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舉科新變,文改功就
朱標重生改寫大明曆史 作者:黃書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標的書房內,一片死寂,氣氛凝重得好似鐵塊一般沉重壓抑。他穩穩當當地端坐於那張寬大的書案之後,麵色沉靜如水,宛如一座雕塑。然而,那一下又一下有節奏地敲擊著桌麵的指尖,卻似一道道輕微的漣漪,悄然泄露了他內心深處正翻湧不息的思慮。
陳夫子則筆直地站立在桌前,他那原本就緊皺著的眉宇間此刻更是帶上了一層無法掩飾的深深焦慮。隻見他語速極快地向朱標匯報著來自國子監的最新情況,言辭之間充滿了急切與不安。
朱標靜靜地聆聽著,時而眉頭微微一蹙,像是被某句話觸動;時而雙目之中突然迸射出一道銳利如炬的光芒,令人不敢直視,仿佛正在心中醞釀著一場即將席卷而來的狂暴風暴。
“宋祭酒那幫人,如今竟然膽大包天到如此地步!”陳夫子越說越是氣憤難平,聲音也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他們竟敢暗地裏煽動眾多士子鬧事,妄圖徹底顛覆這全新的科舉製度啊!更可惡的是,他們還四處散布謠言,信口雌黃,汙蔑殿下您是想要肆意篡改古聖先賢所傳下來的大道真理!”
聽到此處,朱標猛地抬起手來,示意陳夫子暫且打住,無需再繼續講下去。隨後,他緩緩站起身來,步履沉穩而堅定地朝著書案旁邊那幅巨大無比的地圖走去。站定之後,他的目光猶如鷹隼一般淩厲,迅速地掃過眼前這片廣袤無垠的大明山河圖卷。接著,他伸出右手食指,沿著地圖上蜿蜒曲折的線條緩緩移動起來。最終,他的指尖在北方邊疆的某處位置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後輕輕地一按,似乎要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個小小的點上。
“這些腐朽的蠹蟲,”朱標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如同戰鼓的悶響,“他們妄圖螳臂當車,阻擋時代的洪流!”
緊接著,朱標毫不猶豫地站起身來,他那高大挺拔的身軀宛如一座不可撼動的山嶽。隻見他眼神犀利如電,迅速掃過四周,然後大手一揮,果斷地下達命令:“立刻召集革新派學者前來東宮偏殿,我有要事相商!”
沒過多久,一群身著素衣、氣質儒雅的學者們便匆匆趕來。他們個個麵色凝重,深知此次會麵意義重大。進入偏殿後,眾人紛紛向朱標行禮問好,隨後按照各自的座位依次坐下。
此時,偏殿內的燈火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曳著,昏黃的光芒映照在眾人嚴肅的臉龐上,使得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顯得格外清晰。朱標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說道:“諸位,如今朝中那些保守勢力猶如附骨之疽,他們妄圖以螳臂之力阻擋時代前進的洪流。但我們決不能坐視不管,任由他們胡作非為!”
說罷,朱標向前邁出一步,雙手撐在桌上,身體微微前傾,目光炯炯地注視著在座的每一個人。接著,他開始詳細闡述自己精心策劃已久的計劃,每一句話都說得鏗鏘有力,如同利劍出鞘一般直直地指向問題的關鍵所在。隨著朱標的講述,在場的眾人時而眉頭緊鎖陷入沉思,時而交頭接耳低聲討論,整個殿內的氣氛既緊張又充滿了希望。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雲層灑向宏偉壯麗的皇宮。早朝時分,莊嚴肅穆的大殿之上,群臣畢至,一片肅靜。朱標身著華服,手持一份精心撰寫的科舉革新方案,穩步走上殿前,恭敬地將其呈遞給高高在上的朱元璋。
當這份方案展現在眾人眼前時,原本安靜的朝堂瞬間變得嘈雜起來。群臣們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著這一突如其來的變革。而就在此時,國子監祭酒宋大人與其他幾位保守派大臣率先按捺不住,挺身而出,對朱標的方案表示出強烈的反對。
隻見宋祭酒麵色漲紅,額頭上青筋暴起,他怒目圓睜,揮舞著手臂,聲音高亢而尖銳,仿佛要將整個宮殿都震塌一般。“祖宗之法乃立國之本,曆經數代傳承,豈能隨意更改?太子殿下如此行事,簡直就是在動搖國家根基啊!”他那嚴厲的指責聲響徹大殿,讓人不寒而栗。
其他幾位反對者也隨聲附和,言辭激烈,毫不留情。一時間,朝堂之上充滿了火藥味,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殿內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猶如拉緊的弓弦,一觸即發。
麵對這些人的反對和指責,朱標卻絲毫不為所動。他冷笑一聲,眼中閃過一絲不屑。隨後,他緩緩邁出堅定的步伐,沿著台階一步一步走下來。每一步都帶著一種無形的威壓,使得在場的人們不由自主地屏住唿吸。
當朱標終於走到那群迂腐的舊文人身前時,他停住腳步,昂首挺胸,目光如鋒利的刀刃般橫掃而過。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如同驚雷在空中炸響:“諸位大人,時代在不斷變遷發展,如果我們一味地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又如何能夠應對未來層出不窮的挑戰呢?此次科舉改革,並非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的決定。目的隻有一個——選拔出真正有才華、有能力的賢才,為大明的繁榮昌盛奠定堅實的基礎!”
