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
薛錦從江寧節度使衙門接迴了薛蟠。
僅一日的牢獄之災,已令薛蟠形容大變,他蓬頭垢麵,衣衫汙穢,竟像個叫花子似的。
薛蟠迴到家,見到薛姨媽與薛寶釵,後怕、委屈、慚愧交集於心,聲音顫抖著喚道:“媽,妹妹……”
薛姨媽喚了一聲“蟠兒”,急切地迎上前,見自己嬌慣的兒子如此邋遢狼狽,心如刀絞,又想到女兒薛寶釵受了那般大的委屈,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薛寶釵心中亦是酸楚難抑,淚盈於眶,晶瑩的淚珠順著她白皙的麵頰滑落,她急忙用繡帕輕輕拭淚。
薛寶釵見薛姨媽放聲而哭,她強抑心中悲戚,含淚勸道:“媽且別哭了,消消停停的才好。”
薛姨媽點了點頭,淚眼瞪著薛蟠,語氣帶著責備也夾著無奈:“不知好歹的冤家!頭裏我屢屢勸你別弄性尚氣,招惹是非,你總把我的話當耳旁風,偏不聽勸的。這迴我和你妹妹也苦口婆心勸你別去招惹那薑家哥兒,你也不聽勸。如今可好,惹出這等禍事來了!”
薛蟠神情委屈地說道:“我哪裏曉得,那囚攮的……那姓薑的竟還有這般大的能耐,竟與江寧節度使那般親厚的。”
他已對薑念有所畏懼,連“囚攮的”都不敢說了,急改了口。
他是欺軟怕硬、怯大壓小的性子。
薛蟠轉頭看向了薛寶釵,麵有愧色,低聲道:“此番我害得家裏賠了一萬兩銀子不論,還連累妹妹去給那姓薑的道歉,讓妹妹受了這般大的委屈,我……唉!”
薛姨媽聽了,氣不打一處來,啐道:“作死的孽障!你還有臉提這事兒,快住口吧!你妹妹昨兒為這事兒委屈得了不得,今兒我和她都不提了,你倒好,哪壺不開提哪壺!”
薛蟠被罵得臉上火辣辣的,尷尬無言。
薛寶釵歎了口氣,對薛蟠道:“事情過去了,咱們也要進京了,往後誰都別再提這事兒了。我隻勸你從此以後少在外頭胡鬧,你若去了都中,還像在這裏一般惹是生非,保不定會惹來滔天大禍,都中滿街都是貴人。”
薛蟠忙問薛姨媽:“我聽叔叔說了,媽急著要進京?”
薛姨媽道:“還不都是你鬧的!咱們本就有今年進京的念頭,隻是尚未定下時日。然如今,你妹妹受了這般大的委屈,那薑家哥兒又相中了你妹妹,你妹妹該躲他遠遠的才好。你也該躲他遠遠的,以免他還不罷休,又與你鬧了起來。”
薛蟠心中暗忖:“母親言之有理,況且,此番我大失顏麵,正難見人的,去了都中,也可躲躲羞。”
念及此,薛蟠點頭道:“好,咱們進京,今日就離開江寧。”
薛姨媽道:“今日如何能動身的?咱們此番進京是要長住的,相當於遷居。有許多行李使物須收拾,也要打點饋送都中親友的各色土物人情等類,家中事務還須囑托可靠的族人和下人們。但要盡快動身才好,不宜耽誤的,咱們今明二日抓緊籌備,後日就動身進京。”
薛蟠與薛寶釵都點了點頭。
這一家三口卻不知,她們想躲開的薑家哥兒,也要進京了……
……
……
翌日。
去大如州辦事的邱福、賀忠,風塵仆仆地迴來了,還帶迴了香菱的母親封氏。
薑念正坐在書房內,香菱站在他身邊,雙手不自覺地捏著衣角,一副既緊張又期待的樣子。
這時,賀贇、邱福、賀忠一起領著封氏走了進來。
邱福、賀忠皆是疲憊之色,衣衫上還沾著些許塵土,是長途跋涉的痕跡。
封氏三十多歲的時候才生下香菱,今年已年近五十,麵容枯槁,身形佝僂,發間斑白,既因年紀大了,也因接連遭受禍事,身心俱疲所致。
封氏甫入門檻,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落在了香菱身上,看到香菱眉心中那一點米粒大小的胭脂痣,加上眉眼間殘留著幼時之貌,封氏登時便確認了這個出落得標致的丫鬟,正是她七年前被拐的寶貝女兒甄英蓮。
封氏心頭一震,眼眶瞬間濕潤。
香菱已記不清以前母親的模樣,眼前的封氏比起七年前也要蒼老許多,然而,當香菱仔細打量封氏,感到了熟悉,也感到了親切。
“英蓮……是英蓮嗎?”
