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關於美國賠款一節的分配和使用,我想聽聽您的建議和想法,這對我們下一階段國際事務談判很有必要。”
霍夫曼點點頭:理論上對美宣戰的軸心國家其實是不少的,除了德、意、日三大國之外,包括羅馬尼亞、匈牙利、西俄都是宣戰過的,但目前隻有德國和日本拿到了賠款,其他國家一無所獲。從美國的角度來說這當然無可厚非,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就和德國、日本在打仗,意大利勉強因為軍艦和艦載機飛行員還有一點點微弱的存在感,至於羅馬尼亞、匈牙利、西俄是什麽鬼?美國表示從未交過手,自然也談不上賠款談條件,如果杜威連羅馬尼亞都敢賠款,那他這個總統還有臉見人?
“這些事情還是要讓裏賓特洛甫出麵安撫一圈,給錢是不可能的,但什麽表示也沒有也說不過去……”霍夫曼分析道,“軍隊裁員後,大量武器就空餘下來了,雖然很多要移交給未來的歐洲聯合部隊,但並不代表各國就沒有國防力量了,所以我們還是要表示一番。我認為可以安排裝備補償。羅馬尼亞、匈牙利各30億,斯洛伐克、西俄各15億,其他宣戰過的國家每個5億,總數不超過100億馬克的裝備,拿到這批裝備後,他們私下也可以調劑餘缺,和我們備個案就好。”
施佩爾點點頭:100億馬克不算多,元首這麽解決了也算是件好事。
“至於意大利和法國,他們貢獻是不一樣的,意大利海軍幾乎打滿了整場大西洋戰役,法國海軍也提供了軍艦、基地、補給和少量誌願兵,我當初答應過兩國,打完仗後軍艦物歸原主,如果有損傷,我們負責賠償,再加上勝利補償,他們要單獨考慮。”霍夫曼斟酌後道,“意大利安排200億,法國安排50億,這和他們的貢獻也基本吻合,另外意大利這裏還贈送了火箭技術,這算起來同樣價值不菲。我對齊亞諾首相是可以交代的。”
施佩爾趕緊又記下來:元首還是比較大方的,這麽350億安頓後,德國手裏繳獲的大量美製裝備、俄製裝備和本國舊裝備就可以找到落腳點了。
“另外還有一個情況,大戰期間我們欠歐洲中立國不少債務,都是用馬克記賬的,雖然這些年借新還舊騰挪了不少,但總體數目是在繼續膨脹,我認為也要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霍夫曼補充道,“正好杜威也給我發來電報,強烈要求能夠在歐洲戰後重建中為美國企業開辟一些市場,正好可以把兩者對接起來。”
施佩爾眉頭一揚:“比如?”
“比如可以讓美國輸出一批鋼鐵、船舶、卡車和民用輕工業產品,另外我們再用裝備和南美各國換一批農產品,用於補償這些債務國。”霍夫曼想了想,“我希望3年內能夠解決德國欠歐洲各國的債務……”
“但您這麽做,我們本國工商界會不會不滿?這本來是很好的出口機會。”
霍夫曼搖搖頭:“目光要放長遠一些,德國本土要著眼於新經濟體係,不能再走老路了,何況,走老路能走得過美國麽?美國基礎比我們好,人口比我們低、資源比我們豐富,拚消耗性基礎工業我們是拚不過的。”
施佩爾心想:元首這個方針一出籠,本國的工業體係和資本家看來又要重新洗牌了,能跟上元首思路的大概可以繼續獨領**,跟不上就會慢慢衰落乃至消失。
“讓美國這麽幹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希望美國交付賠款的速度能快一點。”霍夫曼繼續耐心解釋道,“我們和美國約定的時間是20年,但20年時間太長,變數太多,杜威總統現在和我們保持良好的關係,誰敢保證下一屆美國總統還能一樣想?等過幾年美國戰爭創傷一恢複、原子彈一爆炸,美國的想法肯定就會多很多,我不得不防……我們就舉最簡單的例子,一戰給我們規定了那麽多賠款,我們最終還完了麽?”
施佩爾搖搖頭,隻還了4年,魏瑪德國就借口經濟危機要求延遲償還,然後爆發了魯爾區問題,接下去幾年又陸陸續續還了幾年,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大爆發又難以為繼,可見賠款這件事固然要看實力和條件,環境和機遇也很重要。在日本歸還欠款這件事上,元首表現得就很大度,主動減免了50億,然後一下子就把債務在賬目上清除了。
“告訴杜威,接下去一年內我需要拿到300億美元賠款,其中10億美元按說好的標準用石油償付,其他290億用工業產品和其他原材料償付。”
施佩爾默默盤算了一下,10億美元相當於3億多桶原油,超過4000萬噸,他不禁有些擔心起來:“元首,中東石油今年開采量已超過6000萬噸,歐洲還有1000多萬噸產量,如果再從美國引入4000萬噸,會不會一下子石油過剩而造成大跌價?畢竟現在原油價格和即將發行的歐元是捆綁在一起的。”
“不會,你小看了消耗。”霍夫曼微微一笑,從抽屜裏抽出一張畫遞給施佩爾,“還記得這東西麽?”
