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楚國的攻伐戰打得虎頭蛇尾,齊國得了麵子,楚國得了裏子,隻有各家諸侯陪著白忙活了一場。這場戰爭也讓人看到了,齊國雖富,霸主雖強,卻終究不是萬能的。
雖然看似取得了勝利,但是霸主的威望不升反降,特別是與楚國臨近的幾國因為擔心楚國報複,頗有些微詞。
於正帶著手下隨波逐流地參與了一場齊楚爭鋒,卻沒想到史書上的大勝是這樣草草結尾的。從初時的驚訝,到如今迴過神來,也能琢磨出點其它意味來。
類比後世他喜歡看的三國,蜀國平南蠻,吳國征百越,麵對的還是分裂的蠻夷部落,也是就近發兵,穩紮穩打,曆經千辛萬苦才逐漸平定的。更何況如今諸侯聯軍麵對的是統一的楚國,又是勞師遠征,後勤根本跟不上,所以徒耗人力、物力卻不能建功,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
召陵之盟既定,諸侯聯軍便要開始撤退,江黃兩國離得近,率軍自去了不提,其餘各國也要原路返迴,還是如先前般要先經過陳國,再經由宋國迴國。
結果,陳國不樂意了。之前聯軍來的時候,總體各家的糧秣還算充足,所以大軍過處軍紀較好。如今各家糧秣不足,又在楚國收獲稀少,難免會軍紀敗壞,甚至荼毒地方。
所以,陳國在諸侯廷議上對於東方各國軍隊的歸途提出了其它意見。
陳國大夫轅濤塗(袁姓始祖)出列奏道:“齊侯容稟,我諸侯聯軍兵勢強盛,兵容雄壯,如今既已讓楚國屈服,不若再借由東海之道歸國,觀兵東夷各國,使之也一並臣服,如此豈非一舉兩得。”
齊侯好大喜功,聞言確有心動。畢竟好不容易才拉起了這十萬諸侯聯軍,就此解散未免有點太可惜了,既已壓服了楚蠻不如再順勢壓服東夷,如此天下蠻夷皆服齊國之威,豈不省事許多。
陳國大夫轅濤塗為自己國家考慮,認為若是任由諸侯聯軍經過陳國,不僅要出大量的“東道”,而且難免會有亂軍侵擾當地的國庶,於陳國大為不利。於是他前一日先行勸說了鄭國大夫申侯,與他商量,建議齊桓公沿東海迴國。
鄭國大夫申侯想到若是借由陳國迴國,十萬大軍的糧秣不是個小數目,到時陳國不濟,必然也要鄭國出一起東道接濟一番,如此確實劃不來,因而也同意下來,答應會幫忙勸說。
如今陳國大夫轅濤塗已然建言,但是鄭國大夫申侯卻不為所動。申侯畢竟老道,他見主座上的齊侯雖然意動,但齊相管仲卻是臉色陰沉,因而也沒急著開口附和。
“各國國君、諸位大夫,爾等以為如何?”
管仲製止了齊侯欲要同意的舉動,反而對著下首諸人詢問道。
於正看得有些莫名其妙,他多少也能猜測出一些陳國大夫的心思,陳國大夫為國內民眾考慮,建議大軍繞道迴國,也不是不能理解。隻是對於衛國而言,若是繞道東海,那路程卻是太過遙遠了,也隻要齊、魯兩國還算順路。
齊國大夫管仲一臉不悅之色,見他如此,下首眾人自然噤若寒蟬,不敢出聲。
見並未有其它國家的大夫出言相幫,管仲以為隻是陳國大夫轅濤塗一人之計,便對著他出言訓斥道:
“好個陳國大夫,汝心中隻有你們陳國一國利益,卻置周王室、置諸侯聯軍於何地。
你建議大軍往東海而去,雖然東海有徐國等國心向周室,或許能支援一二,但淮夷之眾不弱楚蠻,如此豈不是又陷大軍於泥淖之中。
大軍糧秣無依,兵無戰心,稍有不慎,便有全軍傾覆的危險。
汝為小利而害大義,為陳國方便而陷害其它諸國,陳國大夫其心可誅也。”
齊侯聞言頓時也明白了過來,這個轅濤塗哪裏存的好心,所謂的“陳兵東海,武耀東夷”不過是個借口,他真正的意圖是不想諸侯聯軍就食陳國罷了。
“來人,將此居心叵測之人拿下!”
