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先禮後兵,不行就搶!
三國渣男,開局撿屍華雄 作者:山風木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稟相國大人。”
王通向董卓施了一禮道:“末將覺得,戰之無用,勝之亦無用。”
“為何?”。
“善戰者,當有所戰,有所不戰。”
“說來聽聽。”
“謝相國大人。”
王通向董卓拱了拱手道:“首先,關東諸侯不缺人口,不缺兵員,縱然攻破聯軍大營,也不能平定關東諸侯的叛亂。
其二,昨天與咱們交戰的,還隻是關東諸侯的一部分軍隊。如我所料不差,袁紹、孫堅、袁術的大隊人馬,也必然離得不遠了,也許今天他們就可以合軍一處。
待到他們合軍一處,兵力將是咱們的數倍。咱們主動出擊,未必就有勝算。而且縱然是打了勝仗,這種毫無花巧的戰場廝殺,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既然如此,還不如守住虎牢關待敵來攻,利用高大堅固的城牆,來消耗敵軍的兵力和士氣。”
董卓聽完,微微點頭。
此時,又有李肅快步走了進來,對董卓說道:
“相國大人,屬下剛剛接到消息,西涼韓遂,令其子閻行帶兵數萬逼近蕭關,意欲兵犯關中。”
李儒也上前進言道:“再不遷都長安,恐關中不保!”
董卓聞言,沉默良久。
最後還是下令道:“留樊稠、趙岑帶三萬人馬守虎牢關,其餘人等,隨本相迴雒陽!”
……
(附錄圖片:蕭關的位置地圖,以及關中四大咽喉中位置地圖。不過,這個時候還沒有潼關,隻有函穀關。)
請將潼關看做函穀關。
……
關於遷都之事,首先是王通提出來的,後來李儒也向董卓提過。董卓雖然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卻一直有些猶豫不決。
這也難怪。
因為此時的雒陽,乃是全天下最繁華的都市,實際人口超過150萬,亦是達官顯貴和天下財富匯聚之地。如果就這樣退出雒陽,將之拱手讓給關東諸侯,董卓實在是很不甘心。
不過,現在韓遂在西涼這一鬧,倒是讓董卓不得不盡快做出選擇。
董卓的軍隊,現在控製著關中和雒陽地區,也就是大漢十三州中的……司隸校尉部。西涼的韓遂位於司隸校尉部的西北邊,而關東諸侯位於司隸校尉部的東邊。
如圖所示:
……
(附錄圖片,東漢司隸校尉區地圖。)
……
從上麵的地圖可以看出:
韓遂起兵造反後,便與關東諸侯對董卓的勢力範圍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使董卓左右不能相顧,陷入戰略被動狀態。
如果董卓將重兵用於防守雒陽,就會導致關中的兵力空虛而被韓遂奪取。一旦失去關中,僅憑雒陽一地,董卓連自己手下的二十多萬軍隊都養不活。
假如董卓放棄雒陽而保關中,就可以隻用兩三萬軍隊固守函穀關和武關,其它軍隊全部用來對付韓遂,將韓遂趕出關中。
關中實乃富庶之地,八百裏秦川沃土,可養活人口六七百萬。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因崛起關中而吞並天下。隻要經營好那八百裏秦川沃土,養兵三四十萬都不是問題。
……
因此,在得知韓遂出兵關中之後,董卓終於下定了遷都的決心。
但是,遷都這件事。
也不是說遷就遷的。
還需要做很多的安排和準備工作。董卓首先是命令李傕和張濟帶兵五萬,前去蕭關迎擊閻行。
