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這個增產糧食的方法被這位袁隆平找到了?


    不然天幕也不會說這位老先生憑借一己之力養活了十四萬萬的華夏人。


    想到這裏,所有時空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露出無比渴望的目光。


    糧食啊!


    這是人類乃至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第一剛需。


    隻有當人吃飽了,他們才能有精力去做別的事情。


    自人類擁有智慧以來,就想盡了無數種辦法來增加糧食產量,然而受製於生產力的關係,人類一直未能如願。


    戰爭與天災使人類時刻麵臨著滅亡的威脅。


    好在每次戰爭過後,人類就如同野草一般,在那皚皚白骨的大地上再度生長繁衍,一輪又一輪地循環往複。命硬的人在那如地獄般殘酷的環境中挺了過來,得以繁育後代;命苦的人則早已化作無人問津的白骨,最終成為天地間的養料。


    因此,無論何時何地,隻要一提到 “糧食” 二字,就會觸動所有人的神經,讓他們不約而同地圍聚過來,傾聽這個關乎天下人命運的話題。


    此刻,天幕提到了這個話題,而且還提到了袁隆平讓中國實現糧食增產,養活眾多人口的事跡。就算是殺人如麻的土匪,此刻也乖得像個學生,靜靜地聽著天幕講述關乎天下人命運的知識。


    【要改變糧食產量的現狀,讓中國不再有饑荒,這樣的豐功偉績並非易事。】


    【至少在當時,沒有人相信這能夠實現。】


    【要知道,自三皇五帝以來,華夏大地上湧現出了無數驚才絕豔之輩,可又有誰能做到如此偉大的功績呢?】


    【袁隆平的同學和同事都曾勸他,不要去做那些不切實際的事情,還不如安於本職工作。】


    【但袁隆平不甘心就這樣得過且過。一想到不久前的大饑荒中,上千萬人食不果腹,三百多萬人餓死的慘狀,他就無法釋懷。】


    【袁隆平決心想盡一切辦法增加糧食產量,讓中國不再有人餓死。】


    【於是,他不僅翻閱大量書籍,還經常到田裏觀察水稻,期望能找到新的品種,提高糧食產量……】


    大饑荒中有多少人食不果腹?


    萬界的古人看到這個數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那場波及上千萬人食不果腹的大饑荒,導致三百多萬人喪生。這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甚至可能導致王朝覆滅。


    尤其是人口稀少的先秦時期,以及剛剛從秦末廢墟中建立的大漢王朝。看到這個數字,他們不禁感到一股寒意從腳底升起。在他們的時代,這樣的災難足以讓國家瀕臨滅亡。


    然而,後世的新中國竟然在經曆如此恐怖的饑荒後,不僅撐了下來,還實現了以一國之力養活十四萬萬國人的偉大成就,這讓古人羨慕不已。


    【袁隆平日複一日地穿梭在稻田中,仔細觀察每一株稻苗。在茫茫稻海中,尋找那可能存在的第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其難度猶如沙裏淘金。】


    【但袁隆平憑借堅定的信念和敏銳的觀察力,不放過任何一絲線索。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尋找,袁隆平終於在茫茫稻海中找到了那一株千萬分之一的變種水稻。】


    【袁隆平在學校學習的專業是農作物遺傳基因學。這株變異的水稻,對他而言就如同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發現了取暖的煤炭。】


    【袁隆平小心翼翼地將這株水稻捧在手中,立刻跑迴自己的研究室。在研究室裏,他像嗬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培育這株稻苗,仔細觀察它的生長變化,記錄下每一個細微的數據。】


    【經過日以繼夜的研究,袁隆平得出了通過雜交手段讓水稻變異,從而使稻穗更多、植株更高的方法。】


    【然而,當他提出這個研究方向時,得到的並非同事的鼓勵和讚揚,而是嘲笑和鄙夷。】


    【他們嘲笑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異想天開,認為這種事情根本不可能實現,投入資金讓他研究這種幻想中的東西,簡直是浪費國家資源。】


    看到這裏,古人們無不心生怒意,紛紛指責那些嘲笑袁隆平的人。


    不過,也有理智的人明白其中的緣由。


    他們之所以如此氣憤,是因為通過天幕知曉了袁隆平未來的成功。


    但易地而處,如果他們身處那個時代,在沒有看到高產糧食出現之前,也很難相信世上會有這樣的奇跡。或許,那時的自己也可能會是嘲笑袁隆平的人之一。有這種覺悟的古人不在少數。


