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多是山地,但是沿著西海岸也有不少小塊的肥沃平原,其中清川江下遊兩岸,也就是安州城周邊地區,已在金海鎮的掌握之中了。
如果再吃下大同江中下遊兩岸的平原地區,也就是平壌城周邊地區,那麽半島北邊最大最肥沃的兩塊平原地帶,就全部收入囊中了。
單從移民屯墾的角度看,拿到了這兩大塊平原地區,就算是拿到了整個半島北方二道的精華地區。
所以,沈器遠率領平壌全部軍民南下以後,楊振就把幾乎全部注意力轉移到了鞏固對平壌城及其周邊地區的占領上麵了。
次日上午,楊振帶著衛隊,親自巡視了平壌內外城的城防。
平壌城位於大同江與普通江的懷抱之中,其東麵和南麵都是大同江,西麵是普通江,而其北麵東側則是牡丹峰,稱得上是山水形勝之地。
經過三番五次的破壞與重建,目前其內外城的城牆是沿著大同江和普通江的走勢構築的,整體幾乎是一個直接三角形的格局。
內城不大,略呈不規則的長方形,而且就在這個直接三角形的直角位置,共有東西南三個城門,東門叫大同門,西門叫靜海門,南門叫朱雀門。
大同門外就是大同江,有碼頭,但是規模不大,需要進一步擴大。
至於平壌外城,更是幾經興廢重修,目前的外城是去年以來,沈器遠為了聚攏和安頓投奔他的大批朝人難民,以工代賑在原來被毀城牆的地基上偷摸修起來的。
外城主要區域,位於平壌內城的西側和北側。
說白了,就是為了對北和對西防禦而構築起來的。
平壌外城的麵積不小,是內城的三到四倍大,眼下保留有六座城門,其中最東邊麵向大同江一側的叫長慶門,向西麵向普通江的叫普通門,向南麵向大同江方向的叫正陽門。
除此之外,麵向西北的叫七星門,麵向東南的叫含球門,西南角向南開的一處叫蘆門。
門很多,但都不帶甕城。
城牆也不矮,甚至稱得上高大寬厚,但卻隻是夯土牆,隻有幾個城門處外麵包有磚石。
至於城內的道路房舍,隻有內城有棋盤式的規劃。
而麵積更大的外城內裏,除了幾處城門內駐兵的營地外,剩下的完全就是私搭亂建密密麻麻的棚戶區,幾乎是清一色矮小逼仄甚至半地下的蘆葦土坯房。
說到底,偌大的平壌外城隻是一個半成品,或者說是一個有高大的夯土牆圍起來的巨大難民營地。
當然,楊振也並不嫌棄,不僅不嫌棄,而且轉了一圈下來,還給幾個城門改了新名字。
麵向大同江支流普通江的外城西門普通門,被楊振更名為箕城門。
此外,正陽門被改名為漢城門,蘆門被改名為如鬆門,含球門被改名為承訓門。
如鬆門,是紀念萬曆抗倭的李如鬆。
承訓門,當然是紀念萬曆抗倭的祖承訓。
祖大壽雖然忠奸難辨,功過不好說,但他爹祖承訓當年在抗倭戰場上還是出了大力,很有貢獻的。
至於平壌城,楊振也想給它換個名字,比如箕城,或者樂浪,以期盡快抹掉這個地方與高麗或者朝人有關的痕跡,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暫時按下了這個念頭。
平壌城在半島北方是一個帶有風向標意義的名城,一旦自己給它更名,必然引人注目。
而一旦引人注目,傳到大明京師去,就會招致猜疑,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現階段,還不是給平壌改名的時候。
巡視完平壌外城各個城門後,楊振又帶著人去了一趟城北的牡丹峰大營。
整個大營依山就勢而建,麵積很大,高高的敵台進而望樓,大片的營房和校場,以及馬廄、糧倉和草料場等等布局合理,軍營功能很全,而且比平壌外城的環境幹淨整潔多了。
楊占鼇昨晚帶來的寧安營一千五百人駐進去,也就將將守住了這片大營的幾處關鍵位置。
就是駐進去十倍於現在的兵力,也綽綽有餘。
唯一的不足,牡丹峰大營和平壌內外城的城防一樣,暫時沒有火炮等重裝備調配給他們。
楊占鼇、鄧恩他們奉命率部前來接管平壌防務,主要是火槍手和擲彈兵輕騎趕來,並未攜帶火炮等重裝備。
而嚴省三、俞亮泰、高成友三人統率的戰船,也在昨日啟程南下江華灣去了。
這一次,針對和寧國小朝廷的戰略,楊振想要的,就是牛刀殺雞式的絕對碾壓,目的是讓和寧國君臣上下根本生不出反抗的勇氣來。
所以,昨日中午嚴省三帶領瀛洲號、樂浪號一起南下的時候,楊振並沒有再從這兩艘巨艦上拆卸重炮布防平壌。
好在現如今,平壌城所在的大同江下遊地區,也沒有其他的什麽力量存在。
但是為了盡快把這個地區完全吃下並消化掉,楊振決意不等張臣、俞亮泰、嚴省三等人馬返迴再作布置,而是決定盡快召集更多的兵馬以及人手前來。