朱標的話語擲地有聲,在空曠的大殿裏久久迴蕩。群臣們被他這番慷慨激昂的陳詞所震撼,一時間竟然無人再敢輕易反駁。然而,這場關於科舉革新的爭論顯然才剛剛開始……
兩方勢力針鋒相對,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之間,言辭激烈如刀光劍影交錯碰撞。每一句迴應都帶著淩厲的氣勢,互不相讓,仿佛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爭論,而是一場生死較量。整個朝堂彌漫著緊張而壓抑的氛圍,就好似一場沒有硝煙的殘酷戰爭正在上演,令人感到唿吸困難,心跳加速。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局勢愈發緊張眼看就要徹底失控之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朱元璋終於發話了。隻見他龍袍加身,端坐在那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不怒自威。他微微眯起雙眼,掃視了一眼下方爭執不休的眾人,然後用一種沉穩卻又充滿威嚴、不容任何人質疑的語氣緩緩說道:“太子所言,朕深以為然,科舉改革,勢在必行!”
這句話如同晴天霹靂一般在朝堂上空炸響,所有人都被震得目瞪口呆。尤其是那些原本還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舊文人們,他們臉上的得意之色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難以置信和驚恐萬分。就好像一盆冰冷刺骨的水從頭頂直直地澆下來,將他們剛剛燃起的囂張氣焰一下子撲滅殆盡。這些人怎麽也想不通,皇帝居然會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太子那一邊,對他們所堅持的傳統科舉製度表示出要改革的決心。一時間,整個朝堂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之中。
朱標借助皇權的力量,一舉將舊文人的氣焰徹底打壓了下去,他的目光掃視著群臣,嘴角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一切,才剛剛開始。
退朝之後,滿殿文武大臣魚貫而出,朝堂之上逐漸恢複了平靜。然而,就在此時,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身旁的太監,輕聲說道:“去把太子叫來,朕有話要與他說。”不一會兒,朱標匆匆趕來,向朱元璋行禮問安後,便隨其父皇一同走向了禦書房。
父子二人並肩而行,一路上誰也沒有說話。進入禦書房後,朱元璋緩緩坐下,目光落在了站在麵前的朱標身上。隻見朱標身形挺拔如鬆,麵容俊秀,眉宇之間透露出一股儒雅之氣。隻是此時此刻,那原本應該舒展的眉頭卻是緊緊皺起,仿佛心中正壓著千斤重擔一般。
朱標靜靜地立於禦花園之中,周圍的牡丹花競相綻放,爭奇鬥豔。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濃鬱的花香,沁人心脾。然而,這撲鼻的芬芳卻絲毫不能驅散他眉宇間的凝重之色。那些嬌豔欲滴的花朵在他眼中仿佛失去了顏色,隻剩下一片灰暗。
對於朱標來說,父皇對新科舉製度的支持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但他深知,想要讓那些思想守舊、固執己見的老文人們真正接受這項變革絕非易事。若是一味地強行推行,恐怕不僅會引起文化界內部的嚴重分裂,更有可能動搖國家的根本。想到此處,朱標的心情愈發沉重起來。
他開始在花叢間來迴踱步,腳步顯得有些急促而慌亂。腳下的花瓣紛紛飄落,被無情地踩踏成泥,就如同他此刻紛亂不堪的思緒一般。每走一步,他都覺得離解決問題的答案更遠了一些……
“殿下,依微臣之見,麵對當前局勢,若一味地采取強硬壓製手段,恐怕隻會適得其反,引發更多抵觸情緒和不良後果啊。倒不如轉換思路,采用疏導之法,或許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呢。”就在此時,陳夫子不知於何時悄然來到了朱標的身後,隻見他微微躬身,畢恭畢敬地向朱標施了一禮。
聽到這番話,原本眉頭緊鎖、正苦思冥想對策的朱標,瞬間眼前一亮,就好似在茫茫黑暗之中突然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他急忙轉過身來,滿臉期待地看著陳夫子問道:“哦?先生既有此想法,想必心中已有良策,快快道來與本殿一聽!”
