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林曉來說,布局芯片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地方。
因為他重生迴來時,華夏被芯片供應卡脖子弄的太苦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華夏在這個行業沒有話語權。
而要想在這個行業有一定的話語權,那是需要技術沉澱的。
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是不同於互聯網的,字節跳動可以在抓住移動互聯網的關口,短短幾年內就完成了對老牌互聯網企業的反超。
但是高端製造業,想要真正有話語權,少說都要有十幾二十年的發展。
所以對於林曉來說,布局芯片行業,其實是比布局互聯網更加迫切的事情,即便互聯網是接下來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正因為如此,林曉在去年出售了中華網股份套現那麽多錢後,一直把這錢留在那,因為他在等機會。
等納斯達克崩盤繼續賺錢的機會,也在等把錢投入到芯片行業的機會。
林曉沒有白等,他等到了納斯達克崩盤,這意味著他手裏的米金將有可能翻幾倍。
他等來了張京一起設立華芯科技,還意外的拉到了林本健入夥。
但是林曉也很清楚,設立了華芯科技並不代表著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哪怕是已經拉到了林本健入夥,有望率先在全球首先布局浸潤式光刻技術,追上那些芯片製造大廠的製程工藝。
因為米國在芯片行業,能夠卡脖子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所以,要實現芯片的自給自足,林曉需要有更多的準備。
當然,林曉從來沒有想過要把芯片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布局,那太不切實際了,不要說一個人、一個公司,哪怕是一個國家也不可能做到。
林曉想的是,在這個領域要有話語權,有能夠卡住別人脖子的地方,這樣米國想卡脖子的時候,也得掂量掂量。
於是林曉瞄準了一個東西,光刻機!
而他瞄準的公司,則是發展到後世赫赫有名的荷蘭公司阿斯麥。
前一世,林本建提出的浸潤光刻技術,成就了兩家公司,台積電和阿斯麥。(第343章寫過,跳看的可以去看下)
台積電是林曉截胡的對象,現在關鍵的人物林本健已經被林曉拉走了。
而阿斯麥則是林曉更早就謀劃的對象,在他看來,光是像台積電和阿斯麥那樣的正常合作關係,並不保險。
因為浸潤式光刻技術是必須要光刻機廠家來配合做的,阿斯麥無疑是最好的合作對象,但是另一點就是,阿斯麥不可能生產出這個光刻機隻賣給林曉他們一家公司。
隨著其它公司也開始利用浸潤式光刻技術,如果米國給阿斯麥施壓,就有可能讓華芯科技拿不到阿斯麥的光刻機。
前一世的華芯國際不就買了一台阿斯麥的光刻機,卻遲遲不能交貨嗎?
所以,光是和阿斯麥合作不行,林曉想要的是入股阿斯麥,然後再謀劃把浸潤式光刻技術真正的帶到華夏來。
如果是再過個十年,甚至是五年,這事怕是想都不要想了,然而現在卻是極好的機會!
