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人倉皇而退,在黑山軍的層層進逼之下,慌不擇路,隻能向著附近的無名小山丘狼狽逃去,希冀占據高地還能繼續固守待援。
然而這卻正落入了於正的算計之中,他並沒有讓手下趕盡殺絕,便是打著圍困此地敗軍,引誘出中牟邑的守軍的打算。
如今,這支狄軍的糧草輜重都落入了己方手中,自己將他們圍困在此地,他就不信中牟邑的狄人還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支軍隊陷於死敵而不救。
小山丘上,因為主將受了箭傷昏迷不醒的緣故,如今一切都是由軍中的副將阿偌暫理。等他清點完殘存的人數,發現原本三千五百多的軍勢如今隻剩下了一千五百人左右,而且那兩千民夫也在戰亂中逃散了,更致命的是,民夫們所押運的糧草輜重,也幾乎全數落入了對方手中。
兵殘糧盡,這可如何是好?
夜晚,大戰落幕,雙方各自建起了簡易營壘。
山丘腳下,黑山軍一方因為大勝之功,又繳獲了大量糧草,如今正炊煙嫋嫋地造飯擺宴,先行小小慶功一番。士卒們雖然仍披甲執銳,但神情上無疑放鬆了許多,心中充滿了希望。
而狄人一方,新逢大敗,又是糧草盡失,隻能采些山中的野果野菜,甚至殺了心愛的戰馬充饑,士氣自然是沮喪不已。
望著山腳下將此地團團圍住的黑山軍,聞著隱隱約約傳來的酒肉香氣,狄人相顧無言,隻有默默啃起手中酸澀的馬肉。
副將阿偌見此,心中愈發沒了信心,若是軍隊逢敗,還能破口罵上幾句,那代表心中還有一絲血性,最怕的就是這樣寂靜無聲的場景。
副將阿偌也是三十來歲的狄人老兵了,從晉國一路來到衛國,參與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役,甚至有好幾次也是死裏逃生,這才逐漸升到副將的位置。
晉國兇悍,又重戰功,大量起用士族,如今兵強馬壯,不斷擴充軍隊,壓迫得周邊的戎狄部落紛紛外遷,阿偌所在的留籲部落便是其中一支。頭領聽說齊衛間的長狄鄋瞞部落十分強盛,於是他們便偕老扶幼帶領著所有族人前來投靠。
最終,長狄鄋瞞部集合了鄋瞞、留籲、甲氏、潞氏等多支狄人部落的軍力,對邢、衛兩國發動了滅國戰爭,為各部落掠奪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他們留籲部落所分到的領地便是衛國黃河北岸的疆域,甲氏部落則是邢國的舊地,其它各部落也收獲豐厚,無人不滿。
因著這份功績,眾部落便公推鄋瞞部落的首領僑司為主,還學著諸夏王朝立下了狄王的名號。這事卻惹怒了太行山以北的赤狄部落聯盟,從來狄人部落便是以赤狄為尊的,如今怎麽還另外搞出個“狄王”出來,這如何能忍。
鄋瞞部落起初也是屬於赤狄部落的,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赤狄內亂不止。到了周頃王三年(前616),鄋瞞部落的僑如、焚如、榮如、簡如、緣斯兄弟徹底五人率部脫離赤狄,五人勇猛善戰,組成了長狄聯盟,還分別進攻過齊、魯、宋、晉等國。
赤狄、長狄兩家原就有仇怨,如今長狄這般大張旗鼓地挖人赤狄聯盟如何能忍,於是長狄赤狄這兩支算是徹底鬧掰了。赤狄部落身份尊貴,而長狄部落勢頭正盛,兩家各有不少附屬部落相從,實力可謂是旗鼓相當。
這狄人內部一亂,便給了剛剛複國的邢、衛兩國多了些喘息之機,兩國重來社稷,整兵秣馬以求自衛。連諸侯霸主齊國也看出這赤狄、長狄之爭非幾年工夫分不出勝負,於是也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南方崛起的蠻夷楚國,欲要教訓一下這個不守規矩的小老弟。
迴憶起這些往事,眾人從虎狼的晉國之側千辛萬苦遷來此地,本以為有塊安穩的聚居地了,還有這麽多衛人奴隸可供使喚,誰想,那荒蠻的大山之中,竟然又崛起了一支黑山勢力。打著衛國大夫的旗號,招攬流民,訓練兵卒,屢屢製造麻煩。
衛國淪陷區的衛人也常有作亂,然而都很輕易就能平定,唯有這支黑山軍數次交戰,留籲部都落了下風,相繼損兵折將。
因為是分屬留籲部的衛地,所以長期以來也隻有留籲部一家獨自平叛。然而留籲部的可戰之士也不過幾萬青壯而已,如今連番與黑山交戰之下,已經損失了近萬人,已然是傷筋動骨的程度了。