施佩爾接過一看後恍然大悟:“這好像是戰前就定型的大眾牌甲殼蟲小汽車。”
“一點沒錯,當初我許諾每個德國家庭都至少有一輛這樣的汽車,可惜被戰爭打斷了,現在到了兌現承諾的時候。”霍夫曼微微笑道,“凡戰前就交過999馬克的訂戶,我保證他們在一個月內拿到汽車,同時999馬克退還,作為國家延誤這麽多年的補償;然後接受新訂單,不過現在賣999馬克恐怕是不夠了,我剛剛了解過,現在我們有更好的發動機,更好的輪胎、更好的收音機等設備,定價至少要到1499馬克,不過為了讓德國人民享受戰爭紅利,剛才博士給我出了個點子,持有軍功章可以抵錢,從最低級的鐵十字勳章開始衝抵100馬克,到騎士十字勳章可以衝抵半價為止……”
“這倒是個好辦法!可以刺激消費。”
“我和大眾公司、保時捷公司、奔馳公司都說過了,讓他們趕緊把坦克生產線改造迴汽車生產線,然後全力開工造這種甲殼蟲,第一年至少要生產10萬輛,這種小汽車一個月要燒多少油?”
“可能、大概150升左右吧。”
“這樣一年就是1800升,差不多10噸原油才能提煉出這麽多升汽油,這就是100萬噸的新增消費。德國這麽多,法國、意大利、英國、難道也不多用一些?”霍夫曼笑道,“其他提煉出來的產品也不會浪費,柴油可以送到烏克蘭供拖拉機用,烏克蘭人民總抱怨沒有足夠的柴油,現在潛艇、坦克都不用了,柴油應該會夠了;重油可以供應貿易船隊,瀝青正好用來修路——我們今年的高速公路建設計劃是多少公裏來著?”
“1700公裏!”
霍夫曼搖搖頭:“遠遠不夠,按翻倍算!”
“那就3500公裏!”
現在施佩爾已深諳基建拉動、投資翻倍的套路了……
(本章完)
霍夫曼點點頭:理論上對美宣戰的軸心國家其實是不少的,除了德、意、日三大國之外,包括羅馬尼亞、匈牙利、西俄都是宣戰過的,但目前隻有德國和日本拿到了賠款,其他國家一無所獲。從美國的角度來說這當然無可厚非,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就和德國、日本在打仗,意大利勉強因為軍艦和艦載機飛行員還有一點點微弱的存在感,至於羅馬尼亞、匈牙利、西俄是什麽鬼?美國表示從未交過手,自然也談不上賠款談條件,如果杜威連羅馬尼亞都敢賠款,那他這個總統還有臉見人?
“這些事情還是要讓裏賓特洛甫出麵安撫一圈,給錢是不可能的,但什麽表示也沒有也說不過去……”霍夫曼分析道,“軍隊裁員後,大量武器就空餘下來了,雖然很多要移交給未來的歐洲聯合部隊,但並不代表各國就沒有國防力量了,所以我們還是要表示一番。我認為可以安排裝備補償。羅馬尼亞、匈牙利各30億,斯洛伐克、西俄各15億,其他宣戰過的國家每個5億,總數不超過100億馬克的裝備,拿到這批裝備後,他們私下也可以調劑餘缺,和我們備個案就好。”
施佩爾點點頭:100億馬克不算多,元首這麽解決了也算是件好事。
“至於意大利和法國,他們貢獻是不一樣的,意大利海軍幾乎打滿了整場大西洋戰役,法國海軍也提供了軍艦、基地、補給和少量誌願兵,我當初答應過兩國,打完仗後軍艦物歸原主,如果有損傷,我們負責賠償,再加上勝利補償,他們要單獨考慮。”霍夫曼斟酌後道,“意大利安排200億,法國安排50億,這和他們的貢獻也基本吻合,另外意大利這裏還贈送了火箭技術,這算起來同樣價值不菲。我對齊亞諾首相是可以交代的。”
施佩爾趕緊又記下來:元首還是比較大方的,這麽350億安頓後,德國手裏繳獲的大量美製裝備、俄製裝備和本國舊裝備就可以找到落腳點了。
“另外還有一個情況,大戰期間我們欠歐洲中立國不少債務,都是用馬克記賬的,雖然這些年借新還舊騰挪了不少,但總體數目是在繼續膨脹,我認為也要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霍夫曼補充道,“正好杜威也給我發來電報,強烈要求能夠在歐洲戰後重建中為美國企業開辟一些市場,正好可以把兩者對接起來。”
施佩爾眉頭一揚:“比如?”