巧合的是,當日下午未時前後,楊振帶著衛隊從牡丹峰大營返迴平壌城,沿江岸行至大同門附近,看見大同門外江岸碼頭上停著三艘大小不等的戰船。
派人過去詢問,卻是從江華島特意趕迴的俞海潮一行。
俞海潮離開新義堡大營,南下傳達軍令,已經有一個月之久了。
楊振原本叫他在傳達完軍令之後,在江華島一帶等候接應南下的水師船隊,他當然照做了。
但是昨日傍晚,俞亮泰、高成友、嚴省三的聯合船隊抵達江華灣後,俞海潮得知楊振本人並沒有跟著船隊南下,而他又有一些事情需要當麵向楊振報告。
於是隻好留下一些船隻在江華灣內做向導,而他本人則在五月二十日一早,帶了幾條船隻,趕迴了平壌城。
“卑職恭喜都督,賀喜都督!”
一見麵,俞海潮對最近自家都督所取得的一係列勝利表達了恭賀之情。
俞海潮南下時,楊振還在九連城一帶,遼東半島西側的熊嶽城和蓋州城,仍在清虜睿親王多爾袞的控製之中,六奠也沒拿下,更別提現在的平壌城了。
但是僅僅過了一個月,金海鎮的北伐就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不僅熊嶽城、蓋州城已經落入控製,六奠易手,就連平壌城也成為金海鎮的後院了。
最重要的是,這幾處重大進展,都是以謀略布局取勝,幾乎未損失一兵一卒。
就在昨天晚上,當俞海潮從自己的上官嚴省三以及自己叔叔俞亮泰的嘴裏得知這些消息的時候,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自己離開,不過才一個月而已。
也由此,俞海潮作為下屬對自己老大楊振的敬佩仰望之情,簡直快要達到奉若神明的地步了。
當然,這種情況不獨出現在俞海潮的身上。
事實上在金海鎮各路人馬的中下級軍官當中,尤其是征東軍各大團營的中下級軍官當中,類似俞海潮這種情況已經普遍存在。
雖然金海鎮各路人馬北上作戰已經快兩個月了,按照正常規律,本該進入疲憊厭戰的階段了,但是北上後連番大捷戰無不勝的事實,卻使得各路人馬始終保持著極其高昂的士氣。
疲憊難以避免,但是厭戰或者畏敵的情緒,卻幾乎不存在。
甚至遠在瀛洲島上的人馬,在聽說自家都督已經率軍開啟北伐,而且接連取得一係列勝利,接連占領了鳳凰城、九連城等清虜重鎮之後,都紛紛叫嚷請戰,主動要求出兵北上了。
也因此,俞海潮的這趟傳令之行,可謂是異常的順利。
他先是到了瀛洲島,然後就跟著瀛洲島出兵的船隊,去了鎮倭堡。
林慶業那邊聞令後,甚至都不用動員,第二天就從周邊調集了充足的戰船和兵員,一起趕往對馬島集結去了。
再然後,以林慶業、仇廣義、金玉奎為首召集起來的近四百條戰船以及上萬大軍,就從對馬島浩浩蕩蕩殺向和寧國的海岸去了。
而且不費吹灰之力,就在巨濟島實現了登陸,而且當天就占領了巨濟島全島,並在島上厲行剪辮令。
等到兩天之後,俞海潮準備從巨濟島啟程返航的時候,他更是從留守巨濟島的仇廣義那裏聽說,林慶業、金玉奎率領的船隊主力已經上岸占領了釜山城。
林慶業原本是朝人南三道的水軍統禦使,對朝人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沿海的軍事布防情況相當熟悉,而且其手下人也多是南三道水軍出身,有很多親朋故舊還在家鄉。
這一次率軍迴來,打著驅逐胡虜、歸正天朝的旗號,大義名分在手,登陸巨濟島後,又果斷發布剪辮令,號召被迫剃發易服的朝人恢複舊貌,那號召力就別提多強了。
巨濟島上的朝人,不僅沒有反抗林慶業、仇廣義他們的登陸占領,而且聽聞他們發布的剪辮令,還把他們當成了天朝上國大明派來解救他們的王師。
若不是巨濟島的島民人數不多,而且實在太窮,說不好就該成群結隊簞食壺漿來犒勞林慶業、仇廣義他們了。
一見麵,從俞海潮嘴裏了解到這些事情,楊振也很高興。
雖然此前他已經從沈器遠的口中約略知道了一些和寧國南方的形勢,知道林慶業、金玉奎他們不僅拿下了釜山,而且拿下了蔚山,現在更把金自點的主力圍在了昌原,形勢一片大好,但是那畢竟隻是旁證。
如今,能從自己人嘴裏得到直接的情況報告,並且知道了背後的原因,楊振的心裏就更踏實了。
於是,他們一行人匯合了俞海潮等人以後,還沒迴到城內,楊振幹脆又讓人去通知楊占鼇、鄧恩等將領一起到自己下榻的平壌內城前都元帥府議事。
楊振帶著俞海潮迴到平壌內城前都元帥府不久,楊占鼇、鄧恩二人奉命趕來。
“你剛才說,你在瀛洲島、鎮倭堡和對馬島等處,都沒有見到郭小武?”
