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元九年,2月。
天下的形勢錯綜複雜,往往如繁花般,從人的眼中接踵而至,卻又轉瞬飄零,難以追尋。
不過事到如今,距離去年那各國混戰的局麵,終於稍稍告一段落,形勢也慢慢明朗了起來。
齊國經曆一番波折,齊王逃到膠東郡,朝堂上下狼狽不堪,齊王威嚴大損。
不過虎死威猶在,何況齊王這頭兇虎還未死,所以憑借他過往的威嚴,倒也仍然能夠鎮住膠東郡上下浮躁的人性。
緊接著以膠東郡為跳板,在安撫了迴援後,經過一番血戰,隻剩下5萬的精銳大軍。憑借著這支大軍再加上膠東郡的一些兵馬,又重新控製了齊國剩下的三郡之地,聲勢稍稍迴複。
但齊國剩下三郡的人口,卻是越發凋敝,隻剩下百萬左右,就這還是因為趙軍來到齊國不久,就因為後方有戰事撤離的原因,不然人口下降的更多。
而齊國的兵馬也隻剩下15萬人,其中精銳不過5萬,成為了末流小國。
而齊國東麵的陶國,在失去齊國的援助之後,再也沒有了任何的支援,麵對魏國的大軍,卻是再也支撐不住。
不過他倒也沒有一下子覆滅,而是撐了許久,直到兩個月前,也就是年末才被魏軍給消滅。
究其原因,卻是魏國被之前齊、趙、秦三國的遭遇給嚇到了,生怕自己再調集大軍進攻陶國的時候,自己的背後也被別人猛然來那麽一下子,那可就不好玩了。
所以魏國的攻勢暫緩,並且兵馬隨時待命,做好了準備,立刻迴援。
不過等了許久,三四個月後也不見動靜,魏國才稍稍放心,原本暫緩的攻勢又兇猛了起來。
結果,原本因為之前的動亂,剛剛安下心來,以為自己又逃過一劫的陶國。在魏國如同狂風暴雨般的攻擊之下,堅持了不過1月時間就覆滅,徹底的宣告了這立國不過兩年,領地不過一郡的小國,壽命非常短暫的就結束了它的曆史。
魏國也就此收迴了它東麵的屏障,讓自己的後方再無顧慮,避免的被人直接兵臨城下的危險。
不過,經此一戰,魏國的國力卻是消耗許多。哪怕得到了陶郡的人口,實力稍有增添,卻也遠不如戰前。
如今的魏國人口雖然還維持在兩百萬左右,但他的兵力卻隻有20萬了,其中的精銳不過10萬人,實力折損極大。但是力依舊維持在二流強國的地步。
而趙國在援軍迴援之後,雖然守住了太行山,將秦國阻擋在太行山以西。再加上秦國後方內亂,對麵的秦軍攻勢也不怎麽猛烈,到了後來更是直接平息。
數月來倒也沒出什麽太大的變故,基本維持了現在的地盤劃分。
不過趙國在丟失了太原郡雁門郡上黨郡三郡之地後,地盤人口大為減少。如今隻有四郡之地,人口更是隻剩下120萬左右,其中軍隊到還剩下20萬,精銳大概在15萬左右,依舊是一個二流強國。
再說一說秦國,在得到了趙國三郡之後,除了留下一些兵馬駐守,防備趙國的反攻。剩下的大軍卻是全部抽調迴了關中,用來平定劉邦等人的禍亂。
劉邦雲中兩地的大軍,加起來也不過5萬人。之前能夠肆虐一時,一度造成關中惶恐。不過是挑了關中大軍出征防禦虛弱的空罷了。
如今大軍迴援,他們立刻就沒了囂張的資本,紛紛偃旗息鼓,帶著大軍灰溜溜的逃迴了老地盤。
不過臨走時,他們也沒給秦國什麽好。到處在秦國各地燒殺搶掠,留下了一片廢墟以及屍體。
經他們這一番折騰,隴西郡以及上郡算是徹底廢了大半,郡內人口折損一半以上,元氣大傷。
隴西郡和上郡算是秦國的老地盤了,並入秦國都有著數百年的曆史。尤其是隴西郡,秦人就是在這裏發源並且壯大的,那裏埋葬著秦國數十代國君,可謂祖宗根基之地。