又讓樊稠和趙岑帶兵三萬死守虎牢關,為遷都爭取足夠的時間。除此之外,還安排了徐榮守滎陽、李蒙守孟津、楊奉守小平津關、王方守弘農,郭汜守河東郡等等。
而呂布、董旻、李傕、王通等將官,則隨董卓駐於雒陽,為遷都之事做準備。
……
三天之後,王通隨董卓的軍隊迴到了雒陽。此時,王通已經正式就任蕩寇將軍。
麾下軍隊也由5000人,增加到了人。
其中2500人為騎兵,7500人為步兵
這些軍隊,除了3000是之前在雒陽招募的之外,其它的都是來自華雄的舊部。由於王通頂了一個“華雄徒弟”的名份,又在汜水關和虎牢關都立下了不小的戰功,軍中將士對王通的忠誠度也還算比較高。
作為蕩寇將軍,王通已經有權利直接任命軍中將官。於是,王通任命牛金、晏明、華猛、華鋒四人為校尉。
其中牛金統領騎兵2000人;晏明、華猛、華鋒三人各領步兵2500人。
另有親衛騎兵500人,由典韋統領,華雷任副統領。
這500親衛都是挑選出來的百戰勁卒,上馬可以騎戰,下馬也可以步戰。
(備注:這裏必須說明一下,典韋是步將,但這並不是說他不會騎馬。而且,典韋馬戰也是可以的,隻是更加擅長步戰。如果他以前不會,那就給他一匹好馬,讓他學三天。)
接下來,王通便是每天待在軍營裏,專注於練兵。隻有到了晚上,才迴到董卓給他的豪宅裏,與那些董卓所賜的美女們廝混。
就這樣,又過了幾天。
這一天,正當王通在校場上練兵之時,負責情報收集的“黑冰閣”主管華安過來稟報道:
“閣主,你讓我打聽的蔡邕,已經有消息了。蔡邕之前避禍江東,現在受董相國之邀,已經從江東返迴雒陽。被董相國授為侍禦史。”
蔡邕避禍江東,是指蔡邕得罪十常侍,先是獲罪充軍,被大赦之後為防十常侍報複,便跑到江東去教書授徒,直到董卓攬權之後,想要重用天下名士為官,蔡邕才被董卓召迴朝中得到重用。
這件事與原本的曆史基本上差不多。
不過,王通關心的卻不是蔡邕。
而是蔡邕的女兒蔡琰。
便又問道:“可有其長女蔡琰的消息?”
“正要向大人稟報。”
黃安道:“蔡琰小姐也已經迴京,而且,河東衛家已經送來聘禮,明天,便是蔡琰出嫁之日。”
“明天就出嫁?”
王通聞言,騰地站起身來,對典韋道:“惡來,帶上一隊親兵,再帶上一些金玉珠寶,隨本將去蔡府一趟!”
娘希匹,既然遇上了,那就不能放過了。
先禮後兵,不行就搶!
總好過將來便宜了匈奴左賢王!
……
……
王通向董卓施了一禮道:“末將覺得,戰之無用,勝之亦無用。”
“為何?”。
“善戰者,當有所戰,有所不戰。”
“說來聽聽。”
“謝相國大人。”
王通向董卓拱了拱手道:“首先,關東諸侯不缺人口,不缺兵員,縱然攻破聯軍大營,也不能平定關東諸侯的叛亂。
其二,昨天與咱們交戰的,還隻是關東諸侯的一部分軍隊。如我所料不差,袁紹、孫堅、袁術的大隊人馬,也必然離得不遠了,也許今天他們就可以合軍一處。
待到他們合軍一處,兵力將是咱們的數倍。咱們主動出擊,未必就有勝算。而且縱然是打了勝仗,這種毫無花巧的戰場廝殺,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既然如此,還不如守住虎牢關待敵來攻,利用高大堅固的城牆,來消耗敵軍的兵力和士氣。”
董卓聽完,微微點頭。
此時,又有李肅快步走了進來,對董卓說道:
“相國大人,屬下剛剛接到消息,西涼韓遂,令其子閻行帶兵數萬逼近蕭關,意欲兵犯關中。”
李儒也上前進言道:“再不遷都長安,恐關中不保!”
董卓聞言,沉默良久。
最後還是下令道:“留樊稠、趙岑帶三萬人馬守虎牢關,其餘人等,隨本相迴雒陽!”
