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李世民的前半生
我刷短視頻:朱棣快樂曲 作者:月下追愛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鴻並不知道,就是因為自己隨意看了一下這個視頻,就在先秦時期引起了這麽大的蝴蝶效應。
此刻的他,正在津津有味的繼續看著張宗昌那些打油詩,嘴角的笑容已經到了連ak都難以壓下的地步。
【《遊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這首詩一出,古人們又是一陣哄笑。
不過笑點就各有不同。
那些沒讀過書的古人聽的倒是有趣,而且細細想來好像那泰山還真如那張宗昌描述的那樣。
當然除了那些距離泰山近的,別的地方的人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泰山在哪裏,長得什麽樣子,隻能將張宗昌這首打油詩裏的泰山當做自己看到的那些山來對比。
那些文人雅士們紛紛搖頭,覺得張宗昌實在是粗鄙不堪。
不過風度好的人隻是一笑而過,風度不好的則滿臉鄙夷的看著天幕裏的詩。
【《詠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鐮,疑是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鐮?
玉皇是誰?
莫不是指昊天上帝?
那些沒有聽過玉皇大帝時空的古人,則是一臉懵逼,知道的人則是一臉惶恐。
雖然他們已經見識過了張宗昌炮轟龍王廟的那一幕,可對神明的敬畏豈能是那區區一次炮轟龍王廟就能完全消除的?
所以在見到這首詩的時候,一些膽小又迷信的人,都紛紛跪下去求玉皇爺爺恕罪。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裏有荷花。
荷花上麵有蛤蟆。
一戳一蹦達。
這首詩讓那些欣賞過美麗大明湖的古人哭笑不得。
他們覺得張宗昌完全破壞了大明湖的意境,卻又不得不承認這首詩確實很有畫麵感。
乾隆忍不住蹙了蹙眉,他怎麽感覺這大明湖三個字跟自己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一定是自己想多了,大明湖怎麽可能跟自己有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還有這個張宗昌,不會寫詩就別寫,他愛新覺羅——弘曆隨便一首詩都能吊打張宗昌這個匹夫的,聽這個匹夫的詩簡直汙了耳朵。
還有這個匹夫的下場也不行啊,竟然會被一個刺客給刺殺,真是笑掉大牙。
先不說乾隆怎麽想,其他皇帝在聽了前麵幾首張宗昌的打油詩之後,都已經習慣了這個不學無術的武夫做詩的水平。
就連劉邦也是罵了幾句張宗昌先人就繼續樂嗬嗬的看著天幕,絲毫不在意那首所謂的笑劉邦。
他可是大漢的皇帝,怎麽會跟一個被刺客刺殺的軍頭計較?
朱元璋看到這裏也詩興大發,忍不住來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
不過這個時候,天幕又變了。
【李世民的前半生】
看到這個標題,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內所有人都為之一愣,旋即反應過來的李世民立刻來了興趣。
哪怕他已經上過天幕一次了,可這種展現自己英武的大好事,就是來再多次他也嫌不夠。
【開皇十九年,也就是公元599年的一天,這位唐國公李淵次子。】
【未來的大唐太宗皇帝在李家別館出生了。】
楊堅一下子就坐不住了,“李淵?果然是他!”
他早就懷疑這個唐字十有八九跟李淵這個唐國公有關,畢竟太過巧合了,他大隋有一個唐國公,取代他隋朝的也是用唐字作為國號。
這些事隻要稍稍聯想一下,就能無限放大李淵的嫌疑。
之前也隻是有嫌疑,現在已經坐實了。
大唐太宗皇帝!
嗬嗬!
那他李淵豈不就是唐太祖了?!
楊堅嗬嗬冷笑起來,眼中的陰鬱之色怎麽也藏不住。
與此同時正在開皇時空的李淵看到這裏差點沒暈過去。
在最開始看到隋朝之後出現的唐字時,他就有些不太放心,後來李世民跟朱棣的對比又出現在天幕裏,李淵的臉已經變得煞白。
這次天幕更狠,直接告訴全天下人,李世民是大唐皇帝。
這尼瑪是看他唐國公府邸的人太多,誅不盡,殺不絕是嗎?
