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派孟獲和祝融,率領八千大軍,前去阻擋李嚴,霍峻得知消息之後,心中大喜,覺得殲滅鄧艾的時機到了,於是馬上進宮,向陛下劉禪請旨。
霍峻的話說完之後,劉禪並沒有馬上迴答,當然他心中沒有什麽主意,而是將目光看向了其他。
“陛下不可!”譙周馬上出列,向劉禪行了一禮,“陛下,鄧艾雖然隻是一員小將,但他足智多謀,深得新漢雄武皇帝丁偉的信任,如今又是委以重任,此次分兵恐怕有詐。若是我軍貿然出城,中其埋伏,到那時成都不保呀!”
“陛下,鄧艾分兵,並非計謀,而是廣漢的李嚴將軍,率領一萬兵馬,向成都而來,鄧艾擔心兩麵受敵,故而分兵去擋。”霍峻聽了譙周的話,向陛下劉禪解釋說,“這是我們殲滅鄧艾的最好時機,若等到孟獲和祝融擊敗了李嚴將軍,我們可就沒有機會,隻能困守城中了。”
“孟獲真能擊敗李嚴嗎?”劉禪問道。
“孟獲和祝融有八千兵馬,可是李嚴的先鋒李豐隻有三千兵馬,根本就不是八千新漢大軍的對手!”行軍打仗的情況,這裏隻有霍峻明白,“李豐一敗,李嚴必然會受到影響,他的七千兵馬也會跟著敗退!”
“朕讓李嚴來成都救駕,他為何隻帶一萬兵馬,其他的兵馬呢?”劉禪聽了之後顯得非常生氣,成都可是蜀漢的都城啊,外麵還有那麽多的軍隊,為何卻隻帶一萬兵馬來支援。
“迴稟陛下,李嚴麾下本來有兩萬兵馬,可是大將軍司馬懿卻調走了一萬兵馬去了涪城,現在他麾下隻有一萬兵馬了!”張鬆對於司馬懿私自調走李嚴麾下兵馬的事情很不滿意,但是司馬懿是大將軍,他有這個權利。
“司馬懿不是在江油嗎,為何卻在涪城?”劉禪聽了張鬆的話,更加驚奇。江油還在遠處,可是涪城離成都已經不遠了。
“陛下,司馬懿早在十天之前已經放棄了江油,退守涪城了。”向朗說。
“大膽司馬懿,沒有朕的命令,他為何要私自退兵?”此時的劉禪已經非常氣憤了,“傳朕旨意,宣司馬懿迴成都,向朕說個明白!”
“陛下不可!”許靖聽了劉禪的話,趕緊出列,“陛下,司馬懿之所以放棄江油,退守涪城,是因為新漢驃騎大將軍趙雲,率領五萬兵馬,麾下大將有張遼,張郃,麴義,於禁,殺向的江油,他若不撤,便會全軍覆沒。而退守涪城之後,便可以和丞相的大軍連為一體,共同防禦新漢大軍!”
“李嚴若是敗了,何處還可調來援軍?”劉禪問眾人。
眾人麵麵相覷,沒有一人說話。
現在蜀漢在外的兵馬,到處都是捉襟見肘,而且各路都需要援軍,怎麽可能再抽調出兵馬呢?
“陛下,我們沒有援軍,因此殲滅城外鄧艾的軍隊,勢在必行。若是孟獲祝融率兵迴來了,形式將更為不利!”見沒有人說話,霍峻又出列,“末將願率五千兵馬出城,將鄧艾殲滅於城外!”
“霍將軍,兵法雲,凡戰,未慮勝,先慮敗,若是將軍出城之後戰敗,該當如何?”譙周依然不同意或就出兵。
“末將若是戰敗,甘受軍法!”霍峻厲聲說道。
“哈……”譙周聽了霍峻的話,一陣冷笑,“霍將軍,你若戰敗,成都城已經無兵可守,若是城門被攻破,誰來保護陛下?這樣的責任你擔得起嗎?”
“這……”
“若是孟獲與祝融在擊敗李豐之後,沒有乘勝追擊,去攻打李嚴,而是突然迴軍,霍將軍可有把握取勝?”譙周咄咄逼人。
“這……”
“堅守不出才是正理,貿然出城,乃取敗之道也?”
“譙大人,行軍打仗,哪有十成勝算?隻要有六成,便一定要出兵,即使不足五成,也可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出戰。堅守不出,雖然穩妥,可兵法亦雲,久守必失,何況我們此時已經沒有援軍!”