陳夫子不慌不忙地迴答道:“殿下不妨廣召那些舊日的文人士子們前來相聚一堂,然後由您親自出麵,詳細地為他們解讀此次新科舉製度的具體內容和意義所在。要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這新科舉並非是對過往聖賢之道的全盤否定呀,恰恰相反,它乃是一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舉措,目的在於摒棄其中已經過時或是不符合當下社會發展需求的部分,進而選拔出真正適應如今這個時代要求的優秀人才呐。如此一來,相信這些文人們便能理解並接受新科舉了。”
朱標聽完陳夫子所言之後,不禁撫掌大笑起來,連聲讚道:“哈哈哈,好!好一個‘去蕪存菁’!先生此番高論實在是精妙至極!本殿即刻便著手安排此事。”說罷,朱標立刻吩咐身邊侍從準備相關事宜,並著手開始召集舊文人等一係列工作。
次日,東宮偏殿,氣氛卻與上次截然不同。朱標高坐上首,下方坐著的正是以宋祭酒為首的舊文人。他們一個個麵色陰沉,仿佛被押上刑場的囚犯。
陳夫子站在殿中央,侃侃而談,將新科舉的各項內容,以及其背後的理念,解釋得清晰透徹。他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將新舊科舉的優劣對比,分析得鞭辟入裏。
起初,那些舊文人還一臉不屑,甚至冷嘲熱諷。但隨著陳夫子的講解,他們的表情逐漸發生了變化。從不屑到疑惑,從疑惑到沉思,最後,一些人的眼中竟然露出了讚許之色。
“原來如此,太子殿下並非要全盤否定聖賢之道,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位老學究喃喃自語,眼中閃爍著恍然大悟的光芒。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新科舉並非離經叛道,而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
它更注重實用,更注重人才的全麵發展,更有利於選拔出真正能夠為國家效力的人才。
新科舉在國子監試點推行,學子們反響熱烈,新思想的火種在古老的學府中熊熊燃燒。
朱標站在窗前,看著國子監內朝氣蓬勃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喜悅與成就。
新科舉的成功,不僅僅是一次科舉製度的改革,更是一場思想的解放。
他轉身看向陳夫子,正要開口,卻見陳夫子麵色凝重,欲言又止。
“先生可是還有顧慮?”
陳夫子拱手道:“殿下,新科舉雖已試行,但宋祭酒……”
陳夫子話未說完,朱標已了然於心。宋祭酒這根硬骨頭,怕是還沒啃下來。朱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精光閃爍:“先生放心,宋祭酒那邊,孤自有安排。”
翌日,朱標親臨國子監,旁聽新科舉考試。考場內,學子們奮筆疾書,答卷聲沙沙作響,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宋祭酒立於朱標身後,麵色鐵青,卻也隻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生。他看著那些學子們答題的內容,心中五味雜陳。
新科舉的內容,與他所堅持的傳統截然不同,卻又是如此的貼近現實,如此的實用。他緊握著雙拳,指甲深深地嵌入肉中,卻無力改變這一切。
考試結束後,朱標走到宋祭酒麵前,語氣溫和卻不容置疑:“宋祭酒,你看,這新科舉,並非一無是處吧?”