“比如可以讓美國輸出一批鋼鐵、船舶、卡車和民用輕工業產品,另外我們再用裝備和南美各國換一批農產品,用於補償這些債務國。”霍夫曼想了想,“我希望3年內能夠解決德國欠歐洲各國的債務……”
“但您這麽做,我們本國工商界會不會不滿?這本來是很好的出口機會。”
霍夫曼搖搖頭:“目光要放長遠一些,德國本土要著眼於新經濟體係,不能再走老路了,何況,走老路能走得過美國麽?美國基礎比我們好,人口比我們低、資源比我們豐富,拚消耗性基礎工業我們是拚不過的。”
施佩爾心想:元首這個方針一出籠,本國的工業體係和資本家看來又要重新洗牌了,能跟上元首思路的大概可以繼續獨領**,跟不上就會慢慢衰落乃至消失。
“讓美國這麽幹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希望美國交付賠款的速度能快一點。”霍夫曼繼續耐心解釋道,“我們和美國約定的時間是20年,但20年時間太長,變數太多,杜威總統現在和我們保持良好的關係,誰敢保證下一屆美國總統還能一樣想?等過幾年美國戰爭創傷一恢複、原子彈一爆炸,美國的想法肯定就會多很多,我不得不防……我們就舉最簡單的例子,一戰給我們規定了那麽多賠款,我們最終還完了麽?”
施佩爾搖搖頭,隻還了4年,魏瑪德國就借口經濟危機要求延遲償還,然後爆發了魯爾區問題,接下去幾年又陸陸續續還了幾年,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大爆發又難以為繼,可見賠款這件事固然要看實力和條件,環境和機遇也很重要。在日本歸還欠款這件事上,元首表現得就很大度,主動減免了50億,然後一下子就把債務在賬目上清除了。
“告訴杜威,接下去一年內我需要拿到300億美元賠款,其中10億美元按說好的標準用石油償付,其他290億用工業產品和其他原材料償付。”
施佩爾默默盤算了一下,10億美元相當於3億多桶原油,超過4000萬噸,他不禁有些擔心起來:“元首,中東石油今年開采量已超過6000萬噸,歐洲還有1000多萬噸產量,如果再從美國引入4000萬噸,會不會一下子石油過剩而造成大跌價?畢竟現在原油價格和即將發行的歐元是捆綁在一起的。”
“不會,你小看了消耗。”霍夫曼微微一笑,從抽屜裏抽出一張畫遞給施佩爾,“還記得這東西麽?”
施佩爾接過一看後恍然大悟:“這好像是戰前就定型的大眾牌甲殼蟲小汽車。”
“一點沒錯,當初我許諾每個德國家庭都至少有一輛這樣的汽車,可惜被戰爭打斷了,現在到了兌現承諾的時候。”霍夫曼微微笑道,“凡戰前就交過999馬克的訂戶,我保證他們在一個月內拿到汽車,同時999馬克退還,作為國家延誤這麽多年的補償;然後接受新訂單,不過現在賣999馬克恐怕是不夠了,我剛剛了解過,現在我們有更好的發動機,更好的輪胎、更好的收音機等設備,定價至少要到1499馬克,不過為了讓德國人民享受戰爭紅利,剛才博士給我出了個點子,持有軍功章可以抵錢,從最低級的鐵十字勳章開始衝抵100馬克,到騎士十字勳章可以衝抵半價為止……”
“這倒是個好辦法!可以刺激消費。”
“我和大眾公司、保時捷公司、奔馳公司都說過了,讓他們趕緊把坦克生產線改造迴汽車生產線,然後全力開工造這種甲殼蟲,第一年至少要生產10萬輛,這種小汽車一個月要燒多少油?”
“可能、大概150升左右吧。”
“這樣一年就是1800升,差不多10噸原油才能提煉出這麽多升汽油,這就是100萬噸的新增消費。德國這麽多,法國、意大利、英國、難道也不多用一些?”霍夫曼笑道,“其他提煉出來的產品也不會浪費,柴油可以送到烏克蘭供拖拉機用,烏克蘭人民總抱怨沒有足夠的柴油,現在潛艇、坦克都不用了,柴油應該會夠了;重油可以供應貿易船隊,瀝青正好用來修路——我們今年的高速公路建設計劃是多少公裏來著?”
“1700公裏!”
霍夫曼搖搖頭:“遠遠不夠,按翻倍算!”
“那就3500公裏!”
現在施佩爾已深諳基建拉動、投資翻倍的套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