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葉,常用作藥用的為淡竹葉和竹葉卷心等,具有多種藥用功效,以下是竹葉單一用藥的十個作用及示例:


    清熱除煩


    用於熱病煩渴,如外感熱病,邪熱入裏,出現發熱、心煩、口渴等症狀時,可用竹葉15克,水煎服,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使熱邪得清,心煩口渴等症狀緩解。


    生津止渴


    適用於內熱傷津所致的口渴多飲。將鮮竹葉30克洗淨,搗爛取汁,加適量蜂蜜,溫開水衝服,可清熱生津,緩解口渴症狀,通過清內熱,促進津液生成,改善津液不足的狀況。


    利尿通淋


    可治療熱淋澀痛,如泌尿係統感染,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用竹葉20克,煎水代茶飲,能清熱利尿,使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減輕尿道澀痛等症狀。


    清心瀉火


    對於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取竹葉10克,開水衝泡代茶飲,可清心火,緩解心煩失眠,促進口舌生瘡的愈合,通過清瀉心火,使心神安寧。


    涼血止血


    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竹葉12克,炒炭存性,研末,用溫水衝服,每次3克,每日3次,可涼血止血,使血得涼則行止,緩解出血症狀。


    緩解小兒驚癇


    小兒外感風熱,熱擾心神,出現驚癇抽搐等症狀時,可用竹葉6克,水煎服,能清熱息風,緩解驚癇症狀,通過清熱,減輕熱邪對心神的擾動。


    解暑熱


    夏季感受暑熱,出現發熱、頭暈、惡心等症狀,用竹葉15克,藿香10克,一起煎水服,可清熱解暑,使暑熱之邪得以清除,緩解暑熱症狀。


    退虛熱


    對於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等,取竹葉10克,地骨皮12克,水煎服,可清熱涼血,退虛熱,緩解陰虛發熱的症狀,通過滋陰清熱,使虛熱得退。


    治療牙齦腫痛


    胃火上炎導致牙齦腫痛時,用竹葉15克,石膏30克,煎水含漱或內服,可清胃火,消腫止痛,通過清瀉胃火,減輕牙齦的炎症和腫痛。


    緩解咽喉腫痛


    肺胃熱盛引起咽喉腫痛,用竹葉12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通過清瀉肺胃之熱,減輕咽喉部的紅腫疼痛。


    一、在廣袤的植物世界中,竹葉以其修長翠綠的身姿搖曳於山林之間,看似平凡無奇,實則蘊含著巨大的藥用價值,是中醫領域中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藥,數千年來在保障人們的健康方麵發揮著獨特作用。


    二、竹葉的形態與特征


    竹葉通常呈狹披針形,長 7 - 16 厘米,寬 1 - 2 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形,葉柄長約 5 毫米,邊緣之一側較平滑,另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平行脈,次脈 6 - 8 對,小橫脈甚顯著;葉麵深綠色,無毛,背麵色較淡,基部具微毛;質薄而較脆。幼葉未展開時呈針狀,蜷縮於葉鞘內,隨著生長逐漸伸展,展現出其獨特的披針形形態,葉片輕盈而富有韌性,在微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其內在的藥用秘密。


    三、產地與分布


    竹葉主要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在中國,其分布極為廣泛。從南方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到中部的湖南、湖北、江西,再到北方的河南、山東等省份,都能覓得竹葉的蹤跡。此外,在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竹葉也有生長。它多生於山坡、林地、溪邊等陰濕環境,這些地方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為竹葉的茁壯成長提供了理想條件,使其能夠充分吸收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從而具備了優良的品質和藥用功效。


    四、歸經


    竹葉歸心、胃、小腸經。其歸心經,可清心火,除煩安神,對於因心經實火或虛火上炎所致的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有顯著療效;歸胃經,能清胃熱,生津止渴,有效緩解胃熱熾盛引起的口渴多飲、牙齦腫痛等症狀;歸小腸經,則有助於小腸分清泌濁,導熱下行,對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等小腸實熱之症起到改善作用,從而使人體的髒腑機能得以協調平衡,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五、功效與作用


    1. 清熱瀉火:竹葉性寒,能清瀉人體三焦之火,尤善清心火與胃火。可用於治療熱病津傷,心經實火上炎導致的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等重症,常與石膏、知母、玄參等配伍,如清瘟敗毒飲,通過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使熱邪得以清解,神誌恢複安寧;對於胃火上炎引起的口臭、牙痛、牙齦出血等,竹葉可與黃連、升麻、生地等合用,清胃涼血,消除胃火上攻之症,還人清新口氣與健康牙齦。


