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何方虎賁,堪敵惡來典韋!
三國渣男,開局撿屍華雄 作者:山風木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後,王允還是勸說呂布放棄了第三個條件。但是,這件事也讓王通感到一絲陰謀的味道。
按照王通所想,很可能又是王允在中間挑唆,其目的不外乎四個字:
“互相製衡”!
王允這人也不是什麽好鳥,在原本的曆史上,誅了董卓之後,他自己就變了權臣。一切都隻是為了爭權奪利,若是說到對天子的忠心,恐怕也跟董卓並無二致。
而王允故意在呂布和王通之間製造一些小矛盾,使以後的軍方勢力不至於變成鐵板一塊,也有利於他對朝政的掌控。
對於王允的這點小心思,王通也沒有去挑破。
因為王通早有自己的計劃,要想讓王通在誅董之後聽王允的,也絕對沒有那種可能。
誅董的結盟已經組織好了,這其中就包括:王允,呂布,王通,黃琬,種輯,吳碩,楊瓚、士孫瑞。共八人,號稱“八大金剛”。
如圖所示:
……
(附錄圖片:八大金剛。)
……
計劃方案都已經有了。
不過,時機卻還沒到。
現在西涼軍在關中有近二十萬兵力,所以,要想起事,還得耐心等機會。
要等到遇上戰事,董卓將西涼軍的主力調出關中之後才能行事。否則,殺了董卓之後,王允也無法掌控關中的局勢。
在原本的曆史上,就是因為朱儁在中牟舉兵數萬,聲勢浩大進攻司隸地區的弘農;袁術也在豫州起兵進駐潁川,兵逼伊闕關。董卓讓牛輔、李傕、郭汜等人帶領大軍前往迎戰,使得長安兵力空虛,這才給王允的誅董創造了機會。
而現在,從細作傳來的消息來看,朱儁和袁術都已起兵,但是,卻還沒有進入司隸雒陽地區。
董卓還沒有將西涼軍的主力調去關東地區作戰,所以,誅董之事還得再緩緩。
……
王通也不著急。
知道時機大約會在四月底才會到來,離現在還有兩個多月,現在可以做的,就是盡量將準備工作做好一些。
閑來無事,便在城中閑逛。
其實也沒什麽好逛的,行人寥寥,商鋪緊閉,唯有寒風卷起幾片枯葉,顯得格外淒涼。
隻是閑得無聊,出來散散心。
走了小半個時辰,正打算要迴府時,卻忽然看到前麵有個地方圍了很多人,顯得很是熱鬧。
便走上前去查看。
原來是在一個店鋪前,搭著一個台子,有一名二十多歲的漢子正在台子上舞劍。
但見那人身段極其靈活,人隨劍走,忽東忽西,氣勢非凡。王通是懂劍術的人,而且劍術還不低,達到了高等劍術中的四級。因此,一眼便看出了那人的劍術不凡。
再看台子後麵的店鋪。
那鋪門上麵,用紅布圈著一塊很大的牌匾,牌匾上麵寫的是蒼勁有力的四個大字……“快劍求敗”!
“好大的口氣!”
王通笑了笑,覺得這年輕人的劍術雖然不錯,卻還遠未到“求敗”的程度。
遂對身邊的典韋說道:“惡來,上去試試他的身手,但是不要傷了他。”
“屬下遵命!”
典韋向王通抱了一下拳,便拔出雙鐵戟,向平台走去。雙方交手,不到五招,那年輕人便跳出圈外道:“典將軍勇武,草民甘拜下風。”
“就這還敢叫‘快劍求敗’?”
典韋咧了咧嘴,覺得很沒勁,轉身就想走下擂台。不過,就在此時,卻從店子裏走出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從後麵叫住了典韋:
“久聞典將軍勇猛善戰,不過,典將軍剛才打敗的卻隻是草民的徒兒,在此求敗的乃是草民。”
說罷,便縱身一躍,淵亭嶽峙一般站在了擂台之上。
“好快的身手。”
台下的觀眾們紛紛驚歎。
王通抬眼看去,但見那人長得非常魁梧高大,身軀筆挺,眼如鷹鷙,雙眉如刀。
氣勢極為淩厲!
