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單味草地桃花舉十個案例
百草藥材:百草療愈指南 作者:廣交天下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地桃花單一味藥的用法用量示例
地桃花作為一味傳統中藥材,具有多種藥用功效,其單一味藥的用法用量依據不同病症有所差異,以下是十個常見用法用量示例:
1. 治療風濕痹痛:取地桃花根 30 克,洗淨後切段,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 30 - 40 分鍾,煎成 200 毫升左右的藥液,分早晚兩次溫服。地桃花祛風利濕的功效在此處得以體現,通過長期服用,可有效緩解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改善風濕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作用機製在於它能幫助驅散體內風邪與濕邪,促進關節部位的氣血運行,減輕炎症反應,從而減輕疼痛和僵硬感。
2. 緩解跌打損傷:取新鮮地桃花全草適量,洗淨後搗爛,敷於受傷處,厚度約 0.5 - 1 厘米,用紗布包紮固定,每日換藥 1 - 2 次。地桃花的活血通絡作用可加速瘀血消散,減輕腫脹與疼痛,促進損傷組織的修複。其含有的有效成分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為受傷組織提供更多營養物質,帶走代謝廢物,有助於恢複受傷部位的正常功能。
3. 應對肺熱咳嗽:地桃花根 15 克,水煎,煮取 150 毫升藥液,分三次服用,每次 50 毫升,一日服完。地桃花可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減輕肺熱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狀,使肺氣得以宣暢,緩解唿吸道不適。它能作用於肺部的熱邪,減輕炎症對氣道的刺激,從而緩解咳嗽,同時幫助稀釋痰液,使其更易咳出,減輕肺部壓力。
4. 調理痢疾:用幹燥地桃花根 20 克,加水 500 毫升,煎至 300 毫升,去渣取汁,分兩次服用,每次 150 毫升,每日一劑,連服 3 - 5 天。地桃花的清熱解毒、利濕止瀉功效可有效緩解痢疾的腹痛、腹瀉、裏急後重等症狀,幫助清除腸道內的濕熱之邪,恢複腸道正常的傳導和運化功能,抑製腸道內有害病菌的生長繁殖,從而減輕炎症,緩解腹瀉。
5. 治療瘡瘍腫毒:將新鮮地桃花全草適量洗淨,搗爛後加入少許食鹽,敷於瘡瘍部位,範圍超出紅腫邊緣 1 - 2 厘米,每日換藥 2 - 3 次。地桃花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可減輕瘡瘍的紅腫熱痛,促進瘡瘍愈合,防止感染擴散,其抗菌消炎成分能直接作用於瘡瘍局部,抑製病菌生長,加速局部新陳代謝,促使瘡瘍內的膿液排出,新肉生長。
6. 改善白帶過多:地桃花根 25 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每次 100 - 150 毫升,連服 7 - 10 天。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白帶異常,地桃花可清熱利濕、止帶,通過調節體內濕熱平衡,減少白帶的分泌量,改善白帶的質地和顏色,恢複陰道的正常生理環境,增強陰道的自潔能力,抑製病菌滋生。
7. 減輕產後風癱:地桃花根 50 克,加黃酒 100 毫升,燉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每次半碗。產後風癱多因氣血虧虛、風邪入侵所致,地桃花根祛風通絡、養血活血,黃酒能增強藥力並溫通血脈,二者協同作用,可促進產婦肢體的氣血運行,緩解麻木、癱瘓等症狀,幫助產後身體的恢複,增強肢體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
8. 處理毒蛇咬傷:取地桃花全草 60 克,洗淨後搗爛,一半敷於傷口周圍,另一半加水煎服,取汁 200 毫升,分兩次服用,間隔 4 - 6 小時。地桃花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具有一定的解蛇毒作用,可減輕蛇毒對身體的損害,緩解傷口的疼痛、腫脹和中毒症狀,抑製蛇毒在體內的擴散,為進一步的治療爭取時間,降低毒蛇咬傷的風險,保護身體重要器官的功能。
