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第十章,上帝為何要求以色列人製造約櫃並放置石版?這一舉動背後的意義是什麽?


    從《申命記》第十章探究約櫃與石版的神學深意及實踐啟迪


    《申命記》第十章,一段在以色列人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篇章,詳細記載了約櫃建造這一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申10:1 - 5)。這一事件並非孤立存在,它與西奈之約的更新、律法的重申緊密交織,宛如一幅精心繪製的宏偉畫卷,每一筆都蘊含著上帝的旨意和對人類的救贖計劃。上帝吩咐摩西用皂莢木製造約櫃,並將重鑿的石版放置其中,這看似簡潔明了的指令,實則是一座蘊含深邃救贖神學的寶庫。從約櫃的材質選用、精妙構造,到石版的保存方式,每一處細節都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通往理解神與人關係本質的大門。接下來,讓我們從五個維度深入剖析這一舉動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屬靈意義。


    一、約櫃:神聖臨在的永恆象征


    (一)移動的聖所,與神同行


    約櫃的尺寸設計極為獨特,長2.5肘、寬1.5肘、高1.5肘(出25:10),這樣的大小使其成為一個便於移動的聖物。在以色列人漫長的曠野漂流歲月裏,約櫃始終如同一顆明亮的星辰,引領著他們前行的道路,走在隊伍的最前方(民10:33)。它的存在,象征著上帝主動介入人類曆史的動態過程,積極參與到以色列人的生活之中。這一寓意深刻的象征,巧妙地預表了“道成肉身”的基督“以馬內利”(太1:23)的偉大真理,即上帝與我們同在。早期教父奧利金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點,他指出:“約櫃的金線編織,暗示著神性如同一條堅韌的絲線,貫穿於整個人類的旅程之中,時刻指引和護佑著人類。”


    (二)至聖所的微觀宇宙模型


    約櫃的製作材料別具匠心,它采用皂莢木(象征人性)包裹精金(象征神性)製成。這種獨特的結構,仿佛是一個神秘的密碼,預表著基督的神人二性。在約櫃的上方,施恩座(kapporeth)與基路伯共同構成了一個微型宇宙模型:那閃耀的金象征著神聖的天界,承載著上帝的榮耀與聖潔;質樸的木則代表著塵世,象征著人類的平凡與有限。而基路伯所守望的生命樹(創3:24)在這個模型中重現,更為其增添了神秘而神聖的色彩。希伯來書將此精妙地稱為“天上事本物的影像”(來8:5),意味著約櫃及其相關構造是對天上神聖事物的一種塵世映照,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上帝的奧秘。


    (三)審判與恩典的交融之地


    每年的贖罪日,大祭司都會莊重地將血彈於施恩座上(利16:14),這一神聖的儀式意義非凡,它實現了“公義與平安彼此相親”(詩85:10)的美好願景。這一儀式仿佛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預演,預示著基督“用自己的血……成就了永遠贖罪的事”(來9:12)的偉大救贖。改革宗神學深刻地強調,約櫃既是律法的莊嚴存放處,代表著上帝的公義和審判;又是赦罪的施恩台,彰顯著上帝的慈愛和憐憫。在這裏,“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詩85:10),完美地展現了上帝救贖人類的奇妙邏輯,即通過基督的犧牲,使人類在上帝的公義審判下,能夠獲得赦罪的恩典,重新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


    二、石版:永恆盟約的實體見證


    (一)神聖書寫的無上權威


    石版上的律法文字,乃是由上帝親自“用指頭寫字”(申9:10),這一獨特的書寫方式賦予了石版無可比擬的權威性。與古代近東地區的其他法典,如聲稱從太陽神沙馬什領受的漢謨拉比法典相比,石版上的律法直接來自於上帝的啟示,具有超越一切世俗權威的神聖性。石版的不可磨滅性(耶31:33),象征著上帝的律法永恆不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而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新約,最終在基督“寫在心版上”(林後3:3)的偉大應驗中,實現了對舊約律法的超越和升華。這表明,上帝的救贖計劃是一個不斷演進和深化的過程,從外在的律法約束逐漸轉變為內在的心靈指引。