雖然後來秦國國都東遷,漸漸離開了隴西郡,但畢竟是故都所在,先人的陵寢還埋在那裏。所以秦國對那裏的開發也是頗為看重,並且將那裏當成了訓練秦國騎兵的重要基地。
故此,隴西郡人口頗為豐茂,足足有著60萬人口。被劉邦這麽一肆虐,竟然折損了將近40萬,傷害極大。uu看書 .uukanshu.om
上郡人口也不少,有著40萬左右。在雲中諸國的禍害下,人口也折損了20萬,幾近成了廢墟。
而秦國從趙國新收複的三郡,人口原本大概在80萬左右。奈何秦國在那裏幹了屠城滅族的勾當,與劉邦等人所作所為毫無差異,所以這三郡的人口折損也是很多。
到了最後,秦趙兩國罷戰之時,三郡的總人口隻剩下30萬左右,可謂是千裏無雞鳴,百裏無人煙,荒涼至極。
因為戰爭,原本的繁華富庶之地,也就此成為了廢墟。
而雲中諸國,還有劉邦所在的涼國雖然撤退,但秦國卻沒有放過他們。
轉而分兵兩路,各自將近20萬大軍攻伐,如泰山壓頂之勢,一副誓要將他滅亡的架勢。
兩個勢力惶恐,紛紛向著他們背後的大佬禦國求援。
隻是奈何,這兩人的動作都不是禦國的指示,他們自己惹了麻煩,卻想找自己的老大來。怎麽當初發財的時候不見他們想著老大呢?所以禦國直接拒絕。
自己的請求被拒絕,兩邊絕望至極。有心向秦國投降,隻是奈何當初在秦國做得太狠,絲毫沒留下餘地,如今想要投降卻也不可能。
所以隻能無奈咬著牙奮起反抗了。
將國內所能招集的力量全部征集,下到嗷嗷待哺的小孩,上到白發蒼蒼的老頭,還有那些身強體健的婦人,紛紛都征招入伍,作為他們的軍隊來抵抗秦國。
這麽一番壓榨,到時讓雙方各自也有了八九萬,或者四五萬的軍隊。
聲勢看著不小,隻是其中的水分有多大,那就隻能各自心裏知道。
(本章完)
天下的形勢錯綜複雜,往往如繁花般,從人的眼中接踵而至,卻又轉瞬飄零,難以追尋。
不過事到如今,距離去年那各國混戰的局麵,終於稍稍告一段落,形勢也慢慢明朗了起來。
齊國經曆一番波折,齊王逃到膠東郡,朝堂上下狼狽不堪,齊王威嚴大損。
不過虎死威猶在,何況齊王這頭兇虎還未死,所以憑借他過往的威嚴,倒也仍然能夠鎮住膠東郡上下浮躁的人性。
緊接著以膠東郡為跳板,在安撫了迴援後,經過一番血戰,隻剩下5萬的精銳大軍。憑借著這支大軍再加上膠東郡的一些兵馬,又重新控製了齊國剩下的三郡之地,聲勢稍稍迴複。
但齊國剩下三郡的人口,卻是越發凋敝,隻剩下百萬左右,就這還是因為趙軍來到齊國不久,就因為後方有戰事撤離的原因,不然人口下降的更多。
而齊國的兵馬也隻剩下15萬人,其中精銳不過5萬,成為了末流小國。
而齊國東麵的陶國,在失去齊國的援助之後,再也沒有了任何的支援,麵對魏國的大軍,卻是再也支撐不住。
不過他倒也沒有一下子覆滅,而是撐了許久,直到兩個月前,也就是年末才被魏軍給消滅。
究其原因,卻是魏國被之前齊、趙、秦三國的遭遇給嚇到了,生怕自己再調集大軍進攻陶國的時候,自己的背後也被別人猛然來那麽一下子,那可就不好玩了。
所以魏國的攻勢暫緩,並且兵馬隨時待命,做好了準備,立刻迴援。
不過等了許久,三四個月後也不見動靜,魏國才稍稍放心,原本暫緩的攻勢又兇猛了起來。
結果,原本因為之前的動亂,剛剛安下心來,以為自己又逃過一劫的陶國。在魏國如同狂風暴雨般的攻擊之下,堅持了不過1月時間就覆滅,徹底的宣告了這立國不過兩年,領地不過一郡的小國,壽命非常短暫的就結束了它的曆史。
