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島上,群修不言,天地寥廓,卻是一片寧靜。天上陽光灑了下來,光華柔和。有細微的清風起自天地間,“娑娑”的聲音清晰的傳入耳中。


    對立雙方的氣氛卻越發的濃重,殺氣凝聚,有若實質,幾乎要凝出一個個微小的液滴。


    巫族眾人目光中充滿了仇恨和瘋狂。巫族功法運轉之下,一道道魔氣衝天而起,在天空中匯聚成一片碩大的烏雲。烏雲翻翻滾滾,如怒龍般席卷狂飛。狂亂、暴戾、殺戮的氣息四散,其中彷佛蘊含了一個絕世兇胎,一旦出世,便足以毀滅世間。


    漸漸的,烏雲如一顆心髒般,收縮,舒張,再收縮,再舒張,周而複始,彷佛永不停息。一旦爆發,必然有石破天驚之巨大威力。


    仙佛二道修士見狀,亦是全力而為。


    林潔和方雪頂上都射出一道青瑩瑩的光芒,衝到半空後化作條條清氣,清氣上托起三朵潔白玉蓮,晶瑩玉潤,美輪美奐,不似人間所有,渾身亦籠罩在一片清幽幽的光芒中。光芒閃耀,清亮如水。


    昆侖太上長老乾元道人頂上衝起一道細細的青光,在半空中化作一片無大不大的青色汪洋。汪洋上托起三盞金燈,燈盞邊緣似簷前不斷,點點滴下。又有瓔珞垂珠,絡繹不絕。霞光萬道,將一片天空照得通亮,乃是正宗的道門玉清一脈功法。


    遁甲宗無真道人頂上衝起一道青光,在半空中一分為五,化為五道色澤各異的光華,按五行排列:乃是東方屬木,為青色;西方屬金,為白色;南方屬火,為紅色;北方屬水,為黑色;中央屬土,乃黃色。五色光華相生相滅,流轉不休,圓轉如意。


    玄靈道人頂上射起一道白氣,潔淨素雅,恍如寒梅,衝到半空後一分為七,化為七道巨大的深深白氣。白氣如神龍夭矯飛騰,似銀蛇逶迤曲轉,在頂上糾纏翻滾,蜿蜒盤旋,盈虛消長不定,卻又涇渭分明,玄妙精深。


    南極小光明境不夜城城主龍飛朝向乾元道人看了一眼,輕聲一喝,頂上亦衝起一道青光,在半空中化作一片青色汪洋。其上有金燈閃耀,瓔珞垂珠,霞光萬道,和乾元道人的神通交相輝映,蔚為奇觀。


    密宗不空和尚雙手合十,念聲:“南無阿彌陀佛!”雙手向上一托,一輪巨大的紅日迸出,金色粘稠的真火自紅日上滾滾衝起,燎天而上。隨後捏個法決,大喝道:“唵、嘛、呢、叭、咪、吽!”梵音一出,滾滾如雷,紅日一轉金光迸射。那一輪紅日化作一尊佛陀虛影。隻見那尊佛陀身有千臂,擁著一輪紅日,高達百丈,正是大日如來佛陀像。


    禪宗虛雲和尚雙手捏佛心印,金光閃耀間,背後現了一尊巨大的端坐蓮台的菩薩虛影,雙手亦捏佛心印。虛影一現,立即有佛光充塞天地之間,空中又隱隱有無數飛天、力士,灑下五彩花瓣。又有八部天龍,若隱若現。花雨繽紛,法相莊嚴。


    涅盤宗渡虛和尚亦喧聲佛號,背後現了一尊神異的金身法相。這具金身法相高達六丈,四麵八臂。四張臉孔各對四方,神色不一,或是歡喜,或是猙獰,或是淡然,或是肅穆,每張臉孔眉心都有一隻豎起的眼睛,麵容清晰,與生人無異。八臂揮舞,手中各執蓮花、淨瓶、尖槍、巨劍、權杖、法輪、令牌、經書。金身一現,頓時有無量金光衝天而起。


