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心存疑慮的西門吉、端木容二人,於正又把冷落了一段時間的計察給找了來。
經過觀察,於正發現計察被貶後雖然常常閉門不出,但是也無多少怨懟之言,而且做事依舊認真負責。
於正突然要再次啟用計察,是因為他發現原來忠誠也可以算是能力的一種。
有的人,你要用他的力;有的人,你要用他的智;有的人,則要用他的忠。
計察聞聽主君半夜相召,同樣情緒激動,心裏想著: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主君不會忘記我。趕忙讓下人更衣備車,片刻不敢耽擱就趕來了。
於正將“授田新製”之事,複又對著計察原樣說了一遍。
言道:此事畢竟損害的是新晉士人們的利益,若是由上位提出,未免就顯得身為主君的於正太刻薄了些。所以此事最好是要由下位的“士人”們自己主動提出,如此上麵再加以推動,這樣才顯得更合情合理。
於正交給計察的任務就是,讓他去做新晉升士人們的思想工作,說服他們放棄一部分利益,主動促成“授田新製”的提出和推行。
“這思想工作自然是不好做的,不然我也不會想到你,不知子肅可有信心啊?”於正問道,故意裝出很看重他,要對之委以重任的樣子。
計察正愁沒法將功補過呢,聞言卻是立馬迴道:“主君放心,察必當盡心竭力完成此事。”
計察在城主府內答應的爽快一迴到家就犯了難,不知該如何推進。
卻是將手下豢養的兩名門客叫了進來,畢竟一人計短,三人計長,一起商量下,或許能有什麽好的主意。
門客製度,最早就是起源於此時,也就是春秋時代,之後鼎盛於戰國時期。
門客可以看作是權貴家裏豢養的幫閑或辦事之人,他們通過依附某個主子,將自身“工具化”,達成豢養與被豢養的關係。
計察從前掌管民事,之後負責輜重,所以豢養了兩個懂些計算之道的門客幫助他料理公務,核對賬本,叫做“小計”。也因二人懂些文墨之道,所以也能時常給他出出主意。
二人的待遇要比奴仆們好上許多,不僅不用幹雜務,每月還領著固定的薪俸,可以養家糊口。又因為一直在計察府中服務,掌握著一定的權利,所以地位還比一般的步徙和平民要略高些,可視作介於“士”和“平民”之間,相當於“遊士”(雖然並無這個階級)。
此時各國間的戰爭兼並愈發劇烈,不少國家社稷覆滅,民眾流離。國內的公族、士族們一下子失去了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失去了土地,成為了平民或者奴隸,這就為門客這個群體的壯大提供了來源,他們成了“文化遊民”。
門客在列國貴人間奔走,選取門庭投靠,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禮崩樂壞的“亂世”之中追求自身價值的實觀。朝秦暮楚也不以為恥,奉行“良禽擇木而棲”,“合則留,不合則去”的觀點,倒是有點像後世打工人的前身。
直到中央集權製的建立、四海歸一之後,門客別無選擇,就隻能爭相討好一個主子了。沒有了選擇自由的門客,便再也矜持不起了來,爭相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開始了內卷之路。
兩名門客聞聽了計察轉述的於正之言,心中皆暗暗驚訝,這是要一改“周室的分封之美”,建立一套自己的軍功授田製度,於正大夫似乎潛藏著不小的野心啊。
三人就此討論了半天,最後,兩名門客倒是一人給出了一個意見,提供給計察參考。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一人說:“有一必有二,恩主如今掌管軍中輜重,平常也有交好的兵卒,不如先花些工夫和代價突破一人,再讓他領頭,給眾人起典範作用。”
計察聽了連連點頭,先從交好之人下手,確實是最可行的方法,隻是這是先易後難之策,越到後麵越難說動。
另一人則道:“眾人心中想著上,結果隻得中,自然會心生不滿。反之,若是他們以為隻有下,結果能得中,自然會心中歡喜。結果是一樣的都是中,但是因為預期不一樣,對待結果的心態便也會不一樣。
