分出的****跟左派。偶們知道,當時的政策是有出身論不唯出身論。但闡教的教主元始天尊同學認為根紅苗正才能幹革命,手下的玉虛十二弟子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所謂貴jing而不貴多。相反,截教通天教主則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先進理念,摒棄狹隘的人本位思想,很是收了一些旁門的徒弟,所謂披毛帶角,濕生卵化之輩。


    這樣一來矛盾就出來了。偶們知道闡是闡化,也即“立”,截是截取。也即“破”,先天矛盾跟後天矛盾不斷的積累積累,最後有一天爆出來是很正常的。


    闡教


    這是後話,暫且不提。且說,闡教之中的人事構成基本是這樣的。


    第一,老子。後來被稱為太上老君。老子是道教的教主,但這一教在曆史上要等張角跟張魯兩個姓張的給他創出來。所以那時老子還很寂寥,老哥兒一個住在八景宮。座下弟子玄都**師。師父跟徒弟都是莫測高深。


    老子之後就是元始天尊,正宗的教主,印把子在手。元始座下弟子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計有玉虛十二門人。十二門人中:廣成子,赤jing子,太乙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黃龍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懼留孫跟玉鼎真人這十一個雷打不動,另外一個名額或是雲中子或是靈寶**師。這樣算來已經有十三個人了,再算上玉虛本部常駐的南極仙翁,一共十四個。


    這些人都是正牌的元始座下弟子,另外的小弟子比如薑子牙申公豹蕭臻之類的數目就不詳了。所以說闡教人數其實也不少,隻是種類比較單調而已。


    在第一代教主跟第二代十二門人之間,活躍著一個特殊人物,就是燃燈道人。老道實戰功夫不行,法寶隻有一個紫金缽盂,而且被動。要等人家主動望上撞,恰似守株待兔裏那樹樁子。但封神演義裏的兔子顯然不多,是以這缽盂屬於典型的雞肋產品。


    除去法寶狼狽,燃燈輩分不低,十二門人都要尊他為。


    他道行是比較高深的,法號燃燈,顧名思義,眼前果然有一盞燈。這琉璃燈的燈芯有一陣也跑了出去,找薑子牙的麻煩。物品如此了得,主人可想而知。所以大概真的要比十二門人高。後來在佛教裏也有一尊燃燈佛,西遊記裏揭穿了無字真經的那位未出場人物。照理說,象這種苦守孤燈住在藏經閣上的,倘若不真是廢物,那麽一定非同小可。(比如天龍八部裏的掃地和尚)。


    這人特立獨行,自成一係,薑子牙要叫他老師,但他又要叫元始天尊老師,具體分輩偶實在頭疼,隻好把他單個刨開,算一代半人物。


    除去三個光杆司令:慈航,黃龍跟靈寶師,第二代玉虛門人大多收了徒弟,這些弟子算第三代,領軍人物楊戩。其次哪吒,韋護,雷震子。這四個人是第一陣營。先他們都不是凡人。哪吒是靈珠子,雷震子是將星。楊戩跟韋護不詳。其次大夥兒都活到了最後。


    第二陣營李靖,金吒,木吒。也活到了最後。以上七個人肉身成聖,但這三位明顯沒上四位牛。李靖僥幸拜到了燃燈道人門下,混了座玲瓏寶塔托在手裏。輩分是不低,也免了跟三個兒子做同門師兄弟的尷尬。但那塔在燃燈手裏可以罩住哪吒燒,在李靖手裏就隻能當鉛球砸人,也不知道這師父都教了些什麽呀。


    第三陣營黃天化,土行孫,楊任。殷郊,殷洪。五個人除土行孫外一百年道行會地行術外,餘人都沒根基,草草鍛煉十幾年就放出來了。本身修為最強也就是跟金吒木吒差不多,原則上就這種低配置也指不上他們去狙人,老師們了狠心,基本上都給配一身好裝備。黃天化玉麒麟穿心釘。楊任五火七禽扇飛電槍雲霞獸(注意,小黃跟楊任一個師父。清虛道德真君確實挺猛,居然有兩隻座騎。)殷郊翻天印落魂鍾,殷洪陰陽鏡+八卦紫綬仙衣,利馬把這四個菜鳥培養成四頭霸王龍,格鬥能力相當的高。