戎狄部落中,向來是憑實力說話的。若是實力受損過於嚴重,那麽留籲部在長狄聯盟中的地位也會下降。而弱者部落在戎狄之中隻能是為強者前驅(也就是淪為炮灰的份),根本不會像諸夏各國一樣還會有霸主扶持。
阿偌好歹身為副將,他也學會了從部落整體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此次跟黑山作戰傷亡過大,也許頭領便要考慮棄守一些地方,將防線收緊,兵力集中起來。
也許,中牟、朝歌、共邑一線便會被放棄,而將所有族人集中到安陽、邯鄲附近,這樣地盤雖然小了,但兵力上反而更有優勢,更加安全,免得被個個擊破。
阿若對著火堆烤著馬肉,心情有些低落,講心中的一些猜測對著一旁的謀士譚朝宗講出。而謀士譚朝宗隻是靜靜呆在他的身側,也有著自己的心思。
從氏名就能看出來,他本是譚國公族之後,因為齊國公子小白出亡時,欲到譚國避難,譚國國君考慮到當時齊國朝堂的意見,故而不予接待。後來小白迴國即位是為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結果齊桓公一怒之下在公元前684年發兵滅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了莒國,而其餘譚氏族人也分崩四散。
譚朝宗的父親不忘國難家仇,誓言定要滅齊,然而隨著管仲為相,齊國愈發昌盛,甚至齊侯小白還成就了諸侯霸業,這讓他複仇的希望愈發渺茫。於是父親死前,將報仇的希望放在了他的幾個兒子身上,甚至舉了齊國上任國君齊襄公報九世之仇的例子。
西周時期紀國的國君看到齊國的國君對周天子很不尊重,於是他就進讒言對周夷王說:“齊國的國君齊哀公一直對您很不敬,現在您應該將他殺了,讓其他不敬您的諸侯王看看,這就是不尊天子的下場。”周夷王聽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就將齊哀公給烹殺了。這種死法很是殘酷,史稱“哀公烹乎周”。
齊襄公即位後,齊國和紀國都是東方的大國,齊國一直伺機吞並紀國,報仇是一個原因,其實滅紀也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
紀國選擇與魯國結好,借齊魯兩強國的矛盾而自保。魯國則力圖保存紀國,抑製齊國的擴張。公元前695年,也就是齊襄公即位的第三年,齊襄公就發兵攻打紀國,紀國不得不求救於魯國,魯桓公出麵調停,組織會盟,紀國的危機有所緩解。然而,齊襄公並沒有放棄滅掉紀國的念頭。次年,齊襄公殺死魯桓公和鄭君子亹,紀國失去了魯、鄭兩國的保護,形勢急轉直下。
公元前693年,齊襄公撕毀盟約,打著為九世祖齊哀公報仇的旗號,再次興兵伐紀,連下三城,驅其民而占其地。兩年後,紀國分裂,紀侯之弟紀季將酅邑獻給齊國,甘做齊國的附庸。
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派兵攻破紀國都城,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季,出國逃亡一去不返,紀國滅亡。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紀國滅亡後,王室後代便以紀為姓。)
當時的風俗是,家仇隻論五世,公羊傳則認為國仇不受世代限製。
後來,漢武帝說:”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遂堅決北伐匈奴。因為漢高祖曾有“白登之圍”被迫貢獻金帛女子的恥辱,打的也是報祖仇的旗號。
然而這卻正落入了於正的算計之中,他並沒有讓手下趕盡殺絕,便是打著圍困此地敗軍,引誘出中牟邑的守軍的打算。
如今,這支狄軍的糧草輜重都落入了己方手中,自己將他們圍困在此地,他就不信中牟邑的狄人還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支軍隊陷於死敵而不救。
小山丘上,因為主將受了箭傷昏迷不醒的緣故,如今一切都是由軍中的副將阿偌暫理。等他清點完殘存的人數,發現原本三千五百多的軍勢如今隻剩下了一千五百人左右,而且那兩千民夫也在戰亂中逃散了,更致命的是,民夫們所押運的糧草輜重,也幾乎全數落入了對方手中。
兵殘糧盡,這可如何是好?
