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興喜歡書法
最牛重生,人生迴檔在牙牙學語 作者:三寸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好在二興馬上又說了:“去呂仙祠就跟去自己家一樣,那裏有好多傳統兵器呢,我練武就需要有接觸兵器的機會,可師兄他們老說我小,不讓我玩兒,我就偷偷地去!”
他是故意說些孩子氣的話,但也是在間接證明,自己的那個居士證真的隻是為了進出方便而已。
這個證件辦下來一年多了,是師父一力堅持的,至今二興也沒想明白到底有什麽用,師父走得也匆忙,沒有機會打聽清楚。
不過“掛靠”一說,玄清道長是真的跟王美芬這麽解釋的,並不是他的臆造。
直到這個時候,稍遠座位上的王主任等人才走過來交談。
那位孟處長,更是再一次把二興抱在了懷裏:“我可喜歡這個孩子了,可惜想認幹兒子都晚了,他上一次去燕京就被人搶了!”
楚市長嗬嗬笑著問了:“憑孟處長的身份,還能有人搶在你頭裏?”
“那人她可惹不起,我們部裏文工團團長的親孫女董娟!”喬科長趁機調侃似的解釋了,“我們董團長也很喜歡他,接去家裏住了好幾天。”
楚市長略有動容,到了他這個地位,燕京裏的一些事該了解的都了解了。
董團長就是鼎鼎大名的董漢欽,可是開國將領的頭銜呢,退居二線後才在文工團掛的職,算是正式功成名就之前,組織上照顧性質的安排。
董娟這個人其實他也聽說過,今年還不到三十出頭,內地知名的年輕歌唱家之一。
而且楚市長也算是聽出來了,這部裏的來人是在拐著彎的提醒他呢,二興的背後是有人的,可別怠慢了孩子。
很快二興就離開了主/席台,因為開幕式馬上就要開始了。
他跟家人坐的位置算是工作人員的待命區,並沒有茶水之類的優待,但起碼不用跟台下的觀眾一樣,站在大太陽底下了,頭頂有遮陽篷的。
所謂的開幕式,也隻不過是三兩位領導講幾句場麵話,這一次的活動不僅舉辦倉促,而且民間的性質很濃鬱。
嚴格說起來,其實就是鐵道部的兩家直屬企業的務虛會,僅僅是打著一個文化交流的名目而已。
可由於部裏來了好幾位領導,盡管行政級別跟市一級的幹部還猶有不如。
但到底是部裏的來人,楚市長肯破格接待,也是看在了兩家單位的建製規模實在有點大而已。
何況他本身就是位書法愛好者,又趕上剛好有時間,就過來給捧個場,順便看看幾位當地書法大家的作品有沒有新的突破,半個人愛好的私人性質捧場罷了。
不同的是部裏的來人卻很重視,尤其到了年底,把這個跟地方上的聯誼性質的活動照片一公布出去,就是輕輕鬆鬆的一份政績。
再加上他們的到來,還是應地方上的請求,還有一定程度的為地方排憂解難的工作性質。
尤其是跟二興的新書發行再聯係起來,王主任他們幾人的功勞是顯而易見的。
隨後的活動重點,就是二十幾張寫字台上的現場書法展示。
其中就有在春城書法界享有盛名的桓真等人的現場潑墨,一下子就把半企業性質的活動的逼格拉升了許多。
從兩個廠子裏精挑細選出來的書法愛好者,也進入了創作狀態,一時間整個大院裏安靜了很多,隻有電視台的攝像機在不斷地變換著位置。
二興就在這個時候擠進了圍觀的人群裏,來到桓真身邊幫著他研磨。
過去的一年多,他幾乎每個星期都至少去呂仙祠住一天,這種下手活他已經熟門熟路了。
不知是不是二興在身邊的緣故,桓真今天也顯得格外的情緒飽滿,洋洋灑灑地書寫了一幅偉人著名的古體詩,足有好幾十個字呢。
他重視二興是有原因的,他跟師弟頤真沒少從這小子身上偷學那部《練氣養精訣》。
二興看似被忽悠地教了他們一點入門口訣,也未嚐不是玄真道長的默許,反正兩個人的體質並不適合,即使練也練不出實際效果來。
可他們兩個很重視啊,尤其是那個頤真連記名弟子都算不上,能接觸到實際修煉內容,對任何武癡來說,都是天大的驚喜。
況且也並非一點用處沒有,至少在調息的運用上,就遠比他們之前學到的要高明了太多。
本就隻是個文化交流項目,就不存在名次之分,但即便是二興都能看得出來,幾幅堪稱大師級的書法裏,也唯有桓真的筆意更有深意。
因為他乃化外之人,作品裏的結字寬博大氣,間架緊實穩固,整體呈現出清潤端健的獨特道家書法風格。
這樣的風格,比世俗間的書者更多了一份瀟灑之氣,看似清苦寂寞,實則高雅清逸,或可理解為跟天地自然氣息更貼近一些。
這可絕非杜撰,曆史上的很多知名書法家都是道士。
像是王羲之,道教世家,書道合一,他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
再如陶弘景,山中宰相,茅山宗祖師;
魏徵,一代名相,開貞觀之治,青年逢隋末亂世,被迫入道,也當過道士;
吳道子,大唐畫聖,能書善畫,道教中人稱他為“吳道真君”;
甚至還有詩聖李白,諸子百家無所不窺,於各學派中對道家思想情有獨鍾,晚年更是隱居岷山從此習道......