    可惜都死了,沒挺到最後。


    第三代第四陣營韓毒龍薛惡虎,道行天尊的門下,除了給西歧送一次米,別的蝦米也沒幹就犧牲了……


    第三代諸弟子除楊戩收了武夷山金毛童子外,別人都沒徒弟,所以玉虛第四代也就是金毛童子。


    截教


    說完闡教,再說截教。後來截教被圍攻的一大罪名就是濫收弟子,但偶們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截教弟子雖多,核心弟子卻比玉虛十二門人還少。通天教主座下四大弟子:1,多寶道人(就是火靈聖母的師父。所以火靈聖母被廣成子拿翻天印拍死,嚴格說來廣成子是以大欺小,怨不得人家生氣),2,金靈聖母,三,無當聖母,四,龜靈聖母。


    就這四個。多乎哉?不多也!


    這四個大弟子認真來說還是比較強的。多寶道人後來為替師父出氣,昏了頭去單挑老子,自然被捉。但他硬吃了翻天印一印,除了被打個跟頭,並不怎樣,可見本身道行是很高的。第二金靈聖母,死於玉虛門下文殊,普賢,慈航跟燃燈道人的夾攻。她畢竟不是教主級人物,被人這樣打,再不死沒天理了。這個不能說她不強,隻能說對手太不仗義,沒有費厄潑賴的jing神。第三無當聖母,在萬仙陣那麽惡劣的環境下從容逃tuo,不知所終。第四龜靈聖母被同是教主級人物的接引道人拿下,在無意中被西方的蚊子叮死了。


    龜靈聖母的情況比較特殊,剛出場就被翻天印逼的現了原形,好象很弱,實則不然。因為翻天印威力非同小可,縱是廣成子自己也接不下。龜靈聖母雖然現了原形,硬接翻天印居然不傷不死,這就很說明問題了。——象他們那個級別的仙人,一動上手,誰先出法寶誰贏。龜靈聖母纏著廣成子鬥劍,表麵上是欺負他,實際上還沒翻臉。因為縱觀整部封神,還沒有哪兩位神仙不比法寶單靠鬥劍論勝負的。法寶龜靈聖母也有,後來不是拿日月珠打跑了懼留孫?隻不過當時一念慈悲,沒使在廣成子身上而已。本來就想嚇唬嚇唬廣成子出口氣算了,誰想到紅臉漢子不jin逗,終於惹出大事。……這是後話。所以,單論道行,龜靈聖母還是有的。


    四大弟子之下的雜牌弟子還有幾個,但也不多。六耳定光仙投降了闡教。毗蘆仙歸了西方,這都是有根器的。實際上,截教第二代門人的數量相當有限,不見得多於闡教,甚至還少。之所以造成截教人數眾多的狀況,主要是因為碧遊宮裏法寶太多,以至於眾多截教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門人手裏都握有相當強悍的法寶,足以令玉虛第二代的十二門人頭疼。


    截教第三代望下數目太過龐雜,偶這裏就不一一列出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聞仲,有很多人都奇怪以聞仲的人臣身份怎麽會在截教中享有那麽高的威望,那麽多人來替他助拳。實際偶們想聞仲是金靈聖母門下,這輩分不低,跟火靈聖母之流是一輩的,截教散落在海島山川上的諸門人,身份最多也就跟他平級。加上聞仲個人魅力相當的強,乃是靠一人撐一國的偉人級角色,所以有這樣的威望跟號召力不足為奇。殷商製內,高手眾多,以魔家四將的兇悍,黃飛虎如何在他們眼裏?隻有太師聞仲才壓得住。何況還有孔宣張奎一堆猛人。殷商第一高手孔宣,那是連6壓都隻能開溜的厲害角色。封神整部書裏除了教主級人物,孔宣差不多可以排到第一。這樣的人都能為殷商所用,闡教這邊的封神要如此大張旗鼓也就順理成章了。


