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乞丐成了皇帝
我刷短視頻:朱棣快樂曲 作者:月下追愛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用粉身碎骨換一遍】
【六月的飛雪一片】
“這天幕中前麵這幾句詞,倒是直直地戳中了我大明的痛點。這後世填詞之人頗具學問,若生於朕的時代,朕定要將他召入翰林院任職,讓他的才華得以施展。”
天幕之下,宮殿門前,明武宗朱厚照早已命宮人搬來舒適的躺椅。
他慵懶地斜倚在躺椅上,悠然自得地看著天幕。
身旁有伶俐的宮女,不時地遞上剝好的新鮮水果,那愜意的模樣,仿若世間一切煩惱都與他無關,他正盡情享受著這獨特的時刻,對天幕所展示的內容品頭論足,仿佛已置身於另一個奇妙的時空之中。
至於那些如利刃般戳痛大明那血淋淋創口的填詞,朱厚照卻隻是一臉的無所謂。他的嘴角始終掛著一抹玩世不恭的笑容,那笑容中似有對世間諸事的不羈與灑脫,又仿佛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深意,讓人捉摸不透。
在他眼中,或許這些不過是曆史長河中泛起的小小漣漪,雖有波瀾,卻不足以擾動他那顆看似隨性的心。
…………
【那一日剩了一人】
【腳下已再無群臣】
【便尊了祖訓的文】
【天子死在國門】
【當四方兵馬來襲】
【便走的堅定不移】
【這天下似個棋局】
【唯是那當局者迷】
朱由檢看著這些,忽然對那天子死在國門有些情有獨鍾……不對是背脊發寒。
他總感覺那幾個字對他非常的不友好。
而且一想到天幕最開始出現的那首填詞裏麵的時間,朱由檢就心如死灰。
自己是亡國之君啊!
…………
【衝冠一怒為紅顏】
【也不過是個傳言】
【名利要在了身前】
【那罵名還了百年】
【清兵入關平三藩】
【以水軍收了台灣】
【也算是幾座高山】
【錯在了百年閉關】
吳三桂聽到那句“衝冠一怒為紅顏”時就忍不住狠狠抽了抽嘴角,他已經知道民間傳聞,說自己放清軍入關其實是因為李自成打進北京搶了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自己才會衝冠一怒放多爾袞的大軍入關,為的就是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重新搶迴來。
但這怎麽可能!
吳三桂自己清楚,這件事絕非一個陳圓圓可以擔得起,這裏麵是他跟李自成的利益衝突。
這不。
後人填詞的後麵那句不就證明了這件事隻是一個傳言而已。
可真相哪怕如此,吳三桂也有些臊得慌。
“一切都是名利在作怪,我也是被逼無奈啊!”
吳三桂輕歎了聲,後麵那句“那罵名還了百年”已經對他產生不了太大的心裏波動,換句話說他已經無所謂了,你們愛怎麽罵就怎麽罵,我自己過我的好日子就行。
可後麵那一句平三藩就讓吳三桂徹底坐不住了。
三藩指的是誰,沒有人比吳三桂這幾個當事人更加清楚。
所以滿清還是對自己卸磨殺驢了!
吳三桂眉頭緊鎖,那本來還在猶猶豫豫的反清心裏一下子就堅定了下來,可最後他又猶豫了。
他不得不猶豫,天幕最開始已經透露了滿清的國祚,那可是近三百年的國祚啊。
元朝都沒有超過一百年。
滿清的國祚幾乎與明朝相當了。
這一發現瞬間就讓吳三桂如墜冰窟。
天幕已經透露的很清楚,他敗了,就是起兵反清也沒有贏得最後的勝利。
否則滿清也堅持不到那中華民國出現才滅亡。
所以自己究竟是反清還是不反清,老老實實等著滿人的削藩,讓自己做個富家翁,還是與那所謂的天命爭一爭?
…………
【在閉關鎖國那一日】
【便定了清風不識字】
【後來人的鴻鵠誌】
【更像是我中華的翅】
【從盤古到了清末】
【又怎能就此別過】
【這五千年的顏色】
【仍在為了你我而爍】
【我華夏兒女的鄉】
【自古是禮儀之邦】
【而這個古老的東方】
【立在了世界中央】
【今日的陽光普照】
【是千人給的依靠】
【此生第一個驕傲】
【是生來有的榮耀】
【這中華上下五千年】
【有多少話還未言】
【還會有滄海桑田】
【由你我來續前緣】
【我等炎黃子孫】
【早已骨血難分】
【若還熱血尚溫】
【看我一筆乾坤】
視頻又一次播放完畢,再次陷入了黑屏狀態。
萬界的古人也都因為這首填詞裏的內容開始探討起來。
其實這說唱內容跟最開始的“百戰成史”以及後來的“朝代歌”都差不多,隻不過是因為填詞的不同,讓他們又多弄到了一些關於後世的信息。
比如那句“是和尚還是乞丐”就有點意思了。
和尚是什麽反正先秦時候的人肯定是不知道,哪怕是有跟佛教接觸的漢朝,也是在中後期才知曉這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漢明帝劉莊了。
在東漢永平年間(公元 58—75 年),漢明帝劉莊夢見金人後派人前往西域求法。
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使團在大月氏國遇見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邀請二師來漢地傳播佛教。
二師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隨蔡愔一行於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來到洛陽。
漢明帝專門為他們建立了佛寺,命名 “白馬寺”。
當然在此之前,漢朝肯定已經知曉了佛教這個異國教派的存在,甚至劉秀時期就可能已經有西域東來的佛教在民間傳教了。
不然劉莊為何會這樣做?
