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瓜爾佳珍、索阿德率領的清軍也從燈崗山開向四麵山北寨門,瓜爾佳珍派傳達兵乘馬來到四麵山南寨門,向鼇拜報告:“報告鼇大將軍,瓜爾佳將軍已攻占燈崗山,斬五百顆,賊任盛義與五十多名賊兵跳崖自殺。”
鼇拜一聽,“哈哈哈,這些賊寨兵這麽不經打,我原以為這一次進山,兇多吉少,哪知如此一帆風順,看來八大王的氣數快完啦!”
第二天一大早,鼇拜命令清軍殺向四麵山,他擂著鼓,呐喊殺上山來。怎麽搞的,山上一點動靜也沒有,南寨門大門緊閉,鼇拜命火炮營架著紅夷大炮,向四麵山寨上開火,轟隆隆,一顆顆炮彈丸落在四麵南寨門內,火炮聲結束,山上還是沒有迴聲。鼇拜心想難道賊寇在唱空城計,不防派幾個探子去南寨門探防一下。
鼇拜派出十名探馬背著火槍向南寨門探訪,走到南寨門,還是沒有人開火槍或開弓箭射擊。
這十名探馬便飛爬上南寨門,現南寨門裏麵一個人也沒有,再望上行走至鍾離場,均無一人蹤影,十名探馬於是迴轉身來,打來南寨門,來到山崖嘴上。
一名探馬高聲喊道:“鼇大將軍,山上空寨一個,沒有人來。”
鼇大將軍趕快帶兵從南寨門而上,到了四麵山鍾離場,果然連一個老百姓都沒有,鼇拜高興地說道:“大概是大丫寨和燈崗山寨被攻破,這一夥人嚇破了膽,逃走了,怎麽溜得比兔子還快,連老百姓都帶走了。”
鼇拜與紐祜阿魯、阿必興旺、馬方如走進鍾離鄉鄉公所大廳,分賓主坐下,鼇拜道:“看來這次進山清剿任務已經完成,清軍大獲全勝,賊張獻忠狼狽逃竄,大家說下一步怎麽辦?”
紐祜阿魯道:“大將軍,據我看來,賊張獻忠有可能向順慶城北麵西充縣晉城城逃跑了,那裏本來就有他們數萬人馬,我們若要去攻打,恐怕人馬不夠,不如從長計議,暫迴順慶休憩一些天,待肅王軍隊大舉入川清剿,我們再出兵吧!”
“就依紐祜將軍之言,今天士兵們吃了就在這兒架鍋煮飯,吃了午飯之後就撤迴順慶城。”鼇拜說罷,出廳外吩咐一貼身護衛,“你去北寨門向瓜爾佳珍將軍傳我的命令,叫他們就地紮營造飯,士兵們吃完午飯,就撤迴順慶城吧!”
再說任芙蓉在譚家村一個姓譚的大伯家住著,她身邊帶有譚應國的一兒一女,當傳達兵找著任芙蓉,將譚應國和白仁禮兩顆級交與任芙蓉時,任芙蓉當時痛哭了一場,非常傷心,令鄰居十分感動。一些鄰居紛紛來到譚大伯家,不斷安慰任芙蓉,任芙蓉痛定之後,吩咐傳達兵道:“兵大哥,快將白仁禮之頭拿走吧,想來他的家人也十分哀痛,我不忍心看著他的家人因無頭屍身而悲哀,明天我還要帶人上九節龍坡找迴我丈夫的屍身,然後在合個全屍,入棺而葬。”
傳達兵隻好不負所托,帶著白仁禮級而迴到九帶龍坡,將級拋在白仁禮屍身旁,就拍馬去追趕杜絲婆婆的大部隊。
第二天,任芙蓉與八個鄉鄰抬棺杖來到九節龍坡時,已是當天下午申時時刻,這時鼇拜的軍隊已撤走了。任芙蓉在大西軍屍體中,尋找到譚應國屍身,找了好一陣子,才在一個屍身上現有一塊玉佩上刻了“譚記”二字,這塊玉佩對任芙蓉是多少熟悉呀,這時屍體已經變僵直了,好在天氣涼爽,還未腐爛。
任芙蓉撫屍大哭得死去活來,幾個抬棺的鄉鄰都來勸解,任芙蓉說道:“我的夫君已走,我也不想活了呀,別勸我了,”
鄉鄰在任芙蓉身旁反複勸說:“任娘子呀,人死不能複生,看來你兒子、女兒隻有四五歲的份上,還是要堅強地活下去呀!”