宋祭酒嘴唇顫抖,想要反駁,卻最終隻是長歎一聲,頹然道:“老夫,輸了。”他看著那些意氣風發的學子,
朱標拍了拍他的肩膀,沒有再說什麽,轉身離去。他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高大,如同一位凱旋的將軍。新科舉的成功推行,標誌著大明文化改革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迴到東宮,朱標卻沒有絲毫的放鬆。他知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他站在窗前,目光投向皇宮外的方向,那裏是更廣闊的天地,那裏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待著他。大明的未來,不僅僅取決於內部的改革,更取決於外部的環境。
朱標想起前世明朝在外交上的種種困境,心中開始思考外交破局的初步方案。
“殿下,”侍衛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禮部尚書求見。”
朱標收迴目光,禮部尚書走進書房,躬身行禮,@殿下,臣有要事稟報……”他頓了頓,麵色凝重,“瓦剌使臣,再次求見……”
陳夫子則筆直地站立在桌前,他那原本就緊皺著的眉宇間此刻更是帶上了一層無法掩飾的深深焦慮。隻見他語速極快地向朱標匯報著來自國子監的最新情況,言辭之間充滿了急切與不安。
朱標靜靜地聆聽著,時而眉頭微微一蹙,像是被某句話觸動;時而雙目之中突然迸射出一道銳利如炬的光芒,令人不敢直視,仿佛正在心中醞釀著一場即將席卷而來的狂暴風暴。
“宋祭酒那幫人,如今竟然膽大包天到如此地步!”陳夫子越說越是氣憤難平,聲音也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他們竟敢暗地裏煽動眾多士子鬧事,妄圖徹底顛覆這全新的科舉製度啊!更可惡的是,他們還四處散布謠言,信口雌黃,汙蔑殿下您是想要肆意篡改古聖先賢所傳下來的大道真理!”
聽到此處,朱標猛地抬起手來,示意陳夫子暫且打住,無需再繼續講下去。隨後,他緩緩站起身來,步履沉穩而堅定地朝著書案旁邊那幅巨大無比的地圖走去。站定之後,他的目光猶如鷹隼一般淩厲,迅速地掃過眼前這片廣袤無垠的大明山河圖卷。接著,他伸出右手食指,沿著地圖上蜿蜒曲折的線條緩緩移動起來。最終,他的指尖在北方邊疆的某處位置稍稍停頓了一下,然後輕輕地一按,似乎要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個小小的點上。
“這些腐朽的蠹蟲,”朱標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如同戰鼓的悶響,“他們妄圖螳臂當車,阻擋時代的洪流!”
緊接著,朱標毫不猶豫地站起身來,他那高大挺拔的身軀宛如一座不可撼動的山嶽。隻見他眼神犀利如電,迅速掃過四周,然後大手一揮,果斷地下達命令:“立刻召集革新派學者前來東宮偏殿,我有要事相商!”
沒過多久,一群身著素衣、氣質儒雅的學者們便匆匆趕來。他們個個麵色凝重,深知此次會麵意義重大。進入偏殿後,眾人紛紛向朱標行禮問好,隨後按照各自的座位依次坐下。
此時,偏殿內的燈火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曳著,昏黃的光芒映照在眾人嚴肅的臉龐上,使得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顯得格外清晰。朱標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說道:“諸位,如今朝中那些保守勢力猶如附骨之疽,他們妄圖以螳臂之力阻擋時代前進的洪流。但我們決不能坐視不管,任由他們胡作非為!”
說罷,朱標向前邁出一步,雙手撐在桌上,身體微微前傾,目光炯炯地注視著在座的每一個人。接著,他開始詳細闡述自己精心策劃已久的計劃,每一句話都說得鏗鏘有力,如同利劍出鞘一般直直地指向問題的關鍵所在。隨著朱標的講述,在場的眾人時而眉頭緊鎖陷入沉思,時而交頭接耳低聲討論,整個殿內的氣氛既緊張又充滿了希望。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雲層灑向宏偉壯麗的皇宮。早朝時分,莊嚴肅穆的大殿之上,群臣畢至,一片肅靜。朱標身著華服,手持一份精心撰寫的科舉革新方案,穩步走上殿前,恭敬地將其呈遞給高高在上的朱元璋。
當這份方案展現在眾人眼前時,原本安靜的朝堂瞬間變得嘈雜起來。群臣們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著這一突如其來的變革。而就在此時,國子監祭酒宋大人與其他幾位保守派大臣率先按捺不住,挺身而出,對朱標的方案表示出強烈的反對。
隻見宋祭酒麵色漲紅,額頭上青筋暴起,他怒目圓睜,揮舞著手臂,聲音高亢而尖銳,仿佛要將整個宮殿都震塌一般。“祖宗之法乃立國之本,曆經數代傳承,豈能隨意更改?太子殿下如此行事,簡直就是在動搖國家根基啊!”他那嚴厲的指責聲響徹大殿,讓人不寒而栗。
其他幾位反對者也隨聲附和,言辭激烈,毫不留情。一時間,朝堂之上充滿了火藥味,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殿內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猶如拉緊的弓弦,一觸即發。
麵對這些人的反對和指責,朱標卻絲毫不為所動。他冷笑一聲,眼中閃過一絲不屑。隨後,他緩緩邁出堅定的步伐,沿著台階一步一步走下來。每一步都帶著一種無形的威壓,使得在場的人們不由自主地屏住唿吸。
當朱標終於走到那群迂腐的舊文人身前時,他停住腳步,昂首挺胸,目光如鋒利的刀刃般橫掃而過。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如同驚雷在空中炸響:“諸位大人,時代在不斷變遷發展,如果我們一味地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又如何能夠應對未來層出不窮的挑戰呢?此次科舉改革,並非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的決定。目的隻有一個——選拔出真正有才華、有能力的賢才,為大明的繁榮昌盛奠定堅實的基礎!”
