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全場嘩然。
前段時日皇帝在大街上說,三年內會取消所有徭役,看來早都作出計較。
在場者都不是傻子,如此工匠必然會增多,積極性也將提高,產量明顯會噌噌往上。
“畢愛卿,今日已五月初二,按此法推行,本月可產出幾何?”
畢懋康思慮些許,拱手道:
“陛下,可產三千支!”
“甚好!”皇帝給了他一個笑容。
接著又道:
“燧發槍乃我朝機密,凡接觸者不得泄露半分,若有違反按叛國罪論處!”
“臣等遵旨!”
以目前改良版水平,崇禎估計已與歐洲相差無幾,在東方乃一枝獨秀。
叛徒孔有德將鑄炮技術帶給建奴,他可不想重蹈覆轍,因此必須保密。
“卿等迴去後積極營造,朕等你們的好消息!”
“臣等(奴婢)遵旨!”
製造局幾個官員離去,黃得功上前:
“陛下,要是有更多座鍾,那火銃操練方麵將更為精準。”
崇禎想了想,這倒確實如此。
以西洋鍾檢驗裝彈到射擊的全過程耗時,但凡有輕微差異都可隨時暴露。
而且有了那東西,老祖宗的記時傳統將徹底進行顛覆。
當初派曹化淳的人去福建,千裏眼倒搞來十多支,可惜隻有五個座鍾,還貴得嚇人。
自己留了一個,另外四個全給了禁軍,這玩意兒確實太少了。
“朕會想辦法,放心,屆時每個百戶甚至每個小旗都會有!”
“那實在大善,臣多謝陛下!”
黃得功字正腔圓。
“諸位,火銃兵需要加緊騎術操練,待燧發槍列裝,朕就有真正的槍騎兵了,哈哈哈...”
想起燧發槍的威力與產量,皇帝有些得意。
“如此陛下之設想,用不了多久就會一一實現!”
“那是,那是,陛下乃戰術大家也!”
“何止戰術,末將以為堪稱戰略大師也毫不為過!”
“......”
一通彩虹屁,皇帝全部笑納。
馬屁話誰不愛聽,龍屁股任誰也願意去拍。
收起笑意,崇禎一臉嚴肅:
“諸位,朕見兵種混合演練尚顯稚嫩,諸位擔子不輕巧啊。”
“臣...臣等有罪!”
這句話味道不對,剛把皇帝拍高興,一轉眼就提到痛楚,大家都有點難堪。
“哎,禁軍整訓時日甚短,新兵也多,朕何嚐不知,卿等再加把勁,定會越練越勇!”
崇禎勉勵道。
“臣等謹記!”
得到聖上鼓勵,諸將舒服了不少。
其實對於當下,崇禎已經非常滿意了,雖操練還需時日,但每次來看到的變化都不一樣。
楊廷麟、虎大威、曹變蛟早已適應禁軍氛圍。
黃得功周遇吉兩個主官,成天趴在訓練場,晚上還要學“張飛繡花”。
通過兩個多月的文化課,隨便找個兵卒出來,都能說上幾句聖諭怎麽怎麽,隨時為陛下效死等等。
文化課效果非常之好,皇帝偶爾還親自授課,官兵思想得到質的提升。
除灌輸忠君外,更是大力植入家國情懷,大老粗們識得了很多字,頭腦略微靈活者,已經可以讀書看報。
軍心士氣頗佳,崇禎相信再過段時日,完全具備一戰之力。
若再來一場戰爭洗禮,必會傲視華夏!
......
兩天後,皇極殿早朝。
近日溫黨、鳳陽諸案審議完畢,晉商案也已移交三法司。
還盛傳福王即將押解進京的消息,文官們又開始活躍了。
昨晚迴京瞄了一眼,對案件發表看法的奏章多出好幾箱。
崇禎讓王承恩拿去燒掉,接著問候了一遍文官的十九代祖宗。
“啟奏陛下,鳳陽案已全部過堂,臣請陛下禦覽。”
刑部尚書馮英,捧著厚厚一遝卷宗。
“愛卿無需上呈,直接說結果。”
“遵旨!”
“陛下,經三法司會審,楊吳二人隱瞞不報,造成皇陵被焚,中都等地慘遭塗炭,乃失職瀆職。
經查明,楊一鵬本已發出奏報,卻被吳振纓派人攔下,楊一鵬半月後方才知曉奏章被攔,然瀆職之罪無可厚非。
兩人尚有貪墨罪行,楊貪墨三千兩,吳九萬四千兩,擬定判處二人斬立決,家眷流放家產充公,請陛下聖裁!”