“陛下,霍峻將軍言之有理,微臣以為可以出兵!”張鬆想了想,他也覺得現在是個機會。
“陛下,臣以為不可!”許靖馬上反對,“莫說霍將軍出城,勝負難料,縱然大獲全勝,擊敗了鄧艾的兩千兵馬。可是孟獲和祝融,依然有八千大軍,與戰局沒有多少影響,因此微臣以為還是以守城為主,以靜製動!”
眾臣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劉禪感覺腦袋一片混亂,一會兒覺得出兵有理,一會兒覺得堅守有理。
“都不要說了,讓朕想一想!”劉禪大聲說。
朝堂之上,安靜下來,陛下劉禪在閉目沉思,其他的臣子都不敢打擾。
就這麽等了大約有半個時辰,下麵的臣子都悄悄議論起來。因為大家發現劉禪似乎並沒有思考對策,而是在閉目養神,但是眾人卻不敢貿然打攪。
“陛下……陛下……”這時一個小黃門衝了進來,用尖細的嗓音喊道。
沉默被打破了,劉禪猛然睜開眼睛,抬起頭來。
“出……出什麽事了?”
“陛下,斥候送來最新戰報。”
“快讓他進來!”
“諾!”
很快一名斥候進來,向劉禪跪倒行禮之後,雙手呈上情報,並大聲說:“啟稟陛下,李嚴將軍被孟獲和祝融擊敗,隻帶著三千兵士逃迴了廣漢城中,現孟獲和祝融率領大軍,正往成都而來!”
“什麽,李嚴這麽快就敗了!”劉禪一聽,大驚失色。
不光劉禪,霍峻也是吃了一驚,雖然他想到了李嚴可能會敗,但也沒想到敗得這樣快,而且這樣慘,一萬兵馬僅僅帶著三人逃走,而孟獲和祝融也隻有八千兵馬啊!
“李嚴將軍是如何敗的?”霍峻問道,“可是中了埋伏?”
“迴稟將軍,沒有中埋伏。孟獲和祝融的大軍,先是擊敗了李豐,李嚴將軍率領七千兵馬列陣迎敵,但是很快被擊潰,新漢的兵馬,個個兇悍無比,無不以一當十,一路追殺,一直到了廣漢城下!”
“啊?”眾人一聽,個個膽寒。
霍峻的話說完之後,劉禪並沒有馬上迴答,當然他心中沒有什麽主意,而是將目光看向了其他。
“陛下不可!”譙周馬上出列,向劉禪行了一禮,“陛下,鄧艾雖然隻是一員小將,但他足智多謀,深得新漢雄武皇帝丁偉的信任,如今又是委以重任,此次分兵恐怕有詐。若是我軍貿然出城,中其埋伏,到那時成都不保呀!”
“陛下,鄧艾分兵,並非計謀,而是廣漢的李嚴將軍,率領一萬兵馬,向成都而來,鄧艾擔心兩麵受敵,故而分兵去擋。”霍峻聽了譙周的話,向陛下劉禪解釋說,“這是我們殲滅鄧艾的最好時機,若等到孟獲和祝融擊敗了李嚴將軍,我們可就沒有機會,隻能困守城中了。”
“孟獲真能擊敗李嚴嗎?”劉禪問道。
“孟獲和祝融有八千兵馬,可是李嚴的先鋒李豐隻有三千兵馬,根本就不是八千新漢大軍的對手!”行軍打仗的情況,這裏隻有霍峻明白,“李豐一敗,李嚴必然會受到影響,他的七千兵馬也會跟著敗退!”
“朕讓李嚴來成都救駕,他為何隻帶一萬兵馬,其他的兵馬呢?”劉禪聽了之後顯得非常生氣,成都可是蜀漢的都城啊,外麵還有那麽多的軍隊,為何卻隻帶一萬兵馬來支援。
“迴稟陛下,李嚴麾下本來有兩萬兵馬,可是大將軍司馬懿卻調走了一萬兵馬去了涪城,現在他麾下隻有一萬兵馬了!”張鬆對於司馬懿私自調走李嚴麾下兵馬的事情很不滿意,但是司馬懿是大將軍,他有這個權利。
“司馬懿不是在江油嗎,為何卻在涪城?”劉禪聽了張鬆的話,更加驚奇。江油還在遠處,可是涪城離成都已經不遠了。
“陛下,司馬懿早在十天之前已經放棄了江油,退守涪城了。”向朗說。
“大膽司馬懿,沒有朕的命令,他為何要私自退兵?”此時的劉禪已經非常氣憤了,“傳朕旨意,宣司馬懿迴成都,向朕說個明白!”