這提前曝光簡直是殺人不見血的刀。
李淵咬牙切齒,他知道楊堅已經看到了這些,自己這一家兇多吉少了。
楊堅時空裏的李淵是如此,楊廣登基不久的時空裏,李淵也沒好到哪去。
天幕卻不管這些,視頻依舊繼續播放著。
【仁壽三年·公元603年】
【這一年李世民年僅四歲,在這一年,有書生謁見唐高祖李淵,對李淵作出 “公在相法,貴人也,然必有貴子” 的評價,見到李世民後又給出 “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 的讚譽,李淵於是采其語,為李世民取名世民。】
【據《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載】
【(李世民)方四歲,有書生謁高祖曰:“公在相法,貴人也,然必有貴子。”】
【及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乃采其語,名之曰世民。】
“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劉邦挑了挑眉,懷疑這個是不是後人給李世民加上去的,又或者李世民自己給自己加上去的,就像他自己的斬白蛇一樣,隻是為了政治目的。
還有為什麽是新唐書?
有新唐書是不是就有那舊唐書?
那舊唐書裏有沒有寫這些?
嬴政也對這位唐朝的太宗皇帝很有興趣,看著天幕裏這麽評價李世民,他倒是要好好看看這個李世民能否比他厲害。
劉徹嗬嗬一笑,“好大的口氣,就讓朕看看你究竟有怎樣的功績,敢讓後人這麽吹捧你。”
劉徹口中的後人是指李世民的後代,他就不相信這世上真有這麽厲害的相士,一眼就能看出才四歲的小娃娃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一看就是後人給李世民編的,或者李世民自己給自己編的。
【公元615年,也就是大業十一年】
【這一年,李世民十六歲】
【隋煬帝楊廣在在北巡的時候被突然出現的突厥大軍包圍在雁門】
【消息傳來,舉國震驚】
【李世民響應招募從軍救援,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獻策救楊廣於危難之中。】
嗯?
朕被突厥包圍在雁門,還需要一個十六歲的小娃娃來救朕?
楊廣有些懵逼,他實在無法相信,自己大隋強大到讓突厥都望而生畏的地步,怎麽會被突厥給……
定是這群蠻夷不講武德,突然率軍來襲,朕沒有防備才會被突厥蠻子趁人之危。
想來想去楊廣隻能想到這個可能。
而且天幕不是提到他北巡嗎,既然是北巡,那就不會帶太多的軍隊,所以才會發生這種事。
【公元 616 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也跟隨到太原。】
【同年隨父親鎮壓反隋起義軍魏刀兒,平定山西叛亂。】
不是,你不是唐太宗嗎?
你不造反卻去鎮壓反隋的叛軍又是幹的哪門子事?
楊堅皺了皺眉,有些懵逼,聽到現在他怎麽覺得李家都是忠臣,又是救楊廣,又是鎮壓那些造大隋反的叛軍。
此刻的他,正在津津有味的繼續看著張宗昌那些打油詩,嘴角的笑容已經到了連ak都難以壓下的地步。
【《遊泰山》】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
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這首詩一出,古人們又是一陣哄笑。
不過笑點就各有不同。
那些沒讀過書的古人聽的倒是有趣,而且細細想來好像那泰山還真如那張宗昌描述的那樣。
當然除了那些距離泰山近的,別的地方的人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泰山在哪裏,長得什麽樣子,隻能將張宗昌這首打油詩裏的泰山當做自己看到的那些山來對比。
那些文人雅士們紛紛搖頭,覺得張宗昌實在是粗鄙不堪。
不過風度好的人隻是一笑而過,風度不好的則滿臉鄙夷的看著天幕裏的詩。
【《詠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鐮,疑是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鐮?
玉皇是誰?
莫不是指昊天上帝?
那些沒有聽過玉皇大帝時空的古人,則是一臉懵逼,知道的人則是一臉惶恐。
雖然他們已經見識過了張宗昌炮轟龍王廟的那一幕,可對神明的敬畏豈能是那區區一次炮轟龍王廟就能完全消除的?
所以在見到這首詩的時候,一些膽小又迷信的人,都紛紛跪下去求玉皇爺爺恕罪。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裏有荷花。
荷花上麵有蛤蟆。
一戳一蹦達。
這首詩讓那些欣賞過美麗大明湖的古人哭笑不得。
他們覺得張宗昌完全破壞了大明湖的意境,卻又不得不承認這首詩確實很有畫麵感。
乾隆忍不住蹙了蹙眉,他怎麽感覺這大明湖三個字跟自己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一定是自己想多了,大明湖怎麽可能跟自己有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還有這個張宗昌,不會寫詩就別寫,他愛新覺羅——弘曆隨便一首詩都能吊打張宗昌這個匹夫的,聽這個匹夫的詩簡直汙了耳朵。
還有這個匹夫的下場也不行啊,竟然會被一個刺客給刺殺,真是笑掉大牙。
先不說乾隆怎麽想,其他皇帝在聽了前麵幾首張宗昌的打油詩之後,都已經習慣了這個不學無術的武夫做詩的水平。
就連劉邦也是罵了幾句張宗昌先人就繼續樂嗬嗬的看著天幕,絲毫不在意那首所謂的笑劉邦。
他可是大漢的皇帝,怎麽會跟一個被刺客刺殺的軍頭計較?
