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育清正悠然自得地在藍田界享受著寧靜而又平凡的生活時,一則令人振奮的喜訊如同一道閃電劃破長空,迅速傳遍了整個地區——南華大學航空研究學院成功研製出了第一代噴氣式飛機!


    要知道,這第一代噴氣式飛機的誕生絕非易事,它堪稱是一次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偉大跨越,更是一項涉及眾多領域、極為複雜且龐大的係統性工程。而在這個艱難的研發過程中,張育清可謂是不辭辛勞、四處奔波。他的足跡遍布了白頭鷹家和小胡子家,通過各種渠道和不懈努力,終於成功獲取了他們全套的設計資料。


    拿到這些珍貴的資料後,張育清並未盲目照搬照抄,而是仔細研讀並深入分析其中的精髓與要點。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來積累的專業知識以及對航空領域獨特的見解,他開始著手精心設計屬於自己的飛機藍圖。


    與此同時,南華大學的那些頂尖專家和教授們也沒有閑著。他們率領著各自的精英團隊,不遠萬裏奔赴至遙遠的澳洲大陸,並在那裏建立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風洞群。這座風洞群猶如一把神奇的鑰匙,為飛機的研發工作打開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華國在這片土地上逐漸站穩腳跟並建立起穩固的政權國家。而南華大學眾多傑出的科研成果也源源不斷地被應用於這個新興國度之中。在那波瀾壯闊的海岸線上,一座座規模龐大的潮汐發電站和風力發電站拔地而起,宛如鋼鐵巨人般屹立不倒。它們日夜不停地運轉著,將無盡的清潔能源轉化為強大的電能,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當地發展的能源難題,為日後蓬勃興起的各類工業活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穩定可靠的電力支持。


    整個南華國家,都實現了全村通電,各個國家一已經進入到了電力化時代。整個島上也在大力發展工業,一些不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都對民間開放。


    軍事工業和引導科技前沿的工業,都是張育清投資控股的。采用的就是後世的宏觀調控模式,國家幹預經濟。對麵宣稱就是參考白頭鷹的羅斯福新政,減少了形態意識上的對立,更容易和西方進行貿易往來。


    遠在第一代噴氣式飛機開始著手研發之際,與之相匹配的各類關鍵技術與裝備——包括先進的航空發動機、高效的航電控製係統、精準的雷達設備、強大的火控係統以及具有威懾力的空空導彈、空地導彈等,也同步進入了緊鑼密鼓的研究進程之中。


    為了全力推動軍事工業的蓬勃發展,澳大利亞廣袤無垠的大片區域,無一例外地被移交至軍方手中牢牢掌控。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之上,一座座嶄新的坦克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它們夜以繼日地運轉著,源源不斷地產出性能卓越的坦克和裝甲車;與此同時,全新的飛機製造廠也迅速崛起,這裏不僅能夠製造民用噴氣式客機,還可以批量生產各種軍用戰機。此外,規模宏大的造船廠更是令人矚目,其中設有數百個寬敞的船台,這些船台分工明確,有的專門用於打造軍用潛艇,有的則專注於建造護衛艦,還有一部分負責生產排水量高達數萬噸的巨型戰艦。


    曆經數年堅持不懈的艱苦研製,凝聚無數科研人員心血智慧的第一代噴氣式飛機終於橫空出世!這一曆史性時刻吸引了眾多關注目光,而作為該項目核心人物之一的張育清更是親自蒞臨澳洲,滿懷激動之情親眼見證了這架飛機的首次騰飛。望著那翱翔天際的矯健身姿,張育清心潮澎湃,當即決定將其命名為“山鷹”,並賦予其專屬代號“s6”。此後,這款飛機的後續改進型號便遵循這一命名規則,隻需在 s6 之後添加相應的字母即可清晰區分不同版本。


    張育清交代他們,在山鷹進行試飛的時候,也要進行下一代噴氣式飛機的預研。第一代噴氣式飛機隻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張育清對他們的航程和雷達都不是很滿意。


    同時要求南華大學開始研製噴氣式客機,和空中預警機以及反潛機。這些飛機都可以使用澳洲上成產的大飛機進行改裝,裏麵安裝對應的雷達聲呐就行了。


    同時也讓南華大學開始研製新一代的航母,由船舶研究學院領頭,成立專門的團隊進行研究。船舶研究學院的專家們,早就對傳統航母研究的比較透徹,早就想開始建造新的航母。


    張育清覺得隨著噴氣式飛機的出現第一代航母已經過時了。現在新一代的噴氣式飛機出來了,正好可以建造新一代的航母。


    建造新一代航母可是個大工程,這個世界上大家都還在研究噴氣式飛機的時代,大家都沒有經驗,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張育清還在南華大學開了個專門的會議,用來分配航母的研製分工。動力係統還是使用電力,能量是用重油還是核反應堆。阻攔索需要進行研製,雷達也需要研製,甲板鋼更是需要重新研製。還有這次進行的是十萬噸的航母的建造,大型的龍門吊也需要研製。


    這次的會議就是分工出去,然後南華政府進行撥款,進行各種子係統的研究,然後再一起進行組裝。


    選定總工程師後,由總工程師製定計劃,設計出航母的外形和各個部位。其他單位就是將所有的東西研製出來後,運過來組裝就可以了。分工出去後,張繼先就迴到了首都。


    來到藍田界的造船廠後張育清準備對造船廠進行擴建。建造10個新的船台,用來建造新的十萬噸級以上的大艦,設計規模都是可以建造十萬噸級的那種。


    張育清對新一代航母的研製還是不放心,所有在藍田界中,也經常帶著專家團隊,來研究阻攔索和航母的電機。隻要這兩樣都解決了,後麵的問題都好辦。自己在藍田界進行研製,也是一種備用手段,保障航母的研製順利地進行。


    阻攔索有多難大家都是知道的,後世也就寥寥幾個國家掌握了製造技術。同樣這種超大型的電動機建造也是一個難題。如何保障發動機在工作的時候,不被其產生的熱量燒毀,這也是一個難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開局南洋建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經塵居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經塵居士並收藏抗戰:開局南洋建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