    【麵對同行的嘲笑與鄙夷,袁隆平雖然失望,但他並未放棄。】


    【他心想,既然你們不願意一起研究,那我就自己幹。於是,袁隆平典賣了自己的家產,換取研究資金,獨自開展雜交水稻的研究。】


    【袁隆平的家庭雖比普通人家稍富裕些,但也無法持續為他的研究提供資金。自古以來,研究新事物就如同無底洞,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很難進行下去。】


    【在研究過程中,袁隆平麵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實驗設備簡陋、研究資金短缺,外界的質疑聲也從未間斷。但他從未放棄,不斷嚐試新的種植方法和雜交組合。他堅信,隻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實現讓中國人都吃飽飯的夢想。】


    劉邦看著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跡,喃喃自語道:“此人竟有如此堅毅的精神,麵對眾人的嘲笑和鄙夷,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尋得那神奇的稻苗,實乃非凡之人。朕治理天下時,雖重視農業,卻從未有過此等奇思妙想。袁隆平當真是個奇人,為百姓謀福祉,功在千秋。”


    乾隆皺著眉頭,沉思片刻後說道:“朕在位時,也致力於農業發展,可與袁隆平相比,卻相差甚遠。他能在眾人質疑中堅持探索,發現雜交水稻,養活十四萬萬人口,此乃驚天之功。若我大清能有此等人物,百姓便不會挨餓,大清的國祚或許也能更加昌盛。”


    朱元璋感慨道:“咱出身貧寒,深知百姓挨餓之苦。袁隆平不畏艱難,不懼嘲笑,一心為百姓尋找溫飽之法,實乃大功德。若他能生於大明,必能助我大明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他的執著精神,值得吾等學習。”


    劉恆微微點頭,眼中滿是讚賞之色,輕聲說道:“朕以仁政安天下,深知百姓之苦樂乃國之根本。袁隆平先生為增加糧食產量,不惜傾盡所有,此等大善之舉,令朕深感敬佩。朕在位時,雖努力勸課農桑,但麵對饑荒,亦常感無力。袁先生能以一己之力,尋得解決之法,養活眾多百姓,此乃驚天動地之功績。其執著之精神,當為後世子孫銘記。若天下人皆能如袁先生般心懷百姓,何愁國家不興,百姓不富?”


    【並非所有人都嘲笑袁隆平,這世上從不缺少先驅者,誌同道合之人也大有人在。】


    【袁隆平的同學、朋友以及那些誌同道合的同行,看到袁隆平為了中國的未來、為了讓中國人不再忍饑挨餓而努力,他們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於是,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技術出技術,大家眾誌成城,為了那個未來不再挨餓的中國而共同努力。】


    【隨著隊伍的壯大,袁隆平有了更多精力在各地開辟試驗田。隨著試驗田的開辟,那些在他悉心照料下的秧苗長勢喜人。】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件足以毀掉袁隆平所有心血的大事發生了。】


    曆朝曆代的古人聽到這裏,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盡管他們知道袁隆平最終成功培育出了高產糧食,但此時仍不禁為他捏了把汗。


    【這件事就是發生在 1968 年 5 月 18 日的毀苗案,又稱 “五一八毀苗案”。】


    什麽?毀苗?萬界的古人都忍不住驚唿出聲,隨即一個個目光赤紅地瞪著天幕,死死盯著天幕裏的畫麵。


    毀苗?竟然有人敢毀苗?他們難道不知道那些秧苗代表著什麽嗎?那可是華夏的未來啊!他們怎麽敢?古人們既不解又暴怒,甚至想要殺人。其中,朱元璋最為憤怒。他從小窮怕了,看到後世糧食有如此高的產量,羨慕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若不是天幕的東西他拿不到,他早就迫不及待地將後世的良種帶迴大明了。一向脾氣好的朱高熾此刻也氣憤不已,恨不得砍了那幫毀苗的人。他們簡直就是國家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一些心懷叵測之人趁著袁隆平及其研究團隊不在,竟將那 700 多株秧苗全部拔掉,這無疑給袁隆平及其團隊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第二天,當袁隆平迴到試驗田照顧秧苗時,看到的是空蕩蕩的水田,隻有水,沒有秧苗。他麵色大變,顧不得泥土會弄髒衣褲,立刻跳進水裏,像瘋了一樣摸索著,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看到天幕裏的這一幕,古人們感同身受,就連那些紈絝子弟此刻也對袁隆平產生了共情。多年的心血瞬間毀於一旦,這種感受他們再清楚不過。那些毀苗的人實在可惡,無數古人忍不住破口大罵。