此時,台上的典韋也轉過身子,一見那漢子,頓時眼前一亮,露出了極度興奮之色,雙手握緊鐵戟,身軀微蹲,做出了全神戒備狀態。
雙方並沒有打話。
那漢子見到典韋持戟戒備,也將右手緩緩地搭在佩劍的劍柄上,卻並沒有將劍拔出鞘來。
但是,僅僅是這一個按劍而立的動作,整個人的氣勢便又淩厲了幾分,給人的感覺,仿佛這人本身就是一柄寒芒四射的利劍,那肅殺的氣場,讓人望而生畏,乃至遍體生寒。
沒有防守的架式。
也沒有拔劍出鞘。
但給人的感覺,卻毫無破綻,全身是劍!
典韋也沒有急著進攻,隻是將雙戟護在胸前,彎腰戒備,小心地移動著腳步,擺出最佳的戰鬥姿式。
對峙良久。
突然!
典韋大吼一聲,縱身前躥,手中雙戟揮動,團身而進,戟隨意動,身隨戟轉,如同一股旋風般撲向那名漢子。
那漢子也動了,不退反進,墊步向前。
“殺!”
忽的吐氣開聲,肩膀微微一晃,劍光乍現,一抹白光快如閃電,直射典韋前胸。
白蛇吐信!
果然不負快劍之名,其勢如驚鴻乍起,剛猛疾速,淩厲無匹,似乎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劍尖之上,不留後招變化的餘地,充滿一去無迴的氣勢。
拚的就是一個——後發先至!
典韋身軀微頓,左手短戟橫撞來襲之劍,右腿再進一步,以右手重戟掃向那漢子的左肩。
卻見那漢子斜跨半步,微微側身避過典韋的鐵戟,手中長劍迅如遊龍,變刺為削,劍光迴蕩,劃向典韋的頸肩。
疾如驚鴻,動似靈蛇!
果然不同凡響!
典韋見狀,鬥誌更盛,上身微仰避過劍尖,左手的長戟一轉,便磕在劍刃上,將劍刃撞開半尺,再次大吼一聲,勢若猛虎般揮戟反攻。
兩人你來我往,殺成一團。
台下觀戰的眾人,都屏住唿吸,看得心驚肉跳,不時地發出“啊呀”、“哦喲”的驚唿之聲。
兩人激鬥良久,難分勝敗。
……
看著與典韋激鬥在一起的漢子,王通突然想起一個人來:
王越!
沒錯,必是王越無疑。僅拿一把佩劍,就可以與典韋打得不相上下。當今天下,也隻有王越有這個本事。
漢末王越,乃是遼東燕山人,其人劍術冠絕一時,十六歲時便已劍術大成,遍尋天下善劍擊者比鬥,唯求一敗。
十八歲時,單人獨騎殺入賀蘭山羌胡叛賊營地,於亂戰之中取其胡酋腦袋而迴而自身毫發無損。漢靈帝聞之,授官虎賁中郎將,並聘為皇子劉辨的劍術老師。王越也因此而得“帝師”之名。
後來,李儒毒殺少帝劉辨。
劉辨死後,王越這個“帝師”也就失業了,並且還被剝奪了虎賁中郎將的官職。此後,王越遍尋朝廷大臣,想要找人舉薦他為官。
但是,因為他曾經是劉辨的老師,朝中所有大臣都因畏懼董卓,而對他避之唯恐不及,更無人敢舉薦他為官。
王越心灰意冷之下,便又去遊曆天下去了。
王通初到雒陽時,也曾派人找過他,但卻一直沒有找到,沒想到今天卻在這裏遇到了。
既然遇到了,那就不能放過了!