肯定是對佛教早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才會如此。
所以劉莊看著這句填詞,時間線又是在元朝之後的明朝,這不得不讓他往一個人身上去想。
那個在後人填詞裏跟高皇帝對比的明太祖朱元璋好像就是布衣出身。
那麽如果這句歌詞說的就是朱元璋的話,那麽他……
劉莊已經有些不敢想下去了。
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的人,竟然會是一位開國之君?
這要是真的,那麽朱元璋的人生起點連高皇帝都要自歎不如。
不止劉莊這麽想。
也不止劉莊一個人猜到這點。
後麵的那些諸侯、皇帝、謀臣隻要不蠢,對漢字有很深的理解,都可以從這些填詞裏猜出自己想要的信息。
所以明朝之前的這些人,在分析了這句有些詭異的填詞之後,都忍不住露出震驚的表情。
這……這不可能吧!
這明太祖人生起點難道真的這麽低?
他們真的無法相信這是真的,還以為是自己猜錯了。
可這句填詞無論怎麽分析都好像沒錯。
忽然他們都想到了那次的對比,就是後人拿漢太祖跟明太祖做對比的那次。
在最開頭的歌詞裏好像就說過,朱元璋開始隻有那素衣粗布和一隻破碗,除此之外便再也沒有別的。
自己那時聽到這句還真有想過朱元璋是一個乞丐。
隻不過後麵天幕信息逐漸增多就忘記了這個,現在天幕的填詞裏又有這麽一句,可不一下子就把之前塵封的記憶給喚醒了!
所以這個朱元璋莫非真的是從乞丐和尚起家的?
【六月的飛雪一片】
“這天幕中前麵這幾句詞,倒是直直地戳中了我大明的痛點。這後世填詞之人頗具學問,若生於朕的時代,朕定要將他召入翰林院任職,讓他的才華得以施展。”
天幕之下,宮殿門前,明武宗朱厚照早已命宮人搬來舒適的躺椅。
他慵懶地斜倚在躺椅上,悠然自得地看著天幕。
身旁有伶俐的宮女,不時地遞上剝好的新鮮水果,那愜意的模樣,仿若世間一切煩惱都與他無關,他正盡情享受著這獨特的時刻,對天幕所展示的內容品頭論足,仿佛已置身於另一個奇妙的時空之中。
至於那些如利刃般戳痛大明那血淋淋創口的填詞,朱厚照卻隻是一臉的無所謂。他的嘴角始終掛著一抹玩世不恭的笑容,那笑容中似有對世間諸事的不羈與灑脫,又仿佛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深意,讓人捉摸不透。
在他眼中,或許這些不過是曆史長河中泛起的小小漣漪,雖有波瀾,卻不足以擾動他那顆看似隨性的心。
…………
【那一日剩了一人】
【腳下已再無群臣】
【便尊了祖訓的文】
【天子死在國門】
【當四方兵馬來襲】
【便走的堅定不移】
【這天下似個棋局】
【唯是那當局者迷】
朱由檢看著這些,忽然對那天子死在國門有些情有獨鍾……不對是背脊發寒。
他總感覺那幾個字對他非常的不友好。
而且一想到天幕最開始出現的那首填詞裏麵的時間,朱由檢就心如死灰。
自己是亡國之君啊!
…………
【衝冠一怒為紅顏】
【也不過是個傳言】
【名利要在了身前】
【那罵名還了百年】
【清兵入關平三藩】
【以水軍收了台灣】
【也算是幾座高山】
【錯在了百年閉關】
吳三桂聽到那句“衝冠一怒為紅顏”時就忍不住狠狠抽了抽嘴角,他已經知道民間傳聞,說自己放清軍入關其實是因為李自成打進北京搶了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自己才會衝冠一怒放多爾袞的大軍入關,為的就是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重新搶迴來。
但這怎麽可能!
