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到一個話題:


    #生活在什麽樣的家庭最讓人痛苦?#


    有人說,那還用想,肯定是沒錢的家庭最難受,因為窮人的生活容錯率太低了。


    這個答案當然沒錯。


    但事實上,還有個答案更準確,也更隱蔽。


    生活中很多家庭收入一般,可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幸福。


    相比之下,有的家庭雖然和貧窮不沾邊,但卻有一對經常製造內耗的父母。


    這些父母,大多有個共同點:


    大事無法指導,小事斤斤計較,待在一起就是不停地製造爭吵和矛盾。


    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子女,雖然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卻始終過得很煎熬。


    因為父母帶來的內耗,損害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它會把人的能量一點一點耗光,變得壓抑、焦慮,最終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


    尤其是下麵這4件事,內耗型父母最常做,結果毀掉了子女的未來還不自知。


    情緒不穩定且自我中心


    網上曾有個提問:


    “為什麽迴家和父母待在一起,說話戾氣會變得很重?”


    一位網友的迴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有時候可能不是我們自己敏感,因為我們父母一直就是這樣對我,所以我也這樣對他們。”


    從小到大,這位網友都是在媽媽的喊叫、打壓聲中長大。


    在她記事起,不管是幾塊錢的碗打碎了,還是鞋子放的位置不對了,煮飯的水放多了……


    明明都是很小的過錯,在媽媽眼裏卻如臨大敵。


    仿佛天塌了一般,在家大吵大鬧。


    有的時候哪怕是沒人惹到她,隻是問了句“洗澡間怎麽沒水了”,或是東西沒找到再問第二次。


    她都會像點燃的炸彈咆哮起來,結果家裏每個人都得遭殃。


    關鍵是她還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也聽不進別人的話,總覺得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錯。


    “我知道,她從小到大受了很多苦,為這個家勞累很多,付出了很多。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為沒能把她拉出深淵,感到深深的自責。


    但當這樣的事情發生了無數次後,我知道了,有些人就是不會跟你好好說話的。


    所以現在,我隻要一聽到她開口說話,心裏就開始煩躁有股無名火,然後就忍不住去辯駁,完全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


    你看,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負麵情緒,然後被一步步同化。


    作為父母,他們無法審視自己的過錯,總是將所有問題歸咎於他人,然後不斷通過語言攻擊,發泄自己的情緒。


    而作為年幼的孩子,內心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正確評判,隻能被迫地、毫無遺漏地承受來自父母的每一次怒吼、打罵。


    這些情緒並不會無故消失,相反,它們會如同烙印一般,刻進了孩子們的靈魂。


    哪怕長大後遠離家庭,依舊會於細微處受到影響、


    他們會下意識對外人討好,對親人易怒,最終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而此時,父母想的依舊是:


    為什麽自己的子女不懂感恩?


    多麽無奈。


    極強的控製欲


    還記得去年的一個故事。


    一位30歲的博士確診癌症,生前的最後一句卻是“我終於可以解脫了”。


    作為父母,聽到這個遺言,大概心都要碎了。


    可是如果從兒子的角度,就會清晰:


    父母是如何一步步,把他逼到這個地步的。


    在外人看來,他成績優異,前途光明,可實際上他無時無刻不在父母的操控、壓製中。


    吃飯,筷子拿高拿低要被管;


    買衣服鞋子,永遠隻能買黑白灰三個顏色;


    大學畢業後,想搬出去住,被母親罵了四個小時,五天沒和他說一句話。


    他不是沒想過反抗,但隻要他一開口,父母就開始叫苦連天。


    “我們養你太不容易了,我們活得太苦了”。


    在這樣的高壓下,他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窒息的。


    一邊積累著對父母的怨氣,一邊痛苦壓抑自己的情緒,最終身體先投了降。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太多了,雖不至於走上同樣極端的境地,卻也在不斷地消耗子女。


    比如,早上不斷叫起床,不起床就是懶惰、以後沒出息;


    屢屢被叫到名字,被安排去做事,如果喊兩聲沒聽見,就開始訓斥“玩手機玩得那麽入神,叫你幫忙都沒聽見”;


    再好的事也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出缺點和問題,然後開始說教,數落,批評。


    孩子要是敢反駁,就開始指責:“你是在說我們對你管太多咯?那我從此以後不再管你,一個字都不說了!”