朱標的話語擲地有聲,在空曠的大殿裏久久迴蕩。群臣們被他這番慷慨激昂的陳詞所震撼,一時間竟然無人再敢輕易反駁。然而,這場關於科舉革新的爭論顯然才剛剛開始……
兩方勢力針鋒相對,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之間,言辭激烈如刀光劍影交錯碰撞。每一句迴應都帶著淩厲的氣勢,互不相讓,仿佛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爭論,而是一場生死較量。整個朝堂彌漫著緊張而壓抑的氛圍,就好似一場沒有硝煙的殘酷戰爭正在上演,令人感到唿吸困難,心跳加速。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局勢愈發緊張眼看就要徹底失控之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朱元璋終於發話了。隻見他龍袍加身,端坐在那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不怒自威。他微微眯起雙眼,掃視了一眼下方爭執不休的眾人,然後用一種沉穩卻又充滿威嚴、不容任何人質疑的語氣緩緩說道:“太子所言,朕深以為然,科舉改革,勢在必行!”
這句話如同晴天霹靂一般在朝堂上空炸響,所有人都被震得目瞪口呆。尤其是那些原本還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舊文人們,他們臉上的得意之色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難以置信和驚恐萬分。就好像一盆冰冷刺骨的水從頭頂直直地澆下來,將他們剛剛燃起的囂張氣焰一下子撲滅殆盡。這些人怎麽也想不通,皇帝居然會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太子那一邊,對他們所堅持的傳統科舉製度表示出要改革的決心。一時間,整個朝堂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之中。
朱標借助皇權的力量,一舉將舊文人的氣焰徹底打壓了下去,他的目光掃視著群臣,嘴角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一切,才剛剛開始。
退朝之後,滿殿文武大臣魚貫而出,朝堂之上逐漸恢複了平靜。然而,就在此時,朱元璋微微抬手示意身旁的太監,輕聲說道:“去把太子叫來,朕有話要與他說。”不一會兒,朱標匆匆趕來,向朱元璋行禮問安後,便隨其父皇一同走向了禦書房。
父子二人並肩而行,一路上誰也沒有說話。進入禦書房後,朱元璋緩緩坐下,目光落在了站在麵前的朱標身上。隻見朱標身形挺拔如鬆,麵容俊秀,眉宇之間透露出一股儒雅之氣。隻是此時此刻,那原本應該舒展的眉頭卻是緊緊皺起,仿佛心中正壓著千斤重擔一般。
朱標靜靜地立於禦花園之中,周圍的牡丹花競相綻放,爭奇鬥豔。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濃鬱的花香,沁人心脾。然而,這撲鼻的芬芳卻絲毫不能驅散他眉宇間的凝重之色。那些嬌豔欲滴的花朵在他眼中仿佛失去了顏色,隻剩下一片灰暗。
對於朱標來說,父皇對新科舉製度的支持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但他深知,想要讓那些思想守舊、固執己見的老文人們真正接受這項變革絕非易事。若是一味地強行推行,恐怕不僅會引起文化界內部的嚴重分裂,更有可能動搖國家的根本。想到此處,朱標的心情愈發沉重起來。
他開始在花叢間來迴踱步,腳步顯得有些急促而慌亂。腳下的花瓣紛紛飄落,被無情地踩踏成泥,就如同他此刻紛亂不堪的思緒一般。每走一步,他都覺得離解決問題的答案更遠了一些……
“殿下,依微臣之見,麵對當前局勢,若一味地采取強硬壓製手段,恐怕隻會適得其反,引發更多抵觸情緒和不良後果啊。倒不如轉換思路,采用疏導之法,或許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呢。”就在此時,陳夫子不知於何時悄然來到了朱標的身後,隻見他微微躬身,畢恭畢敬地向朱標施了一禮。
聽到這番話,原本眉頭緊鎖、正苦思冥想對策的朱標,瞬間眼前一亮,就好似在茫茫黑暗之中突然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他急忙轉過身來,滿臉期待地看著陳夫子問道:“哦?先生既有此想法,想必心中已有良策,快快道來與本殿一聽!”