    後方的眾多修士亦是各現神通,或清氣蜿蜒,或三花五浪,或金燈瓔珞,或舍利懸空,或紫氣澎湃,或雲影天光,或浩渺星空。種種光芒之中,玄音四發,時如海潮拍岸,時如山間鬆濤,時如清流溪泉,叮咚作響,時如玉磐仙音,繚繞不絕。


    仙佛二道眾多修士發力,頓時有金青兩色光芒直衝霄漢,道門仙光、佛門佛光交映成輝。仙光佛光之中,隱隱可見青衣仙人、金身佛陀,瑞靄紛紜,神光湛然。


    巫族眾人上方的烏雲翻翻滾滾,噴湧舒卷,和仙光佛光相持不下,各自占據了半邊天空。


    “怎會如此?”仙佛二道返虛期以上的修士皆是大驚,不敢相信。


    蕭非三人與白起大戰的這半個月中,他們在一起相商了不知多少次。即使是林潔和方雪,也認為巫族的強大隻在白起一人。(..tw好看的小說)若是白起不在,巫族的九位神巫、十八位天巫雖然厲害,卻也不是仙佛二道的對手。畢竟有林潔和方雪兩個遠遠超越返虛境界的已經接近天仙的仙人在此,兩人出手,便足以滅去巫族的九位神巫。


    可現在的情形和他們預料中的完全不同,在林潔和方雪也全力出手的情況下居然隻是平手,占不到上風?


    仙佛二道的眾多修士突然明白,他們在半個月中做了如此之多的準備,巫族又怎麽可能毫無準備?身為人間界最為強大的一批人,他們居然犯了如此巨大的錯誤!這一個錯誤,足以滅絕落日島上的所有修士!想及此處,眾多返虛期的修士一反平素的喜怒不形於色,汗水涔涔落下。便是林潔和方雪也是麵色冷峻,神情極為嚴肅。


    以林潔和方雪的實力,自然可以在實在不敵的時候破開空間,進入地仙界。除了她倆,即使是已經渡過九九天劫的乾元道人,也沒有這等實力。一旦戰敗,隻怕便是神魂皆消的下場!


    能夠到達返虛期的修士,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活了幾百近千年的怪物。活得越久,便越怕死。一旦有東西能確實危及到他們的生命,他們便會暴露出人性最深處的弱點,和凡人沒有兩樣,驚慌失措,不知該怎麽辦。


    便在這時,十八位天巫中的一十二人同時暴喝一下,便如春雷炸響,震得人耳鼓生疼。然後又見這一十二人齊齊舉手,朝心頭狠狠一拍,張口吐出十二口心血。


    那十二口心血去勢甚急,如十二道血箭直直衝到了烏雲之上。血光散開,居然化作了十二個巨大的血色虛影。那十二個血色虛影形態各異,無有相同。


    林潔和方雪見到這十二個血色虛影,臉色終於大變,不複平靜。


    因為那正是傳說中的十二都天魔神,也就是十二祖巫的樣子。


    十二個巨大的虛影立於如怒龍般席卷狂風的烏雲之上,如十二位遠古魔神降臨,冷冷看著下方諸多螻蟻。


    有一魔神,人麵鳥身,四翅六爪,名曰帝江。


    有一魔神,鳥麵人身,足踏雙龍,名曰句芒。


    有一魔神,全身鱗片,左耳穿蛇,足踏雙龍,人麵虎身,肩胛處生羽翼,名曰蓐收。


    有一魔神,獸頭人身,雙耳穿蛇,足踏雙龍,全身鱗片,名曰祝融。


    有一魔神,莽頭人身,足踏雙龍,手纏大蟒,全身鱗片,名曰共工。


    有一魔神,人身蛇尾,背生七手,前有雙手握騰蛇,發披遮臉,名曰後土。


    有一魔神,形如怪獸,全身骨刺,名曰玄冥。


    有一魔神,虎首人身,手持雙蛇,名曰強良。


    有一魔神,人麵蛇身,全身赤紅,目如日月,名曰燭九陰。


    有一魔神,八首人麵,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有一魔神,人麵獸身,兩耳掛蛇,名曰奢比屍。


