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來見孫策,孫策想聽聽諸葛亮意見,尤其是想從外人的角度聽一聽,因此他沒有說話,隻是示意其他人和諸葛亮爭辯。
首先向諸葛發難的是秦鬆和張肱。
“哈……”聽了張肱的話,諸葛亮也是一陣大笑,“若是如此,吳國危矣!”
“哦?孔明先生已經多次說我吳國危險,還請細說原因!”秦鬆又說。
“請問文表先生,吳國和新漢,孰強孰弱?”諸葛亮問道。
“這……”秦鬆有些為難,他不敢直接說出新漢強大,盡管這是事實。
“新漢有九州之地,吳國隻有揚州六郡,新漢雄居中原,吳國偏安南方,新漢治下有百姓五百餘萬,而吳國隻有一百五十萬,新漢有五十萬大軍,而吳國隻有十五萬,新漢名將如雲,關羽,張飛,趙雲,太史慈,黃忠皆有萬夫不擋之勇,張遼,張郃,徐晃,張燕,臧霸,張繡等皆為世之名將,呂蒙,徐盛,陸遜,魏延等皆為帥才,郭嘉,賈詡,陳宮,董昭,荀攸,鍾鰩,徐庶,龐統皆為智謀之士,試問吳國可抗衡乎?”
“孔明先生,你說得不錯,新漢確實強大,我們吳國不可與之爭。但是,我們卻可以守!”張肱說。
“依何而守?”諸葛亮問。
“長江,水軍!”張肱高傲地迴答。
“哈……”諸葛亮又輕笑幾聲,“子綱先生說的不錯,水軍是吳國唯一的優勢,長江是吳國最後的天險,可是目前這種優勢正在消亡,天險正在變做通途!”
“諸葛丞相,可否說得明白一些?”張昭知道諸葛亮絕不是信口開河,於是問道。
“新漢皇帝丁偉,早就知道南北有差異,因此十多年前便在開始準備南下了。”
“十多年前?”張肱顯然並不相信,但是他這一次沒有質問,隻是搖了搖頭,他想聽一聽諸葛亮的下文。
“對,十多年前,那一次,洛陽王丁偉大婚,我去了洛陽,有一次在德興樓,名士劉良品評天下謀士,有一位青年才俊,就曾指出南北的區別。他言到,北方的謀士到了南方,其才能隻能發揮出七成,甚至更少,之後,洛陽王丁偉便親自和那位少年進行了談論,發現其精通水戰,於是便讓他開始訓練水軍。”
“他是誰?”張肱問道。
“陸遜陸伯言!”
一聽到是陸遜,眾人便再不做聲,孫策也是臉色陰沉。這個名字,他印象太深了。那一次廬江大戰,他與周瑜因為輕敵,中了對方的連環之計,不但廬江慘敗,而且丟了合肥。在以後的幾年中,他們也曾有過交鋒。雖然對方的水軍還不是他們的對手,但由於陸遜足智多謀,他們吳國也未討得便宜。
“除了陸遜正在合肥訓練水軍之外,徐盛在廣陵,呂蒙在襄陽,也都在訓練水軍。三個水軍基地,共有水軍十五萬,大小戰船兩千餘艘,試問,吳國的水軍優勢還有多少?”
諸葛亮的這些話說完,不光是文臣,就連程普,黃蓋這樣的老將,也感覺新漢仿佛一座大山一樣,壓在他們和頭上。他們在九江一帶,對陸遜和徐盛軍中情況了解很深,其訓練方法深得水戰之要領。
“孔明先生,剛才你說長江天險正在變成通途,這是為何?”一直沒有說話的孫策突然問道。
“迴稟陛下,那是因為江夏!”諸葛亮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若是江夏被新漢奪取,試問吳國還有長江天險嗎?”
“孔明先生說得對,陛下,我們應該馬上發兵,奪取江夏!”黃蓋急忙說。
“黃將軍,若是就這樣出兵江夏,那麽江夏必然是被新漢奪走!”諸葛亮斷然否決。
“這……”黃蓋一下子被咽住了,“這是為何?”
“兵法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黃將軍可知彼否?”諸葛亮問。
“江夏現在水陸大軍隻餘五萬,將不過甘寧,蘇飛,還有令兄諸葛瑾,至於那黃射,隻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子,何足掛齒!”