    法寶概論


    且說這個法寶在封神演義裏是再重要不過了。法寶,法寶,有多少罪惡借你名義而行。不過法寶之間彼此可以相克,也分左中右。說,你看封神演義裏那麽多法寶,哪有一個是不被克的呀?他話語權比偶大,暫且聽他的。


    o3年偶做了個封神的排名,裏邊的人物數據主要分三大塊:一、根器,二、道行,三、法寶。來個簡單的比喻,介個根器是硬件,法寶是軟件,道行是cao作者的熟練程度。三者合一才是一個強大的工作單位。當然封神那時候並沒有電腦,雖然yj999師兄指出了黃巾力士就是民工,由此偶們可以很悲涼的得出一個結論,雖然軟件開在國內的曆史不過數十年,但欺壓民工的傳統可是天長地久的……


    闡截二教的法寶多半來自於上邊。誅戮陷絕四大寶劍就是鴻均老祖在分寶岩分給通天的。那時候,把手伸口袋裏亂mo的是這哥兒仨。三大教主本身的修為何等了得?即使是四寶劍這個級別的寶物對他們來說也跟玩具差不了多少。你看老子進誅仙陣,整個就是小九碰上老樂嘛——你叫他站那兒,他可以隨便走……


    所以當年分寶的目的是,鎮壓四方!


    介個目的瞧著是很難理解的,認真分析一下大概能牽扯到地緣塑造人格之類的很麻煩的課題,偶腦容量有限,就不分析了。總之,高級仙人們認為凡鍾靈毓秀的洞天福地,其本身的存在未必是好事。比如說,偶們在大街上忽然看到一摞錢,這時候揀起它的後果就有兩種,好的跟壞的。碰到好的,自然沒話說,錢落腰包。碰到壞的,也許就此身陷麻煩。在神仙的眼裏,人類的可憐程度比螻蟻也高不到哪去,於是悲天憫人,也出於省心,分各種寶物到天下各地鎮住此地靈氣。


    ——鴻均這第一次全國大派送無疑收到了負效果。因為把法寶分下來如果落到壞人手裏為害更厲,而且更迅。所以後代的修真(米辦法,現在書庫裏都這麽叫)人另辟蹊徑,將寶物鎮壓法改成建築鎮壓法,大派送變成大興土木。亭台樓閣,庵塔寺廟,紛紛破土而出。這活不但本國人幹,外國人也幹。藏傳佛教的某祖師從天竺來到西藏,就在整個藏境修築八廟,鎮住魔王身ti。


    偶不知道他鎮住的究竟是蝦米……


    法寶從鴻均手裏傳給三大弟子,再由三個教主層層下。落到諸如十二門人這樣層次的仙人手裏,就重要起來了。


    對於教主級以下的仙人,法寶最少有兩個大用處。一是破敵,二是護身。護身的意義不在於簡單的對敵自衛,而在於,應劫!


    偶們知道整個封神裏邊隻有幾個教主是萬劫不壞之體,拿鎖定了生命值,與天地同壽,要想幹掉他們,除非從根本上破除掉他們存在的基礎。比如,毀地。把太陽係滅掉。大概他們就會死了。除此之外,隻有鴻均的紅丸才有這個本事。因為鴻均本人不是實體,他就是混沌,他就是天,他就是地。這個世界的一切所在都是由他一人化出。所以作為他弟子的三個教主實際上是生活在由他化成的這個世界裏。—偶打個未必恰當的比方,好比偶們肚子裏的蛔蟲。


    所以鴻均也有滅掉三大教主以及這世上所有生靈的基礎。但這種毀滅實質上不啻於他自身的毀滅,屬於自殺性攻擊,沒必要的時候他是不幹的。通天後來鬧的緊了,萬仙陣大敗後,要另立地水火風,換個世界。鬧個人小天地的。偶們知道合並是民心所向,統一是大勢所趨。這樣的行為鴻均豈能容他?