“小小巡按竟敢攔截總督奏報?貪汙竟如此之多!”
“正是!”
崇禎心中嗬嗬,苟日的吳振纓,仗著溫匹夫可謂膽大包天。
但楊一鵬與其判決一致,明顯不公,他可不願意八年後再給他翻案。
隨即道:
“吳振纓該殺,按三司意見辦理,著楊一鵬革除官身,去鳳陽守靈三年!”
“遵旨!”
馮英高聲領命。
“陛下,臣以為不妥!”
大理寺卿張承詔出班。
“有何不妥?”
“楊一鵬身為地方主官,鳳陽之事舉國震驚,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崇禎微愣,以往印象中張承詔尚算剛正,如此說法,是不是有啥名堂?
“張愛卿執意要判楊一鵬死刑嗎?”
“正是!”
望了馮英、黃道周一眼,馮英點了下頭,黃道周則眼觀鼻,鼻觀心。
“楊一鵬論瀆職都稍顯牽強,貪墨三千兩,針對朝堂文武恐怕隻能屈居末位吧?愛卿此般,豈不有草菅人命之嫌!”
“陛下,臣...臣...”
果然一說就中,崇禎冷笑道:
“你乃辦案者,豈可受外界幹擾!”
張承詔心中一驚,其實他也覺得楊一鵬罪不至死。
可奈何經不住同僚們的嘴巴啊,溫黨都倒台了,也就把心一橫放了水。
“張承詔,你作為三品大員,難道就分不清誰在心懷不軌嗎?愛卿既然無法堅守底線,朕看你還是請辭歸鄉吧!”
眾臣大驚失色。
連日來很多人一直瞎逼逼,說該怎麽判,又該怎樣怎樣雲雲。
這下沒整死溫黨餘孽,反而把老好人張承詔給整下課了。
不過也好,又多出一個空位子。
大明文官總喜歡凡事插上一腳,一副為國為民,其實背地裏全是髒東西。
崇禎突然生出一絲悲涼,怪不得便宜爺爺不想上朝,寧肯靠奏章治天下。
怪不得便宜皇兄寧願當木匠,縱容魏忠賢與東林黨硬剛。
現在終於有點理解他們了。
如今通過革新,朝堂可以說已經好出許多,結果卻仍舊很爛。
真不知原主小弟弟是怎樣熬過八年的,實在可悲可歎也。
前段時日皇帝在大街上說,三年內會取消所有徭役,看來早都作出計較。
在場者都不是傻子,如此工匠必然會增多,積極性也將提高,產量明顯會噌噌往上。
“畢愛卿,今日已五月初二,按此法推行,本月可產出幾何?”
畢懋康思慮些許,拱手道:
“陛下,可產三千支!”
“甚好!”皇帝給了他一個笑容。
接著又道:
“燧發槍乃我朝機密,凡接觸者不得泄露半分,若有違反按叛國罪論處!”
“臣等遵旨!”
以目前改良版水平,崇禎估計已與歐洲相差無幾,在東方乃一枝獨秀。
叛徒孔有德將鑄炮技術帶給建奴,他可不想重蹈覆轍,因此必須保密。
“卿等迴去後積極營造,朕等你們的好消息!”
“臣等(奴婢)遵旨!”
製造局幾個官員離去,黃得功上前:
“陛下,要是有更多座鍾,那火銃操練方麵將更為精準。”
崇禎想了想,這倒確實如此。
以西洋鍾檢驗裝彈到射擊的全過程耗時,但凡有輕微差異都可隨時暴露。
而且有了那東西,老祖宗的記時傳統將徹底進行顛覆。
當初派曹化淳的人去福建,千裏眼倒搞來十多支,可惜隻有五個座鍾,還貴得嚇人。
自己留了一個,另外四個全給了禁軍,這玩意兒確實太少了。
“朕會想辦法,放心,屆時每個百戶甚至每個小旗都會有!”
“那實在大善,臣多謝陛下!”
黃得功字正腔圓。
“諸位,火銃兵需要加緊騎術操練,待燧發槍列裝,朕就有真正的槍騎兵了,哈哈哈...”
想起燧發槍的威力與產量,皇帝有些得意。
“如此陛下之設想,用不了多久就會一一實現!”
“那是,那是,陛下乃戰術大家也!”
“何止戰術,末將以為堪稱戰略大師也毫不為過!”
“......”
一通彩虹屁,皇帝全部笑納。
馬屁話誰不愛聽,龍屁股任誰也願意去拍。
收起笑意,崇禎一臉嚴肅:
“諸位,朕見兵種混合演練尚顯稚嫩,諸位擔子不輕巧啊。”
“臣...臣等有罪!”