“那請問黃將軍,吳國可出多少兵馬,多長時間可拿下江夏?”
“三萬大軍,隻需兩個月,便可拿下江夏!”黃蓋略作沉思說。
“黃將軍說的不錯,江夏兵雖多,可是要分兵去守,因此吳軍便可個個擊破。但江夏軍要是放棄其它縣城,隻守夏口,江夏和漢陽三城呢?”
“這個……”黃蓋還真的沒有想過,現在一想,這種可能性很大,隻要這三城不失,江夏便不會丟。如果真是這樣,此戰將曠日持久。
“就算吳軍能用兩個月時間攻破江夏,可有沒有想過,襄陽的呂蒙會幹什麽?長沙的張繡和鄧艾會幹什麽?江夏的甘寧難道不會投降新漢嗎?若是這樣,長江對吳國來說,還是天險嗎?恐怕那個時候,用不了兩個月時間,新漢的幾十萬大軍便會到了江夏,與吳國進行決戰,吳國準備好了嗎?”諸葛亮說完,輕搖羽扇,可能是有些熱了,可是大殿上吳國的許多大臣,卻出了一聲冷汗。
諸葛亮說的這些情況,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投降新漢,對於江夏來說,難道不是很好的選擇嗎?
“陛下,我在來之前,已經去過江夏了,甘寧已經點起了三萬大軍,準備去攻打武昌,為城中被屠殺的三萬兵和五萬百姓討個說法。而且,洛陽已經派出了說客,前往江夏。”諸葛亮這些話是半真半假,但是合情合理,讓人不得不信。
“孔明先生,那甘寧是何意思?”孫策也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問道。
“我勸住了甘寧,並向他保證,半月之內,勸陛下下令,讓武昌城中吳軍撤迴,同時撤消司馬懿軍師之職,這樣給江夏一個說法。”
“陛下,孔明言之有理,江夏重地,絕不能讓新漢占領。”魯肅上前施一禮,說道。
“陛下,臣附議!”張昭這一次明確支持魯肅。
其他人都沒有說話,但是也沒有反對。
“傳旨,令司馬懿率軍立刻撤出武昌!”孫策終於下了命令。
首先向諸葛發難的是秦鬆和張肱。
“哈……”聽了張肱的話,諸葛亮也是一陣大笑,“若是如此,吳國危矣!”
“哦?孔明先生已經多次說我吳國危險,還請細說原因!”秦鬆又說。
“請問文表先生,吳國和新漢,孰強孰弱?”諸葛亮問道。
“這……”秦鬆有些為難,他不敢直接說出新漢強大,盡管這是事實。
“新漢有九州之地,吳國隻有揚州六郡,新漢雄居中原,吳國偏安南方,新漢治下有百姓五百餘萬,而吳國隻有一百五十萬,新漢有五十萬大軍,而吳國隻有十五萬,新漢名將如雲,關羽,張飛,趙雲,太史慈,黃忠皆有萬夫不擋之勇,張遼,張郃,徐晃,張燕,臧霸,張繡等皆為世之名將,呂蒙,徐盛,陸遜,魏延等皆為帥才,郭嘉,賈詡,陳宮,董昭,荀攸,鍾鰩,徐庶,龐統皆為智謀之士,試問吳國可抗衡乎?”
“孔明先生,你說得不錯,新漢確實強大,我們吳國不可與之爭。但是,我們卻可以守!”張肱說。
“依何而守?”諸葛亮問。
“長江,水軍!”張肱高傲地迴答。
“哈……”諸葛亮又輕笑幾聲,“子綱先生說的不錯,水軍是吳國唯一的優勢,長江是吳國最後的天險,可是目前這種優勢正在消亡,天險正在變做通途!”
“諸葛丞相,可否說得明白一些?”張昭知道諸葛亮絕不是信口開河,於是問道。
“新漢皇帝丁偉,早就知道南北有差異,因此十多年前便在開始準備南下了。”
“十多年前?”張肱顯然並不相信,但是他這一次沒有質問,隻是搖了搖頭,他想聽一聽諸葛亮的下文。
“對,十多年前,那一次,洛陽王丁偉大婚,我去了洛陽,有一次在德興樓,名士劉良品評天下謀士,有一位青年才俊,就曾指出南北的區別。他言到,北方的謀士到了南方,其才能隻能發揮出七成,甚至更少,之後,洛陽王丁偉便親自和那位少年進行了談論,發現其精通水戰,於是便讓他開始訓練水軍。”
“他是誰?”張肱問道。
“陸遜陸伯言!”