    但三個教主畢竟是高端,除非鴻均親自出手,隻要天地不動,他們就不滅。更底下的仙人都米有這樣深厚的功力。修煉到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時應受天劫。躲過去了還則罷了,躲不過去神形俱滅,沒處喊冤。為了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生,神仙們或從師父那裏領,或四處搜求,或自己煉出一些法寶。這些法寶隨出處不同跟主人存在著一定的感應,比較講究的避劫法寶要將施法者自身jing血注入,那法寶宛如主人的一個分shen。等天劫來了,勇敢衝上去接住,即使法寶廢了,主體可保平安。是典型的舍卒保帥裏的小卒子。


    所以,當燃燈弄到定海珠這相當上乘的寶貝時候說,我道成矣!這個確實比他那缽盂強多了。


    但仙人應劫的循環是相當漫長的,封神裏邊匆匆數十年,對神仙們來說也就是打一盹。所以偶們米看到具體有誰應劫,十二門人被混元金鬥拿了,盡封了頂上三花,這也是一小劫。


    應劫的功效看不到,剩下的就是對敵功效了。封神裏的法寶按攻擊方式跟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若幹種。


    一,物理攻擊型,拿大錘子砸呀砸。這種法寶不算蝦米極品。乾坤圈啊,白玉鐲啊,聞太師的雙龍鞭,趙公明的金鞭,燃燈的缽盂都是這類型。這類型裏最強的就是金蛟剪跟翻天印這個檔次。定海珠也可以算,而且寶光眩目,有迷惑性。


    二,魂魄鎖定,介個類型哪吒免疫。包括陰陽鏡,落魂鍾,張桂芳的唿名落馬,蝦米四肢酥,幽魂白骨幡等等等等都是這種。這種法寶對除哪吒外的幾乎全部都有威脅。赤jing子看見陰陽鏡也跑。


    這個類型裏最強的極品就是混元金鬥!楊戩那麽機靈的人,在這裏吃了虧。十二門人全被拿下。


    可惜的是,偶們不知道哪吒對這個極品是否也免疫,三仙拿混元金鬥亂拿人的時候,哪吒已經被拍到紅沙陣裏了。


    三,元素型。風火瘟毒一類都算裏邊。比如蝦米萬裏起雲煙啊,霧露乾坤網呀,呂嶽的瘟癀,餘德的痘,這一類很難說強弱,因為一物降一物,一旦碰上解藥,立馬就完。魔家四將的青雲劍,風火琵琶跟混元珍珠傘是相當強的混合型元素攻擊法寶,可惜四個家夥死的不明不白,寶貝也不知哪裏去了。若是薑子牙拿這幾件寶貝去對付商朝的軍兵,那簡直是……簡直是,屠殺!(汗~大概就是因為這個,這幾件寶貝才沒了下落吧)


    這個類型另一性價比較高的是五火神焰扇。


    四,捕捉型。捕捉型按各自鎖定範圍的不同而略有差異,但基本就這個樣子,比如捆仙繩,穿心釘(隻奔人心去),清淨琉璃瓶等等。


    五,防禦型。八卦紫綬仙衣,掃霞衣都是這一類。八卦紫綬仙衣相當的牛,廣成子破金光陣的時候就是披這個進去的。殷洪穿了紫綬衣後,打神bian打上去都沒事。


    六,複合型。比如九龍神火罩,玲瓏寶塔,都是先捉後燒……


    七,特殊型,打神鞭,四把寶劍,四麵大旗。山河社稷圖,太極圖。所謂教主級的寶貝,都是非同小可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6壓的斬將封神飛刀!