9. 緩解小兒驚風:地桃花根 8 克,水煎取汁 100 毫升,分 3 - 4 次服用,每次 25 - 30 毫升,根據小兒年齡和病情適當調整劑量。地桃花可平肝息風、清熱定驚,對於小兒因外感風熱、肝風內動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能調節小兒體內的陰陽平衡,平息內風,減輕驚風發作的頻率和程度,保護小兒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避免驚風對小兒身體和智力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10. 治療牙痛:地桃花根 12 克,水煎後取汁 100 毫升,待藥液稍涼後含漱,每次含漱 3 - 5 分鍾,每日含漱 3 - 4 次。地桃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風火牙痛、牙齦腫痛等症狀,其含漱的用法能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疼痛部位,減輕炎症反應,降低牙髓腔內的壓力,從而緩解牙痛帶來的痛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炎症的消退,改善口腔局部的微環境。
在使用地桃花時,應注意遵循醫囑,確保用藥安全,尤其是對於孕婦、脾胃虛寒者和過敏體質者等特殊人群,更需謹慎使用,避免因用藥不當引發不良反應。
地桃花的藥用價值與應用詳解
地桃花,為錦葵科梵天花屬植物肖梵天花的根或全草,在我國分布廣泛,常見於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其生態適應性較強,多生於幹熱的空曠地、草坡或疏林下,海拔 500-1500 米的區域較為常見,是一種具有多種藥用價值的植物資源。
形態特征
地桃花為直立亞灌木狀草本,植株高度可達 1 米左右。其莖枝粗壯,被星狀絨毛覆蓋,幼嫩部分的絨毛更為密集。葉互生,形狀多樣,下部的葉近圓形,中部的葉卵形,上部的葉長圓形至披針形,葉片邊緣具鋸齒,兩麵均有絨毛,背麵的絨毛更為厚實,顏色多為深綠色,質地柔軟,觸感粗糙。花單生於葉腋或稍簇生,花瓣呈粉紅色,5 片花瓣呈倒卵形,先端圓鈍,基部漸狹,與雄蕊柱合生,花萼杯狀,5 裂,裂片三角形,外麵同樣被星狀絨毛,花期在 7 - 10 月,花朵盛開時色彩鮮豔,在草叢中頗為顯眼。果實扁球形,直徑約 1 厘米,分果爿具鉤狀刺毛,成熟時呈黑色,果期在 10 - 12 月,果實形態獨特,易於辨認。
功效作用
1. 祛風利濕:地桃花的根和莖具有良好的祛風利濕功效,可有效緩解風濕痹痛、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對於長期受濕氣困擾、肢體困重、肌肉酸痛的患者,地桃花能幫助祛除體內風邪與濕邪,改善身體的不適狀況,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關節的靈活性,減輕因風濕導致的疼痛與腫脹。
2. 活血止血:其具有活血通絡之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腫痛,能加速瘀血的消散,緩解疼痛,促進受傷組織的修複;同時,地桃花又具備止血功能,可用於治療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性疾病,通過調節身體的凝血機製,達到止血的目的,且對身體的副作用較小。
3. 清熱解毒:在應對熱毒瘡瘍、癰疽腫毒等皮膚病症方麵,地桃花表現出色。它能夠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消除瘡瘍部位的紅腫熱痛,促進瘡瘍的愈合,防止感染的擴散,無論是初起的紅腫熱痛,還是已經化膿的瘡瘍,地桃花都能發揮其獨特的治療作用,幫助患者緩解痛苦,加速康複。
4. 止咳平喘:地桃花對於咳嗽氣喘等唿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無論是因外感邪氣引發的咳嗽,還是由於肺氣不宣、氣道攣急導致的氣喘,地桃花都能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舒張氣道平滑肌,減輕氣道炎症,緩解咳嗽與氣喘症狀,改善患者的唿吸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用法用量
地桃花的用藥部位主要為根或全草,可根據不同病症和用藥方式進行相應的炮製處理。
- 內服:一般將地桃花洗淨、曬幹後切段備用。可煎湯服用,常用劑量為 15 - 30 克;也可將其製成浸酒劑飲用,以增強其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但飲用量需根據病情和個體差異適當調整,一般每日 10 - 20 毫升。
- 外用:取新鮮的地桃花全草適量,洗淨後搗爛敷於患處,適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熱毒瘡瘍等皮膚疾病;也可將地桃花曬幹後研成粉末,與凡士林等基質混合製成藥膏外敷,方便使用且能保持藥物的持續作用,對於瘡瘍久不收口、皮膚瘙癢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注意事項
1. 孕婦慎用:地桃花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使用可能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增加流產的風險,因此在孕期應避免使用。
