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我已經盡量簡略通俗了,汗!好象還是容易讓非專業的朋友看暈了。


    喜歡中國電影的朋友隨便看一看吧!


    不能算我原創,是很多材料組合起來的,大部分是我以前的筆記。)


    ******************************************


    中國電影簡史(一)1896-1930


    電影正式誕生於1895年末,很快被當作一種“新奇的玩意”輸入中國。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的電影放映。次年7月,美國電影放映商雍鬆來上海,在天華茶園等處放映電影。以後10年裏,北京於1902年在前門打磨廠福壽堂放映《腳踏賽跑車》等短片;1903年,中國商人林祝三自歐美攜帶影片、放映機返國,在北京借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影片;1904年,慈禧太後七十壽辰時,英國駐北京公使曾進獻放映機一架和影片數套祝壽,影片在宮內放映,僅映3本,發電機發生炸裂,慈禧認為不祥,清宮內從此不準再映電影;但1906年起,電影放映在北京城內逐漸增多,如西單商場的文明茶園等場所(見彩圖)。在香港,大約1904~1905年間,位於中環的雲鹹街建起第一家香港電影院──比照影畫院。在上海,意大利商人a.雷瑪斯經營電影放映贏利頗豐,在1908年建起了一座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戲院,這是上海正式修建的第一座電影院,雷瑪斯因放映電影發了財,從而吸引外國商人紛紛來上海爭奪放映市場。


    [轉自鐵血社區bbs./]


    早期中國電影1900年,美、英等國都曾有電影攝影師在中國拍攝有關義和團運動的新聞鏡頭;1901年,美國比沃格拉夫電影公司和法國百代電影公司曾派攝影師來北京等地拍攝短片;1907年,意大利人恩裏科?勞羅除經營電影放映外,還在上海、北京等地拍攝新聞短片《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等。1905年,中國人也嚐試拍攝了電影,主持人是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他購得法國製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一架和若幹膠片,由該館照相技師劉仲倫擔任攝影師,拍攝了由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場麵,共3本,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也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此後,“豐泰”還拍過其他戲曲短片,如譚鑫培的《長阪坡》、俞菊笙的《青石山》及《豔陽樓》、俞振庭的《白水灘》及《金錢豹》等,這些戲曲片選拍的都是一些武打和舞蹈動作較多或富於表情的場麵。


    1912年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經理依什爾和另一個美國人薩弗承辦美國電影商人本傑明-布拉斯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次年開始拍攝影片,聘美化洋行廣告部買辦張石川為顧問;張石川約請鄭正秋組織經營新民公司,承包了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劇、導演、雇用演員和攝製影片的全部工作,並於同年由鄭正秋編劇,聯合張石川導演了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影片以諷嘲的筆觸批判了封建婚姻製度的不合理;片長4本,1913年9月底在上海首次放映。亞細亞影戲公司隨後又由張石川導演了《活無常》、《五福臨門》、《一夜不安》等20多部滑稽短片,參加拍攝的都是和新民公司訂有合同的文明戲演員。同年,上海在聲討袁世凱時,亞細亞影戲公司還拍攝新聞片《上海戰爭》,紀錄革命軍攻打製造局和吳淞炮台情景。1913年,在香港主持人我鏡劇社的黎民偉利用該劇社的文明戲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名義拍攝了短片《莊子試妻》,長片2本,是《蝴蝶夢》中的“扇墳”一段,由黎民偉自己編劇,並反串扮演女主角莊子之妻。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扮演扇墳的使女一角,她是中國影片中出現的第一位女演員(見彩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德國膠片來源斷絕,亞細亞公司即告結束。張石川在1916年又與新劇家管海峰合作,自辦幻仙影片公司,用進口美國膠片把當時在新舞台幾經演出的文明新戲《黑籍冤魂》搬上銀幕,內容揭露鴉片對人民的危害,扮演角色的大部分是文明戲演員。影片製成後,曾先後在上海及外地放映,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立已有20年曆史的出版機構上海商務印書館購得一批美國電影器材,在董事會張元濟、夏瑞芳、鮑鹹昌等支持下,於1917年試辦電影製片業務,聘留美學生--《網》--久曆史傳統的中國藝術受到世界各國觀眾的喜愛。中國有著古老的文化,其中包括極為豐富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這些內容是最適於用美術片這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的。


    建國以來,有27部美術片在國際上獲獎40次,國際輿論認為,中國美術片已經形成了“中國動畫學派”。例如動畫片《大鬧天宮》曾在44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放映,各國報紙評論它“完美地表達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風格”。


    由於迅速發展的電視比電影更能及時地報道新聞,新聞片不得不探索一些新的途徑來發揮自己的作用。新聞紀錄片已經不能滿足於單純進行新聞報道的作用,必須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係統地全麵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對某一時期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要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新聞紀錄片還注重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改變了過去新聞紀錄片紀事不紀人,見物不見人的情況。《敬愛的周總理永垂不朽》就是這方麵的一個範例,它結合文獻資料,表現了周總理光輝的一生,又表現了北京及至全國人民衝破“四人幫”的重重阻力在天安門廣場和十裏長安街哀送周總理靈車以及各地群眾的悼念活動。


    另一方麵,紀錄中國人民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奮起反擊》,揭發經濟犯罪、貪汙浪費的《極大的浪費》、《觸目驚心》以及紀錄審判“四人幫”的《正義的審判》等,都給人以強烈的啟迪和教育。而《美的旋律》、《美的心願》、《莫讓年華付水流》、《鄰裏情》、《老北京的敘說》、《我們所看到的日本》等,都力求真實、有較深的內涵、立意清新、以情動人、又有很強的藝術性、富有詩情畫意,的確為中國新聞紀錄電影開拓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


