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一句話裏猶豫了兩次,顯然在他肚子裏打轉的不是什麽好詞。


    史寬之這樣的官宦子弟,自幼見多了陰陽怪氣,哪裏感覺不到?這種過於明顯的掩飾,裏頭蘊藏的輕蔑比當麵打臉還叫人難堪,他頓時勃然大怒,臉上青筋都氣出來了。


    時局變化太快,而丞相又身處眾多矛盾爆發的中心地帶,有些事必須與代表周國公國郭寧的李雲達成一致才行。昨夜丞相府裏,眾人商議許久,才決定由史寬之出麵去和李雲攀攀交情,當時就有人提醒他,定海軍席卷北方之勢已成,那李雲必定驕橫,他的話,哪怕有不好聽,哪怕有惡意,也得盡量憋著。


    結果事情臨頭,火氣是真的難以壓抑。史寬之素來被外人認為性格寬和,實際上做了這麽久的宰相公子,居移體養移氣,脾氣不知不覺漲上來了,平時的謙虛溫和,主要還是沒人敢當真和他頂撞。


    眼瞅著史寬之就要爆跳,後頭薛極嚇得魂不附體。


    此前李雲自揭身份的時候,史彌遠當場安排了禦宴招待,讓薛極做個押宴。這其實是安排薛極出麵,與李雲溝通的意思。因為局勢驟變,今日額外請出史家的大公子顯示親厚,但事情成敗的責任,始終都在薛極身上。


    他慌不迭上來,抬高了嗓門,指手劃腳安排著今日隨從北使遊玩的人員隊列。仿佛不經意間,他從史寬之身邊經過,隨即狠狠一腳,踩在史寬之的腳背上。


    “哎呦!”


    史寬之痛得大叫了一聲。


    “兄長,怎麽了?”李雲茫然問道。


    史寬之腳上劇痛,迴頭便看到薛極連連投來顏色,急得胡須都顫了。他的腦子倒還清醒,隨口應了句腳下踢了石子,便俯身下去按住腳背,借機平穩唿吸。


    “我剛想到了一件事。”


    史寬之抬起身來的時候,臉色恢複平靜:


    “貴方透過幾重掩護,安置到班荊館裏的人手,任務無非是保護賢弟的安全,還有隱秘傳遞消息,以便於賢弟行事。不過,那幾個人畢竟從海上來,在行在無有根基。所以賢弟能知道開封的戰局,卻不清楚臨安城裏發生了什麽,對麽?”


    李雲頓時打起精神:


    “哈哈,哈哈,兄長,我在館舍裏待了一個多月,外界的事情一概不曉。怎麽,臨安城裏發生的事,居然能影響到咱們南北兩家的關係?影響到我家國公的決斷麽?”


    “當然影響不到貴主,不過,我大宋自有國情在此,有些事情對家父來說……唉,哪怕是兩國之間的周旋,貴方也不必過於剛健質樸,有些話,更不該急著說出來。”


    “臨安城裏究竟發生了什麽?兄長還請直言。我家國公一向敬重令尊老大人,咱們兩家也一向合作愉快,所以才願意改伯侄為兄弟。這難道,反而使老大人為難了?總不見得大宋的官家有什麽怪癖,非要做我家國公的侄兒不可?”


    “唉,賢弟不曉得,前日裏開封戰況傳迴臨安,宣繒又帶來了周國公的口信。本來這是好事,孰料這個消息當晚就泄露了出去,次日就遍傳各處。”


    好嘛,原來關鍵在於機密泄露。


    李雲自家曉得這個消息,還是昨日裏得到火急傳訊。負責傳來訊息的,是一名久隨郭寧,資曆比李雲還深的老卒;傳訊載體則是專用的蠟丸,藏在偽裝成烹飪調料的陶罐裏。李雲看過了蠟丸裏封著的絹帛,立刻將之焚燒。


    遠離本國的三五名細作,辦事猶能謹慎。堂堂大宋的丞相府,反而什麽消息都隱藏不住,簡直是個笑話。


    李雲搖了搖頭,決定不去指摘,以免再度刺激史寬之:“泄露了又如何?這消息對大宋來說,不是好事麽?”


    史寬之長歎一聲,語氣沉重:“好事是好事,也激發了朝野許多人的心氣。所以昨日裏,便有大批太學生伏闕上書,人人激奮。他們都說,既然周、宋兩家將為兄弟,就該平分大金的疆域,所以,他們連續兩日鼓動朝野輿論,催逼朝廷發兵北上,收複故土。”


    聽了這話,李雲滿臉茫然:“平分疆域?兄長,這不是瘋話麽?貴國有多大的力量,就敢談什麽平分疆域?這是吃錯了什麽藥,燥氣攻心了吧?兄長,這些人怕是有病,得治啊!”