楊占鼇、鄧恩二人來到的時候,楊振正在與俞海潮聊他南下傳令的過程與見聞,楊振先是招唿他們就坐,然後接著對俞海潮發問。
“是啊,都督,按照仇參將的說法,二月裏郭守備帶著北溟號抵達瀛洲島後沒多久,就說都督你對他有交代,叫他迴到瀛洲島後不能閑著,多出海探索一番,然後二月底他就出海去了,沒再迴過瀛洲島。”
“可知是往北去了,還是往東去了?”
“確定是往北去了。因為卑職隨船到鎮倭堡去的時候,就聽林統禦說,郭守備帶著北溟號,還有其他三五條小船,三月裏的時候到過鎮倭堡,還在鎮倭堡休整了幾天。”
俞海潮一邊迴想著他去鎮倭堡傳令時的情形,一邊對楊振說道:
“卑職之所以確定郭守備是往北去了,主要是因為我隨著船隊一起到對馬島集結的時候,也向金玉奎金參將打聽了郭守備的下落。金參將也說,郭守備在三月裏到過他那裏補充食水,而且離開的時候,還是往北去了。”
如果再吃下大同江中下遊兩岸的平原地區,也就是平壌城周邊地區,那麽半島北邊最大最肥沃的兩塊平原地帶,就全部收入囊中了。
單從移民屯墾的角度看,拿到了這兩大塊平原地區,就算是拿到了整個半島北方二道的精華地區。
所以,沈器遠率領平壌全部軍民南下以後,楊振就把幾乎全部注意力轉移到了鞏固對平壌城及其周邊地區的占領上麵了。
次日上午,楊振帶著衛隊,親自巡視了平壌內外城的城防。
平壌城位於大同江與普通江的懷抱之中,其東麵和南麵都是大同江,西麵是普通江,而其北麵東側則是牡丹峰,稱得上是山水形勝之地。
經過三番五次的破壞與重建,目前其內外城的城牆是沿著大同江和普通江的走勢構築的,整體幾乎是一個直接三角形的格局。
內城不大,略呈不規則的長方形,而且就在這個直接三角形的直角位置,共有東西南三個城門,東門叫大同門,西門叫靜海門,南門叫朱雀門。
大同門外就是大同江,有碼頭,但是規模不大,需要進一步擴大。
至於平壌外城,更是幾經興廢重修,目前的外城是去年以來,沈器遠為了聚攏和安頓投奔他的大批朝人難民,以工代賑在原來被毀城牆的地基上偷摸修起來的。
外城主要區域,位於平壌內城的西側和北側。
說白了,就是為了對北和對西防禦而構築起來的。
平壌外城的麵積不小,是內城的三到四倍大,眼下保留有六座城門,其中最東邊麵向大同江一側的叫長慶門,向西麵向普通江的叫普通門,向南麵向大同江方向的叫正陽門。
除此之外,麵向西北的叫七星門,麵向東南的叫含球門,西南角向南開的一處叫蘆門。
門很多,但都不帶甕城。
城牆也不矮,甚至稱得上高大寬厚,但卻隻是夯土牆,隻有幾個城門處外麵包有磚石。
至於城內的道路房舍,隻有內城有棋盤式的規劃。
而麵積更大的外城內裏,除了幾處城門內駐兵的營地外,剩下的完全就是私搭亂建密密麻麻的棚戶區,幾乎是清一色矮小逼仄甚至半地下的蘆葦土坯房。
說到底,偌大的平壌外城隻是一個半成品,或者說是一個有高大的夯土牆圍起來的巨大難民營地。