所以,我們需要讓這些新晉士人們以為自己隻有下可得,那麽他們之後自然會滿意主君的賞賜了。”
這計倒是更高明些,前期壓低大家的預期,最後得到的東西隻要能超過預期,眾人的心裏就能夠滿意。
“這計不錯,可是具體怎麽執行呢?”計察開始蓄須了,他摸著自己不多的小胡子問道。
“恩主不妨扮演這個壞人,故意向主君進言,說因為此次需要晉升的士人太多了,山中開墾的土地不夠,懇請主君酌情暫時剝奪一些人的爵位,日後再升。如此,人人擔心都隻自己此次能不能晉升,對於封賞田地之事反倒不那麽在意了,隻要有得晉升就已心滿意足。”
“此事必定鬧得沸沸揚揚,到時候隻怕又鬧出事來,要吃主君掛落。”計察有些猶豫言道。
門客卻說:“隻要恩主常在君心,配合主君演好這一場戲,麵子上不好看一些又有何妨。他日,必定得能主君再次重用。”
計察心中思咐,倒也不是沒有道理,做好主君的鷹犬爪牙,又何惜一些羽毛。
於是之後的幾日,先是等待晉升的士人中出了一名道德典範,說要為主君盡忠,軍中的俸祿已經足夠養家糊口了,因而主動推辭了關於田地的封賞。
而後,掌管輜重的計察大夫也向主君進言,說是黑山地貧,此次晉升的士人實在太多了,一時間開辟不出那麽多田地,懇請主君酌情收迴一部分“士”的任命,隻封功勞最大的幾人,其他人放放再說。
這迴,那些即將晉升的“士”人們卻是真的慌了,紛紛出門打探情況,互相間串聯起來。
結果,眾人商量之後,還是覺得先把“士”的爵位拿到手再說,成了士,就擺脫了國庶階級,成為了真正的人上人,可謂是真正的光宗耀祖。田地嘛,日後再考慮也不遲。
因而他們紛紛聯名上書於正,請求可以先不要田地,隻希望盡快能得到封賞。
於是,三日後,於正一邊貶斥了計察的無狀,將他罰俸三月,一方麵給大家主持了集體晉升“士”的儀式,發下了任命狀和士人衣冠。不僅爵位有了,而且該封賞的田地也還在。
隻是要一體納糧,也不能蓄奴了。雖然有點小遺憾,但是大家得到這份失而複得的獎勵,總體還是很滿意的,連連感謝主君的仁義。自然,又把計察罵了個狗血淋頭。
經過觀察,於正發現計察被貶後雖然常常閉門不出,但是也無多少怨懟之言,而且做事依舊認真負責。
於正突然要再次啟用計察,是因為他發現原來忠誠也可以算是能力的一種。
有的人,你要用他的力;有的人,你要用他的智;有的人,則要用他的忠。
計察聞聽主君半夜相召,同樣情緒激動,心裏想著: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主君不會忘記我。趕忙讓下人更衣備車,片刻不敢耽擱就趕來了。
於正將“授田新製”之事,複又對著計察原樣說了一遍。
言道:此事畢竟損害的是新晉士人們的利益,若是由上位提出,未免就顯得身為主君的於正太刻薄了些。所以此事最好是要由下位的“士人”們自己主動提出,如此上麵再加以推動,這樣才顯得更合情合理。
於正交給計察的任務就是,讓他去做新晉升士人們的思想工作,說服他們放棄一部分利益,主動促成“授田新製”的提出和推行。
“這思想工作自然是不好做的,不然我也不會想到你,不知子肅可有信心啊?”於正問道,故意裝出很看重他,要對之委以重任的樣子。
計察正愁沒法將功補過呢,聞言卻是立馬迴道:“主君放心,察必當盡心竭力完成此事。”
計察在城主府內答應的爽快一迴到家就犯了難,不知該如何推進。
卻是將手下豢養的兩名門客叫了進來,畢竟一人計短,三人計長,一起商量下,或許能有什麽好的主意。
門客製度,最早就是起源於此時,也就是春秋時代,之後鼎盛於戰國時期。
門客可以看作是權貴家裏豢養的幫閑或辦事之人,他們通過依附某個主子,將自身“工具化”,達成豢養與被豢養的關係。
計察從前掌管民事,之後負責輜重,所以豢養了兩個懂些計算之道的門客幫助他料理公務,核對賬本,叫做“小計”。也因二人懂些文墨之道,所以也能時常給他出出主意。
二人的待遇要比奴仆們好上許多,不僅不用幹雜務,每月還領著固定的薪俸,可以養家糊口。又因為一直在計察府中服務,掌握著一定的權利,所以地位還比一般的步徙和平民要略高些,可視作介於“士”和“平民”之間,相當於“遊士”(雖然並無這個階級)。
