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難題讓整個研發團隊陷入了沉思,但大家並沒有因此而退縮。所有人迅速集結起來,展開頭腦風暴,紛紛出謀劃策。經過長時間的激烈討論和深入研究,最終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那就是在原本的鎢合金彈頭外層再包裹一層鋅。
經過實際驗證,這種全新結構的炮彈在擊中裝甲時,表麵的鋅層能夠發揮出色的粘附作用,將炮彈緊緊地“粘”在裝甲之上,從而避免了跳彈現象的發生。隨後,位於內層的鎢合金彈頭便得以穩定地繼續發力,以強大的衝擊力一舉擊穿堅固的裝甲,實現了我們預期中的攻擊效果。
此外還有一種威力強大的穿甲彈——鈾合金穿甲彈。這種穿甲彈乃是以富含鈾 238 的硬質合金作為主要原材料精心打造而成的炮彈。它的作用機製與常見的普通穿甲彈別無二致,都是借助貧鈾合金那令人驚歎的高硬度、高比重以及高熔點特性,並充分發揮自身所蘊含的巨大動能,從而一舉擊穿目標。鈾合金穿甲彈通常被廣泛應用於摧毀諸如坦克之類的堅固裝甲目標,堪稱戰場上的攻堅利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鈾合金穿甲彈中的關鍵成分正是鈾 238。盡管鈾 238 本身具備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其半衰期卻長得驚人,長達 4.468x10^9 年之久。正因如此,相較於鈾元素的其他同位素而言,鈾 238 的放射性相對較弱一些。
在國際範疇內,國家原子能研究所將鈾 235 的含量低於 0.711%的鈾定義為貧鈾。而我國國防部對於貧鈾的判定標準則更為嚴格,規定鈾 235 的含量必須在 0.3%以下方可稱之為貧鈾。
貧鈾,乃是從金屬鈾之中精心提煉出核材料鈾 235 之後所獲得的一種副產品。它的主要構成成分乃是放射性相對較為微弱的鈾 238,正因如此,人們將之稱作貧化鈾。要知道,在廣袤無垠的自然界當中,鈾這種物質實際上是由鈾 234、鈾 235 以及鈾 238 這三種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共同組合而成的。然而,在這三者之中,唯有鈾 235 屬於裂變元素,具備參與核裂變反應的能力,可以被廣泛應用於製造核武器以及充當核反應堆的關鍵燃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純天然狀態下的鈾裏麵,鈾 235 的所占比例僅僅隻有微不足道的 0.72%而已,相比之下,鈾 238 在數量上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以,為了滿足實際需求,原本處於天然狀態的鈾就必須經曆一係列複雜而精細的加工處理流程,從而轉化成為鈾 235 含量更高的濃縮鈾。待到濃縮鈾成功地被提取出來之後,所剩餘下來的部分絕大部分都是鈾 238,同時還夾雜有少量的鈾 235 和鈾 234。正是由於這種鈾當中鈾 235 的含量比起天然鈾還要來得低得多,於是乎,它便被賦予了“貧鈾”這樣一個獨特的稱謂。
當這些貧鈾彈以及用鈾 238 廢料製作而成的各類彈藥投入戰鬥時,它們不僅能夠對敵人造成直接殺傷,還會因其特殊性質而沾染敵方的土地。這一現象將會導致敵方土地受到汙染,進而極大地削弱敵方在未來戰爭中的潛力和持久作戰能力。可以說,貧鈾彈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且頗具爭議性的角色。
“這可真不愧是一件了不起的好家夥呀!但是日後像這樣厲害的武器做實驗時,切不可再如此隨意地就在咱們自己國家的土地上來搞啦。除了這個已經確定下來的固定場地之外,絕對不要再去額外增加什麽新的實驗場所了喲。至於那些規模較大的實驗嘛,統統都轉移到位於印度洋那邊的核試驗場去弄比較妥當些呢。”張育清一邊滿含感慨地說著這番話,一邊在心裏頭暗自琢磨開了:接下來究竟應該先把這玩意兒用在那趾高氣昂的白頭鷹家裏呢,還是先給那個曾經囂張一時的小胡子家嚐嚐鮮呢,亦或是直接拿實力強勁的北極熊家來開刀試試水呢?他就這樣糾結著、思索著,一時間竟也難以定奪。
雖然太平洋廣袤無垠、遼闊無邊,但它卻無法容納下兩個強大的海軍國家。南華與白頭鷹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猶如即將爆發的火山一般,戰爭的陰雲逐漸籠罩在這片浩瀚的海洋之上。