陳夫子不慌不忙地迴答道:“殿下不妨廣召那些舊日的文人士子們前來相聚一堂,然後由您親自出麵,詳細地為他們解讀此次新科舉製度的具體內容和意義所在。要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這新科舉並非是對過往聖賢之道的全盤否定呀,恰恰相反,它乃是一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舉措,目的在於摒棄其中已經過時或是不符合當下社會發展需求的部分,進而選拔出真正適應如今這個時代要求的優秀人才呐。如此一來,相信這些文人們便能理解並接受新科舉了。”
朱標聽完陳夫子所言之後,不禁撫掌大笑起來,連聲讚道:“哈哈哈,好!好一個‘去蕪存菁’!先生此番高論實在是精妙至極!本殿即刻便著手安排此事。”說罷,朱標立刻吩咐身邊侍從準備相關事宜,並著手開始召集舊文人等一係列工作。
次日,東宮偏殿,氣氛卻與上次截然不同。朱標高坐上首,下方坐著的正是以宋祭酒為首的舊文人。他們一個個麵色陰沉,仿佛被押上刑場的囚犯。
陳夫子站在殿中央,侃侃而談,將新科舉的各項內容,以及其背後的理念,解釋得清晰透徹。他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將新舊科舉的優劣對比,分析得鞭辟入裏。
起初,那些舊文人還一臉不屑,甚至冷嘲熱諷。但隨著陳夫子的講解,他們的表情逐漸發生了變化。從不屑到疑惑,從疑惑到沉思,最後,一些人的眼中竟然露出了讚許之色。
“原來如此,太子殿下並非要全盤否定聖賢之道,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位老學究喃喃自語,眼中閃爍著恍然大悟的光芒。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新科舉並非離經叛道,而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
它更注重實用,更注重人才的全麵發展,更有利於選拔出真正能夠為國家效力的人才。
新科舉在國子監試點推行,學子們反響熱烈,新思想的火種在古老的學府中熊熊燃燒。
朱標站在窗前,看著國子監內朝氣蓬勃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喜悅與成就。
新科舉的成功,不僅僅是一次科舉製度的改革,更是一場思想的解放。
他轉身看向陳夫子,正要開口,卻見陳夫子麵色凝重,欲言又止。
“先生可是還有顧慮?”
陳夫子拱手道:“殿下,新科舉雖已試行,但宋祭酒……”
陳夫子話未說完,朱標已了然於心。宋祭酒這根硬骨頭,怕是還沒啃下來。朱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精光閃爍:“先生放心,宋祭酒那邊,孤自有安排。”
翌日,朱標親臨國子監,旁聽新科舉考試。考場內,學子們奮筆疾書,答卷聲沙沙作響,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宋祭酒立於朱標身後,麵色鐵青,卻也隻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生。他看著那些學子們答題的內容,心中五味雜陳。
新科舉的內容,與他所堅持的傳統截然不同,卻又是如此的貼近現實,如此的實用。他緊握著雙拳,指甲深深地嵌入肉中,卻無力改變這一切。
考試結束後,朱標走到宋祭酒麵前,語氣溫和卻不容置疑:“宋祭酒,你看,這新科舉,並非一無是處吧?”
宋祭酒嘴唇顫抖,想要反駁,卻最終隻是長歎一聲,頹然道:“老夫,輸了。”他看著那些意氣風發的學子,
朱標拍了拍他的肩膀,沒有再說什麽,轉身離去。他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高大,如同一位凱旋的將軍。新科舉的成功推行,標誌著大明文化改革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迴到東宮,朱標卻沒有絲毫的放鬆。他知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他站在窗前,目光投向皇宮外的方向,那裏是更廣闊的天地,那裏還有更多的挑戰在等待著他。大明的未來,不僅僅取決於內部的改革,更取決於外部的環境。
朱標想起前世明朝在外交上的種種困境,心中開始思考外交破局的初步方案。
“殿下,”侍衛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禮部尚書求見。”
朱標收迴目光,禮部尚書走進書房,躬身行禮,@殿下,臣有要事稟報……”他頓了頓,麵色凝重,“瓦剌使臣,再次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