    按寶物分類的不同,每件寶物在展現其強的時候必然bao露其弱。比如說翻天印那麽強的攻擊力,命中率卻成問題。不見得每次都打中腦袋,要不然的話哪吒早犧牲了……


    有人跟偶說,“先,我們得肯定,榜上沒名得人肯定死不了,同時,死了得都是榜上有名得。所以金鬥,劍殺不了榜上無名的這點是無疑的。而榜上有名者按說打神鞭也盡打得(當然打神鞭得表現很不如人意),所以打神鞭應該是不錯的。”


    這裏有一個原則性錯誤,雖然封神裏邊死了的幾乎都是榜上有名的,但並不是說榜上無名的人(或神仙)就不能死。封神中曾經屢次出現過較高級的神仙被更強的法寶逼退的戰例:如廣成子被徒弟的翻天印嚇退,赤jing子被徒弟的陰陽鏡嚇退。(兩個不爭氣的師父)6壓也曾經躲過趙公明的金蛟剪和孔宣的五色華光。……除了6壓出身比較特殊之外,廣成子和赤jing子假如真的被翻天印等擊中,基本上是必死。翻天印的威力相當大,要出動四麵大旗才製的住,創者必不是廣成子這種貨色。


    至於誅戮滅絕劍……這個不怪老兄看不懂,其實是誅仙劍,戮仙劍,滅仙劍和絕仙劍的統稱,也就是構築誅仙陣的核心法寶。——這四把劍,除了六個教主級人物之外,基本上可以說見誰殺誰,如6壓,孔宣,燃燈道人這樣的高手本身根本沒有抵擋餘地。就是這麽強。


    所以才有元始與老子的話“此劍你我二人不怕,別人怎麽當得起?……”


    基本上,在封神裏出現的法寶都有一定的攻擊範圍,比如攻擊魂魄型,陰陽鏡,骷髏白骨幡等(哪吒對此免疫),物理攻擊型(如聞仲的雌雄龍鞭,廣成子的翻天印,甚至鄧mm的五色石(楊戩統統不懼),各種讀,瘟,火,參照羅宣,餘德,呂嶽各人(這個基本上就是哪吒和楊戩扛的住)。綜合法寶:比如魔家四將的青雲劍,混元珍珠傘跟紫玉琵琶,五火七禽扇(火係最強的法寶),6壓的飛刀跟釘頭七箭書。其餘闡,截門人無數法寶基本上都可以劃歸這幾類。


    然後就是所謂的級法寶:金蛟剪,混元金鬥(混元金鬥固然不能殺人,但生擒活拿都是可以的)。太極圖(有多厲害不知道,看起來一般)。四麵大旗(杏黃旗,青蓮寶色,離地炎光,素色雲錦),六魂幡,盤古幡,誅戮滅絕劍等等,孔宣的五色華光也可以勉強入列。


    真正的級法寶:鴻均老祖的紅丸!


    基本上分類是這樣的。教主級人物可以通吃所謂的級法寶。即老子可以輕取混元金鬥等等。玉虛第二級門人(廣成子,赤jing子……)可以收拾威力比較小的寶物(比如石璣可以拿掉乾坤圈)但收不住各自洞府的頂級寶物即守府之寶。(比如石璣頂不住九龍神火罩。)。原因很簡單,守府之寶(比如九龍神火罩,五火七禽扇,翻天印,陰陽鏡等的製造者應該是教主級人物。而乾坤圈,混天綾這些小法寶才是多半出自各二級神仙自己的手筆。除此之外,凡是遇到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法寶都有致命的危險!!


    因此,第二級玉虛門人實際上離開法寶已經不是很強了。除非玉鼎等單純以法力見長的神仙。截教門人更不必提。


    第玉虛門人,即楊戩,哪吒這一隊,沒有製造法寶的能力,隻能靠師父給。因此本身基本沒有什麽說的上的道行(楊戩除外)。這一隊頂多可以破一些不入流的邪法,比如哪吒曾經破過魂魄係的一些法寶。因此本身的生命幾乎完全靠法寶來保障,極容易掛掉(就是哪吒之類的狠人也幾乎被化血飛刀弄死,但楊戩若無其事)


    特殊人物如燃燈(昆侖在教主跟門人之中的唯一一個人,相當於副教主),6壓(散仙,身份未知,如果不是打不過孔宣,我曾經懷疑他是鳳凰),孔宣(孔雀,後來的大明王!),袁洪(可能是無之祁的化身,單兵能力跟楊戩伯仲)等等,不一一計算。在下這兩天時間不夠。