對於全球老大這個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論是南華還是白頭鷹,皆虎視眈眈、誌在必得。雙方都深知,隻有成為世界霸主,才能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和資源分配權。因此,這場爭奪之戰在所難免,而其結果必將對整個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李院長,貧鈾彈很不錯,這個可以大力進行研究。以後還要研究更加大型的貧鈾彈,由戰機進行投放,用來打擊敵人的地麵裝甲和加固的防禦工事。看看可不可以,將我們的鑽地彈的彈頭,也換成貧鈾彈。貧鈾彈定型後,要大力生產,以後會有大用”張育清交代道。
然而就在此時此刻,張育清的思緒突然飄向了另一個時空所發生的另一樁事件——白頭鷹的曼哈頓計劃。想當年,也就是 1942 年 6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刻,白頭鷹的陸軍部毅然決然地啟動了一項堪稱驚世駭俗的計劃:借助核裂變反應之力研發原子彈。這項計劃因其核心地點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區而得名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
這個雄心勃勃的工程項目匯聚了彼時西方國家(當然,納粹德國除外)最為頂尖卓越的一批核科學巨匠。他們群策群力,發動了超過十萬之眾投身其中。曆經整整三年漫長時光的艱苦鏖戰,耗費資金高達二十億美元,終於在 1945 年 7 月 16 在這一天石破天驚般成功引爆了全球首例核爆炸!不僅如此,按照既定規劃還順利打造出兩枚能夠實際應用的原子彈。
張育清暗自思忖著,待到明年時機成熟之際,定要設法對這個工程予以破壞。說來也巧,其實早在 1937 年,小胡子所在的國家便已經率先展開了名為“鈾計劃”的類似研究項目。隻可惜啊,這個原本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計劃最終還是不幸夭折,幕後黑手正是風頭正勁的白頭鷹。畢竟在這個廣袤無垠的世界之上,隻需存在一個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足矣,絕不容許再有新的核大國嶄露頭角、分庭抗禮。
經過實際驗證,這種全新結構的炮彈在擊中裝甲時,表麵的鋅層能夠發揮出色的粘附作用,將炮彈緊緊地“粘”在裝甲之上,從而避免了跳彈現象的發生。隨後,位於內層的鎢合金彈頭便得以穩定地繼續發力,以強大的衝擊力一舉擊穿堅固的裝甲,實現了我們預期中的攻擊效果。
此外還有一種威力強大的穿甲彈——鈾合金穿甲彈。這種穿甲彈乃是以富含鈾 238 的硬質合金作為主要原材料精心打造而成的炮彈。它的作用機製與常見的普通穿甲彈別無二致,都是借助貧鈾合金那令人驚歎的高硬度、高比重以及高熔點特性,並充分發揮自身所蘊含的巨大動能,從而一舉擊穿目標。鈾合金穿甲彈通常被廣泛應用於摧毀諸如坦克之類的堅固裝甲目標,堪稱戰場上的攻堅利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鈾合金穿甲彈中的關鍵成分正是鈾 238。盡管鈾 238 本身具備一定程度的放射性,但其半衰期卻長得驚人,長達 4.468x10^9 年之久。正因如此,相較於鈾元素的其他同位素而言,鈾 238 的放射性相對較弱一些。
在國際範疇內,國家原子能研究所將鈾 235 的含量低於 0.711%的鈾定義為貧鈾。而我國國防部對於貧鈾的判定標準則更為嚴格,規定鈾 235 的含量必須在 0.3%以下方可稱之為貧鈾。
貧鈾,乃是從金屬鈾之中精心提煉出核材料鈾 235 之後所獲得的一種副產品。它的主要構成成分乃是放射性相對較為微弱的鈾 238,正因如此,人們將之稱作貧化鈾。要知道,在廣袤無垠的自然界當中,鈾這種物質實際上是由鈾 234、鈾 235 以及鈾 238 這三種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共同組合而成的。然而,在這三者之中,唯有鈾 235 屬於裂變元素,具備參與核裂變反應的能力,可以被廣泛應用於製造核武器以及充當核反應堆的關鍵燃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純天然狀態下的鈾裏麵,鈾 235 的所占比例僅僅隻有微不足道的 0.72%而已,相比之下,鈾 238 在數量上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以,為了滿足實際需求,原本處於天然狀態的鈾就必須經曆一係列複雜而精細的加工處理流程,從而轉化成為鈾 235 含量更高的濃縮鈾。待到濃縮鈾成功地被提取出來之後,所剩餘下來的部分絕大部分都是鈾 238,同時還夾雜有少量的鈾 235 和鈾 234。正是由於這種鈾當中鈾 235 的含量比起天然鈾還要來得低得多,於是乎,它便被賦予了“貧鈾”這樣一個獨特的稱謂。