想到這裏,便也縱身躍上擂台,朝正在激鬥中的兩人大聲喝道:
“兩位還請住手!”
……
(附錄圖片:王越。)
按照王通所想,很可能又是王允在中間挑唆,其目的不外乎四個字:
“互相製衡”!
王允這人也不是什麽好鳥,在原本的曆史上,誅了董卓之後,他自己就變了權臣。一切都隻是為了爭權奪利,若是說到對天子的忠心,恐怕也跟董卓並無二致。
而王允故意在呂布和王通之間製造一些小矛盾,使以後的軍方勢力不至於變成鐵板一塊,也有利於他對朝政的掌控。
對於王允的這點小心思,王通也沒有去挑破。
因為王通早有自己的計劃,要想讓王通在誅董之後聽王允的,也絕對沒有那種可能。
誅董的結盟已經組織好了,這其中就包括:王允,呂布,王通,黃琬,種輯,吳碩,楊瓚、士孫瑞。共八人,號稱“八大金剛”。
如圖所示:
……
(附錄圖片:八大金剛。)
……
計劃方案都已經有了。
不過,時機卻還沒到。
現在西涼軍在關中有近二十萬兵力,所以,要想起事,還得耐心等機會。
要等到遇上戰事,董卓將西涼軍的主力調出關中之後才能行事。否則,殺了董卓之後,王允也無法掌控關中的局勢。
在原本的曆史上,就是因為朱儁在中牟舉兵數萬,聲勢浩大進攻司隸地區的弘農;袁術也在豫州起兵進駐潁川,兵逼伊闕關。董卓讓牛輔、李傕、郭汜等人帶領大軍前往迎戰,使得長安兵力空虛,這才給王允的誅董創造了機會。
而現在,從細作傳來的消息來看,朱儁和袁術都已起兵,但是,卻還沒有進入司隸雒陽地區。
董卓還沒有將西涼軍的主力調去關東地區作戰,所以,誅董之事還得再緩緩。
……
王通也不著急。
知道時機大約會在四月底才會到來,離現在還有兩個多月,現在可以做的,就是盡量將準備工作做好一些。
閑來無事,便在城中閑逛。
其實也沒什麽好逛的,行人寥寥,商鋪緊閉,唯有寒風卷起幾片枯葉,顯得格外淒涼。
隻是閑得無聊,出來散散心。
走了小半個時辰,正打算要迴府時,卻忽然看到前麵有個地方圍了很多人,顯得很是熱鬧。
便走上前去查看。
原來是在一個店鋪前,搭著一個台子,有一名二十多歲的漢子正在台子上舞劍。
但見那人身段極其靈活,人隨劍走,忽東忽西,氣勢非凡。王通是懂劍術的人,而且劍術還不低,達到了高等劍術中的四級。因此,一眼便看出了那人的劍術不凡。
再看台子後麵的店鋪。
那鋪門上麵,用紅布圈著一塊很大的牌匾,牌匾上麵寫的是蒼勁有力的四個大字……“快劍求敗”!
“好大的口氣!”
王通笑了笑,覺得這年輕人的劍術雖然不錯,卻還遠未到“求敗”的程度。
遂對身邊的典韋說道:“惡來,上去試試他的身手,但是不要傷了他。”
“屬下遵命!”
典韋向王通抱了一下拳,便拔出雙鐵戟,向平台走去。雙方交手,不到五招,那年輕人便跳出圈外道:“典將軍勇武,草民甘拜下風。”
“就這還敢叫‘快劍求敗’?”
典韋咧了咧嘴,覺得很沒勁,轉身就想走下擂台。不過,就在此時,卻從店子裏走出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從後麵叫住了典韋:
“久聞典將軍勇猛善戰,不過,典將軍剛才打敗的卻隻是草民的徒兒,在此求敗的乃是草民。”
說罷,便縱身一躍,淵亭嶽峙一般站在了擂台之上。
“好快的身手。”
台下的觀眾們紛紛驚歎。
王通抬眼看去,但見那人長得非常魁梧高大,身軀筆挺,眼如鷹鷙,雙眉如刀。
氣勢極為淩厲!
