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彝憲帶領下,一行人轉過幾處牆角來到靶場。


    場中矗立著數個約三尺見方的木靶,由遠及近插有很多木樁,用於距離標記。


    不多時,崔安幾個拿著幾支槍和小木桶趕來。


    “稟皇爺,自生火銃帶到,請皇爺訓示!”


    “崔安,此銃是否進行過試射?射程幾何?”


    “迴皇爺,內臣去年命人試射,其有效射程60步,最大100步左右,比斑鳩銃低比三眼銃高,與魯密銃相當。”


    崇禎快速盤算,60步大概90米,100步也就150米的樣子。


    甭算了,實踐才是最佳檢驗之法。


    “即刻試射!”


    “遵旨!”


    四個太監一人拿起一支槍,走到距靶第四根木樁處。


    大家跟著向前挪步,方王二人始終擋在崇禎前方。


    聖上安危無比重要,萬一哪個太監迴過頭來扣一槍咋整。


    隻見每兩個太監之間,擺著兩個小木桶,裏麵分別裝著火藥和彈丸。


    幾人用勺子取火藥,抖了好幾下,確定藥量裝進槍管。


    再取彈丸裝入,用一根小木棍捅了幾下。


    隨後站起身,象征性瞄向前方,將頭側往一邊。


    “砰砰砰......”


    濃煙四起,前麵靶子一個未中。


    崔安有些尷尬,伸手示意繼續。


    太監們重複剛才一係列流程,再次槍響,這次有個靶子被擊中。


    崇禎心中默算,方才兩槍,共花掉約莫一分半鍾。


    記得前世在網上看過,17世紀中期燧發槍,一般每分鍾能發射2至3發。


    後期可達5發,前提是使用紙包彈。


    四個太監全靠經驗判斷藥量,這個耗時已經不錯了。


    而且燧發槍乃滑膛槍,自身精度就很感人,加上害怕炸膛將頭側向一旁,以致準頭更差。


    由於燧發槍存在裝藥間歇,精度也不高,數十年後西夷摸索出較為科學的排隊槍斃戰法。


    好像明初也有三段擊戰法,但此刻的崇禎並不能完全確實。


    示意暫停,崇禎快步走向靶子,見鉛彈鑲進木板不少,破甲毫無問題。


    “崔安!”


    “內臣在!”


    “將火藥填裝好,朕要親自試槍!”


    “陛下,不可啊!”


    “......”


    特麽又來了,讓人很惱火:


    “休要多言!按朕旨意,快!”


    崔管事誠惶誠恐,隻得命太監速速裝藥。


    崇禎接過一把槍,學著前世街邊打氣球的模樣,走到第二棵木樁處。


    槍托很不順手,盡量放在與眼睛平視位置,比太監動作更規範些。


    擔心後坐力太大,便離著下巴大半尺,三點一線瞄準靶心。


    “砰!”


    槍聲響起,貌似前方木屑橫飛。


    躲開煙霧一看,靶子被打穿一個大洞,20步的威力極大,精度也相對準確。


    “皇爺好銃!”


    “......”


    幾個宦官喜形於色,沒有炸膛,皇爺毫發無傷,他們也就放心了。


    崇禎接著在40、60步處一一射擊,直到命中,才更換下一個位置。


    兩個距離各打兩發命中,60步的效果要差些,不一定能破甲,但血肉之軀肯定經不住。


    80步處第五發命中,木靶被彈得輕微搖晃,留下個很淺的彈痕。


    又打出三槍,再次命中一發,彈痕比先前那發更淺。


    一連射擊十多槍,相同距離得到不同效果,顯然與裝藥量有關。


    看來要達到二三十年後的150至200米有效射程,還得從添加槍托,優化結構,以及定裝藥丸上想辦法。


    自己身為穿越者,屆時點撥畢懋康一二,他有信心讓此槍提前發揮威力。


    完事兒迴到值房,讓崔安把手抄本《軍器圖說》拿出來,準備帶迴去翻翻,熟悉一下當代火器。


    聯想到王恭廠一事,崇禎問向方正化:


    “大伴,流民事宜進展如何?”


    “稟皇爺,昨日已開始登記造冊正常施粥,明日便可陸續送往官地,半個月內可全部接納。”


    “很好!即刻從流民中篩選工匠,朕要將火藥生產搬到西苑去!”


    “皇爺,這...”


    大家都很錯愕,好端端的搬它作甚?


    “王恭廠爆炸爾等忘了嗎?火藥在城中產出絕非安穩之計!”


    眾人瞬間會意,火藥拿到鄉下偏遠地兒去,確實更為妥善。


    流民中各類工匠肯定不少,以工代賑,火藥廠很快就能建起來。


    西苑官地離京師僅三十餘裏,尤其駐所附近既隱蔽又有溪流,用作火藥廠再好不過。


    “遵旨!”方正化領命。


    崇禎望向崔安,經過小半天接觸,發覺這家夥辦事能力還行,比掌印張彝憲那死太監強出太多。


    “崔安。”


    “內臣在!”


    “朕看你對兵仗局事務了然於心,朕升你為兵仗局掌印,同時兼任火器廠管事!”


    張彝憲一愣,自己兼的官兒就這樣丟了?那些好處今後還咋搞?


    崔安也瞅了他一眼,皇帝要給升官,哪顧得上老上司臉麵,慌忙跪地高唿:


    “臣領旨謝恩!”


    “你近日便負責火藥生產搬遷,西苑官地有啥事,直接找方正化配合!”


    “臣遵旨!”


    能進得皇帝法眼,預示前途無量,崔安激動萬分。


    想了想,崇禎指著桌上的火銃問道:


    “以火器廠能力,此銃每月能生產幾何?”


    “稟皇爺,火銃坐班工匠約200,今年從各地將有百餘火銃匠前來,可湊足350人,每個工匠兩個月可產三支,即每月產出500支上下。”


    “嗯...”


    崇禎陷入沉思,如此效率實在太低了。


    “是否乃打造槍管過於耗時?”


    “正是!”


    “你將現有工匠分類造冊,比如擅長槍管者,專門打造槍管,各個部件由不同工匠分開製作,最後統一組裝!”


    “這...”


    崔安大感不可思議,這可是違背祖製啊。


    大明工匠向來都是負責器物的全流程工序,還得刻上名字,這可如何是好。


    崇禎當然知道這些,說道:


    “最多半個月畢懋康就會來京師,朕要大力改良自生火銃,你照辦便是!”


    “遵旨!”


    崔安不敢多嘴,反正皇帝說啥就是啥。


    今日之事也就這樣,按前世打氣球的招式打出了一些心得。


    起身拍了拍崔安肩膀,令崔安受寵若驚。


    讓王承恩帶上一把燧發槍,又帶走少許彈藥,一眾人簇擁著皇帝迴宮而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163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中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中俠並收藏重生大明163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