2. 脾胃虛寒者:地桃花的藥性偏涼,對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群,長期或大量使用可能會加重脾胃的虛寒症狀,導致消化不良、胃痛、腹瀉等不適,如需使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配伍溫性藥物以中和其寒性,並嚴格控製劑量。
3. 過敏體質者:部分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對地桃花過敏,使用後可能會出現皮膚瘙癢、紅斑、皮疹等過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及時就醫進行抗過敏治療。
附方舉例
1. 治風濕痹痛:地桃花根 30 克,豬腳 1 隻,加水適量,燉至豬腳熟透,食肉喝湯,可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適用於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風濕患者,通過地桃花根的藥效與豬腳的營養成分相結合,增強體質,緩解疼痛。
2. 治跌打損傷:地桃花全草適量,搗爛,加酒炒熱,敷於受傷部位,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消散,減輕腫脹與疼痛,加速受傷組織的恢複,一般每日換藥 1 - 2 次,持續使用至症狀緩解。
3. 治痢疾:地桃花根 30 克,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 3 次服用,可清熱解毒、利濕止瀉,對於濕熱痢疾引起的腹痛、腹瀉、裏急後重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通過清除腸道濕熱之邪,調節腸道功能,達到止瀉的目的。
4. 治肺熱咳嗽:地桃花根 15 克,桑白皮 10 克,桔梗 6 克,甘草 3 克,水煎服,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肺熱壅盛導致的咳嗽氣喘、咳痰黃稠等症狀,通過多味藥物的協同作用,清瀉肺熱,舒張氣道,緩解咳嗽與氣喘。
5. 治瘡瘍腫毒:地桃花全草適量,加少許食鹽,搗爛敷於患處,可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對於熱毒蘊結引起的瘡瘍初起、紅腫熱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能及時控製炎症發展,促進瘡瘍的消退,一般敷藥後數小時內即可感覺到疼痛減輕,紅腫有所消退。
6. 治白帶過多:地桃花根 30 克,白雞冠花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服用,可清熱利濕、止帶,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白帶量多、色黃、質稠等症狀有良好的調理作用,通過清除體內濕熱之邪,恢複白帶的正常分泌量與質地。
7. 治產後風癱:地桃花根 60 克,黃酒 120 毫升,燉服,每日 1 劑,可祛風通絡、養血活血,對於產後因氣血虧虛、風邪入侵導致的肢體麻木、癱瘓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借助黃酒的溫通之力,增強地桃花根的藥效,促進身體的恢複。
8. 治毒蛇咬傷:地桃花全草適量,搗爛敷於傷口周圍,並取地桃花根 15 克,水煎服,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同時具有一定的解蛇毒作用,能減輕蛇毒對身體的損害,緩解傷口的疼痛與腫脹,為後續的治療爭取時間,降低毒蛇咬傷的風險。
9. 治小兒驚風:地桃花根 10 克,鉤藤 6 克,蟬蛻 3 克,水煎服,能平肝息風、清熱定驚,對於小兒因外感風熱、肝風內動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通過藥物的協同作用,平息內風,解除驚風症狀,保障小兒的健康。
10. 治牙痛:地桃花根 15 克,水煎,含漱,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風火牙痛、牙齦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通過含漱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疼痛部位,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牙痛帶來的痛苦,一般含漱數次後疼痛即可有所減輕。