所以,唯有真正的書法品鑒能力的人,才能看得出來桓真的作品中的道家風格特點。
二興不管上一世還是這一世,對書法僅是門外漢,直到跟道士們打交道一年半。
期間,他不僅見識到了桓真的當場書寫,還有仰慕者進山來討教切磋,見得多了,才算是有了一點鑒賞能力,當然他自己是寫不出來的,差得太遠了。
不過這孩子今天可沒功夫去欣賞什麽作品,而是一直惦記著今天的紀念品呢。
他不缺筆墨紙硯,可家裏沒有這些玩意啊,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把人家道觀裏的東西往家裏拿,何況他對書法也沒太大的興趣。
可他哥哥大興出人意料地很喜歡書法,平時都是去俱樂部的圖書館去找人要一些舊報紙。
這一世,二興跟哥哥的感情很深,加上他一直有意“培養”大興的未來發展,如此能陶冶人情操的書法藝術,他當然很願意看到哥哥的積極態度。
大興自打跟著弟弟去了一迴呂仙祠,見識過桓真的書法之後,就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他甚至想拜桓真為師,卻被思想相當保守的桓真給驚到了:這不差輩了嘛!
他是故意說些孩子氣的話,但也是在間接證明,自己的那個居士證真的隻是為了進出方便而已。
這個證件辦下來一年多了,是師父一力堅持的,至今二興也沒想明白到底有什麽用,師父走得也匆忙,沒有機會打聽清楚。
不過“掛靠”一說,玄清道長是真的跟王美芬這麽解釋的,並不是他的臆造。
直到這個時候,稍遠座位上的王主任等人才走過來交談。
那位孟處長,更是再一次把二興抱在了懷裏:“我可喜歡這個孩子了,可惜想認幹兒子都晚了,他上一次去燕京就被人搶了!”
楚市長嗬嗬笑著問了:“憑孟處長的身份,還能有人搶在你頭裏?”