當然,楊振也並不嫌棄,不僅不嫌棄,而且轉了一圈下來,還給幾個城門改了新名字。
麵向大同江支流普通江的外城西門普通門,被楊振更名為箕城門。
此外,正陽門被改名為漢城門,蘆門被改名為如鬆門,含球門被改名為承訓門。
如鬆門,是紀念萬曆抗倭的李如鬆。
承訓門,當然是紀念萬曆抗倭的祖承訓。
祖大壽雖然忠奸難辨,功過不好說,但他爹祖承訓當年在抗倭戰場上還是出了大力,很有貢獻的。
至於平壌城,楊振也想給它換個名字,比如箕城,或者樂浪,以期盡快抹掉這個地方與高麗或者朝人有關的痕跡,但是想來想去,還是暫時按下了這個念頭。
平壌城在半島北方是一個帶有風向標意義的名城,一旦自己給它更名,必然引人注目。
而一旦引人注目,傳到大明京師去,就會招致猜疑,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現階段,還不是給平壌改名的時候。
巡視完平壌外城各個城門後,楊振又帶著人去了一趟城北的牡丹峰大營。
整個大營依山就勢而建,麵積很大,高高的敵台進而望樓,大片的營房和校場,以及馬廄、糧倉和草料場等等布局合理,軍營功能很全,而且比平壌外城的環境幹淨整潔多了。
楊占鼇昨晚帶來的寧安營一千五百人駐進去,也就將將守住了這片大營的幾處關鍵位置。
就是駐進去十倍於現在的兵力,也綽綽有餘。
唯一的不足,牡丹峰大營和平壌內外城的城防一樣,暫時沒有火炮等重裝備調配給他們。
楊占鼇、鄧恩他們奉命率部前來接管平壌防務,主要是火槍手和擲彈兵輕騎趕來,並未攜帶火炮等重裝備。
而嚴省三、俞亮泰、高成友三人統率的戰船,也在昨日啟程南下江華灣去了。
這一次,針對和寧國小朝廷的戰略,楊振想要的,就是牛刀殺雞式的絕對碾壓,目的是讓和寧國君臣上下根本生不出反抗的勇氣來。
所以,昨日中午嚴省三帶領瀛洲號、樂浪號一起南下的時候,楊振並沒有再從這兩艘巨艦上拆卸重炮布防平壌。
好在現如今,平壌城所在的大同江下遊地區,也沒有其他的什麽力量存在。
但是為了盡快把這個地區完全吃下並消化掉,楊振決意不等張臣、俞亮泰、嚴省三等人馬返迴再作布置,而是決定盡快召集更多的兵馬以及人手前來。
巧合的是,當日下午未時前後,楊振帶著衛隊從牡丹峰大營返迴平壌城,沿江岸行至大同門附近,看見大同門外江岸碼頭上停著三艘大小不等的戰船。
派人過去詢問,卻是從江華島特意趕迴的俞海潮一行。
俞海潮離開新義堡大營,南下傳達軍令,已經有一個月之久了。
楊振原本叫他在傳達完軍令之後,在江華島一帶等候接應南下的水師船隊,他當然照做了。
但是昨日傍晚,俞亮泰、高成友、嚴省三的聯合船隊抵達江華灣後,俞海潮得知楊振本人並沒有跟著船隊南下,而他又有一些事情需要當麵向楊振報告。
於是隻好留下一些船隻在江華灣內做向導,而他本人則在五月二十日一早,帶了幾條船隻,趕迴了平壌城。
“卑職恭喜都督,賀喜都督!”