霸主的威嚴豈是可以輕易受辱的,齊侯知道自己被戲弄,當即便招唿大帳外的衛士將他抓捕起來,絲毫不顧及他乃是別國的大夫。
其餘與會的國君、大夫們見此也是麵露不忍,隻是齊侯如今在氣頭上,為免波及己國,卻是不好在此時相勸。
“齊侯恕罪,下臣並未此意!”轅濤塗當廷喊起冤來,又對著人群中的鄭國大夫申侯喊話道:“申侯大夫,且救我一救!”
這下,立馬便把眾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鄭國大夫申侯的身上,申侯頓時冷汗直冒,卻是主動出列撇清關係道:
“下臣及我國國君皆同意大軍借道鄭、陳之間返迴,鄙國願盡東道之誼,為大軍供給糧秣。”
齊侯聞轅濤塗求救之言,已心知二人私下可能有所勾結,但是此事確實不宜牽涉過多,強逼它國東道說出去也不好聽。既然鄭國大夫已然認慫,同意出東道的糧秣,那麽不僅不能處罰他,反過來還得好言安撫幾句。
齊侯自帶威嚴地言道:“還是鄭國大夫深明大義,怪不得天子能將虎牢之地授予鄭國,以後鄭國也得為周王室守好門戶才是。”
轅濤塗見此還要多言,齊相管仲卻是一揮手,便讓齊國衛士將他捂住嘴巴托了下去。
於正今日也算見識到了齊國君臣的霸道,陳國好歹是入盟之國,卻一點臉麵也不留,別國的大夫說抓就抓。
打著大義的旗號,實際就是強逼兩國出東道而已。這擱後世,就是明明一起吃飯,卻非逼著別人付錢的行為。
於正本以為此事接下來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結果卻演變成了一場戰事。齊國以陳國不敬為由,竟然要率兵討伐陳國。
或許是討伐楚國多少失了些霸主的麵子,如今連陳國都敢跳出來了,所以此次齊國便要拿陳國開刀,重新樹立霸主的威信。
宋陳本就有齷齪,宋國自是第一個舉手同意的,見實力最強的兩個大國達成共識,其餘諸國也隻能相從。
結果,大軍剛剛開拔,許國的國君薑新臣卻是病沒在了軍中。
或許是因為太過勞累,或許是在楚國就染了疫,也或許是見大國行事愈發霸道,日夜心憂自己小國的處境,總之許國國君就這麽沒了。
剛行軍就喪了一國之君,這在迷信的周人看來此次伐陳卻有些不詳了,於是齊侯和管仲為了挽迴軍心,卻是對許君進行了風光大葬。
許國不過是男爵,但是管仲卻舉出周禮,將他按著侯爵的規格下葬。
因為許君薑新臣是沒於軍中,而聯軍打得又是“尊王攘夷”的旗號,所以也勉強算是沒於王事。
而根據周禮,若是諸侯是在入朝的時候死的,葬禮便要加一等,若是為天子作戰而死的,那麽葬禮便可加二等,所以能以“侯”的規格下葬。
這是告訴眾人,跟隨齊國的,便是死後也能得到殊榮;而若是違背齊國的,便要立馬率兵征討。
<a href="https://m.tsxsw.la" id="wzsy">tsxsw.la</a>
於正心中思咐,這玩的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一套啊。
薑新臣死後諡號為“穆”,也就是許穆公。布德執義曰“穆”,總體來說因為算沒於王事,所以得了個美諡。自然,從此許穆夫人便徹底成了孀居的寡婦了。
因著許君薑新臣的喪事,特別是以侯的規格下葬,禮儀繁多耗時也久,所以齊侯不得不解散了諸侯聯軍,隻約定待今年秋收之後,再來集合諸侯聯軍一起征討陳國。