    2. 除煩止渴:在心煩口渴之症上表現卓越,無論是外感熱病後期餘熱未清,還是情誌不暢、氣鬱化火所致的虛煩不眠、口幹咽燥,竹葉均可發揮作用。與麥冬、人參、半夏等組成竹葉石膏湯,用於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氣陰兩傷之症,既能清解餘熱,又可滋養氣陰,除煩止渴,使患者身體得以恢複;在百合知母湯中加入竹葉,可增強其清心除煩之力,對百合病之心神不寧、心煩口渴療效更佳,為患者帶來心靈的寧靜與身體的舒適。


    3. 利尿通淋:竹葉淡滲利水,導熱下行,有利尿通淋之效,可使濕熱從小便而去。對於濕熱蘊結膀胱所致的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常與木通、滑石、生甘草梢等配伍,如八正散,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有效改善小便不利之症,減輕患者痛苦;對於血淋澀痛,可與小薊、蒲黃、藕節等止血通淋藥同用,既能清熱通淋,又能涼血止血,使血尿症狀得以緩解,恢複膀胱正常氣化功能。


    六、用法及注意事項


    1. 用法:竹葉可煎服,一般用量為 6 - 15 克,鮮品用量可加倍,以充分發揮其藥效。也可製成竹葉茶飲用,將竹葉洗淨後,用開水衝泡,代茶頻飲,方便易行,尤其適合於日常保健,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之效。此外,竹葉還可外用,如煎水外洗,用於治療皮膚瘡瘍、濕疹等瘙癢性皮膚病,能起到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的作用,緩解皮膚不適症狀。


    2. 注意事項:竹葉性寒,脾胃虛寒、便溏者慎用,以免寒邪傷中,加重脾胃虛寒之症,導致腹瀉、腹痛等不適症狀加重。孕婦及體弱者也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因用藥不當對自身及胎兒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在使用竹葉治病時,應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根據病情、體質等因素合理配伍其他藥物,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避免因濫用藥物引發不良反應。


    七、複方舉例


    1. 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 組成: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 用途:用於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陰兩傷症。症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幹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方中竹葉與石膏清熱瀉火除煩,人參、麥冬益氣養陰,半夏降逆止嘔,甘草、粳米和中養胃,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使餘熱得清,氣陰得複,胃氣得和,諸症自除。


    2. 銀翹散(《溫病條辨》)


    - 組成:連翹一錢,銀花一錢,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蘆根一錢。


    - 用法: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 用途:主治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方中竹葉清上焦風熱,與銀花、連翹、薄荷等疏散風熱之藥配伍,使風熱之邪從表而解,同時可防溫熱之邪內陷心包,起到清熱解毒、辛涼解表之效,為治療溫病初期的經典方劑,廣泛應用於臨床,療效顯著。


    3. 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 組成: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各等份(一本不用甘草),竹葉適量。


    -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現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 用途:用於心經火熱症。心胸煩熱,口渴麵赤,意欲冷飲,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於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方中竹葉清心降火,利水通淋,引心經之熱從小便而出;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與生地黃相配,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生甘草梢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且可直達莖中而止痛。全方共奏清心利水養陰之效,使心經之熱得以清泄,小腸之熱亦隨之而去,諸症自愈,為治療心經熱盛及心移熱於小腸之常用方劑,對小兒心經有熱之症尤為適宜。


    4. 清營湯(《溫病條辨》)


    -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三錢,生地五錢,玄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錢,銀花三錢,連翹二錢(連心用)。


    -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 用途:主治熱入寒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幹。方中竹葉心清營熱,除心煩,與黃連、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相配,透熱轉氣,使營分邪熱轉出氣分而解;生地、玄參、麥冬清熱養陰生津,犀角(水牛角代)清營涼血解毒,丹參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諸藥合用,共奏清營解毒、透熱養陰之效,為治療溫病熱入營分的代表方劑,對於溫熱病邪內陷營血之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減輕患者發熱、神昏等症狀,促進病情好轉。


    5. 竹葉牛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 組成:西河柳五錢,荊芥穗一錢,幹葛一錢五分,蟬蛻一錢,薄荷葉一錢,鼠粘子(炒,研)一錢五分,知母(蜜炙)一錢,玄參二錢,甘草一錢,麥門冬(去心)三錢,竹葉三十片。


    - 用法:甚者加石膏五錢,冬米一撮。水煎服。


    - 用途:用於痧疹初起,透發不出。症見發熱咳嗽,煩悶躁亂,咽喉腫痛,疹點隱隱不透,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方中竹葉清熱除煩,與西河柳、荊芥穗、薄荷等辛散透疹之藥配伍,透發痧疹;知母、玄參、麥冬清熱滋陰,助正達邪;甘草調和諸藥,使全方共奏透疹解表、清熱生津之效,為治療痧疹初起、疹毒內蘊之良方,有助於痧疹順利透發,緩解發熱、煩躁等症狀,促進病情向愈。


