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皇爺爺,這南方的米價與北方的米價,是否相同呢?”朱雄英並未徑直闡述其中道理,而是拋出一個反問,意在引導朱元璋自行思索其中緣由。
“南北米價自然不同,即便是南方各地區,米價也存在差異。”因提問者是朱雄英,朱元璋毫無保留,耐心作答,言語間盡顯對大孫的包容。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朱雄英緊接著追問,目光在朱元璋與朱標身上來迴流轉。
此時,朱標接過話茬:“自然是因為有的地方盛產稻米,產量多了價格自然便宜;而北方稻米產量少,價格也就相對昂貴。”
“正是如此,皇爺爺、父親,以及各位大人,都知道物以稀為貴。災荒之年,十兩黃金也比不上一碗白米;豐收之年,糧食價格低廉,穀賤傷農。”
朱雄英手中還握著尚未讀完的書卷,在眾人麵前來迴踱步,侃侃而談,神色間透著與年齡不相符的自信。
“寶鈔實際上也是一種商品,和其他貨物並無二致。發行初期,皇爺爺規定一貫鈔等同於一兩銀,由於百姓信任,加之發行數量有限,那時的寶鈔確實能夠買到價值一兩銀的貨物。但如今數年過去,各位大人不妨想想,民間的一兩鈔還能兌換一兩銀嗎?還能買到價值一兩銀的貨物嗎?”
“這……”曾泰一時語塞,麵露猶豫之色。因為事實正如朱雄英所言,他竟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朱元璋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異樣,立刻追問道:“照實說來,不得隱瞞!”
“是,迴陛下,近年來,民間一貫寶鈔確實換不來一兩銀的貨物,如今大概隻能兌換半兩銀左右。臣等已經鼓勵民間不用銀,改用寶鈔,相信情況會有所改善。”曾泰誠惶誠恐,將實情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哼!”朱雄英冷哼一聲,臉上滿是不屑,質問道:“這位大人,敢問朝廷收取賦稅的時候,會全收寶鈔嗎?”
“自然不會!”曾泰脫口而出。他心裏清楚,若收寶鈔作為賦稅,朝廷實際賦稅將會大幅縮水,這顯然行不通。
朱元璋此時已然察覺到其中的問題所在:朝廷鼓勵百姓使用寶鈔,可寶鈔如今已經貶值,卻仍強製百姓使用;而到了收取賦稅時,又不願接受寶鈔。這豈不是在變相掠奪百姓的錢財?
“嗬嗬!”朱雄英輕笑兩聲,隨即大聲喝道:“難道我大明要做那黑心商人,想盡辦法從百姓口袋裏騙錢嗎?”此言一出,大殿內瞬間鴉雀無聲,眾人皆沉默不語。
朱元璋也陷入沉思。他一心想要做個為民做主的好皇帝,如今卻被說是像是黑心商人,心中滿是震驚與疑惑。
“皇爺爺,長此以往,這難道不是亡國之道嗎?”朱雄英言辭愈發激烈,神情激昂,指點江山。
“無論如何,寶鈔不能再濫發了。不但不能濫發,還要將多餘的寶鈔迴籠,以維持寶鈔的購買力。”
“雄英,若朝廷迴購寶鈔,得耗費多少財物?如今朝廷財政本就吃緊,恐怕難以實現。”朱標暗自盤算一番後說道。他深知,若要迴收民間兩成寶鈔,國庫將會被直接掏空,在實際操作中,實在是困難重重。
朱雄英稍作思索後,有條不紊地說道:“朝廷自然不可能一下子將寶鈔全部迴收,可以通過將寶鈔與其他貨物綁定的方式,來增加寶鈔的信用。
如今寶鈔的價值全靠官府信用支撐,倘若連官府都不認寶鈔,又怎能指望百姓認可呢?所以官府必須帶頭使用寶鈔,比如官員的俸祿,就可以用寶鈔發放。
另外,朝廷應該為寶鈔準備一定的資金儲備,讓百姓隨時可以將寶鈔兌換成銀子或銅錢。”
朱元璋和朱標聽後,眉頭越皺越緊。大明如今不僅缺銀,銅也匱乏,正因如此才發行寶鈔。朱元璋無奈地歎道:“大孫啊,可如今大明缺銀又缺銅,咱也想一貫鈔就能兌換一兩銀,可實在沒有那麽多銀子啊。”
“皇爺爺,我們可以這樣做。將鹽與寶鈔捆綁,規定買鹽必須使用寶鈔,且多少鈔換多少鹽,價格固定不變。
同時,提高銅的煉製效率,將銅作為寶鈔的儲備金。另外,開通海禁,設立市舶司。海外諸國向來仰慕華夏文化,我華夏地大物博,瓷器、茶葉、絲綢等在海外備受追捧。
我們可以對進出口商品設定關稅,對奢侈品收以重稅,從海外賺取白銀。還有,加重商稅。據孫兒所知,目前商稅是三十稅一,我朝曆來重農抑商,但農稅遠比商稅重,孫兒認為應當對商人加稅。如此一來,朝廷歲入增加,大概能緩解濫發寶鈔帶來的危害,屆時銅、銀變多了,增加寶鈔的信用。”
朱元璋一時間陷入沉思,在他看來朱雄英所說的政策,有一些還可以實現,有一些卻需要久久為功,不是一天兩天能做成的事情,要是能成功,確實可以讓大明的經濟好很多!