封氏的聲音顫抖著,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香菱聽到這聲唿喚,心頭猛地一顫,淚水止不住地湧了出來,不由自主地上前,來到封氏跟前,淚眼婆娑地凝視著封氏,睫毛微微顫動。
“英蓮,我的兒,苦了你了!”
封氏悲從中來,激動難抑,慟哭失聲。
“媽!”
香菱哽咽著喊出了這個久違的稱唿,撲在了封氏懷中。
母女倆相擁而泣,淚水交織,仿佛要將七年的思念盡數傾瀉。
七年的分離,七年的煎熬,終於在這一刻母女重逢。
薑念唇角微揚,露出一抹笑意,心中有一種成就感。
他喜歡這種感覺,喜歡這種因善舉而生的滿足。
然而他知道,自己今生將會踏上一條充滿權謀與血腥的道路,因他已有了奪嫡之誌……
“能讓這對母女團聚,我為了香菱在江寧多留些日子,便是值得的。何況,因我多留些日子,才與薛寶釵結緣,且從薛家獲得一萬兩銀子。”
薑念暗自感慨。
賀贇這個魁梧雄壯的漢子,此刻竟也被眼前感人的場景觸動,眼眶微濕,或是覺得自己流淚丟臉,急忙用粗糲的手匆匆抹去眼中的淚。
邱福見封氏母女隻顧著哭泣,對封氏輕聲提醒道:“封大嫂,別隻顧著哭了,還不快謝過我家大爺?”
封氏、香菱都如夢初醒。
香菱快步走到薑念跟前,雙膝一彎,跪了下去,聲音哽咽卻真摯:“謝大爺為我尋來了母親,我……我給您磕頭了!”
說罷,她俯下身,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砰砰有聲。
封氏也連忙跟著跪下,雙手撐地,連連磕頭,感激道:“多謝大爺!多謝大爺!”
薛錦從江寧節度使衙門接迴了薛蟠。
僅一日的牢獄之災,已令薛蟠形容大變,他蓬頭垢麵,衣衫汙穢,竟像個叫花子似的。
薛蟠迴到家,見到薛姨媽與薛寶釵,後怕、委屈、慚愧交集於心,聲音顫抖著喚道:“媽,妹妹……”
薛姨媽喚了一聲“蟠兒”,急切地迎上前,見自己嬌慣的兒子如此邋遢狼狽,心如刀絞,又想到女兒薛寶釵受了那般大的委屈,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薛寶釵心中亦是酸楚難抑,淚盈於眶,晶瑩的淚珠順著她白皙的麵頰滑落,她急忙用繡帕輕輕拭淚。
薛寶釵見薛姨媽放聲而哭,她強抑心中悲戚,含淚勸道:“媽且別哭了,消消停停的才好。”
薛姨媽點了點頭,淚眼瞪著薛蟠,語氣帶著責備也夾著無奈:“不知好歹的冤家!頭裏我屢屢勸你別弄性尚氣,招惹是非,你總把我的話當耳旁風,偏不聽勸的。這迴我和你妹妹也苦口婆心勸你別去招惹那薑家哥兒,你也不聽勸。如今可好,惹出這等禍事來了!”
薛蟠神情委屈地說道:“我哪裏曉得,那囚攮的……那姓薑的竟還有這般大的能耐,竟與江寧節度使那般親厚的。”
他已對薑念有所畏懼,連“囚攮的”都不敢說了,急改了口。
他是欺軟怕硬、怯大壓小的性子。
薛蟠轉頭看向了薛寶釵,麵有愧色,低聲道:“此番我害得家裏賠了一萬兩銀子不論,還連累妹妹去給那姓薑的道歉,讓妹妹受了這般大的委屈,我……唉!”
薛姨媽聽了,氣不打一處來,啐道:“作死的孽障!你還有臉提這事兒,快住口吧!你妹妹昨兒為這事兒委屈得了不得,今兒我和她都不提了,你倒好,哪壺不開提哪壺!”