夜晚,大戰落幕,雙方各自建起了簡易營壘。
山丘腳下,黑山軍一方因為大勝之功,又繳獲了大量糧草,如今正炊煙嫋嫋地造飯擺宴,先行小小慶功一番。士卒們雖然仍披甲執銳,但神情上無疑放鬆了許多,心中充滿了希望。
而狄人一方,新逢大敗,又是糧草盡失,隻能采些山中的野果野菜,甚至殺了心愛的戰馬充饑,士氣自然是沮喪不已。
望著山腳下將此地團團圍住的黑山軍,聞著隱隱約約傳來的酒肉香氣,狄人相顧無言,隻有默默啃起手中酸澀的馬肉。
副將阿偌見此,心中愈發沒了信心,若是軍隊逢敗,還能破口罵上幾句,那代表心中還有一絲血性,最怕的就是這樣寂靜無聲的場景。
副將阿偌也是三十來歲的狄人老兵了,從晉國一路來到衛國,參與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役,甚至有好幾次也是死裏逃生,這才逐漸升到副將的位置。
晉國兇悍,又重戰功,大量起用士族,如今兵強馬壯,不斷擴充軍隊,壓迫得周邊的戎狄部落紛紛外遷,阿偌所在的留籲部落便是其中一支。頭領聽說齊衛間的長狄鄋瞞部落十分強盛,於是他們便偕老扶幼帶領著所有族人前來投靠。
最終,長狄鄋瞞部集合了鄋瞞、留籲、甲氏、潞氏等多支狄人部落的軍力,對邢、衛兩國發動了滅國戰爭,為各部落掠奪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他們留籲部落所分到的領地便是衛國黃河北岸的疆域,甲氏部落則是邢國的舊地,其它各部落也收獲豐厚,無人不滿。
因著這份功績,眾部落便公推鄋瞞部落的首領僑司為主,還學著諸夏王朝立下了狄王的名號。這事卻惹怒了太行山以北的赤狄部落聯盟,從來狄人部落便是以赤狄為尊的,如今怎麽還另外搞出個“狄王”出來,這如何能忍。
鄋瞞部落起初也是屬於赤狄部落的,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赤狄內亂不止。到了周頃王三年(前616),鄋瞞部落的僑如、焚如、榮如、簡如、緣斯兄弟徹底五人率部脫離赤狄,五人勇猛善戰,組成了長狄聯盟,還分別進攻過齊、魯、宋、晉等國。
赤狄、長狄兩家原就有仇怨,如今長狄這般大張旗鼓地挖人赤狄聯盟如何能忍,於是長狄赤狄這兩支算是徹底鬧掰了。赤狄部落身份尊貴,而長狄部落勢頭正盛,兩家各有不少附屬部落相從,實力可謂是旗鼓相當。
這狄人內部一亂,便給了剛剛複國的邢、衛兩國多了些喘息之機,兩國重來社稷,整兵秣馬以求自衛。連諸侯霸主齊國也看出這赤狄、長狄之爭非幾年工夫分不出勝負,於是也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南方崛起的蠻夷楚國,欲要教訓一下這個不守規矩的小老弟。
迴憶起這些往事,眾人從虎狼的晉國之側千辛萬苦遷來此地,本以為有塊安穩的聚居地了,還有這麽多衛人奴隸可供使喚,誰想,那荒蠻的大山之中,竟然又崛起了一支黑山勢力。打著衛國大夫的旗號,招攬流民,訓練兵卒,屢屢製造麻煩。
衛國淪陷區的衛人也常有作亂,然而都很輕易就能平定,唯有這支黑山軍數次交戰,留籲部都落了下風,相繼損兵折將。
因為是分屬留籲部的衛地,所以長期以來也隻有留籲部一家獨自平叛。然而留籲部的可戰之士也不過幾萬青壯而已,如今連番與黑山交戰之下,已經損失了近萬人,已然是傷筋動骨的程度了。
