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的拍攝駕輕就熟很順利。


    駕輕就熟也不能一路狂奔,該休息時得休息,不然也違法相關法律。


    入秋前的戲份大部分在江浙,修整時楊樹就迴江南鎮他的江南的家。


    經過一年多設計修建,江南鎮的園林年後就完工了。


    故宮那麽大規模才建了十四年,一個占地幾十畝的私人園林建一年已經是精益求精,畢竟沒有高樓,最高的建築才三層,其他以中式平房為主。


    請的是名家設計,複古但也兼顧現代審美。


    雖然是園林,卻突出居家舒適性,所有亭台樓閣都有實際功用,沒有那種刻板為了造型的東西。


    植物的選擇也很講究,楊樹強調自然,過度修剪植物是挺惡心的事,他不喜歡日式的枯山水,很大原因是因為矯揉造作中扭曲的審美,充滿殘忍。


    楊樹並沒有為園林起名字,就隨口叫江南的家,門口沒有任何牌子,奢華中努力低調一些。


    隻要他繪江南的家,劉漫和江詩語基本都會來陪著。


    而濤姐在拍《軍師聯盟》,就在隔壁市,休息時也偶爾來。


    楊樹和兩個女孩之間的花樣當然瞞不過她的眼睛,但也敢怒不敢言,畢竟一旦反躬自省,首先裁員的反而可能是她。


    解決不了問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比較容易。


    楊樹在江南家裏的生活很愜意,許多時間都用在聊劇情上,尤其是《花木蘭》。


    雖然大家都不太勸阻,其實心裏對這個題材並不很感興趣。


    從創作者角度來看,這個故事硬傷太多,可發揮的餘地不大,很容易陷入胡編亂造。


    所以聊起來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木蘭辭》可是大多數人都背過的詩,故事太熟悉了,都有自己的理解,很容易拍得吃力不討好。”


    這就像最考驗廚師水平的不是那種貴重罕見的菜肴,而是蛋炒飯、家常菜,因為大家都吃過。


    其實說來說去就一個問題,一個女孩和一群軍漢大通鋪十二年而沒被發現,這事絕對是悲劇。


    要麽花木蘭太醜,真沒被發覺,要麽她撒謊了,發生過很刺激的事,但大家對外都裝不知道。


    一開始楊樹也有一堆問號,但深入查詢資料後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桉。


    “這是南北朝的詩歌,既然大家都背過這首詩,那應該還記得,征兵那句詩說的是‘可汗大點兵’,可汗可不是漢人對君主的稱謂。”


    劉漫明白這一點,但不明白他想說什麽:“我記得是北魏征兵,鮮卑政權,所以花木蘭不一定是漢人,可能是南北朝時的草原民族?”


    “據考證詩歌寫的應該是北朝的河南河北一帶,而花這個姓氏是唐朝後才在漢人中出現,所以花木蘭是什麽民族已經不可考,甚至原本可能不姓花,木蘭辭裏可沒有花木蘭的字樣,總之都是中華兒女。


    實際上要理解這個故事,得首先理解古代的征兵製度,而後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我國自古就實行兵戶政策,這是很重要的製度,自古有些家族世代相傳當兵,從周朝就是如此,一直延續到明清。


    比如曆史上有名的所謂楊家將、唿家將等等,其實都是兵戶。


    這些兵戶平時什麽也不幹,作用就是戰時上戰場,而且沒得商量,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古代大多養的是兵戶。”


    “所以花木蘭家是兵戶?”


    “沒錯,是兵戶,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兵戶。


    仔細迴想一下木蘭辭,征兵的那句是怎麽說的?”


    沒想到江詩語倒是背得挺溜:“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沒錯,上下句語義很清楚,可汗點兵發了十二卷軍書,都有花木蘭父親的名字。


    這十二卷軍書難道是同一個內容複印十二份?恐怕不是。


    或者是語文老師說的那樣,十二隻是個虛數,代表一定數量?”


    “如果是代表一定數量,那有可能更多份。”


    “所以她爹是個很重要的人,才會一再被提及。”


    “什麽人很重要?當然是軍官,沒道理一個平頭百姓被征用,還能一而再地上了可汗的軍書,又不是鄉政府下的文件。


    對於兵戶製度還應該了解一點,它的獎勵製度是世襲的,可以一代代傳下去,征兵到了花家,她家隻要出人就行,出誰都可以,人數夠就沒問題。”


    “所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迪士尼動畫處理成花木蘭偷偷替父從軍從家裏跑出來,這是不對的,因為旦辭爺娘去,說明她是征得父母同意,走的時候正式道了別,而且東市西市大肆采購裝備,也不可能偷偷摸摸成功瞞著父母。


    但有一點迪士尼沒有胡扯,花木蘭家並不是一般人家,動畫片裏也看得出家庭富裕,有自家祠堂。”


    劉漫越聽越覺得有道理:“她家的確不一般,祖宗很厲害,竟然還能派出一條龍保護花木蘭。”


    “實際上早在隋唐就有人開始考證這個故事,據說有真人原型,女孩因為家住木蘭山下而被稱作木蘭,父親是兵戶千夫長。”


    “千夫長是多大的官?”


    “我特地查了,千夫長從西周就有了,一直延續到明清,大概也就是統領千人的軍官,如果按人數算,差不多就是個團長。


    不過千夫長很重要,尤其是草原民族,可不能僅僅按人頭算。


    比如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行軍打仗真正指揮的是千夫長,一名個千夫長指揮一千鐵騎。


    但要注意,一名鐵騎可不是一人一馬,實際上是一個人帶著一批馬。


    這些馬除了騎兵輪換使用的戰馬之外,還有馱雞、羊等食物的馬匹,一個人出征時,基本帶著半個甚至全部家當。”


    “一鐵騎就相當於一戶人家?”


    “沒錯,所以千夫長同時也都是千戶,還是比較有權威的。”


    前兩年《繡春刀》挺火,楊樹拿來舉例。


    “《繡春刀》裏的大哥一心想要提拔光宗耀祖,而他目標職務也不過是錦衣衛的百戶長。”


    “這樣一來就說得通了,怪不得古人沒有質疑故事的荒謬,因為他們了解當時的兵役製度,知道花木蘭一開始參軍就不是和大頭兵混在一起的。”


    “應該是是這樣的,反而是現代人一看征兵就以為從基層做起,大家一起擠在營房裏同吃同住,實際上千戶是世襲祖蔭,花木蘭一參軍就是軍官。”


    “你雖然查了資料,但畢竟是猜測。”


    “這可不是我的猜測,從唐朝開始這個故事就大受歡迎,開始被搬上舞台,花木蘭一直就出身不一般,混的是軍官圈子,很好地避開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問題,其實是建國以後的豫劇把她改成了出身基層的巾幗英雄,反而不合理了。”


    “所以你要拍一個更貼近曆史事實、真實的花木蘭?”


    “故事合理才能打動人心,我期望能拍出與眾不同的花木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導演能有什麽壞心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秦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秦兵並收藏導演能有什麽壞心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