    6. 升麻葛根湯加味(經驗方)


    - 組成:升麻、葛根、芍藥、甘草、竹葉、蟬蛻、牛蒡子、桔梗、金銀花、連翹各適量。


    - 用法:水煎服。


    - 用途:用於風熱犯表之痄腮。症見發熱惡寒,頭痛輕咳,耳下腮部酸痛,咀嚼不便,繼之一側或兩側腮部腫脹疼痛,邊緣不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方中竹葉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藥配伍,清解腮部熱毒;升麻、葛根解肌透疹,助邪外出;芍藥、甘草酸甘化陰,調和營衛;蟬蛻、桔梗疏風利咽,消腫散結。全方共奏疏風清熱、解毒消腫之效,能有效減輕痄腮腫脹疼痛,縮短病程,促進患者康複,是治療風熱型痄腮的有效方劑,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廣泛,深受患者好評。


    7. 瀉白散加味(經驗方)


    - 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竹葉、黃芩、知母各適量。


    - 用法:水煎服。


    - 用途:用於肺熱咳嗽。症見咳嗽氣喘,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方中竹葉與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清瀉肺熱,止咳平喘;黃芩、知母加強清熱瀉火之力;甘草、粳米和中養胃,培土生金,使肺氣得以清肅,咳嗽自止。全方清中有潤,瀉中有補,標本兼顧,為治療肺熱咳嗽之良方,對於小兒肺熱咳嗽療效顯著,能有效緩解咳嗽、發熱等症狀,使患兒恢複健康活力。


    8. 六一散加味(經驗方)


    - 組成: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竹葉適量。


    - 用法:為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溫水調下,或無蜜亦可,日三服;或欲冷飲者,新井泉調下亦得。(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次 6 - 9 克,包煎,或開水衝服,每日 1 - 2 次;亦可加入其他方劑中煎服。)


    - 用途:用於暑濕症。症見身熱煩渴,小便不利,或泄瀉。方中竹葉與滑石清熱解暑,利水通淋,甘草生用,清熱瀉火,調和諸藥,再加少許蜂蜜,既能清熱,又可滋陰,使全方清暑利濕而不傷陰,為治療暑濕之常用基礎方,在夏季中暑、暑濕感冒等疾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有效緩解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為人們在炎熱夏季帶來清涼與舒適。


    9. 甘露消毒丹(《醫效秘傳》)


    - 組成:飛滑石十五兩,淡黃芩十兩,綿茵陳十一兩,石菖蒲六兩,川貝母五兩,木通五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白蔻仁四兩,薄荷四兩,射幹四兩,竹葉四兩。


    - 用法: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 6 - 9 克;丸劑,每服 9 - 12 克,均每日 2 次,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 用途: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症見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膩或黃膩或幹黃,脈濡數或滑數。方中竹葉清熱瀉火,與滑石、木通等清熱利濕之藥配伍,導熱從小便而出;黃芩、連翹清熱解毒,以清解氣分熱毒;藿香、石菖蒲、白蔻仁、薄荷芳香化濕,行氣悅脾;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射幹、川貝母清熱利咽化痰。全方利濕化濁,清熱解毒,為治療濕溫時疫之良方,對於濕熱並重之症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發熱、黃疸、胸悶等症狀,使患者恢複健康狀態,在傳染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


    10. 小薊飲子(《濟生方》)


    - 組成:生地黃四兩,小薊根、滑石、通草、蒲黃(炒)、淡竹葉、藕節、當歸(去蘆,酒浸)、山梔子仁、甘草(炙)各半兩。


    - 用法: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 用途:用於熱結下焦之血淋、尿血。症見尿中帶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舌紅,脈數。方中淡竹葉清熱瀉火,利水通淋,與小薊、生地、蒲黃等清熱涼血、止血之藥配伍,使熱清血止,尿血自除;滑石、通草清熱利水通淋,導熱下行;梔子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當歸養血和血,引血歸經;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涼血止血、利水通淋之效,為治療血淋、尿血之常用方劑,對於泌尿係統疾病中的出血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有效緩解患者痛苦,促進病情康複,是中醫治療下焦血熱出血症的經典方劑之一,在臨床實踐中應用廣泛,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竹葉作為傳統中藥材,其豐富的藥用價值和廣泛的應用範圍,曆經千年實踐檢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現代醫學不斷發展的今天,進一步深入研究竹葉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將有助於更好地開發利用這一天然藥物資源,使其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繼續發揮獨特優勢,為廣大患者帶來福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草藥材:百草療愈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廣交天下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廣交天下友並收藏百草藥材:百草療愈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