任芙蓉擦幹了眼淚,命鄉鄰將譚應國屍身裝殮入棺,抬迴譚家村譚大伯家。任芙蓉叫鄉領將棺蓋打開,親自捧著譚應國級到棺木中,與屍身合上。又痛哭了一場,哭得圍觀的鄉鄰也止不住流淚,人們紛紛讚歎道:“這才是貞節婦女呀!”
由於正處於戰亂之中,說不定這裏很快便有戰爭,老百姓反正是遭殃,不是逃荒,就是被亂兵殺死。那年代的四川人,要想多活幾天,多麽難呀!
任芙蓉抓緊時間給譚應國辦完喪事,然後將譚應國葬在譚家大壪大路之上,這兒曾經生過譚家大院譚興萬與杜家大院杜樂山因“其大路為界”的官司案,如今這個大壪土地全荒蕪了,長滿了雜草。當時的官司案至今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了,隻記得這個壪中大路旁埋著一位大西軍英雄,在大西軍英雄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麵寫道:“血性男譚應國之墓”。
相傳有過路陰陽路過此墓,說這墓風水最好,叫壁上掛燈,後來人們就把這墓叫壁上掛燈墓,還傳說這墓是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實際上,這是在暗中讚美這位大西軍的起義軍領,因為清朝一統天下後,誰人還敢為張獻忠的大西軍說幾句好話呢!
話說,杜絲婆婆帶領大西軍一千多人扶夜行,全走偏避山壪和林蔭小路。在夜行軍時,張山峰又令李宗緣和白虛道長不時來給杜絲婆婆探路,以免迷路,或者避開地方地主武裝的打劫。因為那時四川人口稀少,整個川北不到一百萬人口,加上戰亂,亂兵殘殺百姓,割級領賞,使得人口更為減少,才有後來康熙時代的“湖廣填四川”,即從湖廣等外省大量移民到四川居住,現在川東一帶許多百姓的祖籍都在湖廣等外省。
杜絲婆婆率領的大西軍走了五天,終於來到西充縣晉城,當時八大王就住在西充縣晉城縣衙內,杜絲婆婆將軍隊駐紮在晉城城外桃花山壪裏。
杜絲婆婆令部隊安營紮寨妥當後,然後隻身跨馬來到晉城縣衙,對縣衙大門守衛的軍校道:“煩請通報大西帝國皇上,就說杜絲麗將軍求見。”軍校一聽是一位將軍,不敢怠慢,立即進去通報,過了一會兒出來傳達旨意,“大西帝國皇上召見杜絲麗將軍。”
鼇拜一聽,“哈哈哈,這些賊寨兵這麽不經打,我原以為這一次進山,兇多吉少,哪知如此一帆風順,看來八大王的氣數快完啦!”
第二天一大早,鼇拜命令清軍殺向四麵山,他擂著鼓,呐喊殺上山來。怎麽搞的,山上一點動靜也沒有,南寨門大門緊閉,鼇拜命火炮營架著紅夷大炮,向四麵山寨上開火,轟隆隆,一顆顆炮彈丸落在四麵南寨門內,火炮聲結束,山上還是沒有迴聲。鼇拜心想難道賊寇在唱空城計,不防派幾個探子去南寨門探防一下。
鼇拜派出十名探馬背著火槍向南寨門探訪,走到南寨門,還是沒有人開火槍或開弓箭射擊。
這十名探馬便飛爬上南寨門,現南寨門裏麵一個人也沒有,再望上行走至鍾離場,均無一人蹤影,十名探馬於是迴轉身來,打來南寨門,來到山崖嘴上。
一名探馬高聲喊道:“鼇大將軍,山上空寨一個,沒有人來。”
鼇大將軍趕快帶兵從南寨門而上,到了四麵山鍾離場,果然連一個老百姓都沒有,鼇拜高興地說道:“大概是大丫寨和燈崗山寨被攻破,這一夥人嚇破了膽,逃走了,怎麽溜得比兔子還快,連老百姓都帶走了。”
鼇拜與紐祜阿魯、阿必興旺、馬方如走進鍾離鄉鄉公所大廳,分賓主坐下,鼇拜道:“看來這次進山清剿任務已經完成,清軍大獲全勝,賊張獻忠狼狽逃竄,大家說下一步怎麽辦?”
紐祜阿魯道:“大將軍,據我看來,賊張獻忠有可能向順慶城北麵西充縣晉城城逃跑了,那裏本來就有他們數萬人馬,我們若要去攻打,恐怕人馬不夠,不如從長計議,暫迴順慶休憩一些天,待肅王軍隊大舉入川清剿,我們再出兵吧!”