地桃花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在民間應用廣泛,但在使用時需謹慎,遵循醫囑,確保用藥安全,充分發揮其藥用價值,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地桃花作為一味傳統中藥材,具有多種藥用功效,其單一味藥的用法用量依據不同病症有所差異,以下是十個常見用法用量示例:
1. 治療風濕痹痛:取地桃花根 30 克,洗淨後切段,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 30 - 40 分鍾,煎成 200 毫升左右的藥液,分早晚兩次溫服。地桃花祛風利濕的功效在此處得以體現,通過長期服用,可有效緩解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改善風濕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作用機製在於它能幫助驅散體內風邪與濕邪,促進關節部位的氣血運行,減輕炎症反應,從而減輕疼痛和僵硬感。
2. 緩解跌打損傷:取新鮮地桃花全草適量,洗淨後搗爛,敷於受傷處,厚度約 0.5 - 1 厘米,用紗布包紮固定,每日換藥 1 - 2 次。地桃花的活血通絡作用可加速瘀血消散,減輕腫脹與疼痛,促進損傷組織的修複。其含有的有效成分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為受傷組織提供更多營養物質,帶走代謝廢物,有助於恢複受傷部位的正常功能。
3. 應對肺熱咳嗽:地桃花根 15 克,水煎,煮取 150 毫升藥液,分三次服用,每次 50 毫升,一日服完。地桃花可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減輕肺熱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狀,使肺氣得以宣暢,緩解唿吸道不適。它能作用於肺部的熱邪,減輕炎症對氣道的刺激,從而緩解咳嗽,同時幫助稀釋痰液,使其更易咳出,減輕肺部壓力。
4. 調理痢疾:用幹燥地桃花根 20 克,加水 500 毫升,煎至 300 毫升,去渣取汁,分兩次服用,每次 150 毫升,每日一劑,連服 3 - 5 天。地桃花的清熱解毒、利濕止瀉功效可有效緩解痢疾的腹痛、腹瀉、裏急後重等症狀,幫助清除腸道內的濕熱之邪,恢複腸道正常的傳導和運化功能,抑製腸道內有害病菌的生長繁殖,從而減輕炎症,緩解腹瀉。
5. 治療瘡瘍腫毒:將新鮮地桃花全草適量洗淨,搗爛後加入少許食鹽,敷於瘡瘍部位,範圍超出紅腫邊緣 1 - 2 厘米,每日換藥 2 - 3 次。地桃花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可減輕瘡瘍的紅腫熱痛,促進瘡瘍愈合,防止感染擴散,其抗菌消炎成分能直接作用於瘡瘍局部,抑製病菌生長,加速局部新陳代謝,促使瘡瘍內的膿液排出,新肉生長。
6. 改善白帶過多:地桃花根 25 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每次 100 - 150 毫升,連服 7 - 10 天。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白帶異常,地桃花可清熱利濕、止帶,通過調節體內濕熱平衡,減少白帶的分泌量,改善白帶的質地和顏色,恢複陰道的正常生理環境,增強陰道的自潔能力,抑製病菌滋生。
7. 減輕產後風癱:地桃花根 50 克,加黃酒 100 毫升,燉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每次半碗。產後風癱多因氣血虧虛、風邪入侵所致,地桃花根祛風通絡、養血活血,黃酒能增強藥力並溫通血脈,二者協同作用,可促進產婦肢體的氣血運行,緩解麻木、癱瘓等症狀,幫助產後身體的恢複,增強肢體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
8. 處理毒蛇咬傷:取地桃花全草 60 克,洗淨後搗爛,一半敷於傷口周圍,另一半加水煎服,取汁 200 毫升,分兩次服用,間隔 4 - 6 小時。地桃花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具有一定的解蛇毒作用,可減輕蛇毒對身體的損害,緩解傷口的疼痛、腫脹和中毒症狀,抑製蛇毒在體內的擴散,為進一步的治療爭取時間,降低毒蛇咬傷的風險,保護身體重要器官的功能。