如此,倒是給陳國一絲喘息之機。
雖然看似取得了勝利,但是霸主的威望不升反降,特別是與楚國臨近的幾國因為擔心楚國報複,頗有些微詞。
於正帶著手下隨波逐流地參與了一場齊楚爭鋒,卻沒想到史書上的大勝是這樣草草結尾的。從初時的驚訝,到如今迴過神來,也能琢磨出點其它意味來。
類比後世他喜歡看的三國,蜀國平南蠻,吳國征百越,麵對的還是分裂的蠻夷部落,也是就近發兵,穩紮穩打,曆經千辛萬苦才逐漸平定的。更何況如今諸侯聯軍麵對的是統一的楚國,又是勞師遠征,後勤根本跟不上,所以徒耗人力、物力卻不能建功,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
召陵之盟既定,諸侯聯軍便要開始撤退,江黃兩國離得近,率軍自去了不提,其餘各國也要原路返迴,還是如先前般要先經過陳國,再經由宋國迴國。
結果,陳國不樂意了。之前聯軍來的時候,總體各家的糧秣還算充足,所以大軍過處軍紀較好。如今各家糧秣不足,又在楚國收獲稀少,難免會軍紀敗壞,甚至荼毒地方。
所以,陳國在諸侯廷議上對於東方各國軍隊的歸途提出了其它意見。
陳國大夫轅濤塗(袁姓始祖)出列奏道:“齊侯容稟,我諸侯聯軍兵勢強盛,兵容雄壯,如今既已讓楚國屈服,不若再借由東海之道歸國,觀兵東夷各國,使之也一並臣服,如此豈非一舉兩得。”
齊侯好大喜功,聞言確有心動。畢竟好不容易才拉起了這十萬諸侯聯軍,就此解散未免有點太可惜了,既已壓服了楚蠻不如再順勢壓服東夷,如此天下蠻夷皆服齊國之威,豈不省事許多。
陳國大夫轅濤塗為自己國家考慮,認為若是任由諸侯聯軍經過陳國,不僅要出大量的“東道”,而且難免會有亂軍侵擾當地的國庶,於陳國大為不利。於是他前一日先行勸說了鄭國大夫申侯,與他商量,建議齊桓公沿東海迴國。
鄭國大夫申侯想到若是借由陳國迴國,十萬大軍的糧秣不是個小數目,到時陳國不濟,必然也要鄭國出一起東道接濟一番,如此確實劃不來,因而也同意下來,答應會幫忙勸說。
如今陳國大夫轅濤塗已然建言,但是鄭國大夫申侯卻不為所動。申侯畢竟老道,他見主座上的齊侯雖然意動,但齊相管仲卻是臉色陰沉,因而也沒急著開口附和。
“各國國君、諸位大夫,爾等以為如何?”
管仲製止了齊侯欲要同意的舉動,反而對著下首諸人詢問道。
於正看得有些莫名其妙,他多少也能猜測出一些陳國大夫的心思,陳國大夫為國內民眾考慮,建議大軍繞道迴國,也不是不能理解。隻是對於衛國而言,若是繞道東海,那路程卻是太過遙遠了,也隻要齊、魯兩國還算順路。
齊國大夫管仲一臉不悅之色,見他如此,下首眾人自然噤若寒蟬,不敢出聲。
見並未有其它國家的大夫出言相幫,管仲以為隻是陳國大夫轅濤塗一人之計,便對著他出言訓斥道:
“好個陳國大夫,汝心中隻有你們陳國一國利益,卻置周王室、置諸侯聯軍於何地。
你建議大軍往東海而去,雖然東海有徐國等國心向周室,或許能支援一二,但淮夷之眾不弱楚蠻,如此豈不是又陷大軍於泥淖之中。
大軍糧秣無依,兵無戰心,稍有不慎,便有全軍傾覆的危險。
汝為小利而害大義,為陳國方便而陷害其它諸國,陳國大夫其心可誅也。”
齊侯聞言頓時也明白了過來,這個轅濤塗哪裏存的好心,所謂的“陳兵東海,武耀東夷”不過是個借口,他真正的意圖是不想諸侯聯軍就食陳國罷了。
“來人,將此居心叵測之人拿下!”