一見麵,俞海潮對最近自家都督所取得的一係列勝利表達了恭賀之情。
俞海潮南下時,楊振還在九連城一帶,遼東半島西側的熊嶽城和蓋州城,仍在清虜睿親王多爾袞的控製之中,六奠也沒拿下,更別提現在的平壌城了。
但是僅僅過了一個月,金海鎮的北伐就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不僅熊嶽城、蓋州城已經落入控製,六奠易手,就連平壌城也成為金海鎮的後院了。
最重要的是,這幾處重大進展,都是以謀略布局取勝,幾乎未損失一兵一卒。
就在昨天晚上,當俞海潮從自己的上官嚴省三以及自己叔叔俞亮泰的嘴裏得知這些消息的時候,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自己離開,不過才一個月而已。
也由此,俞海潮作為下屬對自己老大楊振的敬佩仰望之情,簡直快要達到奉若神明的地步了。
當然,這種情況不獨出現在俞海潮的身上。
事實上在金海鎮各路人馬的中下級軍官當中,尤其是征東軍各大團營的中下級軍官當中,類似俞海潮這種情況已經普遍存在。
雖然金海鎮各路人馬北上作戰已經快兩個月了,按照正常規律,本該進入疲憊厭戰的階段了,但是北上後連番大捷戰無不勝的事實,卻使得各路人馬始終保持著極其高昂的士氣。
疲憊難以避免,但是厭戰或者畏敵的情緒,卻幾乎不存在。
甚至遠在瀛洲島上的人馬,在聽說自家都督已經率軍開啟北伐,而且接連取得一係列勝利,接連占領了鳳凰城、九連城等清虜重鎮之後,都紛紛叫嚷請戰,主動要求出兵北上了。
也因此,俞海潮的這趟傳令之行,可謂是異常的順利。
他先是到了瀛洲島,然後就跟著瀛洲島出兵的船隊,去了鎮倭堡。
林慶業那邊聞令後,甚至都不用動員,第二天就從周邊調集了充足的戰船和兵員,一起趕往對馬島集結去了。
再然後,以林慶業、仇廣義、金玉奎為首召集起來的近四百條戰船以及上萬大軍,就從對馬島浩浩蕩蕩殺向和寧國的海岸去了。
而且不費吹灰之力,就在巨濟島實現了登陸,而且當天就占領了巨濟島全島,並在島上厲行剪辮令。
等到兩天之後,俞海潮準備從巨濟島啟程返航的時候,他更是從留守巨濟島的仇廣義那裏聽說,林慶業、金玉奎率領的船隊主力已經上岸占領了釜山城。
林慶業原本是朝人南三道的水軍統禦使,對朝人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沿海的軍事布防情況相當熟悉,而且其手下人也多是南三道水軍出身,有很多親朋故舊還在家鄉。
這一次率軍迴來,打著驅逐胡虜、歸正天朝的旗號,大義名分在手,登陸巨濟島後,又果斷發布剪辮令,號召被迫剃發易服的朝人恢複舊貌,那號召力就別提多強了。
巨濟島上的朝人,不僅沒有反抗林慶業、仇廣義他們的登陸占領,而且聽聞他們發布的剪辮令,還把他們當成了天朝上國大明派來解救他們的王師。
若不是巨濟島的島民人數不多,而且實在太窮,說不好就該成群結隊簞食壺漿來犒勞林慶業、仇廣義他們了。
一見麵,從俞海潮嘴裏了解到這些事情,楊振也很高興。
雖然此前他已經從沈器遠的口中約略知道了一些和寧國南方的形勢,知道林慶業、金玉奎他們不僅拿下了釜山,而且拿下了蔚山,現在更把金自點的主力圍在了昌原,形勢一片大好,但是那畢竟隻是旁證。
如今,能從自己人嘴裏得到直接的情況報告,並且知道了背後的原因,楊振的心裏就更踏實了。
於是,他們一行人匯合了俞海潮等人以後,還沒迴到城內,楊振幹脆又讓人去通知楊占鼇、鄧恩等將領一起到自己下榻的平壌內城前都元帥府議事。
楊振帶著俞海潮迴到平壌內城前都元帥府不久,楊占鼇、鄧恩二人奉命趕來。
“你剛才說,你在瀛洲島、鎮倭堡和對馬島等處,都沒有見到郭小武?”
楊占鼇、鄧恩二人來到的時候,楊振正在與俞海潮聊他南下傳令的過程與見聞,楊振先是招唿他們就坐,然後接著對俞海潮發問。
“是啊,都督,按照仇參將的說法,二月裏郭守備帶著北溟號抵達瀛洲島後沒多久,就說都督你對他有交代,叫他迴到瀛洲島後不能閑著,多出海探索一番,然後二月底他就出海去了,沒再迴過瀛洲島。”
“可知是往北去了,還是往東去了?”
“確定是往北去了。因為卑職隨船到鎮倭堡去的時候,就聽林統禦說,郭守備帶著北溟號,還有其他三五條小船,三月裏的時候到過鎮倭堡,還在鎮倭堡休整了幾天。”
俞海潮一邊迴想著他去鎮倭堡傳令時的情形,一邊對楊振說道:
“卑職之所以確定郭守備是往北去了,主要是因為我隨著船隊一起到對馬島集結的時候,也向金玉奎金參將打聽了郭守備的下落。金參將也說,郭守備在三月裏到過他那裏補充食水,而且離開的時候,還是往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