9. 緩解小兒驚風:地桃花根 8 克,水煎取汁 100 毫升,分 3 - 4 次服用,每次 25 - 30 毫升,根據小兒年齡和病情適當調整劑量。地桃花可平肝息風、清熱定驚,對於小兒因外感風熱、肝風內動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能調節小兒體內的陰陽平衡,平息內風,減輕驚風發作的頻率和程度,保護小兒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避免驚風對小兒身體和智力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10. 治療牙痛:地桃花根 12 克,水煎後取汁 100 毫升,待藥液稍涼後含漱,每次含漱 3 - 5 分鍾,每日含漱 3 - 4 次。地桃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風火牙痛、牙齦腫痛等症狀,其含漱的用法能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疼痛部位,減輕炎症反應,降低牙髓腔內的壓力,從而緩解牙痛帶來的痛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炎症的消退,改善口腔局部的微環境。
在使用地桃花時,應注意遵循醫囑,確保用藥安全,尤其是對於孕婦、脾胃虛寒者和過敏體質者等特殊人群,更需謹慎使用,避免因用藥不當引發不良反應。
地桃花的藥用價值與應用詳解
地桃花,為錦葵科梵天花屬植物肖梵天花的根或全草,在我國分布廣泛,常見於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其生態適應性較強,多生於幹熱的空曠地、草坡或疏林下,海拔 500-1500 米的區域較為常見,是一種具有多種藥用價值的植物資源。
形態特征
地桃花為直立亞灌木狀草本,植株高度可達 1 米左右。其莖枝粗壯,被星狀絨毛覆蓋,幼嫩部分的絨毛更為密集。葉互生,形狀多樣,下部的葉近圓形,中部的葉卵形,上部的葉長圓形至披針形,葉片邊緣具鋸齒,兩麵均有絨毛,背麵的絨毛更為厚實,顏色多為深綠色,質地柔軟,觸感粗糙。花單生於葉腋或稍簇生,花瓣呈粉紅色,5 片花瓣呈倒卵形,先端圓鈍,基部漸狹,與雄蕊柱合生,花萼杯狀,5 裂,裂片三角形,外麵同樣被星狀絨毛,花期在 7 - 10 月,花朵盛開時色彩鮮豔,在草叢中頗為顯眼。果實扁球形,直徑約 1 厘米,分果爿具鉤狀刺毛,成熟時呈黑色,果期在 10 - 12 月,果實形態獨特,易於辨認。
功效作用
1. 祛風利濕:地桃花的根和莖具有良好的祛風利濕功效,可有效緩解風濕痹痛、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對於長期受濕氣困擾、肢體困重、肌肉酸痛的患者,地桃花能幫助祛除體內風邪與濕邪,改善身體的不適狀況,促進氣血流通,增強關節的靈活性,減輕因風濕導致的疼痛與腫脹。
2. 活血止血:其具有活血通絡之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腫痛,能加速瘀血的消散,緩解疼痛,促進受傷組織的修複;同時,地桃花又具備止血功能,可用於治療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性疾病,通過調節身體的凝血機製,達到止血的目的,且對身體的副作用較小。
3. 清熱解毒:在應對熱毒瘡瘍、癰疽腫毒等皮膚病症方麵,地桃花表現出色。它能夠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消除瘡瘍部位的紅腫熱痛,促進瘡瘍的愈合,防止感染的擴散,無論是初起的紅腫熱痛,還是已經化膿的瘡瘍,地桃花都能發揮其獨特的治療作用,幫助患者緩解痛苦,加速康複。
4. 止咳平喘:地桃花對於咳嗽氣喘等唿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療效。無論是因外感邪氣引發的咳嗽,還是由於肺氣不宣、氣道攣急導致的氣喘,地桃花都能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舒張氣道平滑肌,減輕氣道炎症,緩解咳嗽與氣喘症狀,改善患者的唿吸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用法用量
地桃花的用藥部位主要為根或全草,可根據不同病症和用藥方式進行相應的炮製處理。
- 內服:一般將地桃花洗淨、曬幹後切段備用。可煎湯服用,常用劑量為 15 - 30 克;也可將其製成浸酒劑飲用,以增強其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但飲用量需根據病情和個體差異適當調整,一般每日 10 - 20 毫升。
- 外用:取新鮮的地桃花全草適量,洗淨後搗爛敷於患處,適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熱毒瘡瘍等皮膚疾病;也可將地桃花曬幹後研成粉末,與凡士林等基質混合製成藥膏外敷,方便使用且能保持藥物的持續作用,對於瘡瘍久不收口、皮膚瘙癢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注意事項
1. 孕婦慎用:地桃花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使用可能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增加流產的風險,因此在孕期應避免使用。