    史寬之嘿了一聲,一時不知說什麽好。


    過去數年裏,因為大金遭到蒙古軍的猛烈襲擊,南北通使一度中斷,所以大宋內部對金國實力的判斷,一直在不斷變化。比如樞密院的程珌、秘書監的喬行簡等人,認為金國雖受北方黑韃重創,但實力尚存;又有一批士大夫包括名儒真德秀在內,都認為金國覆滅已在旦夕,正是用武之時。


    兩邊的爭論很是激烈,史彌遠作為權相,雖然掌握了最終的決策權,卻也不敢妄動。為了打探清楚北方局麵,才有了丁焴等使金賀長春節一行。


    結果丁焴迴來,又帶來了第三個意見,那就是女真、蒙古都不足為懼,新崛起的定海軍才是大患。


    此前丞相府裏籌謀,倒真是想過藉著金國內部兩家動兵廝殺的機會,擴充大宋疆土的念頭。所以才調動了趙方所部北上,意圖牽動戰局,為己方攫取最大的利益。卻不曾想,趙方在開封稍稍動搖,就遭定海軍以鐵騎橫壓,當場死了數百人,不敢再動。


    後來趙方還專門寫了書信,委托宣繒帶迴。在書信裏,他用了極大篇幅渲染定海軍強悍異常,詳詳細細講述了他看到的各方麵治軍的手段,最終反複強調,己方萬不可再生事端,否則徒然招惹前所未有的強敵,自尋死路。


    趙方的地位在丁焴之上,他是知兵的名臣,在兵事上的說服力,更超過丁焴十倍不止。如果說丞相府裏最初的計劃猶如燥氣攻心,他這一封書信迴來便如一桶冰水澆頭,讓相關眾人瑟瑟發抖,不得不冷靜下來。


    怎奈他們冷靜了,朝野間不明真相之人卻冷靜不下來。


    說起來也是陰錯陽差。此前史彌遠與北人達成默契,共同去攻襲大金,這背後,自然關聯到丞相府的政治經濟利益,也關聯到一些不能為外人言說的隱密。


    但兩家既然聯手,總得有些拿得上台麵的理由。於是史黨眾人在過去一個月裏,用足了力氣鼓吹,將整樁事包裝成了另外一個模樣。


    於是朝野間太多人隻知道,壓著大宋百年的強敵就要完了,過程中還有大宋出兵攻伐的功勞,繼之而起的政權首領,又對大宋十分客氣,主動提出將南北間伯侄的關係改為兄弟。


    這一來,認為大金尚強的一批人,隻覺得己方原來更強;認為大金衰弱的一批人,更認定大金確實奔竄不暇。翻來覆去盤算,總之敵人如此之弱,我們如此之強;再看北方繼之而起的政權又如此客氣……這不明擺著,是天賜給大宋的良機麽?這時候不還我河山,更待何時?


    什麽?史相那邊沒有動兵的想法?


    什麽?已經到了開封城下的京湖之兵又撤了迴來?


    什麽?史相和北麵那定海軍合作一場,到現在沒拿到任何實際的好處?


    啊啊啊!史彌遠這廝,果然是個奸臣!我們要罷課!我們要伏闕,我們要投軌上書!我們要用忠心打動皇帝,趕走史彌遠這個奸賊!


    史寬之絮絮叨叨解釋了一通,最後總結道:


    “總之,兩國之間伯侄還是兄弟,隻能是咱們兩家艱苦談判的結果,卻絕不能是貴方主動提出的讓步。否則,那些太學生得隴望蜀,太學生背後的勢力推波助瀾,隻會讓風潮越來越大,到那時候,縱然家父不會被挾裹,邊疆文武難免有昏頭的,或許在兩家之間生出事端!”


    說到這裏,史寬之口都幹了。他緩了口氣,再看李雲。


    李雲依舊滿臉茫然:


    “兄長,兩國兄弟伯侄的事情,你若有意見,還請直說,這麽離題千裏地繞來繞去,我實在是聽不懂啊!太學生?伏闕上書?這算什麽鳥事?”


    “太學生伏闕上書不是小事!是足以震動朝局的極大風潮,會引發諸多變數!你家國公這想法,提得早了,生出許多麻煩!”


    史寬之有些急躁,他嚷了兩句,又喝問道:“你們大金,也有太學的;太學生鬧事,會怎麽樣?”


    李雲道:“去年底在中都,就是金國皇帝跳樓那迴,確有女真生員鬧事。後來被我們追究責任,大部分都殺了。”


    “這……”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扼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蟹的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蟹的心並收藏扼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