……
(附錄圖片:蕭關的位置地圖,以及關中四大咽喉中位置地圖。不過,這個時候還沒有潼關,隻有函穀關。)
請將潼關看做函穀關。
……
關於遷都之事,首先是王通提出來的,後來李儒也向董卓提過。董卓雖然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卻一直有些猶豫不決。
這也難怪。
因為此時的雒陽,乃是全天下最繁華的都市,實際人口超過150萬,亦是達官顯貴和天下財富匯聚之地。如果就這樣退出雒陽,將之拱手讓給關東諸侯,董卓實在是很不甘心。
不過,現在韓遂在西涼這一鬧,倒是讓董卓不得不盡快做出選擇。
董卓的軍隊,現在控製著關中和雒陽地區,也就是大漢十三州中的……司隸校尉部。西涼的韓遂位於司隸校尉部的西北邊,而關東諸侯位於司隸校尉部的東邊。
如圖所示:
……
(附錄圖片,東漢司隸校尉區地圖。)
……
從上麵的地圖可以看出:
韓遂起兵造反後,便與關東諸侯對董卓的勢力範圍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使董卓左右不能相顧,陷入戰略被動狀態。
如果董卓將重兵用於防守雒陽,就會導致關中的兵力空虛而被韓遂奪取。一旦失去關中,僅憑雒陽一地,董卓連自己手下的二十多萬軍隊都養不活。
假如董卓放棄雒陽而保關中,就可以隻用兩三萬軍隊固守函穀關和武關,其它軍隊全部用來對付韓遂,將韓遂趕出關中。
關中實乃富庶之地,八百裏秦川沃土,可養活人口六七百萬。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因崛起關中而吞並天下。隻要經營好那八百裏秦川沃土,養兵三四十萬都不是問題。
……
因此,在得知韓遂出兵關中之後,董卓終於下定了遷都的決心。
但是,遷都這件事。
也不是說遷就遷的。
還需要做很多的安排和準備工作。董卓首先是命令李傕和張濟帶兵五萬,前去蕭關迎擊閻行。
又讓樊稠和趙岑帶兵三萬死守虎牢關,為遷都爭取足夠的時間。除此之外,還安排了徐榮守滎陽、李蒙守孟津、楊奉守小平津關、王方守弘農,郭汜守河東郡等等。
而呂布、董旻、李傕、王通等將官,則隨董卓駐於雒陽,為遷都之事做準備。
……
三天之後,王通隨董卓的軍隊迴到了雒陽。此時,王通已經正式就任蕩寇將軍。
麾下軍隊也由5000人,增加到了人。
其中2500人為騎兵,7500人為步兵
這些軍隊,除了3000是之前在雒陽招募的之外,其它的都是來自華雄的舊部。由於王通頂了一個“華雄徒弟”的名份,又在汜水關和虎牢關都立下了不小的戰功,軍中將士對王通的忠誠度也還算比較高。
作為蕩寇將軍,王通已經有權利直接任命軍中將官。於是,王通任命牛金、晏明、華猛、華鋒四人為校尉。
其中牛金統領騎兵2000人;晏明、華猛、華鋒三人各領步兵2500人。
另有親衛騎兵500人,由典韋統領,華雷任副統領。
這500親衛都是挑選出來的百戰勁卒,上馬可以騎戰,下馬也可以步戰。
(備注:這裏必須說明一下,典韋是步將,但這並不是說他不會騎馬。而且,典韋馬戰也是可以的,隻是更加擅長步戰。如果他以前不會,那就給他一匹好馬,讓他學三天。)
接下來,王通便是每天待在軍營裏,專注於練兵。隻有到了晚上,才迴到董卓給他的豪宅裏,與那些董卓所賜的美女們廝混。
就這樣,又過了幾天。
這一天,正當王通在校場上練兵之時,負責情報收集的“黑冰閣”主管華安過來稟報道:
“閣主,你讓我打聽的蔡邕,已經有消息了。蔡邕之前避禍江東,現在受董相國之邀,已經從江東返迴雒陽。被董相國授為侍禦史。”
蔡邕避禍江東,是指蔡邕得罪十常侍,先是獲罪充軍,被大赦之後為防十常侍報複,便跑到江東去教書授徒,直到董卓攬權之後,想要重用天下名士為官,蔡邕才被董卓召迴朝中得到重用。
這件事與原本的曆史基本上差不多。
不過,王通關心的卻不是蔡邕。
而是蔡邕的女兒蔡琰。
便又問道:“可有其長女蔡琰的消息?”
“正要向大人稟報。”
黃安道:“蔡琰小姐也已經迴京,而且,河東衛家已經送來聘禮,明天,便是蔡琰出嫁之日。”
“明天就出嫁?”
王通聞言,騰地站起身來,對典韋道:“惡來,帶上一隊親兵,再帶上一些金玉珠寶,隨本將去蔡府一趟!”
娘希匹,既然遇上了,那就不能放過了。
先禮後兵,不行就搶!
總好過將來便宜了匈奴左賢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