2. 脾胃虛寒者:地桃花的藥性偏涼,對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群,長期或大量使用可能會加重脾胃的虛寒症狀,導致消化不良、胃痛、腹瀉等不適,如需使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配伍溫性藥物以中和其寒性,並嚴格控製劑量。
3. 過敏體質者:部分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對地桃花過敏,使用後可能會出現皮膚瘙癢、紅斑、皮疹等過敏反應,一旦出現過敏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及時就醫進行抗過敏治療。
附方舉例
1. 治風濕痹痛:地桃花根 30 克,豬腳 1 隻,加水適量,燉至豬腳熟透,食肉喝湯,可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適用於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風濕患者,通過地桃花根的藥效與豬腳的營養成分相結合,增強體質,緩解疼痛。
2. 治跌打損傷:地桃花全草適量,搗爛,加酒炒熱,敷於受傷部位,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消散,減輕腫脹與疼痛,加速受傷組織的恢複,一般每日換藥 1 - 2 次,持續使用至症狀緩解。
3. 治痢疾:地桃花根 30 克,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 3 次服用,可清熱解毒、利濕止瀉,對於濕熱痢疾引起的腹痛、腹瀉、裏急後重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通過清除腸道濕熱之邪,調節腸道功能,達到止瀉的目的。
4. 治肺熱咳嗽:地桃花根 15 克,桑白皮 10 克,桔梗 6 克,甘草 3 克,水煎服,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肺熱壅盛導致的咳嗽氣喘、咳痰黃稠等症狀,通過多味藥物的協同作用,清瀉肺熱,舒張氣道,緩解咳嗽與氣喘。
5. 治瘡瘍腫毒:地桃花全草適量,加少許食鹽,搗爛敷於患處,可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對於熱毒蘊結引起的瘡瘍初起、紅腫熱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能及時控製炎症發展,促進瘡瘍的消退,一般敷藥後數小時內即可感覺到疼痛減輕,紅腫有所消退。
6. 治白帶過多:地桃花根 30 克,白雞冠花 15 克,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服用,可清熱利濕、止帶,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白帶量多、色黃、質稠等症狀有良好的調理作用,通過清除體內濕熱之邪,恢複白帶的正常分泌量與質地。
7. 治產後風癱:地桃花根 60 克,黃酒 120 毫升,燉服,每日 1 劑,可祛風通絡、養血活血,對於產後因氣血虧虛、風邪入侵導致的肢體麻木、癱瘓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借助黃酒的溫通之力,增強地桃花根的藥效,促進身體的恢複。
8. 治毒蛇咬傷:地桃花全草適量,搗爛敷於傷口周圍,並取地桃花根 15 克,水煎服,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同時具有一定的解蛇毒作用,能減輕蛇毒對身體的損害,緩解傷口的疼痛與腫脹,為後續的治療爭取時間,降低毒蛇咬傷的風險。
9. 治小兒驚風:地桃花根 10 克,鉤藤 6 克,蟬蛻 3 克,水煎服,能平肝息風、清熱定驚,對於小兒因外感風熱、肝風內動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通過藥物的協同作用,平息內風,解除驚風症狀,保障小兒的健康。
10. 治牙痛:地桃花根 15 克,水煎,含漱,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風火牙痛、牙齦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通過含漱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疼痛部位,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牙痛帶來的痛苦,一般含漱數次後疼痛即可有所減輕。
地桃花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在民間應用廣泛,但在使用時需謹慎,遵循醫囑,確保用藥安全,充分發揮其藥用價值,為人們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