霸主的威嚴豈是可以輕易受辱的,齊侯知道自己被戲弄,當即便招唿大帳外的衛士將他抓捕起來,絲毫不顧及他乃是別國的大夫。
其餘與會的國君、大夫們見此也是麵露不忍,隻是齊侯如今在氣頭上,為免波及己國,卻是不好在此時相勸。
“齊侯恕罪,下臣並未此意!”轅濤塗當廷喊起冤來,又對著人群中的鄭國大夫申侯喊話道:“申侯大夫,且救我一救!”
這下,立馬便把眾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鄭國大夫申侯的身上,申侯頓時冷汗直冒,卻是主動出列撇清關係道:
“下臣及我國國君皆同意大軍借道鄭、陳之間返迴,鄙國願盡東道之誼,為大軍供給糧秣。”
齊侯聞轅濤塗求救之言,已心知二人私下可能有所勾結,但是此事確實不宜牽涉過多,強逼它國東道說出去也不好聽。既然鄭國大夫已然認慫,同意出東道的糧秣,那麽不僅不能處罰他,反過來還得好言安撫幾句。
齊侯自帶威嚴地言道:“還是鄭國大夫深明大義,怪不得天子能將虎牢之地授予鄭國,以後鄭國也得為周王室守好門戶才是。”
轅濤塗見此還要多言,齊相管仲卻是一揮手,便讓齊國衛士將他捂住嘴巴托了下去。
於正今日也算見識到了齊國君臣的霸道,陳國好歹是入盟之國,卻一點臉麵也不留,別國的大夫說抓就抓。
打著大義的旗號,實際就是強逼兩國出東道而已。這擱後世,就是明明一起吃飯,卻非逼著別人付錢的行為。
於正本以為此事接下來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結果卻演變成了一場戰事。齊國以陳國不敬為由,竟然要率兵討伐陳國。
或許是討伐楚國多少失了些霸主的麵子,如今連陳國都敢跳出來了,所以此次齊國便要拿陳國開刀,重新樹立霸主的威信。
宋陳本就有齷齪,宋國自是第一個舉手同意的,見實力最強的兩個大國達成共識,其餘諸國也隻能相從。
結果,大軍剛剛開拔,許國的國君薑新臣卻是病沒在了軍中。
或許是因為太過勞累,或許是在楚國就染了疫,也或許是見大國行事愈發霸道,日夜心憂自己小國的處境,總之許國國君就這麽沒了。
剛行軍就喪了一國之君,這在迷信的周人看來此次伐陳卻有些不詳了,於是齊侯和管仲為了挽迴軍心,卻是對許君進行了風光大葬。
許國不過是男爵,但是管仲卻舉出周禮,將他按著侯爵的規格下葬。
因為許君薑新臣是沒於軍中,而聯軍打得又是“尊王攘夷”的旗號,所以也勉強算是沒於王事。
而根據周禮,若是諸侯是在入朝的時候死的,葬禮便要加一等,若是為天子作戰而死的,那麽葬禮便可加二等,所以能以“侯”的規格下葬。
這是告訴眾人,跟隨齊國的,便是死後也能得到殊榮;而若是違背齊國的,便要立馬率兵征討。
<a href="https://m.tsxsw.la" id="wzsy">tsxsw.la</a>
於正心中思咐,這玩的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一套啊。
薑新臣死後諡號為“穆”,也就是許穆公。布德執義曰“穆”,總體來說因為算沒於王事,所以得了個美諡。自然,從此許穆夫人便徹底成了孀居的寡婦了。
因著許君薑新臣的喪事,特別是以侯的規格下葬,禮儀繁多耗時也久,所以齊侯不得不解散了諸侯聯軍,隻約定待今年秋收之後,再來集合諸侯聯軍一起征討陳國。
如此,倒是給陳國一絲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