    不可否認,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是傳統意義上盡到了責任的好父母,想著用自己的經驗為子女出謀劃策。


    可他們卻從沒想過,當他們強勢幹預子女生活的那一刻,帶給子女的也許是一輩子的委屈和痛苦。


    甚至這種悲劇還有很強的傳染性,成為下代、下下代逃不出的宿命輪迴。


    漫漫人生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


    父母克製時時刻刻去糾正子女的欲望,才是最大的成功。


    把期待當作事實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的天性。


    這沒什麽錯。


    但不少人,卻因此把“學習好、考好大學、找好工作”,當作衡量子女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


    殊不知,一味苛求完美,隻會讓子女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


    生怕哪一點沒達到父母眼中的標準,就成了家庭的罪人。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就是一個典型的”期待值過高“的母親。


    給女兒喬英子規定必須所有精力都投入學習,不許玩喜歡的樂高,不許再去興趣的天文館……


    在這種環境下,喬英子也逐漸變成討好型人格,無論做什麽都想迎合母親的心情。


    但無論她有多努力,都達不上母親的預期。


    在一次分班考試中,她考了年級第二名,迴家後隻說自己進了快班。


    但早已得知成績的宋倩一下就爆發了:“才第二名,有什麽可高興的?”


    結果呢?


    長期得不到母親肯定的喬英子,在重壓之下開始頻繁逃課,成績也隨之下滑。


    我的父母也是這樣。


    但不同的是,他們明明自己什麽本事也沒有,總是把自己的無能無知歸結於運氣不好,把自己跟差的比,卻要我學習跟好的比。


    隻要沒達到他們的要求,就劈頭蓋臉一頓訓斥,否定我所有的一切。


    以至於我現在非常排斥跟他們在一起。


    在這麽多年的從業經曆中,我聽過很多父母抱怨:


    實在想不通,為什麽孩子越長大越跟自己不親了。


    其實歸根到底,根在家庭,因在父母。


    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就像這世上也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父母。


    孩子成績不好,工作不好,可他們隻是做錯了題,不是做錯了人。


    我們都是平凡人,其實更應該坦然接受子女的平凡。


    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意願來支配子女,逼著他完成我們的期待。


    父母學會放下自己的期待,子女才能書寫自己的未來。


    遇見矛盾愛翻舊賬


    我有一位朋友,從認識時候開始就沒見她和家裏怎麽聯係。


    偶爾接到父母打來的電話,也是態度冷淡。


    我曾經一度覺得她是個涼薄的人。


    直到在和她的一次聊天中,我才找到了答案。


    原來她的父母在每次聊天時總是喜歡翻舊賬,從初中沉迷小說導致中考落榜,到高中沒聽他們的話選擇文科,再到和前男友分手……


    就這麽幾件事反複提及,哪怕她過得不錯,但他們依然揪著不放,仿佛她是罪不可恕。


    每次和父母打完電話,都能讓她抑鬱好幾天。


    而看到她心情低落,父母反而還洋洋得意在那說“我能不了解你”。


    “從小我做得好的他們不會誇,但我做得不好的,他們就會記在心裏。


    有機會就拿這些事情來指責我,故意戳我痛點和心理陰影。


    初中那會就是因為每次沒考好,他們就把我之前的錯誤統統說一遍,不把我罵哭絕不罷休,所以我才沉迷看小說逃避。”


    我們常說,無論關係多好,都經不起翻舊賬。


    舊賬一翻,新仇舊恨層層堆疊,矛盾日益增加。


    放在親子關係中,其實也是一樣的。


    很多父母,一旦和子女發生爭吵,就開始把子女的過往的錯事一件一件數落出來,以為這樣就能讓子女吸取教訓。


    殊不知,站在子女的角度上,其實是非常不願意聽到父母沒完沒了地強調錯誤。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翻舊賬的方式本質上並不是想解決問題,而不過是想壓對方一頭,或就是因為想讓對方痛苦。


    而父母每翻一次舊賬,其實都是對子女一次否定,一次負麵提醒。


    日積月累下,子女內心堆積起各種無力和挫敗感,最壞的結果就是彼此關係惡化,子女越來越叛逆。


    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家庭隔閡越來越深,最終慢慢走向下坡路。


    當然,我討論這些家庭矛盾,並不是單純為了指責父母。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不願把家庭變成內耗的刑場,讓家庭成員充滿怨氣、委屈、指責,失去應有的愛和活力。


    隻是他們受到時代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影響認不清自己,也不願意去了解子女的感受。


    結果在不知不覺中把子女一點點推遠,甚至毀掉了子女的未來而不自知。


    我想說的是:家,是每個人開始的起點,也是歸來的終點。


    作為父母,我們的終極使命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家成為孩子的港灣。


    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帶領他們揚帆起航,在他們疲憊時溫柔迎接他們停靠,直到最後掌握人生方向,去尋找自己的幸福。


    所有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停止內耗,修正自己,成為子女的引航員。


    讓家盛滿溫情與希望,讓子女成為更好的自己。


    點個“在看”,停止內耗,才是一個家變好的關鍵。


    你的父母是否也曾讓你精神內耗?你自己是否不自覺曾造成過精神內耗?歡迎來評論區一起討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賺錢技巧一千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老板的笑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老板的笑話並收藏賺錢技巧一千種最新章節