此時各國間的戰爭兼並愈發劇烈,不少國家社稷覆滅,民眾流離。國內的公族、士族們一下子失去了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失去了土地,成為了平民或者奴隸,這就為門客這個群體的壯大提供了來源,他們成了“文化遊民”。
門客在列國貴人間奔走,選取門庭投靠,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禮崩樂壞的“亂世”之中追求自身價值的實觀。朝秦暮楚也不以為恥,奉行“良禽擇木而棲”,“合則留,不合則去”的觀點,倒是有點像後世打工人的前身。
直到中央集權製的建立、四海歸一之後,門客別無選擇,就隻能爭相討好一個主子了。沒有了選擇自由的門客,便再也矜持不起了來,爭相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開始了內卷之路。
兩名門客聞聽了計察轉述的於正之言,心中皆暗暗驚訝,這是要一改“周室的分封之美”,建立一套自己的軍功授田製度,於正大夫似乎潛藏著不小的野心啊。
三人就此討論了半天,最後,兩名門客倒是一人給出了一個意見,提供給計察參考。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一人說:“有一必有二,恩主如今掌管軍中輜重,平常也有交好的兵卒,不如先花些工夫和代價突破一人,再讓他領頭,給眾人起典範作用。”
計察聽了連連點頭,先從交好之人下手,確實是最可行的方法,隻是這是先易後難之策,越到後麵越難說動。
另一人則道:“眾人心中想著上,結果隻得中,自然會心生不滿。反之,若是他們以為隻有下,結果能得中,自然會心中歡喜。結果是一樣的都是中,但是因為預期不一樣,對待結果的心態便也會不一樣。
所以,我們需要讓這些新晉士人們以為自己隻有下可得,那麽他們之後自然會滿意主君的賞賜了。”
這計倒是更高明些,前期壓低大家的預期,最後得到的東西隻要能超過預期,眾人的心裏就能夠滿意。
“這計不錯,可是具體怎麽執行呢?”計察開始蓄須了,他摸著自己不多的小胡子問道。
“恩主不妨扮演這個壞人,故意向主君進言,說因為此次需要晉升的士人太多了,山中開墾的土地不夠,懇請主君酌情暫時剝奪一些人的爵位,日後再升。如此,人人擔心都隻自己此次能不能晉升,對於封賞田地之事反倒不那麽在意了,隻要有得晉升就已心滿意足。”
“此事必定鬧得沸沸揚揚,到時候隻怕又鬧出事來,要吃主君掛落。”計察有些猶豫言道。
門客卻說:“隻要恩主常在君心,配合主君演好這一場戲,麵子上不好看一些又有何妨。他日,必定得能主君再次重用。”
計察心中思咐,倒也不是沒有道理,做好主君的鷹犬爪牙,又何惜一些羽毛。
於是之後的幾日,先是等待晉升的士人中出了一名道德典範,說要為主君盡忠,軍中的俸祿已經足夠養家糊口了,因而主動推辭了關於田地的封賞。
而後,掌管輜重的計察大夫也向主君進言,說是黑山地貧,此次晉升的士人實在太多了,一時間開辟不出那麽多田地,懇請主君酌情收迴一部分“士”的任命,隻封功勞最大的幾人,其他人放放再說。
這迴,那些即將晉升的“士”人們卻是真的慌了,紛紛出門打探情況,互相間串聯起來。
結果,眾人商量之後,還是覺得先把“士”的爵位拿到手再說,成了士,就擺脫了國庶階級,成為了真正的人上人,可謂是真正的光宗耀祖。田地嘛,日後再考慮也不遲。
因而他們紛紛聯名上書於正,請求可以先不要田地,隻希望盡快能得到封賞。
於是,三日後,於正一邊貶斥了計察的無狀,將他罰俸三月,一方麵給大家主持了集體晉升“士”的儀式,發下了任命狀和士人衣冠。不僅爵位有了,而且該封賞的田地也還在。
隻是要一體納糧,也不能蓄奴了。雖然有點小遺憾,但是大家得到這份失而複得的獎勵,總體還是很滿意的,連連感謝主君的仁義。自然,又把計察罵了個狗血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