“就依紐祜將軍之言,今天士兵們吃了就在這兒架鍋煮飯,吃了午飯之後就撤迴順慶城。”鼇拜說罷,出廳外吩咐一貼身護衛,“你去北寨門向瓜爾佳珍將軍傳我的命令,叫他們就地紮營造飯,士兵們吃完午飯,就撤迴順慶城吧!”
再說任芙蓉在譚家村一個姓譚的大伯家住著,她身邊帶有譚應國的一兒一女,當傳達兵找著任芙蓉,將譚應國和白仁禮兩顆級交與任芙蓉時,任芙蓉當時痛哭了一場,非常傷心,令鄰居十分感動。一些鄰居紛紛來到譚大伯家,不斷安慰任芙蓉,任芙蓉痛定之後,吩咐傳達兵道:“兵大哥,快將白仁禮之頭拿走吧,想來他的家人也十分哀痛,我不忍心看著他的家人因無頭屍身而悲哀,明天我還要帶人上九節龍坡找迴我丈夫的屍身,然後在合個全屍,入棺而葬。”
傳達兵隻好不負所托,帶著白仁禮級而迴到九帶龍坡,將級拋在白仁禮屍身旁,就拍馬去追趕杜絲婆婆的大部隊。
第二天,任芙蓉與八個鄉鄰抬棺杖來到九節龍坡時,已是當天下午申時時刻,這時鼇拜的軍隊已撤走了。任芙蓉在大西軍屍體中,尋找到譚應國屍身,找了好一陣子,才在一個屍身上現有一塊玉佩上刻了“譚記”二字,這塊玉佩對任芙蓉是多少熟悉呀,這時屍體已經變僵直了,好在天氣涼爽,還未腐爛。
任芙蓉撫屍大哭得死去活來,幾個抬棺的鄉鄰都來勸解,任芙蓉說道:“我的夫君已走,我也不想活了呀,別勸我了,”
鄉鄰在任芙蓉身旁反複勸說:“任娘子呀,人死不能複生,看來你兒子、女兒隻有四五歲的份上,還是要堅強地活下去呀!”
任芙蓉擦幹了眼淚,命鄉鄰將譚應國屍身裝殮入棺,抬迴譚家村譚大伯家。任芙蓉叫鄉領將棺蓋打開,親自捧著譚應國級到棺木中,與屍身合上。又痛哭了一場,哭得圍觀的鄉鄰也止不住流淚,人們紛紛讚歎道:“這才是貞節婦女呀!”
由於正處於戰亂之中,說不定這裏很快便有戰爭,老百姓反正是遭殃,不是逃荒,就是被亂兵殺死。那年代的四川人,要想多活幾天,多麽難呀!
任芙蓉抓緊時間給譚應國辦完喪事,然後將譚應國葬在譚家大壪大路之上,這兒曾經生過譚家大院譚興萬與杜家大院杜樂山因“其大路為界”的官司案,如今這個大壪土地全荒蕪了,長滿了雜草。當時的官司案至今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了,隻記得這個壪中大路旁埋著一位大西軍英雄,在大西軍英雄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麵寫道:“血性男譚應國之墓”。
相傳有過路陰陽路過此墓,說這墓風水最好,叫壁上掛燈,後來人們就把這墓叫壁上掛燈墓,還傳說這墓是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實際上,這是在暗中讚美這位大西軍的起義軍領,因為清朝一統天下後,誰人還敢為張獻忠的大西軍說幾句好話呢!
話說,杜絲婆婆帶領大西軍一千多人扶夜行,全走偏避山壪和林蔭小路。在夜行軍時,張山峰又令李宗緣和白虛道長不時來給杜絲婆婆探路,以免迷路,或者避開地方地主武裝的打劫。因為那時四川人口稀少,整個川北不到一百萬人口,加上戰亂,亂兵殘殺百姓,割級領賞,使得人口更為減少,才有後來康熙時代的“湖廣填四川”,即從湖廣等外省大量移民到四川居住,現在川東一帶許多百姓的祖籍都在湖廣等外省。
杜絲婆婆率領的大西軍走了五天,終於來到西充縣晉城,當時八大王就住在西充縣晉城縣衙內,杜絲婆婆將軍隊駐紮在晉城城外桃花山壪裏。
杜絲婆婆令部隊安營紮寨妥當後,然後隻身跨馬來到晉城縣衙,對縣衙大門守衛的軍校道:“煩請通報大西帝國皇上,就說杜絲麗將軍求見。”軍校一聽是一位將軍,不敢怠慢,立即進去通報,過了一會兒出來傳達旨意,“大西帝國皇上召見杜絲麗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