    (二)盟約的雙重維度


    兩塊石版分別承載著不同的責任,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和諧的盟約框架。第一塊石版記載著人對神的責任,包括前4條誡命,強調了對上帝的敬畏、尊崇和專一侍奉;第二塊石版記載著人對人的責任,涵蓋了後6條誡命,涉及到人際關係中的道德準則,如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貪戀他人財物等。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深刻地重申了這種雙重維度,即“盡心愛神”與“愛人如己”(太22:37 - 40),將其作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道德準則。猶太傳統認為石版的形狀象征著天與地(《米德拉什》),這一寓意深刻地暗示了律法貫通了神聖與世俗兩個領域,無論是在人與上帝的關係中,還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律法都發揮著重要的指引和規範作用。


    (三)破碎與重建的救贖敘事


    首版石版的命運充滿了戲劇性,它因金牛犢事件被摩西憤怒地摔碎(出32:19),這一破碎的瞬間,象征著以色列人對上帝律法的公然悖逆和背叛。然而,在重鑿新版石版時,上帝慈愛地宣告自己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出34:6),這一宣告如同一束溫暖的陽光,穿透了黑暗的雲層,帶來了希望的曙光。這種“律法 - 悖逆 - 恩典”的循環,構成了救贖史的基本節奏。保羅在羅馬書中明確指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3:20),讓人類認識到自己的罪惡和不足;而恩典則使人得自由(羅6:14),通過基督的救贖,人類得以擺脫罪惡的束縛,獲得新生。


    三、約櫃與石版的關係:恩典與律法的和諧協奏


    (一)律法的神聖居所


    將石版存放於約櫃之中,這一精心的設計蘊含著深刻的神學意義,表明律法必須在上帝的同在中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力。這也解釋了為何大衛在迎迴約櫃時,如此鄭重地強調“求問耶和華”(撒下6:21),以及所羅門在建殿時,小心翼翼地“將約櫃請進內殿”(王上8:6)。因為約櫃代表著上帝的臨在,隻有在上帝的神聖氛圍中,律法才能被正確地理解和遵守,成為引導人類走向正義和聖潔的指南。


    (二)恩典對律法的溫柔包裹


    約櫃外層包裹著精金,內部存放著石版,這種獨特的結構象征著恩典對律法的護衛和包容。正如詩篇中所讚美:“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詩85:10)。馬丁·路德深刻地稱此為“律法的福音性使用”,即在恩典的宏大框架中,律法不再是令人恐懼的死亡威脅,而是成為了指引生命方向的明燈。它激勵著人們在上帝的愛和恩典中,自覺地遵守律法,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靈的成長。


    (三)移動中的永恆真理


    約櫃在會幕至聖所中的特殊位置(出26:34),與以色列人不斷變化的動態行程緊密結合,揭示了神聖真理在曆史進程中的實踐性和靈活性。盡管上帝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但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和應用。先知以賽亞曾預言末後的聖殿“萬民都要流歸這山”(賽2:2),而啟示錄最終展現出“神帳幕在人間”(啟21:3)的永恆美好場景,這都表明上帝的救贖計劃將在曆史的演進中逐步實現,最終達到完美的境界。


    四、曆史實踐中的屬靈功課


    (一)順服的具體性考驗


    製作約櫃的皂莢木需“照山上指示的樣式”(出25:40)精心打造,這一細致入微的要求深刻地顯明,順服上帝並非僅僅停留在宏觀的理念層麵,更體現在對具體指令的嚴格執行上。大衛在運送約櫃時,因使用新車而導致烏撒不幸被殺(撒下6:6 - 7),這一慘痛的教訓正是對忽視神聖細節的嚴厲警示。清教徒強調“凡事按正意分解真理”(提後2:15)的實踐智慧,提醒我們在信仰生活中,要認真對待上帝的每一個教導,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以虔誠和敬畏的心去踐行。