戎狄部落中,向來是憑實力說話的。若是實力受損過於嚴重,那麽留籲部在長狄聯盟中的地位也會下降。而弱者部落在戎狄之中隻能是為強者前驅(也就是淪為炮灰的份),根本不會像諸夏各國一樣還會有霸主扶持。
阿偌好歹身為副將,他也學會了從部落整體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此次跟黑山作戰傷亡過大,也許頭領便要考慮棄守一些地方,將防線收緊,兵力集中起來。
也許,中牟、朝歌、共邑一線便會被放棄,而將所有族人集中到安陽、邯鄲附近,這樣地盤雖然小了,但兵力上反而更有優勢,更加安全,免得被個個擊破。
阿若對著火堆烤著馬肉,心情有些低落,講心中的一些猜測對著一旁的謀士譚朝宗講出。而謀士譚朝宗隻是靜靜呆在他的身側,也有著自己的心思。
從氏名就能看出來,他本是譚國公族之後,因為齊國公子小白出亡時,欲到譚國避難,譚國國君考慮到當時齊國朝堂的意見,故而不予接待。後來小白迴國即位是為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結果齊桓公一怒之下在公元前684年發兵滅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了莒國,而其餘譚氏族人也分崩四散。
譚朝宗的父親不忘國難家仇,誓言定要滅齊,然而隨著管仲為相,齊國愈發昌盛,甚至齊侯小白還成就了諸侯霸業,這讓他複仇的希望愈發渺茫。於是父親死前,將報仇的希望放在了他的幾個兒子身上,甚至舉了齊國上任國君齊襄公報九世之仇的例子。
西周時期紀國的國君看到齊國的國君對周天子很不尊重,於是他就進讒言對周夷王說:“齊國的國君齊哀公一直對您很不敬,現在您應該將他殺了,讓其他不敬您的諸侯王看看,這就是不尊天子的下場。”周夷王聽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就將齊哀公給烹殺了。這種死法很是殘酷,史稱“哀公烹乎周”。
齊襄公即位後,齊國和紀國都是東方的大國,齊國一直伺機吞並紀國,報仇是一個原因,其實滅紀也是齊國擴張的必由之路。
紀國選擇與魯國結好,借齊魯兩強國的矛盾而自保。魯國則力圖保存紀國,抑製齊國的擴張。公元前695年,也就是齊襄公即位的第三年,齊襄公就發兵攻打紀國,紀國不得不求救於魯國,魯桓公出麵調停,組織會盟,紀國的危機有所緩解。然而,齊襄公並沒有放棄滅掉紀國的念頭。次年,齊襄公殺死魯桓公和鄭君子亹,紀國失去了魯、鄭兩國的保護,形勢急轉直下。
公元前693年,齊襄公撕毀盟約,打著為九世祖齊哀公報仇的旗號,再次興兵伐紀,連下三城,驅其民而占其地。兩年後,紀國分裂,紀侯之弟紀季將酅邑獻給齊國,甘做齊國的附庸。
公元前690年,齊襄公派兵攻破紀國都城,紀侯將剩下的國土交給紀季,出國逃亡一去不返,紀國滅亡。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紀國滅亡後,王室後代便以紀為姓。)
當時的風俗是,家仇隻論五世,公羊傳則認為國仇不受世代限製。
後來,漢武帝說:”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遂堅決北伐匈奴。因為漢高祖曾有“白登之圍”被迫貢獻金帛女子的恥辱,打的也是報祖仇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