薛蟠被罵得臉上火辣辣的,尷尬無言。
薛寶釵歎了口氣,對薛蟠道:“事情過去了,咱們也要進京了,往後誰都別再提這事兒了。我隻勸你從此以後少在外頭胡鬧,你若去了都中,還像在這裏一般惹是生非,保不定會惹來滔天大禍,都中滿街都是貴人。”
薛蟠忙問薛姨媽:“我聽叔叔說了,媽急著要進京?”
薛姨媽道:“還不都是你鬧的!咱們本就有今年進京的念頭,隻是尚未定下時日。然如今,你妹妹受了這般大的委屈,那薑家哥兒又相中了你妹妹,你妹妹該躲他遠遠的才好。你也該躲他遠遠的,以免他還不罷休,又與你鬧了起來。”
薛蟠心中暗忖:“母親言之有理,況且,此番我大失顏麵,正難見人的,去了都中,也可躲躲羞。”
念及此,薛蟠點頭道:“好,咱們進京,今日就離開江寧。”
薛姨媽道:“今日如何能動身的?咱們此番進京是要長住的,相當於遷居。有許多行李使物須收拾,也要打點饋送都中親友的各色土物人情等類,家中事務還須囑托可靠的族人和下人們。但要盡快動身才好,不宜耽誤的,咱們今明二日抓緊籌備,後日就動身進京。”
薛蟠與薛寶釵都點了點頭。
這一家三口卻不知,她們想躲開的薑家哥兒,也要進京了……
……
……
翌日。
去大如州辦事的邱福、賀忠,風塵仆仆地迴來了,還帶迴了香菱的母親封氏。
薑念正坐在書房內,香菱站在他身邊,雙手不自覺地捏著衣角,一副既緊張又期待的樣子。
這時,賀贇、邱福、賀忠一起領著封氏走了進來。
邱福、賀忠皆是疲憊之色,衣衫上還沾著些許塵土,是長途跋涉的痕跡。
封氏三十多歲的時候才生下香菱,今年已年近五十,麵容枯槁,身形佝僂,發間斑白,既因年紀大了,也因接連遭受禍事,身心俱疲所致。
封氏甫入門檻,目光便不由自主地落在了香菱身上,看到香菱眉心中那一點米粒大小的胭脂痣,加上眉眼間殘留著幼時之貌,封氏登時便確認了這個出落得標致的丫鬟,正是她七年前被拐的寶貝女兒甄英蓮。
封氏心頭一震,眼眶瞬間濕潤。
香菱已記不清以前母親的模樣,眼前的封氏比起七年前也要蒼老許多,然而,當香菱仔細打量封氏,感到了熟悉,也感到了親切。
“英蓮……是英蓮嗎?”
封氏的聲音顫抖著,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香菱聽到這聲唿喚,心頭猛地一顫,淚水止不住地湧了出來,不由自主地上前,來到封氏跟前,淚眼婆娑地凝視著封氏,睫毛微微顫動。
“英蓮,我的兒,苦了你了!”
封氏悲從中來,激動難抑,慟哭失聲。
“媽!”
香菱哽咽著喊出了這個久違的稱唿,撲在了封氏懷中。
母女倆相擁而泣,淚水交織,仿佛要將七年的思念盡數傾瀉。
七年的分離,七年的煎熬,終於在這一刻母女重逢。
薑念唇角微揚,露出一抹笑意,心中有一種成就感。
他喜歡這種感覺,喜歡這種因善舉而生的滿足。
然而他知道,自己今生將會踏上一條充滿權謀與血腥的道路,因他已有了奪嫡之誌……
“能讓這對母女團聚,我為了香菱在江寧多留些日子,便是值得的。何況,因我多留些日子,才與薛寶釵結緣,且從薛家獲得一萬兩銀子。”
薑念暗自感慨。
賀贇這個魁梧雄壯的漢子,此刻竟也被眼前感人的場景觸動,眼眶微濕,或是覺得自己流淚丟臉,急忙用粗糲的手匆匆抹去眼中的淚。
邱福見封氏母女隻顧著哭泣,對封氏輕聲提醒道:“封大嫂,別隻顧著哭了,還不快謝過我家大爺?”
封氏、香菱都如夢初醒。
香菱快步走到薑念跟前,雙膝一彎,跪了下去,聲音哽咽卻真摯:“謝大爺為我尋來了母親,我……我給您磕頭了!”
說罷,她俯下身,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砰砰有聲。
封氏也連忙跟著跪下,雙手撐地,連連磕頭,感激道:“多謝大爺!多謝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