    最後申明一個重要問題,即很多人對封神榜不分好壞賢愚通吃一氣的做法不解。認為有折中主義的嫌疑。實際上是這樣的,雖然同上封神榜,但各自的分別完全是不相同的,比如金靈聖母,雖然是鬥部主神。但畢竟是從地仙降到了神仙的範疇,根本就是一種變相的降級。相反伯邑考從凡人一下子升到北極中天紫薇大帝。很顯然是一種表彰。因此雖然同在封神榜上,視每個神仙之前的表現,還是有一定區別與限製的。


    靈寶派為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由東晉末年葛巢甫在古《靈寶經》傳授基礎上進一步造作‘靈寶‘類經典之後所肇建。


    葛巢甫是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從孫,生當東晉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靈寶經書的造作與傳授。東漢袁康所作《越絕書》,載有神人授夏禹《靈寶五符》經的神話故事,略謂:‘昔禹治水於牧德之出,遇神人授以《靈寶五符》。後藏於洞庭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庭山)。‘‘至吳王闔閭時,有龍威丈人得符獻之,吳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識,乃令(使者)齎符以問孔子。‘孔子告之乃《靈寶五符》雲雲。葛洪《抱樸子·辨問》有類似的記載。並謂:‘《靈寶經》有《正機》《平衡》《飛龜授》,凡三篇,皆仙術也。‘其《遐覽》篇即著錄《正機經》《平衡經》《飛龜振經》各一卷,蓋以一篇為一卷。


    葛洪《遐覽》篇所錄之書出自其師鄭隱所藏,證明在鄭隱、葛洪之前,確有《靈寶經》問世。現《正統道藏》所存《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亦載有上述授經故事,所述《靈寶經》淵源,大致與《越絕書》《抱樸子·辨問》之說合,隻是略有增益,其書名亦同於《越絕書》之《靈寶五符》。據劉師培《讀道藏記》考證,此序及文與北周甄鸞《笑道論》及《禦覽》所引《五符經》文合,證明它確是古《五符經》。此《太上靈寶五符序》共三卷,隻上卷之段方為序文,其餘為經,現將三卷皆標作序,‘乃標題之訛也‘。劉師培又據《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上之‘《五帝官將號》章,詳析五方帝名及五色;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並及孤虛王相之法‘認為‘均漢人遺說,即出自漢季,亦未可知。‘由上可見,在東漢末,至遲到漢、魏之際,已有‘靈寶經‘如《靈寶五符經》的出現,隻是道士們為了神秘其書,將其托為夏禹或帝嚳所授或所傳。其托始之辭雖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較早,卻是可以從書中反映的時代思想特征來斷定的。


    盡管靈寶經書出現的時間較早,但其卷帙一直較少,流傳也不廣。直到東晉中葉,繼楊羲、許謐造作‘上清經‘之後,葛巢甫以古《靈寶經》為基礎,加以附會引伸,造作出大批‘靈寶‘類經書,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靈寶經‘的基礎上,才逐漸形成以此經書命名的靈寶派。葛巢甫造作‘靈寶經‘書的時間,大致在楊、許造經之後,到其以經書傳弟子任延慶、徐靈期之前。楊、許造‘上清經‘始於晉哀帝興寧二年(365),葛巢甫以經書傳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o1)末。葛巢甫所造‘靈寶經‘,在社會上很快得以流傳,當王靈期詣許黃民求受‘上清經‘時(在許黃民於元興三年奉經入剡後),已是‘風教大行‘。據日本學者小林正美考證,葛巢甫造作的‘靈寶經‘,主要有《靈寶赤書五篇真文》《靈寶赤書玉訣妙經》等。


    葛巢甫及其後繼者在造作‘靈寶經‘時,勾劃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譜係。《雲笈七》卷三《道教所起》稱:‘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嚳於牧德之台,夏禹感降於鍾山,闔閭竊窺於句曲。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蟬聯不絕。‘《靈寶略紀》更進而稱:‘經一億劫,天地乃開,劫名赤明,有大聖出世,號曰元始天尊,以靈寶教化,其法興顯。‘又經若幹劫,太上大道君出世,‘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並賜道君‘太上‘之號。‘帝嚳時,太上遣三天真皇齎《靈寶五篇真文》以授帝嚳,……