這句話味道不對,剛把皇帝拍高興,一轉眼就提到痛楚,大家都有點難堪。
“哎,禁軍整訓時日甚短,新兵也多,朕何嚐不知,卿等再加把勁,定會越練越勇!”
崇禎勉勵道。
“臣等謹記!”
得到聖上鼓勵,諸將舒服了不少。
其實對於當下,崇禎已經非常滿意了,雖操練還需時日,但每次來看到的變化都不一樣。
楊廷麟、虎大威、曹變蛟早已適應禁軍氛圍。
黃得功周遇吉兩個主官,成天趴在訓練場,晚上還要學“張飛繡花”。
通過兩個多月的文化課,隨便找個兵卒出來,都能說上幾句聖諭怎麽怎麽,隨時為陛下效死等等。
文化課效果非常之好,皇帝偶爾還親自授課,官兵思想得到質的提升。
除灌輸忠君外,更是大力植入家國情懷,大老粗們識得了很多字,頭腦略微靈活者,已經可以讀書看報。
軍心士氣頗佳,崇禎相信再過段時日,完全具備一戰之力。
若再來一場戰爭洗禮,必會傲視華夏!
......
兩天後,皇極殿早朝。
近日溫黨、鳳陽諸案審議完畢,晉商案也已移交三法司。
還盛傳福王即將押解進京的消息,文官們又開始活躍了。
昨晚迴京瞄了一眼,對案件發表看法的奏章多出好幾箱。
崇禎讓王承恩拿去燒掉,接著問候了一遍文官的十九代祖宗。
“啟奏陛下,鳳陽案已全部過堂,臣請陛下禦覽。”
刑部尚書馮英,捧著厚厚一遝卷宗。
“愛卿無需上呈,直接說結果。”
“遵旨!”
“陛下,經三法司會審,楊吳二人隱瞞不報,造成皇陵被焚,中都等地慘遭塗炭,乃失職瀆職。
經查明,楊一鵬本已發出奏報,卻被吳振纓派人攔下,楊一鵬半月後方才知曉奏章被攔,然瀆職之罪無可厚非。
兩人尚有貪墨罪行,楊貪墨三千兩,吳九萬四千兩,擬定判處二人斬立決,家眷流放家產充公,請陛下聖裁!”
“小小巡按竟敢攔截總督奏報?貪汙竟如此之多!”
“正是!”
崇禎心中嗬嗬,苟日的吳振纓,仗著溫匹夫可謂膽大包天。
但楊一鵬與其判決一致,明顯不公,他可不願意八年後再給他翻案。
隨即道:
“吳振纓該殺,按三司意見辦理,著楊一鵬革除官身,去鳳陽守靈三年!”
“遵旨!”
馮英高聲領命。
“陛下,臣以為不妥!”
大理寺卿張承詔出班。
“有何不妥?”
“楊一鵬身為地方主官,鳳陽之事舉國震驚,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崇禎微愣,以往印象中張承詔尚算剛正,如此說法,是不是有啥名堂?
“張愛卿執意要判楊一鵬死刑嗎?”
“正是!”
望了馮英、黃道周一眼,馮英點了下頭,黃道周則眼觀鼻,鼻觀心。
“楊一鵬論瀆職都稍顯牽強,貪墨三千兩,針對朝堂文武恐怕隻能屈居末位吧?愛卿此般,豈不有草菅人命之嫌!”
“陛下,臣...臣...”
果然一說就中,崇禎冷笑道:
“你乃辦案者,豈可受外界幹擾!”
張承詔心中一驚,其實他也覺得楊一鵬罪不至死。
可奈何經不住同僚們的嘴巴啊,溫黨都倒台了,也就把心一橫放了水。
“張承詔,你作為三品大員,難道就分不清誰在心懷不軌嗎?愛卿既然無法堅守底線,朕看你還是請辭歸鄉吧!”
眾臣大驚失色。
連日來很多人一直瞎逼逼,說該怎麽判,又該怎樣怎樣雲雲。
這下沒整死溫黨餘孽,反而把老好人張承詔給整下課了。
不過也好,又多出一個空位子。
大明文官總喜歡凡事插上一腳,一副為國為民,其實背地裏全是髒東西。
崇禎突然生出一絲悲涼,怪不得便宜爺爺不想上朝,寧肯靠奏章治天下。
怪不得便宜皇兄寧願當木匠,縱容魏忠賢與東林黨硬剛。
現在終於有點理解他們了。
如今通過革新,朝堂可以說已經好出許多,結果卻仍舊很爛。
真不知原主小弟弟是怎樣熬過八年的,實在可悲可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