這時候,許久沒有說話的戶部官員程昭上前說道:“陛下,吳王殿下所說的政策確實可以緩解寶鈔貶值,但是實際實行下來有很大困難,比如我大明目前的產鹽數量,可能滿足不了與寶鈔掛鉤!”
朱元璋暗自看了看朱雄英的臉色,看朱雄英神情輕鬆,一點擔心的樣子也看不出來,心裏就有底了,這小子可能能增加鹽的產量!
至於其他東西,銅的產量也可以增加,朱雄英寫的那幾張紙不僅可以增加鋼鐵產量,同理也可以增加其他金屬的產量!
就是這個開放海關還需要從長計議!
這時候朱標也從思索中迴過神來,說道:“這些政策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做好的,還需要多加商議!尤其是開設海關,還需要打擊走私,防備倭寇等,各種貨物的關稅也需要製定合理!”
朱標又說了很多其他方麵,總結下來就是說可行,但是要好好的商議一下,補充其中的細節!
“南北米價自然不同,即便是南方各地區,米價也存在差異。”因提問者是朱雄英,朱元璋毫無保留,耐心作答,言語間盡顯對大孫的包容。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朱雄英緊接著追問,目光在朱元璋與朱標身上來迴流轉。
此時,朱標接過話茬:“自然是因為有的地方盛產稻米,產量多了價格自然便宜;而北方稻米產量少,價格也就相對昂貴。”
“正是如此,皇爺爺、父親,以及各位大人,都知道物以稀為貴。災荒之年,十兩黃金也比不上一碗白米;豐收之年,糧食價格低廉,穀賤傷農。”
朱雄英手中還握著尚未讀完的書卷,在眾人麵前來迴踱步,侃侃而談,神色間透著與年齡不相符的自信。
“寶鈔實際上也是一種商品,和其他貨物並無二致。發行初期,皇爺爺規定一貫鈔等同於一兩銀,由於百姓信任,加之發行數量有限,那時的寶鈔確實能夠買到價值一兩銀的貨物。但如今數年過去,各位大人不妨想想,民間的一兩鈔還能兌換一兩銀嗎?還能買到價值一兩銀的貨物嗎?”
“這……”曾泰一時語塞,麵露猶豫之色。因為事實正如朱雄英所言,他竟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朱元璋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異樣,立刻追問道:“照實說來,不得隱瞞!”
“是,迴陛下,近年來,民間一貫寶鈔確實換不來一兩銀的貨物,如今大概隻能兌換半兩銀左右。臣等已經鼓勵民間不用銀,改用寶鈔,相信情況會有所改善。”曾泰誠惶誠恐,將實情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哼!”朱雄英冷哼一聲,臉上滿是不屑,質問道:“這位大人,敢問朝廷收取賦稅的時候,會全收寶鈔嗎?”