    在這一段時間裏,北京、上海兩個科教片廠也有了新的發展。上海科影廠拍攝了《高山植物》、《喜見光明》、《熊貓》、《蜜蜂王國》、《冠心病》、《中國冰川》等;北京科影廠拍攝了《黃鼬》、《古潛山油田》、《毛孩》、《生命與蛋白質──人工合成胰島素》、《灰喜鵲》、《尼羅羅非魚》、《崛起的第三金屬──鈦》等。特別是拍攝了一係列紀錄中國著名老畫家繪畫技法的影片,如《中國花鳥畫》、《李可染畫牛》、《苦禪畫鷹》、《淺予畫舞》、《王雪濤的畫》和《蔣兆和的畫》等,對國內外研究、愛好中國畫藝術的人們,提供了異常寶貴的資料。


    當代電影事業至80年代,電影製片廠的分布已打破過於集中的現象。30多年來在建國初期的長春、北京、上海三大製片廠的基礎上陸續增建新廠,如在北京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在上海建立了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在廣東省建立了珠江電影製片廠,在陝西省建立了西安電影製片廠,在四川省建立了峨嵋電影製片廠,在湖南省建立了瀟湘電影製片廠,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了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立了天山電影製片廠,在福建建立了福建電影製片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立了廣西電影製片廠,在深圳特區建立了深圳影業公司,在雲南建立了雲南民族電影製片廠。此外,北京電影學院還建立了師生教學實習基地青年電影製片廠;為了滿足廣大少年兒童的需要,還專門建立了兒童電影製片廠;農業部建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電影製片廠,為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服務。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為滿足各少數民族群眾的需要,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雲南民族電影製片廠都承擔把國產影片和進口影片譯製成少數民族語言影片的任務。


    [轉自鐵血社區bbs./]


    引進外國影片,是中國重要的國際文化交流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曾譯製過蘇聯電影。1957年,在上海建立了專門的電影譯製廠,到80年代為止,長影和上海電影譯製廠共譯製外國影片1500多部,其中大部分是故事片,也有少量大型紀錄片、美術片和科教片。中國現在每年進口影片50部,大部分是在國際上有影響有代表性或是獲重要獎勵的優秀影片。這對促進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互相學習、增進友誼起了積極的作用。中國的影片譯製工作,配有專職的導演、演員和翻譯人員,配音力求保持原有風格,忠於原作,語言準確,發音口型盡量與原畫麵吻合,著重人物內心感情與性格的刻畫。因此,譯製片深受群眾歡迎,並得到外國電影界的讚賞。


    為適應影片進出口的需要,使中國影片盡快打入國際市場,建立了中國影片輸出輸入公司,中國影片已輸出到近40個國家和地區。此外,在1979年又建立了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開展對外合作拍片任務,先後與意大利合拍了《馬可?波羅》,與日本合拍了《一盤沒有下完的棋》(見彩圖)等,都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


    為了積累國內外的影片資料,為廣大電影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借鑒,於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電影資料館。1979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加入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進入80年代以來,資料館先後舉辦了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蘇聯、瑞典、加拿大、葡萄牙等國的電影迴顧展,並在上述相應國家舉辦了中國電影迴顧展,進行國際電影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國與各國電影工作者之間的相互了解。1984年,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基礎之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與電影學院合辦了研究生部,招收電影史、電影美學、電影理論、電影劇作理論碩士學位研究生。此外,還經常舉辦觀摩、講座、學術研討等學術活動,並創辦了《當代電影》雜誌和《電影信息報》。1985年,中心開辦了電影函授學院,通過函授,培養了幾千名業餘電影劇作和電影評論隊伍。


    北京電影學院自成立以來,培養了大批電影專業人材,其中大部分已成為電影戰線上的骨幹。電影學院新址占地5萬多平方米,設有6個係,開課70多門。為師生創作實習,還建立了青年電影製片廠,80年代以來,該廠拍攝的影片有多部在國內獲獎。


    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國電影事業在電影工業及科研方麵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質量也在不斷提高,為電影事業的發展準備了較好的物質條件,還先後研製成功了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但由於長期的封閉政策和工業基礎的限製,中國電影科技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段差距。


    到1985年為止,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特別是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發展,在短短幾年中,農村集鎮新建影院2萬多座。故事片、農業科教片在農村進一步普及。


    [轉自鐵血社區bbs./]


    1960年成立了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正式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在許多有製片廠的地方,如上海、長春、廣東等地分別成立了分會。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電影工作者學習黨的文藝方針,開展學術研究,保障藝術家的權益。協會每年組織理論工作者和藝術家對上年度優秀影片、導演、演員、編劇及其他創作人員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編輯出版的《大眾電影》每期銷售量達數十萬冊。自1963年起,《大眾電影》舉辦一年一度的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由讀者自由投票,選舉優秀影片,並頒發百花獎。1980年,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這3項獎對促進電影創作的繁榮起著很大作用。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有關中外電影史、電影理論研究專著和中外電影劇本及電影科技方麵的書籍。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電影有著廣大市場。今後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進一步提高影片的質量,挖掘與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不斷發現、培養新的電影人材,提高創作人員的修養素質,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學習和借鑒外國影片的寶貴經驗。隻要這樣,就一定能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女班的男助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馬並收藏美女班的男助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