“陛下不可!”許靖聽了劉禪的話,趕緊出列,“陛下,司馬懿之所以放棄江油,退守涪城,是因為新漢驃騎大將軍趙雲,率領五萬兵馬,麾下大將有張遼,張郃,麴義,於禁,殺向的江油,他若不撤,便會全軍覆沒。而退守涪城之後,便可以和丞相的大軍連為一體,共同防禦新漢大軍!”
“李嚴若是敗了,何處還可調來援軍?”劉禪問眾人。
眾人麵麵相覷,沒有一人說話。
現在蜀漢在外的兵馬,到處都是捉襟見肘,而且各路都需要援軍,怎麽可能再抽調出兵馬呢?
“陛下,我們沒有援軍,因此殲滅城外鄧艾的軍隊,勢在必行。若是孟獲祝融率兵迴來了,形式將更為不利!”見沒有人說話,霍峻又出列,“末將願率五千兵馬出城,將鄧艾殲滅於城外!”
“霍將軍,兵法雲,凡戰,未慮勝,先慮敗,若是將軍出城之後戰敗,該當如何?”譙周依然不同意或就出兵。
“末將若是戰敗,甘受軍法!”霍峻厲聲說道。
“哈……”譙周聽了霍峻的話,一陣冷笑,“霍將軍,你若戰敗,成都城已經無兵可守,若是城門被攻破,誰來保護陛下?這樣的責任你擔得起嗎?”
“這……”
“若是孟獲與祝融在擊敗李豐之後,沒有乘勝追擊,去攻打李嚴,而是突然迴軍,霍將軍可有把握取勝?”譙周咄咄逼人。
“這……”
“堅守不出才是正理,貿然出城,乃取敗之道也?”
“譙大人,行軍打仗,哪有十成勝算?隻要有六成,便一定要出兵,即使不足五成,也可依據具體情況,進行出戰。堅守不出,雖然穩妥,可兵法亦雲,久守必失,何況我們此時已經沒有援軍!”
“陛下,霍峻將軍言之有理,微臣以為可以出兵!”張鬆想了想,他也覺得現在是個機會。
“陛下,臣以為不可!”許靖馬上反對,“莫說霍將軍出城,勝負難料,縱然大獲全勝,擊敗了鄧艾的兩千兵馬。可是孟獲和祝融,依然有八千大軍,與戰局沒有多少影響,因此微臣以為還是以守城為主,以靜製動!”
眾臣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劉禪感覺腦袋一片混亂,一會兒覺得出兵有理,一會兒覺得堅守有理。
“都不要說了,讓朕想一想!”劉禪大聲說。
朝堂之上,安靜下來,陛下劉禪在閉目沉思,其他的臣子都不敢打擾。
就這麽等了大約有半個時辰,下麵的臣子都悄悄議論起來。因為大家發現劉禪似乎並沒有思考對策,而是在閉目養神,但是眾人卻不敢貿然打攪。
“陛下……陛下……”這時一個小黃門衝了進來,用尖細的嗓音喊道。
沉默被打破了,劉禪猛然睜開眼睛,抬起頭來。
“出……出什麽事了?”
“陛下,斥候送來最新戰報。”
“快讓他進來!”
“諾!”
很快一名斥候進來,向劉禪跪倒行禮之後,雙手呈上情報,並大聲說:“啟稟陛下,李嚴將軍被孟獲和祝融擊敗,隻帶著三千兵士逃迴了廣漢城中,現孟獲和祝融率領大軍,正往成都而來!”
“什麽,李嚴這麽快就敗了!”劉禪一聽,大驚失色。
不光劉禪,霍峻也是吃了一驚,雖然他想到了李嚴可能會敗,但也沒想到敗得這樣快,而且這樣慘,一萬兵馬僅僅帶著三人逃走,而孟獲和祝融也隻有八千兵馬啊!
“李嚴將軍是如何敗的?”霍峻問道,“可是中了埋伏?”
“迴稟將軍,沒有中埋伏。孟獲和祝融的大軍,先是擊敗了李豐,李嚴將軍率領七千兵馬列陣迎敵,但是很快被擊潰,新漢的兵馬,個個兇悍無比,無不以一當十,一路追殺,一直到了廣漢城下!”
“啊?”眾人一聽,個個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