在這幾年,光刻機雖然也重要,但是因為做得廠家相對多,技術差距並沒有拉開,所以並沒有後世那般搶手。
而要論賺錢的話,這東西單價自然是賺錢的,可是總的市場規模其實並不大。
因為光刻機並不是直接麵向消費者,所以即便是到了2020年光刻機這麽受重視的情況下,其實市場規模也就隻有一百多億米元而已。
和那些幾千億、幾萬億市場規模行業相比,那真的是差太遠了。
所以光刻機的戰略意義遠大於其經濟效益。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會看到這個戰略意義,或者說看重這個戰略意義。
阿斯麥的大股東飛利浦就沒有看上這一點。
阿斯麥的光刻技術最早是在80年代初在飛利浦公司孵化的,當時因為光刻市場太小,飛利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又沒有其他的大公司願意合作,於是就選擇了和荷蘭當地的一個小公司合作。
阿斯麥在1984年成立時隻是一個31個人的小公司,即便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到現在公司的整體規模也並不是特別大。
而飛利浦也一直並不認為阿斯麥能夠成長為太大的公司,所以在1995年公司上市時,就拋售了不少的股份,1997年再次拋售了一部分股份,此時手裏大約還有百分之二十幾的股份。
具體的數值林曉記得並不是太清楚,但是前一世在炒冷飯報道過阿斯麥的他卻清楚的記得,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飛利浦出售了手裏絕大多數的阿斯麥股份,這個數字大概是20%。
事實上,飛利浦在後世一直走上了賣賣賣的道路,攤子鋪得太大的它賣掉了不少集團認為並不是核心業務的板塊。
生產光刻機的阿斯麥隻是其中之一,隻是飛利浦的高層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家公司的市值會在未來遠遠超過飛利浦本身。
正因為記得飛利浦在2000年會有出售阿斯麥股份,所以前一段時間林曉一直叮囑董美蘭幫忙留意這方麵的消息。
不過之前,董美蘭一直都說沒有相關的消息傳出。
而現在,董美蘭打了電話來說已經了解到飛利浦要出售阿斯麥股份的消息,林曉自然是欣喜若狂。
“林總,根據我們得到的消息,飛利浦馬上會派出代表到矽穀,尋找接手阿斯麥股份的下家。”
董美蘭在電話那頭說完,林曉當即說道:“你想辦法打探消息,看能不能和對方接觸上,我會訂最近一班從明珠飛矽穀的機票。”
“好的,林總,那我到時候來機場接你。”董美蘭立即應道。
掛完電話,林曉第一時間就取消了迴燕京的機票,直接定了一張飛米國的機票。
這事,可一點都耽擱不得。
如果真能買到阿斯麥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自己就能夠介入到光刻機行業!
這不僅意味著自己補足了芯片計劃中的關鍵一環,還意味著一旦林本健提出浸潤式光刻技術方案的時候,自己就能夠最快完成光刻機與芯片製造兩端的結合!
當然,林曉的野心還更大一些。
如果整個計劃真能夠按自己設想的推進,那這關鍵的一環就會真正讓自己的布局在這個行業奠定絕對話語權!
屆時,可就不是誰說卡脖子就能卡的!
7017k
因為他重生迴來時,華夏被芯片供應卡脖子弄的太苦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華夏在這個行業沒有話語權。
而要想在這個行業有一定的話語權,那是需要技術沉澱的。
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是不同於互聯網的,字節跳動可以在抓住移動互聯網的關口,短短幾年內就完成了對老牌互聯網企業的反超。
但是高端製造業,想要真正有話語權,少說都要有十幾二十年的發展。
所以對於林曉來說,布局芯片行業,其實是比布局互聯網更加迫切的事情,即便互聯網是接下來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正因為如此,林曉在去年出售了中華網股份套現那麽多錢後,一直把這錢留在那,因為他在等機會。
等納斯達克崩盤繼續賺錢的機會,也在等把錢投入到芯片行業的機會。
林曉沒有白等,他等到了納斯達克崩盤,這意味著他手裏的米金將有可能翻幾倍。
他等來了張京一起設立華芯科技,還意外的拉到了林本健入夥。
但是林曉也很清楚,設立了華芯科技並不代表著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哪怕是已經拉到了林本健入夥,有望率先在全球首先布局浸潤式光刻技術,追上那些芯片製造大廠的製程工藝。
因為米國在芯片行業,能夠卡脖子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所以,要實現芯片的自給自足,林曉需要有更多的準備。
當然,林曉從來沒有想過要把芯片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布局,那太不切實際了,不要說一個人、一個公司,哪怕是一個國家也不可能做到。
林曉想的是,在這個領域要有話語權,有能夠卡住別人脖子的地方,這樣米國想卡脖子的時候,也得掂量掂量。
於是林曉瞄準了一個東西,光刻機!