魏國也就此收迴了它東麵的屏障,讓自己的後方再無顧慮,避免的被人直接兵臨城下的危險。
不過,經此一戰,魏國的國力卻是消耗許多。哪怕得到了陶郡的人口,實力稍有增添,卻也遠不如戰前。
如今的魏國人口雖然還維持在兩百萬左右,但他的兵力卻隻有20萬了,其中的精銳不過10萬人,實力折損極大。但是力依舊維持在二流強國的地步。
而趙國在援軍迴援之後,雖然守住了太行山,將秦國阻擋在太行山以西。再加上秦國後方內亂,對麵的秦軍攻勢也不怎麽猛烈,到了後來更是直接平息。
數月來倒也沒出什麽太大的變故,基本維持了現在的地盤劃分。
不過趙國在丟失了太原郡雁門郡上黨郡三郡之地後,地盤人口大為減少。如今隻有四郡之地,人口更是隻剩下120萬左右,其中軍隊到還剩下20萬,精銳大概在15萬左右,依舊是一個二流強國。
再說一說秦國,在得到了趙國三郡之後,除了留下一些兵馬駐守,防備趙國的反攻。剩下的大軍卻是全部抽調迴了關中,用來平定劉邦等人的禍亂。
劉邦雲中兩地的大軍,加起來也不過5萬人。之前能夠肆虐一時,一度造成關中惶恐。不過是挑了關中大軍出征防禦虛弱的空罷了。
如今大軍迴援,他們立刻就沒了囂張的資本,紛紛偃旗息鼓,帶著大軍灰溜溜的逃迴了老地盤。
不過臨走時,他們也沒給秦國什麽好。到處在秦國各地燒殺搶掠,留下了一片廢墟以及屍體。
經他們這一番折騰,隴西郡以及上郡算是徹底廢了大半,郡內人口折損一半以上,元氣大傷。
隴西郡和上郡算是秦國的老地盤了,並入秦國都有著數百年的曆史。尤其是隴西郡,秦人就是在這裏發源並且壯大的,那裏埋葬著秦國數十代國君,可謂祖宗根基之地。
雖然後來秦國國都東遷,漸漸離開了隴西郡,但畢竟是故都所在,先人的陵寢還埋在那裏。所以秦國對那裏的開發也是頗為看重,並且將那裏當成了訓練秦國騎兵的重要基地。
故此,隴西郡人口頗為豐茂,足足有著60萬人口。被劉邦這麽一肆虐,竟然折損了將近40萬,傷害極大。uu看書 .uukanshu.om
上郡人口也不少,有著40萬左右。在雲中諸國的禍害下,人口也折損了20萬,幾近成了廢墟。
而秦國從趙國新收複的三郡,人口原本大概在80萬左右。奈何秦國在那裏幹了屠城滅族的勾當,與劉邦等人所作所為毫無差異,所以這三郡的人口折損也是很多。
到了最後,秦趙兩國罷戰之時,三郡的總人口隻剩下30萬左右,可謂是千裏無雞鳴,百裏無人煙,荒涼至極。
因為戰爭,原本的繁華富庶之地,也就此成為了廢墟。
而雲中諸國,還有劉邦所在的涼國雖然撤退,但秦國卻沒有放過他們。
轉而分兵兩路,各自將近20萬大軍攻伐,如泰山壓頂之勢,一副誓要將他滅亡的架勢。
兩個勢力惶恐,紛紛向著他們背後的大佬禦國求援。
隻是奈何,這兩人的動作都不是禦國的指示,他們自己惹了麻煩,卻想找自己的老大來。怎麽當初發財的時候不見他們想著老大呢?所以禦國直接拒絕。
自己的請求被拒絕,兩邊絕望至極。有心向秦國投降,隻是奈何當初在秦國做得太狠,絲毫沒留下餘地,如今想要投降卻也不可能。
所以隻能無奈咬著牙奮起反抗了。
將國內所能招集的力量全部征集,下到嗷嗷待哺的小孩,上到白發蒼蒼的老頭,還有那些身強體健的婦人,紛紛都征招入伍,作為他們的軍隊來抵抗秦國。
這麽一番壓榨,到時讓雙方各自也有了八九萬,或者四五萬的軍隊。
聲勢看著不小,隻是其中的水分有多大,那就隻能各自心裏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