當這些貧鈾彈以及用鈾 238 廢料製作而成的各類彈藥投入戰鬥時,它們不僅能夠對敵人造成直接殺傷,還會因其特殊性質而沾染敵方的土地。這一現象將會導致敵方土地受到汙染,進而極大地削弱敵方在未來戰爭中的潛力和持久作戰能力。可以說,貧鈾彈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且頗具爭議性的角色。
“這可真不愧是一件了不起的好家夥呀!但是日後像這樣厲害的武器做實驗時,切不可再如此隨意地就在咱們自己國家的土地上來搞啦。除了這個已經確定下來的固定場地之外,絕對不要再去額外增加什麽新的實驗場所了喲。至於那些規模較大的實驗嘛,統統都轉移到位於印度洋那邊的核試驗場去弄比較妥當些呢。”張育清一邊滿含感慨地說著這番話,一邊在心裏頭暗自琢磨開了:接下來究竟應該先把這玩意兒用在那趾高氣昂的白頭鷹家裏呢,還是先給那個曾經囂張一時的小胡子家嚐嚐鮮呢,亦或是直接拿實力強勁的北極熊家來開刀試試水呢?他就這樣糾結著、思索著,一時間竟也難以定奪。
雖然太平洋廣袤無垠、遼闊無邊,但它卻無法容納下兩個強大的海軍國家。南華與白頭鷹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猶如即將爆發的火山一般,戰爭的陰雲逐漸籠罩在這片浩瀚的海洋之上。
對於全球老大這個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論是南華還是白頭鷹,皆虎視眈眈、誌在必得。雙方都深知,隻有成為世界霸主,才能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和資源分配權。因此,這場爭奪之戰在所難免,而其結果必將對整個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李院長,貧鈾彈很不錯,這個可以大力進行研究。以後還要研究更加大型的貧鈾彈,由戰機進行投放,用來打擊敵人的地麵裝甲和加固的防禦工事。看看可不可以,將我們的鑽地彈的彈頭,也換成貧鈾彈。貧鈾彈定型後,要大力生產,以後會有大用”張育清交代道。
然而就在此時此刻,張育清的思緒突然飄向了另一個時空所發生的另一樁事件——白頭鷹的曼哈頓計劃。想當年,也就是 1942 年 6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刻,白頭鷹的陸軍部毅然決然地啟動了一項堪稱驚世駭俗的計劃:借助核裂變反應之力研發原子彈。這項計劃因其核心地點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區而得名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
這個雄心勃勃的工程項目匯聚了彼時西方國家(當然,納粹德國除外)最為頂尖卓越的一批核科學巨匠。他們群策群力,發動了超過十萬之眾投身其中。曆經整整三年漫長時光的艱苦鏖戰,耗費資金高達二十億美元,終於在 1945 年 7 月 16 在這一天石破天驚般成功引爆了全球首例核爆炸!不僅如此,按照既定規劃還順利打造出兩枚能夠實際應用的原子彈。
張育清暗自思忖著,待到明年時機成熟之際,定要設法對這個工程予以破壞。說來也巧,其實早在 1937 年,小胡子所在的國家便已經率先展開了名為“鈾計劃”的類似研究項目。隻可惜啊,這個原本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計劃最終還是不幸夭折,幕後黑手正是風頭正勁的白頭鷹。畢竟在這個廣袤無垠的世界之上,隻需存在一個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足矣,絕不容許再有新的核大國嶄露頭角、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