    有一魔神,人麵鳥身,耳掛雙蛇,手持雙蛇,名曰龠茲。


    十二魔神屹立於烏雲之上,俯視眾生,睥睨間隱隱有吞噬萬物,操縱風水雷電,移山填海,改天換地的力量。


    這十二個魔神虛影一現,無數魔氣自天上地下萬處湧來,匯聚到烏雲之中。烏雲翻滾,掀起高達百丈的如巨浪一般的雲海氣濤,奔騰傾斜,滾滾而來。烏雲所至,仙光佛光消散,漸漸將諸多修士上方的天空也遮蔽起來。整個落日島,都漸漸被濃黑厚實的烏雲覆蓋。遠遠望去,島嶼完全被濃密厚實的魔氣包裹起來,彷佛一個巨大的黑色繭子。


    眾多修士見狀,好似親臨地獄,見得種種恐怖之相,元神不穩,法力運轉不暢,彷佛立時便要潰敗一般。


    如此威勢,便是返虛後期的大高手亦難以抵擋,元神迷失,難以醒來。


    眾多修士,也隻有林潔和方雪還能保持靈台清明,法力運轉無礙。見眾人心神被攝,方雪取出一個小小的鈴鐺。那鈴鐺通體青碧,仿佛用最珍貴的仙玉雕成一般。其上條條脈絡分明,仿佛一條長江大河衍生出玩無數支流,又如一條主動脈血管上伸出的無數毛細血管,又如老樹根須一般,渾然一體,恍若天成。


    方雪左手捏個法訣,右手持鈴鐺用足法力使勁一搖。便聽得清脆悅耳的彷佛雨打風鈴的聲音向四方上下傳去。與此同時,一片片清亮如水的光芒也以方雪為中心,如水波一般一圈一圈蕩漾開來。她這一舉動,卻是以自身法力在對抗巫族所有修士。雖是有敗無勝,卻也不得不為。


    林潔見狀,左手撫上方雪後心,將體內法力源源不斷的傳了過去。右手一連捏了數十個法訣,最後屈指在方雪手中的鈴鐺上輕輕彈了一下。這一下之後,鈴鐺發出的響聲猛的激烈起來,愈來愈響亮,愈來愈急促。到得後來,幾乎如黃鍾大呂般轟鳴,金鐵之聲悠揚。


    鈴鐺初響,便有人醒了過來,正是昆侖的太上長老乾元道人。乾元道人已經渡過九九天劫,一身法力已有九成轉化為仙人法力,即將證得仙人道果。是以剛聽到鈴鐺聲,便醒了過來。乾元道人口中大喝一聲:“三界封神,打神之鞭!破!”


    大喝聲中金色的光柱衝天而起,清脆的玉磐仙音響徹天地。本來陰風慘淡,鬼哭狼嚎,一片血紅的天地突然明朗起來。那些肆虐的魔頭被仙音一震,都紛紛化為雲煙。一道連接天地,有如通天神柱般的金鞭橫貫虛空,彷佛要刺破烏雲魔氣,迎接太陽的光輝一般。


    這封神重寶打神鞭一出,直接將附近百丈之內的烏雲魔頭驅逐一空。


    鈴鐺聲和玉磐仙音相合,在眾多東方修士耳邊迴響不斷,繚繞不絕。緊接著,玄靈道人也醒了過來。


    玄靈道人一醒,便取出七修仙劍,凝聚全身法力,揮出了驚天動地的一式劍招。一道潔白光芒自劍鞘射出,縱橫上下三四百丈,直射鬥牛星辰。光芒之盛,幾乎不在打神鞭之下。至剛至厲的劍氣衝天而起,直欲將天空中濃黑厚實的魔氣烏雲撕成粉碎。


    漸漸的,越來越多的修士醒了過來,運轉法力,各展神通,無數道門**、佛門神通紛現。仙光、佛光衝天而起,玉磐仙音、梵音清唱相合,終於將巫族秘法破去。頂上烏雲消失不見,複為青天白日。


    隻是,未等仙佛二道修士高興,便聽到數個蒼老的聲音狂笑道:“現在,才是真正大戰的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巫體仙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年暗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年暗轉並收藏巫體仙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