此時,台上的典韋也轉過身子,一見那漢子,頓時眼前一亮,露出了極度興奮之色,雙手握緊鐵戟,身軀微蹲,做出了全神戒備狀態。
雙方並沒有打話。
那漢子見到典韋持戟戒備,也將右手緩緩地搭在佩劍的劍柄上,卻並沒有將劍拔出鞘來。
但是,僅僅是這一個按劍而立的動作,整個人的氣勢便又淩厲了幾分,給人的感覺,仿佛這人本身就是一柄寒芒四射的利劍,那肅殺的氣場,讓人望而生畏,乃至遍體生寒。
沒有防守的架式。
也沒有拔劍出鞘。
但給人的感覺,卻毫無破綻,全身是劍!
典韋也沒有急著進攻,隻是將雙戟護在胸前,彎腰戒備,小心地移動著腳步,擺出最佳的戰鬥姿式。
對峙良久。
突然!
典韋大吼一聲,縱身前躥,手中雙戟揮動,團身而進,戟隨意動,身隨戟轉,如同一股旋風般撲向那名漢子。
那漢子也動了,不退反進,墊步向前。
“殺!”
忽的吐氣開聲,肩膀微微一晃,劍光乍現,一抹白光快如閃電,直射典韋前胸。
白蛇吐信!
果然不負快劍之名,其勢如驚鴻乍起,剛猛疾速,淩厲無匹,似乎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劍尖之上,不留後招變化的餘地,充滿一去無迴的氣勢。
拚的就是一個——後發先至!
典韋身軀微頓,左手短戟橫撞來襲之劍,右腿再進一步,以右手重戟掃向那漢子的左肩。
卻見那漢子斜跨半步,微微側身避過典韋的鐵戟,手中長劍迅如遊龍,變刺為削,劍光迴蕩,劃向典韋的頸肩。
疾如驚鴻,動似靈蛇!
果然不同凡響!
典韋見狀,鬥誌更盛,上身微仰避過劍尖,左手的長戟一轉,便磕在劍刃上,將劍刃撞開半尺,再次大吼一聲,勢若猛虎般揮戟反攻。
兩人你來我往,殺成一團。
台下觀戰的眾人,都屏住唿吸,看得心驚肉跳,不時地發出“啊呀”、“哦喲”的驚唿之聲。
兩人激鬥良久,難分勝敗。
……
看著與典韋激鬥在一起的漢子,王通突然想起一個人來:
王越!
沒錯,必是王越無疑。僅拿一把佩劍,就可以與典韋打得不相上下。當今天下,也隻有王越有這個本事。
漢末王越,乃是遼東燕山人,其人劍術冠絕一時,十六歲時便已劍術大成,遍尋天下善劍擊者比鬥,唯求一敗。
十八歲時,單人獨騎殺入賀蘭山羌胡叛賊營地,於亂戰之中取其胡酋腦袋而迴而自身毫發無損。漢靈帝聞之,授官虎賁中郎將,並聘為皇子劉辨的劍術老師。王越也因此而得“帝師”之名。
後來,李儒毒殺少帝劉辨。
劉辨死後,王越這個“帝師”也就失業了,並且還被剝奪了虎賁中郎將的官職。此後,王越遍尋朝廷大臣,想要找人舉薦他為官。
但是,因為他曾經是劉辨的老師,朝中所有大臣都因畏懼董卓,而對他避之唯恐不及,更無人敢舉薦他為官。
王越心灰意冷之下,便又去遊曆天下去了。
王通初到雒陽時,也曾派人找過他,但卻一直沒有找到,沒想到今天卻在這裏遇到了。
既然遇到了,那就不能放過了!
想到這裏,便也縱身躍上擂台,朝正在激鬥中的兩人大聲喝道:
“兩位還請住手!”
……
(附錄圖片: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