“自然不會!”曾泰脫口而出。他心裏清楚,若收寶鈔作為賦稅,朝廷實際賦稅將會大幅縮水,這顯然行不通。
朱元璋此時已然察覺到其中的問題所在:朝廷鼓勵百姓使用寶鈔,可寶鈔如今已經貶值,卻仍強製百姓使用;而到了收取賦稅時,又不願接受寶鈔。這豈不是在變相掠奪百姓的錢財?
“嗬嗬!”朱雄英輕笑兩聲,隨即大聲喝道:“難道我大明要做那黑心商人,想盡辦法從百姓口袋裏騙錢嗎?”此言一出,大殿內瞬間鴉雀無聲,眾人皆沉默不語。
朱元璋也陷入沉思。他一心想要做個為民做主的好皇帝,如今卻被說是像是黑心商人,心中滿是震驚與疑惑。
“皇爺爺,長此以往,這難道不是亡國之道嗎?”朱雄英言辭愈發激烈,神情激昂,指點江山。
“無論如何,寶鈔不能再濫發了。不但不能濫發,還要將多餘的寶鈔迴籠,以維持寶鈔的購買力。”
“雄英,若朝廷迴購寶鈔,得耗費多少財物?如今朝廷財政本就吃緊,恐怕難以實現。”朱標暗自盤算一番後說道。他深知,若要迴收民間兩成寶鈔,國庫將會被直接掏空,在實際操作中,實在是困難重重。
朱雄英稍作思索後,有條不紊地說道:“朝廷自然不可能一下子將寶鈔全部迴收,可以通過將寶鈔與其他貨物綁定的方式,來增加寶鈔的信用。
如今寶鈔的價值全靠官府信用支撐,倘若連官府都不認寶鈔,又怎能指望百姓認可呢?所以官府必須帶頭使用寶鈔,比如官員的俸祿,就可以用寶鈔發放。
另外,朝廷應該為寶鈔準備一定的資金儲備,讓百姓隨時可以將寶鈔兌換成銀子或銅錢。”
朱元璋和朱標聽後,眉頭越皺越緊。大明如今不僅缺銀,銅也匱乏,正因如此才發行寶鈔。朱元璋無奈地歎道:“大孫啊,可如今大明缺銀又缺銅,咱也想一貫鈔就能兌換一兩銀,可實在沒有那麽多銀子啊。”
“皇爺爺,我們可以這樣做。將鹽與寶鈔捆綁,規定買鹽必須使用寶鈔,且多少鈔換多少鹽,價格固定不變。
同時,提高銅的煉製效率,將銅作為寶鈔的儲備金。另外,開通海禁,設立市舶司。海外諸國向來仰慕華夏文化,我華夏地大物博,瓷器、茶葉、絲綢等在海外備受追捧。
我們可以對進出口商品設定關稅,對奢侈品收以重稅,從海外賺取白銀。還有,加重商稅。據孫兒所知,目前商稅是三十稅一,我朝曆來重農抑商,但農稅遠比商稅重,孫兒認為應當對商人加稅。如此一來,朝廷歲入增加,大概能緩解濫發寶鈔帶來的危害,屆時銅、銀變多了,增加寶鈔的信用。”
朱元璋一時間陷入沉思,在他看來朱雄英所說的政策,有一些還可以實現,有一些卻需要久久為功,不是一天兩天能做成的事情,要是能成功,確實可以讓大明的經濟好很多!
這時候,許久沒有說話的戶部官員程昭上前說道:“陛下,吳王殿下所說的政策確實可以緩解寶鈔貶值,但是實際實行下來有很大困難,比如我大明目前的產鹽數量,可能滿足不了與寶鈔掛鉤!”
朱元璋暗自看了看朱雄英的臉色,看朱雄英神情輕鬆,一點擔心的樣子也看不出來,心裏就有底了,這小子可能能增加鹽的產量!
至於其他東西,銅的產量也可以增加,朱雄英寫的那幾張紙不僅可以增加鋼鐵產量,同理也可以增加其他金屬的產量!
就是這個開放海關還需要從長計議!
這時候朱標也從思索中迴過神來,說道:“這些政策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做好的,還需要多加商議!尤其是開設海關,還需要打擊走私,防備倭寇等,各種貨物的關稅也需要製定合理!”
朱標又說了很多其他方麵,總結下來就是說可行,但是要好好的商議一下,補充其中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