    (二)集體記憶的聖禮承載


    約櫃在以色列人的節日巡行(書6:4)、戰爭出征(撒上4:3)等重要活動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它宛如一個記憶的寶庫,成為了群體記憶的活化器。通過這些與約櫃相關的活動,以色列人共同銘記上帝的偉大作為和對他們的慈愛與眷顧。現代教會通過聖餐禮“記念主”(林前11:24 - 25),本質上延續了這種通過聖禮承載集體記憶的優良傳統。在聖餐禮中,信徒們共同迴憶基督的犧牲和救贖,強化彼此之間的信仰聯係,凝聚成一個充滿愛與力量的信仰共同體。


    (三)神聖空間的平民接觸


    利未人肩負著抬約櫃的神聖職責(申10:8),這體現了約櫃的神聖性和莊重性。然而,每年贖罪日大祭司進入至聖所的製度(利16章),又巧妙地平衡了神聖性與可及性。這一製度表明,盡管上帝的神聖空間充滿了威嚴和神秘,但他也為人類提供了親近他的機會。這一製度預表著基督“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10:20),使信徒皆可“坦然進入至聖所”(來10:19)。在基督的救贖之下,信徒們不再因自身的罪惡和渺小而畏懼接近上帝,而是可以懷著信心和勇氣,直接與上帝溝通和交流。


    五、新約視角的終極實現


    (一)道成肉身的終極約櫃


    約翰福音明確宣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4),其中“住”(σkην?w)字原文即“支搭帳幕”,這一表述直接唿應了約櫃的臨在意義。基督的身體成為了新約的至聖所(來9:11 - 12),他的誕生、生活、死亡和複活,使上帝的臨在以一種全新的、更深刻的方式展現在人類麵前。而基督的複活升天,更是使“施恩座”真正設立在天上(來4:16),為人類開辟了一條通往永恆生命的道路。


    (二)心版律法的聖靈內住


    耶利米所預言的新約“將律法放在他們裏麵,寫在他們心上”(耶31:33),在五旬節聖靈降臨的偉大時刻得以實現(徒2章)。保羅指出,這律法“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林後3:3),使信徒成為了“神的殿”(林前3:16)。聖靈住在信徒的心中,賦予他們內在的力量和指引,使他們能夠自覺地遵守上帝的律法,踐行基督的教導,過上聖潔、公義的生活。


    (三)普世性的約櫃共同體


    啟示錄中描繪的“各民各方的人站在寶座前”(啟7:9)的壯麗景象,生動地應驗了約櫃所預表的普世性救恩。這表明,上帝的救贖計劃並非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民族或群體,而是麵向全人類。東正教聖像學中常將約櫃與十字架並置,這一藝術表現形式深刻地象征著舊新約救贖的連貫性,即從舊約中約櫃所象征的救贖預表,到新約中基督十字架所完成的救贖大功,上帝的救贖計劃是一個一脈相承、不斷發展的整體。


    從西奈山的電閃雷鳴到各各他的十字架聳立,從摩西用皂莢木打造的約櫃到基督複活的榮耀身體,上帝始終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樹立起他臨在的鮮明標記。《申命記》第十章對約櫃與石版的記載,不僅是古代以色列人信仰的核心支柱,更是整部聖經救贖敘事的生動縮影。對於今日的教會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深刻的挑戰,激勵我們在世俗化浪潮洶湧澎湃的時代,堅守對神聖空間的敬畏之心;在相對主義思潮甚囂塵上的時代,堅信永恆律法的崇高價值;在個體主義泛濫成災的時代,努力建立約櫃式的群體聖潔。正如愛德華茲在《宗教情感》中所言:“真正的信仰,是讓神的約櫃成為個人與群體生活的中心坐標。”願我們都能如大衛般,心懷敬畏與虔誠,“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詩27:4),直至“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2:14),見證上帝的榮耀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綻放光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經千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舊愛書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舊愛書寫並收藏聖經千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