吳三桂自己清楚,這件事絕非一個陳圓圓可以擔得起,這裏麵是他跟李自成的利益衝突。
這不。
後人填詞的後麵那句不就證明了這件事隻是一個傳言而已。
可真相哪怕如此,吳三桂也有些臊得慌。
“一切都是名利在作怪,我也是被逼無奈啊!”
吳三桂輕歎了聲,後麵那句“那罵名還了百年”已經對他產生不了太大的心裏波動,換句話說他已經無所謂了,你們愛怎麽罵就怎麽罵,我自己過我的好日子就行。
可後麵那一句平三藩就讓吳三桂徹底坐不住了。
三藩指的是誰,沒有人比吳三桂這幾個當事人更加清楚。
所以滿清還是對自己卸磨殺驢了!
吳三桂眉頭緊鎖,那本來還在猶猶豫豫的反清心裏一下子就堅定了下來,可最後他又猶豫了。
他不得不猶豫,天幕最開始已經透露了滿清的國祚,那可是近三百年的國祚啊。
元朝都沒有超過一百年。
滿清的國祚幾乎與明朝相當了。
這一發現瞬間就讓吳三桂如墜冰窟。
天幕已經透露的很清楚,他敗了,就是起兵反清也沒有贏得最後的勝利。
否則滿清也堅持不到那中華民國出現才滅亡。
所以自己究竟是反清還是不反清,老老實實等著滿人的削藩,讓自己做個富家翁,還是與那所謂的天命爭一爭?
…………
【在閉關鎖國那一日】
【便定了清風不識字】
【後來人的鴻鵠誌】
【更像是我中華的翅】
【從盤古到了清末】
【又怎能就此別過】
【這五千年的顏色】
【仍在為了你我而爍】
【我華夏兒女的鄉】
【自古是禮儀之邦】
【而這個古老的東方】
【立在了世界中央】
【今日的陽光普照】
【是千人給的依靠】
【此生第一個驕傲】
【是生來有的榮耀】
【這中華上下五千年】
【有多少話還未言】
【還會有滄海桑田】
【由你我來續前緣】
【我等炎黃子孫】
【早已骨血難分】
【若還熱血尚溫】
【看我一筆乾坤】
視頻又一次播放完畢,再次陷入了黑屏狀態。
萬界的古人也都因為這首填詞裏的內容開始探討起來。
其實這說唱內容跟最開始的“百戰成史”以及後來的“朝代歌”都差不多,隻不過是因為填詞的不同,讓他們又多弄到了一些關於後世的信息。
比如那句“是和尚還是乞丐”就有點意思了。
和尚是什麽反正先秦時候的人肯定是不知道,哪怕是有跟佛教接觸的漢朝,也是在中後期才知曉這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漢明帝劉莊了。
在東漢永平年間(公元 58—75 年),漢明帝劉莊夢見金人後派人前往西域求法。
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使團在大月氏國遇見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邀請二師來漢地傳播佛教。
二師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隨蔡愔一行於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來到洛陽。
漢明帝專門為他們建立了佛寺,命名 “白馬寺”。
當然在此之前,漢朝肯定已經知曉了佛教這個異國教派的存在,甚至劉秀時期就可能已經有西域東來的佛教在民間傳教了。
不然劉莊為何會這樣做?
肯定是對佛教早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才會如此。
所以劉莊看著這句填詞,時間線又是在元朝之後的明朝,這不得不讓他往一個人身上去想。
那個在後人填詞裏跟高皇帝對比的明太祖朱元璋好像就是布衣出身。
那麽如果這句歌詞說的就是朱元璋的話,那麽他……
劉莊已經有些不敢想下去了。
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的人,竟然會是一位開國之君?
這要是真的,那麽朱元璋的人生起點連高皇帝都要自歎不如。
不止劉莊這麽想。
也不止劉莊一個人猜到這點。
後麵的那些諸侯、皇帝、謀臣隻要不蠢,對漢字有很深的理解,都可以從這些填詞裏猜出自己想要的信息。
所以明朝之前的這些人,在分析了這句有些詭異的填詞之後,都忍不住露出震驚的表情。
這……這不可能吧!
這明太祖人生起點難道真的這麽低?
他們真的無法相信這是真的,還以為是自己猜錯了。
可這句填詞無論怎麽分析都好像沒錯。
忽然他們都想到了那次的對比,就是後人拿漢太祖跟明太祖做對比的那次。
在最開頭的歌詞裏好像就說過,朱元璋開始隻有那素衣粗布和一隻破碗,除此之外便再也沒有別的。
自己那時聽到這句還真有想過朱元璋是一個乞丐。
隻不過後麵天幕信息逐漸增多就忘記了這個,現在天幕的填詞裏又有這麽一句,可不一下子就把之前塵封的記憶給喚醒了!
所以這個朱元璋莫非真的是從乞丐和尚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