    【袁隆平不甘心,四處尋找。他不相信這麽多秧苗沒有一株被遺漏,隻要能找到一兩株,他就還有希望。】


    【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下,傍晚時分,他終於在一口井裏發現了水麵上浮著的 5 根秧苗,其他秧苗都沉落井底,徹底爛掉了。】


    【但袁隆平並沒有被這一災難打倒,他把這5根秧苗視為希望的火種,更加堅定地守護和研究它們。】


    【這5根秧苗,正是如今雜交水稻的祖先。】


    【經曆了這場人禍,袁隆平及其團隊更加重視科研成果的保護。他們不想再在這個地方繼續實驗,畢竟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他們不想再經曆那種錐心之痛,而那些還在饑餓邊緣掙紮的窮苦百姓也等不起。】


    【於是,袁隆平帶著他的團隊離開了這個傷心之地,前往其他地方重新開始實驗。】


    【這一去就是七年,他和他的團隊與家人分別了七年。】


    古人再次被深深觸動。七年!整整七年沒有迴家,沒有與家人團聚。這對袁隆平及其團隊,以及他們的家人來說,是多麽大的折磨啊。


    【在袁隆平的堅持與努力下,雜交水稻的研究逐漸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


    【他帶著助手在湖南、雲南、海南、廣東、廣西等地輾轉,寒來暑往,一年 365 天,幾乎天天都在田裏進行試驗。】


    【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島找到了那著名的名為 “野敗” 的野生稻,為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


    【1973年10月,新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此後,全國陸續選育出南優、矮優、威優、汕優等係列的強優勢新型雜交水稻組合,雜交水稻的產量比普通水稻增產 20% 以上,每年能為世界多養活 7000 萬人。】


    一年能夠多養活七千萬人?這個消息讓古人震驚得合不攏嘴。盡管他們已經知道雜交水稻能夠養活眾多人口,但一年能多養活這麽多人,還是大大出乎了他們的預料。


    【袁隆平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還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他培養研究生時,更看重學生的科研素質,尤其是是否願意下田實踐。他將自己獲得的獎金和費用都投入到科研人員的資助上,希望為雜交水稻事業培養更多的接班人。】


    漢武帝劉徹感慨道:“袁隆平之功績,震古爍今。他麵對挫折不屈不撓,於困境中尋得希望,實乃大智大勇之人。朕之大漢若能有此等人物,何愁民生疾苦。其雜交水稻之法,堪稱絕世創舉,為天下蒼生謀得福祉,此恩當銘記於世。”


    唐太宗李世民點頭道:“袁先生之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華夏大地。其為糧食增產所付出的努力,吾等望塵莫及。他不懼艱難險阻,一心為百姓溫飽,此等大義,當為後世楷模。吾大唐若能借鑒其法,必能使百姓更加富足,國家更加昌盛。”


    宋太祖趙匡胤說道:“袁公之堅韌,令人欽佩。其在科研之路上披荊斬棘,曆經磨難而不倒。其培育的雜交水稻,養活萬千百姓,此乃無量功德。吾大宋當以袁公為榜樣,重視農桑,培養人才,為國家之繁榮而努力。”


    朱高熾微微動容,緩聲道:“袁公之舉,實乃大善。其曆經磨難,卻矢誌不渝,為百姓謀食,此等功績,吾心甚敬。若吾朝能知曉此等方法,百姓當免受饑餒之苦,吾亦能心安矣。”


    嬴政目光炯炯,沉聲道:“袁隆平此人,有大毅力、大決心。朕統六國,深知百姓溫飽之重要。袁公尋得增產之法,乃利國利民之大事。其精神若能傳於後世,當為我華夏之瑰寶。”


    劉恆輕捋胡須,讚道:“袁先生之德,堪比聖賢。其心憂百姓,不畏艱難,持之以恆,終成大業。吾觀其行,深感敬佩。願吾世世代代皆能銘記袁公之恩,傳承其誌。”


    劉邦哈哈一笑,道:“袁公真乃奇人也!想吾劉邦起於草莽,深知民生之艱。袁公能在困境中育出高產之稻,養活眾多百姓,此乃驚天動地之大功。吾大漢若有此等人物,何愁不興?”


    朱元璋眼中含淚,激動道:“咱自幼貧苦,深知饑餓之苦。袁公為百姓溫飽,不惜傾其所有,曆經磨難。此等大恩大德,咱銘記於心。雖吾等不能親得袁公相助,但袁公之精神當為後世楷模,若後人能承其誌,百姓之福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短視頻:朱棣快樂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下追愛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下追愛姬並收藏我刷短視頻:朱棣快樂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