    帝嚳將仙,乃封之於鍾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鍾山,遂得帝嚳所封《靈寶真文》。……禹未仙之前,乃複封之鎮乎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後吳王闔閭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識,以問孔子,謂是《靈寶五符真文》。因闔閭‘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飛上天,不知所在。後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勞山複得之,奉崇供養,自爾相承,世世錄傳。至三國時,吳主孫權赤烏之年,有琅瑯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學道,jing思遐徹,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孝先凡所受經二十三卷,並《語稟》《請問》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傳鄭思遠,又傳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愛,孝愛付子護軍悌,悌即抱樸子之父,抱樸從鄭君(思遠)盟,鄭君授抱樸,於羅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從孫巢甫,以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世世錄傳,支流分散,孳孕非一。‘類似上述傳經譜係,在6修靜《靈寶經目序》《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雲芨七》卷六《三洞並序》等書中,皆有記述。其所雲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嚳、夏禹、吳王闔閭雲雲,自屬虛構的神話,所謂葛玄於天台山得‘靈寶經‘三十三卷,亦為造經者的依托。因葛玄乃葛洪從祖,其所撰《抱樸子》和《神仙傳葛玄傳》,以及《道藏》所引《抱樸子》佚文,皆未載其事,僅提到葛玄、鄭思遠等傳授《太清丹經》及《三皇文》。元譚嗣先造《太極葛仙公傳》,錄有陶弘景《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記其事。因此,陳國符《道藏源流考》曰:‘蓋本無其事,因六朝吳、會間,盛傳葛玄神跡,故造經者依托之耳。‘有學者提出,既然漢末已經造出‘靈寶經‘,葛玄傳授其中某些部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種推測不無一定道理。但即使這樣,葛玄所得僅是古《靈寶經》的某些部分,絕不會有《靈寶略紀》所雲三十三卷,隻能是葛巢甫及其後繼者所造作。如真有其事,葛洪《抱樸子內篇》是不會不載的。


    從上述葛巢甫及其後繼者所編造的傳經譜係中,可以看出,靈寶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師是三國吳道士葛玄。晉末至南朝宋時期所出的許多‘靈寶經‘,大多托稱元始天尊所說,並以太極左仙公葛玄‘語稟‘、‘請問‘的形式加以鋪敘。其中如《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原名為《太極左仙公請問經》,《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原名為《仙人請問眾聖難經》。據《靈寶略紀》載,葛玄所受三十三卷‘靈寶經‘中,即有‘《語稟》《請問》十卷‘。將這麽多經書依托於葛玄‘語稟‘、‘請問‘,自非祖師不具如此資格。


    靈寶派所奉經典,以較早出世的《靈寶五符序(經)》《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和稍後出世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簡稱《度人經》)為最重要。但因《度人經》強調勸善度人,標出了該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後世靈寶派道士所特別重視,並被《正統道藏》收作第一部經書,因此後來《度人經》就成了靈寶派的祖經,許多道士皆為之作注。勸善度人確是靈寶教義的重要內容,也是它區別於其他道派的重要特點,與它同時出現的上清派著重個人修煉,即與它有區別。後出的不少《靈寶經》不斷對此主旨進行闡。6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稱:‘聖人傳授經教,教於世人,使未聞者聞,未知者知,yu以此法橋,普度一切人也。‘1《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還假葛玄之口告戒地仙三十三人說:


    ‘子輩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yu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隻念度身,不念度人,隻能成為地仙,不能成為天仙。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長生成仙。但因南朝時期所出的‘靈寶經‘大量汲取佛教教義,起因果報應,三世輪迴,涅滅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濃重的佛學色彩。如《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誌通微經》雲:‘當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雖有我身,皆應歸空。明歸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豈複愛身?身既不愛,便能一切都無所愛,唯道是愛。‘這是佛教‘以有生為空幻,故忘身以濟物‘的思想,與道教原來提倡的愛身養生的宗旨大異其趣。既不愛身,也就不再追求**不死,即身成仙,而隻追求積功累德,死後升入仙堂,或來世成仙。因此不少‘靈寶經‘宣揚所謂‘滅度‘‘輪迴‘的成仙步驟,即要經過幾死幾生、若幹輪迴之後才能成仙。如《九天生神章經》雲:‘夫學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屍解,滅度轉輪,終歸仙道。形與神同,不相遠離,俱入道真。‘《升玄內教經》雲:‘泥丸滅度,得免地官,魂神澄正,得升天堂,或補仙品,或生聖王,更相轉輪,儲積德行,行滿福立,雲輿乃迎。受度積功,非唯一生,誌意不倦,克成仙王。‘《諸天內音經》更假托天真皇人現身說法,敘述他經過六道輪迴、九滅九生之後,才‘淩三界,位登天真。‘


    《洞玄靈寶智慧定誌通微經》又稱道教最高神樂靜信,也是經過多次輪迴,累世積德之後才成高仙。葛洪《抱樸子道意》雲:‘夫神仙之法,所以與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為貴耳!‘今靈寶派宣揚所謂‘滅度‘、‘輪迴‘,即幾死幾生後成仙,無疑是對原有神仙說的修正。


    靈寶派的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別重視齋醮科儀,疑為葛巢甫所撰的《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雲:‘夫學真仙白日飛升之道,皆以齋戒為立德之本矣。‘


    6修靜也謂‘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為道教撰寫了大批齋醮科儀書,特別是靈寶齋儀。此外,受上清派的影響,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麵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麵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靈寶略紀》稱,葛巢甫在隆安末,將‘靈寶經‘‘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世世錄傳,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作了同樣的記載。任延慶事跡不詳,徐靈期在《南嶽九真人傳》《南嶽小錄》《南嶽總勝集》等中皆有記載。《南嶽總真集·衡嶽觀》稱其為吳人。但《南嶽九真人傳》與《南嶽小錄》皆稱他於西晉武帝太康八年(287)去南嶽建衡嶽觀,蓋誤。《南嶽九真人傳》稱其為‘宋時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於上清宮白日升舉。‘(《南嶽總勝集》謂元徽元年九月九日衝舉),蓋得其實。


    除任延慶、徐靈期傳‘靈寶經‘外,與其同時的6修靜(4o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係,自稱‘三洞弟子‘。唐道宣《廣弘明集》卷四對其評述曰:‘昔金陵道士6修靜者,道門之望,在宋齊兩代,祖述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張之士,封門受籙。


    遂妄加穿鑿,廣製齋儀,糜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這一段評語是比較中肯的。


    6修靜對靈寶經的弘揚和靈寶派建造確有突出的表現。


    第一,他對靈寶經書進行係統整理。因為自葛巢甫造構‘靈寶經‘以後,不少人又將它和‘上清經‘等相雜糅,繼續造作靈寶經典。‘或刪破《上清》,或采摶餘經,或造立序說,或迥換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圖,或以充舊典,或別置盟戒‘。2


    6修靜認為必須徹底改變當時‘jing粗糅雜,真偽混行‘的狀況。為此他對當時流行的五十五卷‘靈寶經‘,逐一進行辨別,剔除偽經,編出《靈寶經目》,於元嘉十四年(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稱:‘即今見出元始舊經,並仙公所稟,臣據信者合三十五卷。‘3此《靈寶經目》已佚,他所考訂的是哪三十五卷,目前已難確切判定。


    第二,對某些靈寶經進行闡釋。陶弘景《真誥》卷二十《真誥敘錄》稱6修靜‘既敷述《真文赤書》《人鳥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廣。‘按《真文赤書》即《五篇真文》,載於《道藏》者不止一處,此指《元始五老赤書玉訣》,見《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上,據日本學者考證,為葛巢甫所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神龍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動感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動感道人並收藏神龍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