“那人她可惹不起,我們部裏文工團團長的親孫女董娟!”喬科長趁機調侃似的解釋了,“我們董團長也很喜歡他,接去家裏住了好幾天。”
楚市長略有動容,到了他這個地位,燕京裏的一些事該了解的都了解了。
董團長就是鼎鼎大名的董漢欽,可是開國將領的頭銜呢,退居二線後才在文工團掛的職,算是正式功成名就之前,組織上照顧性質的安排。
董娟這個人其實他也聽說過,今年還不到三十出頭,內地知名的年輕歌唱家之一。
而且楚市長也算是聽出來了,這部裏的來人是在拐著彎的提醒他呢,二興的背後是有人的,可別怠慢了孩子。
很快二興就離開了主/席台,因為開幕式馬上就要開始了。
他跟家人坐的位置算是工作人員的待命區,並沒有茶水之類的優待,但起碼不用跟台下的觀眾一樣,站在大太陽底下了,頭頂有遮陽篷的。
所謂的開幕式,也隻不過是三兩位領導講幾句場麵話,這一次的活動不僅舉辦倉促,而且民間的性質很濃鬱。
嚴格說起來,其實就是鐵道部的兩家直屬企業的務虛會,僅僅是打著一個文化交流的名目而已。
可由於部裏來了好幾位領導,盡管行政級別跟市一級的幹部還猶有不如。
但到底是部裏的來人,楚市長肯破格接待,也是看在了兩家單位的建製規模實在有點大而已。
何況他本身就是位書法愛好者,又趕上剛好有時間,就過來給捧個場,順便看看幾位當地書法大家的作品有沒有新的突破,半個人愛好的私人性質捧場罷了。
不同的是部裏的來人卻很重視,尤其到了年底,把這個跟地方上的聯誼性質的活動照片一公布出去,就是輕輕鬆鬆的一份政績。
再加上他們的到來,還是應地方上的請求,還有一定程度的為地方排憂解難的工作性質。
尤其是跟二興的新書發行再聯係起來,王主任他們幾人的功勞是顯而易見的。
隨後的活動重點,就是二十幾張寫字台上的現場書法展示。
其中就有在春城書法界享有盛名的桓真等人的現場潑墨,一下子就把半企業性質的活動的逼格拉升了許多。
從兩個廠子裏精挑細選出來的書法愛好者,也進入了創作狀態,一時間整個大院裏安靜了很多,隻有電視台的攝像機在不斷地變換著位置。
二興就在這個時候擠進了圍觀的人群裏,來到桓真身邊幫著他研磨。
過去的一年多,他幾乎每個星期都至少去呂仙祠住一天,這種下手活他已經熟門熟路了。
不知是不是二興在身邊的緣故,桓真今天也顯得格外的情緒飽滿,洋洋灑灑地書寫了一幅偉人著名的古體詩,足有好幾十個字呢。
他重視二興是有原因的,他跟師弟頤真沒少從這小子身上偷學那部《練氣養精訣》。
二興看似被忽悠地教了他們一點入門口訣,也未嚐不是玄真道長的默許,反正兩個人的體質並不適合,即使練也練不出實際效果來。
可他們兩個很重視啊,尤其是那個頤真連記名弟子都算不上,能接觸到實際修煉內容,對任何武癡來說,都是天大的驚喜。
況且也並非一點用處沒有,至少在調息的運用上,就遠比他們之前學到的要高明了太多。
本就隻是個文化交流項目,就不存在名次之分,但即便是二興都能看得出來,幾幅堪稱大師級的書法裏,也唯有桓真的筆意更有深意。
因為他乃化外之人,作品裏的結字寬博大氣,間架緊實穩固,整體呈現出清潤端健的獨特道家書法風格。
這樣的風格,比世俗間的書者更多了一份瀟灑之氣,看似清苦寂寞,實則高雅清逸,或可理解為跟天地自然氣息更貼近一些。
這可絕非杜撰,曆史上的很多知名書法家都是道士。
像是王羲之,道教世家,書道合一,他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
再如陶弘景,山中宰相,茅山宗祖師;
魏徵,一代名相,開貞觀之治,青年逢隋末亂世,被迫入道,也當過道士;
吳道子,大唐畫聖,能書善畫,道教中人稱他為“吳道真君”;
甚至還有詩聖李白,諸子百家無所不窺,於各學派中對道家思想情有獨鍾,晚年更是隱居岷山從此習道......
所以,唯有真正的書法品鑒能力的人,才能看得出來桓真的作品中的道家風格特點。
二興不管上一世還是這一世,對書法僅是門外漢,直到跟道士們打交道一年半。
期間,他不僅見識到了桓真的當場書寫,還有仰慕者進山來討教切磋,見得多了,才算是有了一點鑒賞能力,當然他自己是寫不出來的,差得太遠了。
不過這孩子今天可沒功夫去欣賞什麽作品,而是一直惦記著今天的紀念品呢。
他不缺筆墨紙硯,可家裏沒有這些玩意啊,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把人家道觀裏的東西往家裏拿,何況他對書法也沒太大的興趣。
可他哥哥大興出人意料地很喜歡書法,平時都是去俱樂部的圖書館去找人要一些舊報紙。
這一世,二興跟哥哥的感情很深,加上他一直有意“培養”大興的未來發展,如此能陶冶人情操的書法藝術,他當然很願意看到哥哥的積極態度。
大興自打跟著弟弟去了一迴呂仙祠,見識過桓真的書法之後,就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他甚至想拜桓真為師,卻被思想相當保守的桓真給驚到了:這不差輩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