朱元璋看到這裏也詩興大發,忍不住來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
不過這個時候,天幕又變了。
【李世民的前半生】
看到這個標題,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內所有人都為之一愣,旋即反應過來的李世民立刻來了興趣。
哪怕他已經上過天幕一次了,可這種展現自己英武的大好事,就是來再多次他也嫌不夠。
【開皇十九年,也就是公元599年的一天,這位唐國公李淵次子。】
【未來的大唐太宗皇帝在李家別館出生了。】
楊堅一下子就坐不住了,“李淵?果然是他!”
他早就懷疑這個唐字十有八九跟李淵這個唐國公有關,畢竟太過巧合了,他大隋有一個唐國公,取代他隋朝的也是用唐字作為國號。
這些事隻要稍稍聯想一下,就能無限放大李淵的嫌疑。
之前也隻是有嫌疑,現在已經坐實了。
大唐太宗皇帝!
嗬嗬!
那他李淵豈不就是唐太祖了?!
楊堅嗬嗬冷笑起來,眼中的陰鬱之色怎麽也藏不住。
與此同時正在開皇時空的李淵看到這裏差點沒暈過去。
在最開始看到隋朝之後出現的唐字時,他就有些不太放心,後來李世民跟朱棣的對比又出現在天幕裏,李淵的臉已經變得煞白。
這次天幕更狠,直接告訴全天下人,李世民是大唐皇帝。
這尼瑪是看他唐國公府邸的人太多,誅不盡,殺不絕是嗎?
這提前曝光簡直是殺人不見血的刀。
李淵咬牙切齒,他知道楊堅已經看到了這些,自己這一家兇多吉少了。
楊堅時空裏的李淵是如此,楊廣登基不久的時空裏,李淵也沒好到哪去。
天幕卻不管這些,視頻依舊繼續播放著。
【仁壽三年·公元603年】
【這一年李世民年僅四歲,在這一年,有書生謁見唐高祖李淵,對李淵作出 “公在相法,貴人也,然必有貴子” 的評價,見到李世民後又給出 “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 的讚譽,李淵於是采其語,為李世民取名世民。】
【據《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載】
【(李世民)方四歲,有書生謁高祖曰:“公在相法,貴人也,然必有貴子。”】
【及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乃采其語,名之曰世民。】
“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劉邦挑了挑眉,懷疑這個是不是後人給李世民加上去的,又或者李世民自己給自己加上去的,就像他自己的斬白蛇一樣,隻是為了政治目的。
還有為什麽是新唐書?
有新唐書是不是就有那舊唐書?
那舊唐書裏有沒有寫這些?
嬴政也對這位唐朝的太宗皇帝很有興趣,看著天幕裏這麽評價李世民,他倒是要好好看看這個李世民能否比他厲害。
劉徹嗬嗬一笑,“好大的口氣,就讓朕看看你究竟有怎樣的功績,敢讓後人這麽吹捧你。”
劉徹口中的後人是指李世民的後代,他就不相信這世上真有這麽厲害的相士,一眼就能看出才四歲的小娃娃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一看就是後人給李世民編的,或者李世民自己給自己編的。
【公元615年,也就是大業十一年】
【這一年,李世民十六歲】
【隋煬帝楊廣在在北巡的時候被突然出現的突厥大軍包圍在雁門】
【消息傳來,舉國震驚】
【李世民響應招募從軍救援,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獻策救楊廣於危難之中。】
嗯?
朕被突厥包圍在雁門,還需要一個十六歲的小娃娃來救朕?
楊廣有些懵逼,他實在無法相信,自己大隋強大到讓突厥都望而生畏的地步,怎麽會被突厥給……
定是這群蠻夷不講武德,突然率軍來襲,朕沒有防備才會被突厥蠻子趁人之危。
想來想去楊廣隻能想到這個可能。
而且天幕不是提到他北巡嗎,既然是北巡,那就不會帶太多的軍隊,所以才會發生這種事。
【公元 616 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也跟隨到太原。】
【同年隨父親鎮壓反隋起義軍魏刀兒,平定山西叛亂。】
不是,你不是唐太宗嗎?
你不造反卻去鎮壓反隋的叛軍又是幹的哪門子事?
楊堅皺了皺眉,有些懵逼,聽到現在他怎麽覺得李家都是忠臣,又是救楊廣,又是鎮壓那些造大隋反的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