而他瞄準的公司,則是發展到後世赫赫有名的荷蘭公司阿斯麥。
前一世,林本建提出的浸潤光刻技術,成就了兩家公司,台積電和阿斯麥。(第343章寫過,跳看的可以去看下)
台積電是林曉截胡的對象,現在關鍵的人物林本健已經被林曉拉走了。
而阿斯麥則是林曉更早就謀劃的對象,在他看來,光是像台積電和阿斯麥那樣的正常合作關係,並不保險。
因為浸潤式光刻技術是必須要光刻機廠家來配合做的,阿斯麥無疑是最好的合作對象,但是另一點就是,阿斯麥不可能生產出這個光刻機隻賣給林曉他們一家公司。
隨著其它公司也開始利用浸潤式光刻技術,如果米國給阿斯麥施壓,就有可能讓華芯科技拿不到阿斯麥的光刻機。
前一世的華芯國際不就買了一台阿斯麥的光刻機,卻遲遲不能交貨嗎?
所以,光是和阿斯麥合作不行,林曉想要的是入股阿斯麥,然後再謀劃把浸潤式光刻技術真正的帶到華夏來。
如果是再過個十年,甚至是五年,這事怕是想都不要想了,然而現在卻是極好的機會!
在這幾年,光刻機雖然也重要,但是因為做得廠家相對多,技術差距並沒有拉開,所以並沒有後世那般搶手。
而要論賺錢的話,這東西單價自然是賺錢的,可是總的市場規模其實並不大。
因為光刻機並不是直接麵向消費者,所以即便是到了2020年光刻機這麽受重視的情況下,其實市場規模也就隻有一百多億米元而已。
和那些幾千億、幾萬億市場規模行業相比,那真的是差太遠了。
所以光刻機的戰略意義遠大於其經濟效益。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會看到這個戰略意義,或者說看重這個戰略意義。
阿斯麥的大股東飛利浦就沒有看上這一點。
阿斯麥的光刻技術最早是在80年代初在飛利浦公司孵化的,當時因為光刻市場太小,飛利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又沒有其他的大公司願意合作,於是就選擇了和荷蘭當地的一個小公司合作。
阿斯麥在1984年成立時隻是一個31個人的小公司,即便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到現在公司的整體規模也並不是特別大。
而飛利浦也一直並不認為阿斯麥能夠成長為太大的公司,所以在1995年公司上市時,就拋售了不少的股份,1997年再次拋售了一部分股份,此時手裏大約還有百分之二十幾的股份。
具體的數值林曉記得並不是太清楚,但是前一世在炒冷飯報道過阿斯麥的他卻清楚的記得,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飛利浦出售了手裏絕大多數的阿斯麥股份,這個數字大概是20%。
事實上,飛利浦在後世一直走上了賣賣賣的道路,攤子鋪得太大的它賣掉了不少集團認為並不是核心業務的板塊。
生產光刻機的阿斯麥隻是其中之一,隻是飛利浦的高層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家公司的市值會在未來遠遠超過飛利浦本身。
正因為記得飛利浦在2000年會有出售阿斯麥股份,所以前一段時間林曉一直叮囑董美蘭幫忙留意這方麵的消息。
不過之前,董美蘭一直都說沒有相關的消息傳出。
而現在,董美蘭打了電話來說已經了解到飛利浦要出售阿斯麥股份的消息,林曉自然是欣喜若狂。
“林總,根據我們得到的消息,飛利浦馬上會派出代表到矽穀,尋找接手阿斯麥股份的下家。”
董美蘭在電話那頭說完,林曉當即說道:“你想辦法打探消息,看能不能和對方接觸上,我會訂最近一班從明珠飛矽穀的機票。”
“好的,林總,那我到時候來機場接你。”董美蘭立即應道。
掛完電話,林曉第一時間就取消了迴燕京的機票,直接定了一張飛米國的機票。
這事,可一點都耽擱不得。
如果真能買到阿斯麥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自己就能夠介入到光刻機行業!
這不僅意味著自己補足了芯片計劃中的關鍵一環,還意味著一旦林本健提出浸潤式光刻技術方案的時候,自己就能夠最快完成光刻機與芯片製造兩端的結合!
當然,林曉的野心還更大一些。
如果整個計劃真能夠按自己設想的推進,那這關鍵的一環就會真正讓自己的布局在這個行業奠定絕對話語權!
屆時,可就不是誰說卡脖子就能卡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