一聽到是陸遜,眾人便再不做聲,孫策也是臉色陰沉。這個名字,他印象太深了。那一次廬江大戰,他與周瑜因為輕敵,中了對方的連環之計,不但廬江慘敗,而且丟了合肥。在以後的幾年中,他們也曾有過交鋒。雖然對方的水軍還不是他們的對手,但由於陸遜足智多謀,他們吳國也未討得便宜。
“除了陸遜正在合肥訓練水軍之外,徐盛在廣陵,呂蒙在襄陽,也都在訓練水軍。三個水軍基地,共有水軍十五萬,大小戰船兩千餘艘,試問,吳國的水軍優勢還有多少?”
諸葛亮的這些話說完,不光是文臣,就連程普,黃蓋這樣的老將,也感覺新漢仿佛一座大山一樣,壓在他們和頭上。他們在九江一帶,對陸遜和徐盛軍中情況了解很深,其訓練方法深得水戰之要領。
“孔明先生,剛才你說長江天險正在變成通途,這是為何?”一直沒有說話的孫策突然問道。
“迴稟陛下,那是因為江夏!”諸葛亮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若是江夏被新漢奪取,試問吳國還有長江天險嗎?”
“孔明先生說得對,陛下,我們應該馬上發兵,奪取江夏!”黃蓋急忙說。
“黃將軍,若是就這樣出兵江夏,那麽江夏必然是被新漢奪走!”諸葛亮斷然否決。
“這……”黃蓋一下子被咽住了,“這是為何?”
“兵法雲,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黃將軍可知彼否?”諸葛亮問。
“江夏現在水陸大軍隻餘五萬,將不過甘寧,蘇飛,還有令兄諸葛瑾,至於那黃射,隻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子,何足掛齒!”
“那請問黃將軍,吳國可出多少兵馬,多長時間可拿下江夏?”
“三萬大軍,隻需兩個月,便可拿下江夏!”黃蓋略作沉思說。
“黃將軍說的不錯,江夏兵雖多,可是要分兵去守,因此吳軍便可個個擊破。但江夏軍要是放棄其它縣城,隻守夏口,江夏和漢陽三城呢?”
“這個……”黃蓋還真的沒有想過,現在一想,這種可能性很大,隻要這三城不失,江夏便不會丟。如果真是這樣,此戰將曠日持久。
“就算吳軍能用兩個月時間攻破江夏,可有沒有想過,襄陽的呂蒙會幹什麽?長沙的張繡和鄧艾會幹什麽?江夏的甘寧難道不會投降新漢嗎?若是這樣,長江對吳國來說,還是天險嗎?恐怕那個時候,用不了兩個月時間,新漢的幾十萬大軍便會到了江夏,與吳國進行決戰,吳國準備好了嗎?”諸葛亮說完,輕搖羽扇,可能是有些熱了,可是大殿上吳國的許多大臣,卻出了一聲冷汗。
諸葛亮說的這些情況,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投降新漢,對於江夏來說,難道不是很好的選擇嗎?
“陛下,我在來之前,已經去過江夏了,甘寧已經點起了三萬大軍,準備去攻打武昌,為城中被屠殺的三萬兵和五萬百姓討個說法。而且,洛陽已經派出了說客,前往江夏。”諸葛亮這些話是半真半假,但是合情合理,讓人不得不信。
“孔明先生,那甘寧是何意思?”孫策也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問道。
“我勸住了甘寧,並向他保證,半月之內,勸陛下下令,讓武昌城中吳軍撤迴,同時撤消司馬懿軍師之職,這樣給江夏一個說法。”
“陛下,孔明言之有理,江夏重地,絕不能讓新漢占領。”魯肅上前施一禮,說道。
“陛下,臣附議!”張昭這一次明確支持魯肅。
其他人都沒有說話,但是也沒有反對。
“傳旨,令司馬懿率軍立刻撤出武昌!”孫策終於下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